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短視頻 > 微課不等於微視頻

微課不等於微視頻

發布時間:2020-09-09 08:55:24

1、微課與微型課有何差異

1.「微課」的概念和組成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見圖1)。因此,「微課」既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圖1 「微課」教學資源組成
2.「微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鍾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後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徵。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於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並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業水平。

2、如何理解微課等於"微學習",微課一定是"碎片化學習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基本含義

3、微課,微視頻,宣傳片有什麼區別?

目前用騰訊微視的網友很多,
就是因為簡單易用,歌詞字幕錄著視頻就可以看到歌詞
照片卡點和視頻模板都可以根據原有樣片來直接拍簡單易用
平時看短視頻右上角還有一個寶箱的獎勵可以領取 。

4、微課和微課程一樣嗎

微課的字義應該是微小的課、微型的課。東北師范大學主辦的全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大賽所倡導的「微型課」比賽方式是最接近微課字義的概念。我國第一個提出微課概念的是廣東佛山教育局胡鐵生老師。他把「微課」定義為:「按照新課程標准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 。實際上是一個以課堂教學視頻實錄的片段為核心的教學資源包。因此,胡鐵生老師提出的「微課」概念與微課的本來字義是不同的。
微課程屬於課程序列。從課程論的觀點來看,課程包括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四大范疇。我們平常的教學工作,屬於課程實施與評價。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微課程是雲計算、移動互聯環境下,有關單位課時教學活動的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互動、評價與反思等要素優化組合為一體的教學系統。因此,使單位課時教學活動具有了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的性質,即把單位課時教學活動課程化了。而微課,只是微課程配套資源之一。可見,微課程中包含著微課,微課被包含於微課程之中,兩者緊密相關,但是,不是一回事。

5、什麼是「微課」!微課與教學課例、課例片段、微型課堂、微課堂有何區別!

1.「微課」的概念和組成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見圖1)。因此,「微課」既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圖1 「微課」教學資源組成
2.「微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鍾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後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徵。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於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並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業水平。

---摘自《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新趨勢》(胡鐵生,佛山市教育局,2011年5月20日)

6、什麼是微課堂教學

有一種說法: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微課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2)教學內容較少(3)資源容量較小(4)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
類似說法:
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微課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看似沒有系統性和全面性,許多人稱之為「碎片化」。但是微課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的,一個微課自身仍然需要系統性,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課的特徵有:
1.主持人講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鏡,可以話外音。
2.流媒體播放性。可以視頻、動畫等基於網路流媒體播放。
3.教學時間較短。5-10分鍾為宜,最少的1-2分鍾,最長不宜超過20分鍾。
4.教學內容較少。突出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技能點。
5.資源容量較小。適於基於移動設備的移動學習。
6.精緻教學設計。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7.經典示範案例。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
8.自主學習為主。供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課程,是一對一的學習。
9.製作簡便實用。多種途徑和設備製作,以實用為宗旨。
10.配套相關材料。微課需要配套相關的練習、資源及評價方法。

7、微課和微課程的區別

微課需要學習單元、學生的學習活動等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微課程」;
微課程是課程改革與信息化進程中的學習資源創新,是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整合為一體的新型資源。
微課是教師授課的電子濃縮 版或課件改良版,與十多年課件教學的結局那樣並不撼動教學方式與人力資源培養模式
微課程則體現課程改革要求,並且支持正在醞釀中的第三代課程改革
微課需要錄制,需要課件製作技術的支持,比如德勝智課。

8、微課與微課程有什麼區別

微課的字義應該是微小的課、微型的課。東北師范大學主辦的全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大賽所倡導的「微型課」比賽方式是最接近微課字義的概念。我國第一個提出微課概念的是廣東佛山教育局胡鐵生老師。他把「微課」定義為:「按照新課程標准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 。實際上是一個以課堂教學視頻實錄的片段為核心的教學資源包。因此,胡鐵生老師提出的「微課」概念與微課的本來字義是不同的。

微課程屬於課程序列。從課程論的觀點來看,課程包括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四大范疇。我們平常的教學工作,屬於課程實施與評價。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微課程是雲計算、移動互聯環境下,有關單位課時教學活動的目標、任務、方法、資源、作業、互動、評價與反思等要素優化組合為一體的教學系統。因此,使單位課時教學活動具有了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的性質,即把單位課時教學活動課程化了。而微課,只是微課程配套資源之一。可見,微課程中包含著微課,微課被包含於微課程之中,兩者緊密相關,但是,不是一回事。

下面的圖片可以說明它們的區別和聯系:

很高興第一時間為您解答,如有問題請及時追問,如果滿意,請採納!

9、微課和傳統課程有什麼區別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徵的「微時代」悄然而至。而在微時代特色的引領下,信息資源形態的開放化、主體化、碎片化等發展趨勢在教育領域不斷凸顯,以教育資源移動化、教學設計微型化、教學方法多樣化為特徵的微課模式應運而生。力拓在新時代教育的趨勢帶來了微課,微課的興起必然對傳統教育帶來相應的挑戰,微課模式的興起並逐漸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必將成為教育教學領域新的發展方向。
一、以微課資源整合優勢,優化課堂教學資源
微課模式以視頻為主要教學載體,在網路信息技術的支撐下能夠將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素材課件、練習測試、教學反思、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綜合性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並充分藉助偶發性、碎片化的非線性排列組織形式將傳統單一線性的資源組織模式打破,實現綜合性教學資源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一個主題式、結構化的資源單元環境,形成一個小容量、多資源的教學資源組織模式。
二、以微課模式的多元化設計,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系統、細致的講解來向學生傳輸掌握大量知識,其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學方法呆板,極大地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而微課是基於學科知識點而構建、生成的微型課程資源,在微課模式的設計過程中通過圖表、影像、PPT、等多元化信息技術手法的應用,在優化課堂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教學組織方式。目前,以「翻轉課堂」「、翻轉學習」、「移動微學習」等為代表新的教學方式正在微課模式下逐步推廣。
三、藉助微課模式的同步性,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的及時性
聽課評價是教學反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課模式下,聽課教師可以將已拍攝好的微課視頻為評價對象,於授課教師的任一時段、任一畫面進行暫停,予以同步評價,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的及時性、准確性及客觀性。這就要求授課教師應不斷加強微課程資源製作新技術、新理念的學習,更好的把握微課教學理念和資源建設思路,優化微課教學體系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10、只要時間較短的教學視頻就可以稱之為微課,對不對?

不對。
【微課的理解】:什麼是微課?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
動。它的形式是自主學習,目的是最佳效果,設計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形式是流媒體,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時間是簡短的,本質是完整的教學活
動。因此,對於老師而言,最關鍵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製作微課,而不是在教師的角度去製作,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微課之四「微」

1.微課「位微不卑」。微課雖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課程宏大豐富,但是它意義非凡,效果明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

2.微課「課微不小」。微課雖然短小,但它的知識內涵和教學意義非常巨大,有時一個短小微課比幾十節課都有

微課的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鍾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
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
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
須是支持網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
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組成/結構
/構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
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後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
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徵。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
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於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並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
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構成了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5.主題突出、內容具體。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於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的、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6.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正因為課程內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課程的研發者;正因為課程的使用對象是教師和學生,課程研發的目的是將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緊密地聯系起來,是「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而不是去驗證理論、推演理論,所以,決定了研發內容一定是教師自己熟悉的、感興
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7.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因為內容具體、主題突出,所以,研究內容容易表達、研究成果容易轉化;因為課程容量微小、用時簡短,所以,傳播形式多樣(網上視頻、手機傳播、微博討論)。

 8.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由於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
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於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
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微課的「十大特徵」

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
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看似沒有系統性和全面性,許多人稱之為「碎片化」。但是微課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
知識內容的,一個微課自身仍然需要系統性,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課的特徵有:

1.主持人講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鏡,可以話外音。

2.流媒體播放性。可以視頻、動畫等基於網路流媒體播放。

3.教學時間較短。5-10分鍾為宜,最少的1-2分鍾,最長不宜超過20分鍾。

4.教學內容較少。突出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技能點。

5.資源容量較小。適於基於移動設備的移動學習。

6.精緻教學設計。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7.經典示範案例。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

8.自主學習為主。供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課程,是一對一的學習。

9.製作簡便實用。多種途徑和設備製作,以實用為宗旨。

10.配套相關材料。微課需要配套相關的練習、資源及評價方法。

微課的分類

1、按照課堂教學方法來分類。

 一節微課作品一般只對應於某一種微課類型,但也可以同時屬於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微課類型的組合(如提問講授類、合作探究類等),其分類不是唯一的,應該保
留一定的開放性。同時,由於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不斷創新,微課類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2、按課堂教學主要環節(進程)來分類

微課類型可分為課前復習類、新課導入類、知識理解類、練習鞏固類、小結拓展類。其它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微課類型有:說課類、班會課類、實踐課類、活動類等。

與微課不等於微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