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漁翁 柳宗元拼音版
《yúwēnɡ》
《漁翁》
zuòzhě:liǔzōnɡyuán
作者:柳宗元
yúwēnɡyèbànɡxīyánxiǔ,xiǎojíqīnɡxiānɡránchǔzhú。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yānxiāorìchūbùjiànrén,āinǎiyīshēnɡshānshuǐlǜ。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huíkàntiānjìxiàzhōnɡliú,yánshànɡwúxīnyúnxiānɡzhú。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2、劉柯矣芙蓉雨歌詞漁翁的那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婉約發聲:茶香依舊,弦聲悠遠。
禪意歌者劉珂矣巧入荷塘溫婉而唱,
《芙蓉雨》檐外初秋潺潺而落…
絲絲惆悵的連綿雨聲、清脆落盤的琵琶之音,
一朵出水芙蓉遇一場煙雨迷夢,畫中伊人已動容。
這一搭蓮蓬子落地,幾聲牽絆幾回迷……
芙蓉雨
歌手:劉珂矣
藕花香 染檐牙
惹那詩人縱步隨她
佩聲微 琴聲兒退
斗膽了一池眉葉丹砂
畫船開 心隨他
誰不作美偏起風沙
倚蓬窗 月色輕晃
偶聞得漁翁一席話
(試問) 多一份情又怎地
站在別人的雨季
淋濕自己空彈一出戲
空望他 功成名就又怎地
豆腐換成金羽衣 豈不知你已在畫里
畫船開 心隨他
誰不作美偏起風沙
倚蓬窗 月色輕晃
偶聞得漁翁一席話
(試問) 多一份情又怎地
站在別人的雨季
淋濕自己空彈一出戲
空望他 功成名就又怎地
豆腐換成金羽衣 豈不知你已在畫里
多一份情又怎地
站在別人的雨季
淋濕自己空彈一出戲
空望他 功成名就又怎地
豆腐換成金羽衣 豈不知你已在畫里
這一搭 蓮蓬子落地 幾回迷
3、漁翁 加拼音
漁(yú)翁(wēnɡ)
祝您生活愉快,望採納。
4、漁翁全文及其意思是什麼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詩文解釋】
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太陽出來雲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擼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回頭望去漁舟已在天邊向下漂流,山上的白雲正在隨意飄浮,相互追逐。
【詞語解釋】
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汲:取水。
湘:湘江。
楚:西山古屬楚地。
銷:消散。
欸乃:搖櫓聲。唐代湘中有棹歌《欸乃曲》。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詩文賞析】
本詩作於永州。作者於寄情山水的同時,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憤。詩中的西嚴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綠之中自遣自歌、獨來獨往的漁翁,含有幾分自況的意味,看似寫漁翁,實際是寫詩人自己。詩人通過對漁翁生活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對閑適生活的嚮往。全詩生動真切、情景相融、奇趣盪胸、意味深長。「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詩主要的藝術特色。
希望這些東西對你能有幫助。
5、《漁翁》大致意思是什麼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註解】
傍:靠。西岩:指永州城西的山岩。
曉汲:早上打水。
清湘:清澈的湘水。湘,即指湘江。
楚竹:楚地的竹子。因永州古屬楚地,故稱其地所產的竹子為楚竹。
欸乃:象聲詞,搖櫓聲。這里是漁歌。唐時湘中有棹歌《欸乃 曲》。
無心雲相逐:片片浮雲無意識地在互相追逐著。陶淵明《歸去來辭》:「雲無心而出岫。」
【譯文】
傍晚,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曉,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煙銷雲散旭日初升,不見他的人影;聽得 乃一聲櫓響,忽見山青水綠。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岩頂上,只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賞析】
這是柳宗元被貶在永州時寫的一首詩味雋永而詩情飄逸的抒情小詩。詩中描寫的這一超然世外的漁翁形象,寄託了詩人自己對功名富貴的鄙薄和厭棄。因此漁翁所表現出來的高雅恬淡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就成為詩人自我的藝術寫照了。全詩情景交融而又層次清晰,象是一幅寫意的淡彩畫,舒展在我們面前:夜宿西岩的漁翁,正泊岸晨飲,汲清湘之水,燃楚地之竹,幾與世無爭而能自得其樂,這大自然的賞賜是多麼優厚。日出江峰,煙消霧散,漁翁遠逝,江上一片空寂;及至詩人矚目凝視,卻傳來了一聲「欸乃」的親切漁歌,忽又從那青山綠水之間輕輕飄出。這漁翁和這悠然不盡的漁歌,在這山水的環抱中,已凝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活鮮鮮地托出了一個優美的境界。它和丑惡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把詩人對封建官場那種爾虞我詐的不滿和憎惡,從自然美的凈化中,映襯得清輝熠熠。所以詩的最後兩句,化用陶淵明的辭意,不只是給這幅寫意畫增添了幾片飄飛的雲彩和漁翁追山逐水的情趣,而且也進一步抒發了詩人「行歌座釣,望青天白雲,以此為知」(《與楊晦之第二書》)的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詩人是有進步的政治思想的,但是為了這理想的實現,竟遭竄逐,「風波一跌逝萬里」(《冉溪》),精神上不可能不是痛苦的,因此詩人借江上漁翁高潔閑適的情懷,以撫慰自己孤寂而凄苦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6、《漁翁》柳宗元加拼音
《漁翁》--柳宗元
yú wēng yè bàng xī yán xiǔ
漁 翁 夜 傍 西 岩 宿,
xiǎo jí qīng xiāng rán chǔ zhú
曉 汲 清 湘 燃 楚 竹。
yān xiāo rì chū bú jiàn rén
煙 銷 日 出 不 見 人,
ě nǎi yī shēng shān shuǐ lǜ
欸 乃 一 聲 山 水 綠。
huí kàn tiān jì xià zhōng liú
回 看 天 際 下 中 流,
yán shàng wú xīn yún xiàng zhú
岩 上 無 心 雲 相 逐。
7、柳宗元的《漁翁》拼音是什麼?
1、拼音
yú wēng
2、全文
《漁翁》-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3、譯文
漁翁夜晚靠著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後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煙消忽然不見他的人影,只聽得搖櫓歌聲從綠水飛出。
回看漁舟已在天邊順流直下,山上白雲漫無目的飄游追逐。
4、創作背景
柳宗元這首山水小詩作於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煙雲,他承受著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寄情於異鄉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並寫下了許多吟詠永州地區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8、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的意思。
釋義:十月的邊塞,天氣尤為寒冷,肅殺的秋風加上遍地的寒霜,讓戍邊的將士瑟瑟發;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在江面上有一艘小漁船,坐在小船上捕魚的漁翁冷得夠嗆。
這句詩出自明末清初李漁的《笠翁對韻 》,整段前文為: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
前文釋義:
在詩詞對韻中,天和地相對應,雨和風相對應,大陸和長空相對應。山花和海樹相對應,赤日和蒼穹相對應。雷隱隱和霧蒙蒙相對應。日下和天中相對應。風高秋月白對應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和參商兩曜斗西東相對應。
(8)抖音漁翁擴展資料:
《笠翁對韻》是古時文人學習作詩詞,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讀物。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
整部作品聲韻協調,讀起來琅琅上口,可從中進行語音、押韻、詩詞對仗等知識。而題目中的這句話出自《笠翁對韻》卷(一)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自然現象的對韻,十月塞邊對三冬江上,颯颯寒霜對漫漫朔雪,驚戍旅對冷漁翁。
參考資料:網路-《笠翁對韻》
9、有一個詞語是不是叫什麼漁翁什麼之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基本信息
【漢字書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漢語注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漫畫
【感情色彩】貶義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1]
【結構】主謂式組合的復句式。
【成語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 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押韻詞】弊帷不棄、稱心快意、薰蕕異器、觸禁犯忌、同心共濟、街譚巷議、無立錐地、三徵七辟、梭天摸地、時談物議......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成語辨析
【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辨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坐山觀虎鬥」都有「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偏重在客觀地形容雙方相鬥讓第三者獲利;「坐山觀虎鬥」偏重在形容人的意願和行動。
成語示例
⒈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
鷸蚌相爭tu(13張)
⒉「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2成語典故編輯
原文
趙①且伐燕②,蘇代③為燕謂惠王④曰:「今者臣來,過易水⑤,蚌方出暴⑥,而鷸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2]喙⑧。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敝大眾,臣恐強秦⑨之為
鷸蚌相爭(8張)
漁父⑩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
譯文
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父」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說:「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3詞語注釋編輯
解釋字詞意思
①趙:國名,都城在河北省邯鄲市。春秋、戰國時的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一帶地區。
②燕:國名,都城在北京市。音yān,春秋、戰國時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北部一帶地區。
③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是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趙國的國君,名叫趙何。
⑤易水:在河北省境內。
⑥曝:pù,曬太陽。
⑦鷸(yù):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⑧喙:huì,嘴,專門指鳥的嘴。
⑨秦:國名,都城在陝西省咸陽市。
⑩漁父:漁夫。
11即:就.
12禽(擒):捉
通假字
敝:通「弊」,弊害
古今異義
熟:今常用義:成熟;熟練。文中古義:仔細,周詳;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支:今常用義:支撐;支持。文中古義:對峙;如「燕趙久相支.。」
大眾:今常用義:群眾,民眾。文中古義:軍隊;如「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恐:今常用義:害怕。文中古義:擔心;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願:今常用義:願望;願意。文中古義:希望;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一詞多義
且
⑴副詞,將要,快要;如「趙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⑵連詞,姑且,暫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⑶連詞,況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伐
⑴動詞,攻打,討伐;如「趙且伐燕」「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⑵動詞,砍伐;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賣炭翁》)
即
⑴副詞,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⑵副詞,立即,馬上;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為
⑴介詞,為了;如「蘇代為燕謂惠王曰」
⑵動詞,成為;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⑶動詞,作為;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計
⑴動詞,謀劃,考慮;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⑵動詞,計算;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⑶名詞,計謀,策略;如「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
強
⑴qiáng,形容詞,強大;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⑵qiáng,形容詞,僵硬;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幼時記趣》)
⑶qiǎng,動詞,勉力,努力做;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舍
⑴shě,動詞,丟棄,放下;如「兩者不肯相舍」。「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⑵shè,名詞,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花源記》)「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詞類活用
1. 名詞用如一般動詞
「今日不雨」之中,名詞「雨」用如動詞,即「下雨」;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下雨」。
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之中的「弊」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疲憊」,或「使……睏乏」;這兩個分句可譯為「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
⒊動詞的使動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動詞「出」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出來」;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讓你出來」或「今天不放開你」。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省略主語
⑴「過易水」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過易水」;該分句可譯為「(我)經過易水」。
⑵「故願王熟計之也」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故願王熟計之也」;該分句可譯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
⒉省略賓語
⑴「漁者得而並禽(擒)之」之中,謂語動詞「得」的後面省略賓語「之」,即「漁者得(之)而並禽(擒)之」;該分句可譯為「打魚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
⑵「乃止」之後省略賓語「之」,代「伐燕」這件事,即「乃止(之)」;該分句可譯為「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4成語啟示編輯
分析評論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是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這個故事說明看不到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製造有利的機會,給爭執雙方帶來滅頂之災。選文中講的是當趙國將要攻打燕國時,著名說客蘇代為了燕國的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勸諫趙惠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趙國攻打燕國可能給燕趙兩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希望趙惠王審時度勢,縱觀戰國風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對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趙惠王,蘇代不是直陳趙國攻打燕國的是非對錯,而是巧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不僅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揭示道理
鷸蚌相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鷸和蚌都想致對方與死地,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大家應該互相謙讓,互相禮讓,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10、什麼叫漁翁之利?
漁翁之利:比喻利用別人的矛盾從中獲利
有一句古話說: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