導航:首頁 > 短視頻 > 趙州橋微視頻

趙州橋微視頻

發布時間:2020-09-13 00:00:06

1、趙州橋的故事

趙州橋位於石家莊市趙縣。這座橋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魯班的神奇故事。

1、據說古代有一條特別凶險的河,叫洨河。夏日大雨來臨,山裡泥石流爆發,更加凶險,導致交通堵塞。給人帶來很大的麻煩。後來一傳十十傳百,這件事被魯班爺爺知道了,特地從遠處趕來,只用了一夜,就建造了這座聞名與世的趙州橋。

2、魯班爺爺的豐功偉績一傳十十傳百,驚動了當時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張果老像與魯班開個玩笑,便約上了柴榮。推著五嶽名山的獨輪車,一道來到橋頭,遇見了剛好來視察的魯班。張果老問到魯班,我們同時通過可以嗎?這時,橋剛建好不久,便很不以為然地說:「我修建出來這么堅固的石橋,還經不起你們兩人走么?」

3、不料他們上橋以後,一瞬間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發覺不對勁,趕忙跳下橋去,用手使勁托住橋身東側,這才使這兩位仙人順利通過,但卻留下的一道車子扎過的印記。

(1)趙州橋微視頻擴展資料:

趙州橋:

1、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或大石橋,是石家莊市趙縣境內的石拱橋,由隋朝李春建造,它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

趙州橋的歷史意義:

1、趙州橋的造橋技術水平和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不僅在中國古橋是現存最完整的石拱橋也是人們智慧結晶的展現,相比於西方國家,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直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這樣的造橋技術。

2、趙州橋的相關資料

趙州橋又叫安濟橋,相傳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建造最早的這種類型的石拱橋。趙州橋橫跨在河北趙縣城南的洨河上,建成於隋代開皇末年至大業初年(公元605年以前),全長50.82米,跨徑37.02米,橋寬9米多,分為三股,中間走車,兩邊行人,是古代中國乃至全世界跨徑最大的石拱橋。橋型穩重雄偉而又輕盈秀麗,是一座高度的科學性和完美的藝術性相結合的精品。這種橋在歐洲直到14 世紀才出現,那就是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賽雷橋比趙州橋晚建造700多年,卻早已毀壞了,而趙州橋1300多年以來,經受了地震、洪水、風雨和使用的考驗,至今仍雄姿不減當年。
趙州橋的珍貴還在於設計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這么長的石拱橋,下面卻沒有一個橋墩支撐,橋基位於河的兩岸,整個橋身是一個單孔的大石拱,從下面看去,就像一道橫跨在河面上的長虹。古代的洨河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幾條河流的河水匯合在這里,形成波濤洶涌的洪流,如果橋洞太小,水流不暢,不僅容易造成上游洪水泛濫,並且可能把橋梁沖毀。跨徑大的單孔橋,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如此,在大石拱兩端的肩頭上,還各加了兩個小石拱,首創了世界上敞肩拱的新式橋型。不但使橋型更加勻稱、輕巧、美觀,並且減少了洪水時橋身對洪水的阻礙面積,減少了大拱的負載。
趙州橋的外觀裝飾,也是精心傑作的藝術品。橋面的兩邊,都砌有石雕欄桿,欄桿上雕刻著古樸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有的是兩條飛龍纏繞,嘴裡還吐著水花;有的是雙龍前爪兩兩相抵,而龍頭又回首遠望;有的則刻著二龍戲珠。同樣的動物,卻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
趙州橋是我國古代建築工程中的傑出創造,是我國的寶貴遺產。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在1952年就開始對趙州橋進行了全面徹底的修復,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老的趙州橋經過修繕,又煥發了青春。

3、趙縣趙州橋公園打架視頻

多一份了解吧.!.聽聽我的意見吧,保持好心態,聽聽歌會很好的。應該可以輕松很多吧~當然不生氣是最好的!

4、趙州橋的神話故事

傳說天上的神有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二十八星宿,九么星君,六丁六甲。這一神話傳說對趙州橋的建造構想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奠定了創造設計的思想基礎,我們的先人,聰明的匠師,就是在這一思想的基礎上,大膽設想,巧妙構想,充分利用前人的經驗和神話傳說,把它們融化進了橋的構造中去。

一是它把我國在古代科學的天乾地支作了橋的總體造型結構來設計,即太極分而儀,二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橋身為太極,兩端分二儀。四個小拱為四象。

二是又把傳說中的眾天神與橋的構件相結合,使科學的經驗與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個神化形象的趙州橋。如:二十八道拱圈為二十八星宿,每道拱圈的七十二塊拱石為七十二地煞,它們在橋下承托橋底。九根鐵梁為九么星君,六塊勾石為六丁六甲,它們保護橋身。

一百零八塊仰天石為一百單八將,鎮守橋兩邊。三十六根欄桿為三十六天罡,把守橋面。各天神構件在太極、二儀、四象、八卦結構的布局內,分兵把守,緊密協作,各盡其力。

這一巧妙的設計,借鑒、利用、結合神話傳說,以虛帶實,虛實結合,使這一神話的影響,在橋的設計構造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我國匠師一大發明。由於這一巧妙的結合,使神的形象滲透到橋的結構之中,又使橋的結構以神的形象來體現,橋成了眾天神的化身——神化的趙州橋。

神化傳說是一虛構的故事,但經匠師的超凡天才,把它巧妙科學地結合利用,工程卓著,「巧奪天工」,使之在建築上發揮了重大作用,為後人的借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被世人廣為傳頌。

(4)趙州橋微視頻擴展資料

趙州橋不僅建造工藝獨特,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而且造型優美,橋體飾紋雕刻精細,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橫跨洨河,宛如長虹飛架,巨身凌空,氣勢雄偉。

弧形平坦的主拱線上,對稱地輕伏著四個小拱,彷彿四個巨型花環,裝飾在橋身兩肩,輪廓清晰,線條明快,在恢弘之中,透出矯健、輕盈的美感。

大橋頂部正中,雕刻出傳說中的吸水獸饕餮,寄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無疆的良好願望,欄板和望柱上雕刻著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龍、獸面、花飾、竹節等,尤以蛟龍最為精美。

蛟龍或盤踞游戲,或登陸入水,變幻多端,神態極為動人。雕作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

5、趙州橋的「簡單「介紹!

舉世聞名的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的洨河之上,是現存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巨大石拱橋,被稱為世界橋梁的鼻祖。趙州橋本名安濟橋,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該橋又名「趙州橋」,當地人則習慣地將它稱為「大石橋」。
以歷史悠久而聞名於世,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趙州橋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在橋兩端的石拱上,辟有兩個券洞,這種結構叫「敞肩拱」,是世界橋梁中的首創。
趙州橋修建於隋代開皇年間(公元591—596年)。唐代中書令張嘉貞撰寫的《石橋銘序》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1400多年來的歷史滄桑,安濟橋雖歷經無數次風雨雷電和山搖地動,至今仍巍然屹立於河之上。
趙州橋是一座單孔弧形敞肩式石拱橋,橋長64.4米,寬9米。主拱由28道獨立拱券縱向並列砌築而成,跨徑37.02米,弧矢只有7.23米。由於矢跨之比很小(僅為1∶5),所以雖然安濟橋跨徑很大,但引橋卻很短。在主拱的兩肩上各建有兩個小拱,既可減輕石橋本身的重量,又可增加洪水出現時石橋的排水量,減輕了洪水對石橋的沖擊。據歷史考證,趙州橋的這種結構實屬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在中外橋梁建築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後來的橋梁建築設計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趙州橋素有「天下第一橋」的美譽。我國已故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盛贊趙州橋,這篇文章已收入中國的中小學課本。1994年9月4日,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選定為第十二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頭北面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安濟橋不僅結構科學,而且造型美觀,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元代劉百熙曾有詩贊曰「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從結構上看,弧形平拱加敞肩小拱,巨身凌空、輪廓清晰、線條柔和,既穩重又輕盈,雄偉中透露著俊秀,由遠處望去,猶如蒼龍飛架,初月出雲。在主拱頂上有雕著龍頭的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帽石)點綴於橋側。橋上的欄板、望柱均有精美的石雕———蛟龍、獸面、花飾、竹節等。石雕的刀法蒼勁古樸,藝術風格豪放新穎。
千百年來,趙州橋不僅因其結構科學、造型優美而飲譽中外,而且留下了許多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相傳古代,洨河上一到夏秋兩季便濁浪翻滾,常常泛濫成災,兩岸百姓有急事誰也過不了河,平時也只能靠木船擺渡,很不方便。一天夜裡,月光皎潔,工匠祖師魯班,趕著白花花的羊群來到洨河邊,瞬間,羊群化作各種各樣的石頭。魯班揮錘動工,直至拂曉時分,一座雄偉壯麗的大石橋身披晨曦橫跨洨河兩岸。這一喜訊即刻轟動了四周的百姓,人們奔走相告,同時也風聞到仙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十分驚訝,約了柴王爺一同試橋。只見張果老倒騎毛驢在前,驢背褡褳里裝著日月星辰;柴王爺推車在後,車上裝著五嶽三山。二人行至橋中央,橋被壓的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飛身跳入水中,一手將橋托起,才使大橋安然無恙。橋面上還留下了深深的車轍和驢蹄印,橋面下留下了魯班的一個大手印。如今,這些痕跡仍然清晰可見。

6、如何運用微課程進行小學語文課堂導入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打破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通過課內微小視頻的播放,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筆者認為:1、運用微課,課前自主預習,進行熱身,激發學習興趣2、巧用微課,師生互動突破教材重難點3、利用微課,做好舉一反三,進行教學拓展延伸
關鍵詞:微課 激發興趣 突破重難點 拓展延伸 高效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從微小說、微電影、微視頻到微課等應運而生,微課的有效運用,為課堂教學添趣加效開辟了新路徑。
一、解讀微課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等教學支持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結構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環境」。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打破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創設更為客觀真實的教學情境,通過課內微小視頻的播放,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中的重難點,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 小學語文教學與微課程的幾點巧妙結合:
1、運用微課,課前自主預習,進行熱身,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會有這樣的鏡頭:上課時學生中規中矩的在聽,教師頭頭是道的在講,可是到了下一節課時,令你大失所望,有不少的學生不能解決上節課已學會的知識。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雖然課上的很流暢,但多數學生只是被動聽、看,缺乏學習興趣,沒有成為課堂主人獨立思考問題。運用微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課前根據所需的知識點設計好微課,可從生活現象、實際問題等情境導入微課,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為課堂做好准備。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晏子三次與楚王鬥智斗勇的故事,展現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氣。在以前的教學中,有很多學生經常提出這樣的疑問:晏子從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為何不掉頭回國?這次出使楚國的用意為何?針對這樣的疑問,今年我製作了一節微課《晏子使楚有何用意》。我把微課的觀看設在了課前預習的環節中。在微課中,我利用評書的形式講述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齊國在外交上緊張的政治局勢,闡述出晏子出使楚國的必然性,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晏子愛國的品質。這節微課深受學生的喜愛,尤其是評書講述形式,非常有氣勢和感染力。這節微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探究精神,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2、巧用微課,師生互動突破教材重難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對知識的理解力不強,所以課本中出現的重點、難點不好掌握。這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進行教學,形象直觀,減輕難度來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向目標方向思考,達到將知識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讓課堂教學變得「活」起來。那麼,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實現教學有效突破呢?巧用微課,分解教材重難點,步步實現學習目標。如在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潮來時」這部分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感受錢塘江潮的壯觀景象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於是我製作了微課《壯觀的錢塘江潮》。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像,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視頻,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視頻,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微課的運用,視聽結合,聲像並茂,使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的輕松氣氛中解決了重難點知識。
3、利用微課,做好舉一反三,進行教學拓展延伸,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學完一篇課文後,學生往往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點撥,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拓展延伸,這樣可以促使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的積極性。
微課不但可以讓學生對課外拓展的內容一目瞭然,而且覺得興趣盎然,使學習變得簡單。如在教學《趙州橋》這篇課文時,我製作了微課《寶貴的歷史遺產——趙州橋》,首先設置一系列關於趙州橋的圖片,提出疑問「趙州橋為什麼被稱為寶貴的歷史遺產?」,同學們會結合自己所學所看來交流,接下來讓學生「介紹自己參觀過哪些有名的歷史遺產?」,最後布置作業讓學生了解家鄉某個古建築的歷史,並畫下來。這是把學生引向生活實踐的一個學習建議,課內外結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巧借微課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變抽象為形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眼球,主動參與其中,帶著微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使語文課變得豐富多彩,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

7、趙州橋的資料

趙州橋簡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8、趙州橋資料

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9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三,使橋身更加美觀。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
李春像
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上海小學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叫《趙州橋》,講的就是趙州橋的三絕。中國橋梁學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中也提到。
設計

趙州橋
(1)採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採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採用敞肩。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梁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敞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的凈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於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沖擊力。古代洨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面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敞肩拱比實肩拱可節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台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敞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梁處於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3)單孔。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採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洩;橋墩長期受水流沖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採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舉。
建造

趙州橋石碑
(1)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
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佼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里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里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台,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厘米,說明這里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採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0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
趙州橋
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3)在保持大橋穩定性方面採取了許多嚴密措施。
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系,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李春採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
(l)每一拱券採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採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定性。
(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系。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
(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
(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系。這些措施的採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5)趙州橋的橋台獨具特色。
橋台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台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台: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台。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台。為了保障橋台的可靠性,李春採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採取了在橋台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台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梁的建造上也經常採用。為了減少橋台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台後移),李春採用了延伸橋台後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台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牆,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牆和橋基、橋台連成一體,增加了橋台的穩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台,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1]
三絕
(1)「券」小於半圓。
趙州橋
我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2)「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沖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3)洞砌並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系,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局,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編輯本段
設計原理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石家莊東南45公里趙縣城南的洨河之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俗稱大石橋。建於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595年~605年),由匠師李春建造。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古人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橋全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對獨立的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它"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並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減輕橋身重量,節省石料,又增強了橋身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趙州橋在1400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沖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昔日洨河水泛濫,百姓只靠木船擺渡。木匠祖師魯班一夜之間把羊群化成石頭建起大橋。張果老和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里裝著日、月;柴王爺推小車,運載著五嶽名山。行於橋中心,將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至今橋上面還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和膝蓋印;橋底保留著魯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由於沒有橋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來,石拱的跨度為37.4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採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兩腳連線至拱頂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比5。可見橋高比拱弧的半徑要小得多,整個橋身只是圓弧的一段。這樣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橋的坡度,方便往來的車馬行人。而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其優越性在於:第一、減輕橋體的重量,節省填腹的材料。經計算,四個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減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噸。這不但省工省料,還減輕橋身凈重的15.3%,從而降低了石橋對兩岸地基的壓力,相應增加了橋梁的安全系數11.4%,延長了橋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對大拱所產生的「被動壓力」,從而大大增強了橋梁的穩定性。第二、四個小拱留下的四個空洞,增加排水面積16.5%,在洪汛季節。橋下過水面積增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沖擊。第三、大拱之上加兩對小拱,均衡、對稱,給人一種輕盈的美感。這個精巧的造型,使得趙州橋更加壯麗多姿。
再其次,趙州橋的施工方案極為科學巧妙。砌築拱洞有兩種砌築法,一是橫向聯式砌築法,另一是縱向並列式砌築法。橫向聯式砌築的拱洞是一個整體,比較結實,但這種砌築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須整個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較長。縱向並列砌築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並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築,合攏後自成一體。這樣砌完一道拱後,移動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鄰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築。這種砌築法優點是,既節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於移動木架分別施工,並且以後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28個拱券拼成一個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不影響整個橋身安全。但是,縱向並列砌築法,並列的拱券之間缺乏聯系,整體結構並不結實。李春建造趙州橋的時候,所以大膽採用縱向並列砌築法是由於他充分考慮到洨河水文情況和施工進度的矛盾。在當時的生產水平條件下,建造這座大石橋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漲,如果採取橫向聯式砌築法,工程進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沖毀,可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會太受影響,李春為了克服縱向並聯砌築法整體結為不結實的缺點,先用9條兩端帶帽頭的鐵梁橫貫拱背,串連住28道拱券,加強橫向聯系,再對兩塊毗鄰的拱石,用雙銀錠形的腰鐵卡住,然後在橋的兩側各有長1.8米,外頭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鉤石六塊,勾住主拱券,拱券外還有護拱石,這樣,整個橋身結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腳比拱頂寬0.6米的少量「收分」來防止拱券傾斜。經過1350多年的考驗,證明這種施工方案是極其科學,極有成效的。
石欄桿
趙州橋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橋身上為什麼會鑿上這些痕跡呢?據現代橋梁專家羅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測,這些痕跡是行車指標和工程指標。由於趙州橋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修建的,兩邊如行重車,橋就容易損傷。橋面廠的驢蹄印都在東側1/3的位置。這就是說,重載過橋如果太靠邊,石拱券容易變型外傾發生危險,應當走中間。橋腹上的手掌印應當是一種工程指標,表示萬一橋發生裂痕,可在手掌印處暫時支撐,以免立刻坍圮,可以從容維修。
總之,趙州橋處處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與趙州橋微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