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猴子抱西瓜裡面的猴子是一隻怎樣的猴子?
我覺得猴子抱西瓜應該是一個寓言故事,然後裡面的猴子是一個貪得無厭,他不喜歡失去自己的所有物品。
2、找規律,給小猴分西瓜。西瓜15個猴子10隻西瓜30猴子只20西瓜個()猴子2隻西瓜60個()()填空
西瓜(3)個猴子2隻
西瓜60個猴子(40)只
3、猴子怎樣分西瓜?
一天,猴爸爸出差回來給明明和聰聰帶回了一個大西瓜,明明和聰聰非常高興,兄弟倆一邊翻筋斗一邊叫道:「吃西瓜了,吃西瓜了!」猴媽媽拿起西瓜放到桌子上對明明和聰聰說:「別高興,這個西瓜由我們三人來分吃,但必須按我的要求來分,誰分對了,就把我分得的那一份西瓜獎給誰,行嗎?」明明和聰聰連忙催促媽媽快講。
媽媽說:「我分得的等於你弟兄倆個分得的份數和,聰聰是弟弟,分得的必須是明明的2倍。」弟兄倆聽了媽媽的要求後,一個眨巴著眼睛,一個撓撓頭皮想開了。
一會兒,聰聰想起來了,他連忙拿起小刀把大西瓜切成相等的6塊。自己首先拿兩塊,然後又拿一塊送給明明說:「哥哥,剩下的三塊是媽媽的。」媽媽一見問到:「聰聰,你為什麼這樣分呢?」
不甘落後的明明立即替聰聰回答:「我分得的一塊是這塊西瓜的16,聰聰分得的兩塊是這塊西瓜的13,是我的兩倍,媽媽分得的三塊是這塊西瓜的一半,也就是12,或者是這塊西瓜的50%,正好與我和聰聰分得西瓜塊數的和同樣多。」媽媽聽後,誇獎明明和聰聰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這時,坐在一旁的爸爸發言了:「你們兄弟倆還能說出算式嗎?」
兄弟倆爭著回答,聰聰說:「我分得兩塊是16+16=26,我和明明共分得3塊是26+16,媽媽、我和明明一共分完的這塊西瓜,是36+36」明明說:「媽媽和弟弟共分的是12+13=56,媽媽、弟弟和我共分的是56+16=1」媽媽聽後開心地笑了。
爸爸說:「我也說一道算式,誰能說出其中的道理,16+12+13=()×(),」話音剛落,聰聰搶著說,「16+12+13=(16)×(6)=1。因為我分了這個西瓜的13,是2個16,哥哥分了這個西瓜的13,是一個16,媽媽分得的50%,就是3個16,一共有6個16,根據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知6個16就是16×6=1,」爸爸聽後也誇獎明明和聰聰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這時媽媽卻犯了愁,我這一份該獎給誰呢?小朋友,你能替猴媽媽想出好辦法嗎?
4、一個大西瓜,需要四隻猴子抬,五隻猴子輪流抬,平均每隻猴子抬多少米,畫線段怎麼畫?
你要走多遠的路,你都沒說清楚,
那隻能四個猴子抬一隻猴子休息了,然後再換另外一隻猴子休息,輪流著休息唄,你不知道多遠這邊走吧,到家為止。
5、《猴子吃西瓜》的寓意
《猴子吃西瓜》這個故事的寓意是:
討論不見得是有效的,結果如何在於自己的判斷。
年長者,專家者並不一定事事都通曉。
要敢於懷疑專家或領導的觀點,因為也許它們本來就是錯的。
最好的辦法是實踐,吃一口皮再吃一口瓤,不就知道應該怎麼吃了?五、是不懂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嘿嘿,看故事中描述的,估計是老猴子也不知道怎麼吃的,只是從大家提供的意見中選擇了一個,卻被大家當成了正確答案
6、猴從300米遠的地方往回抬一個大西瓜需要2隻小猴子一起抬現在由3隻小猴子輪流抬每隻猴抬西瓜平均走幾米
每個小猴子抬西瓜平均走了200米.2個小猴子抬著走300米,共要走300×2= 600(米).3個小猴子輪流抬,平均每個小猴子抬西瓜走了300×20÷3=200(米)。
7、一共有十二個西瓜,小猴一次運2個,小豬一次運4個?
1、
4÷2=2(倍)
答:小豬一次運的西瓜數是小猴的2倍。
2、
12÷2=6(次)
答:如果小猴自己運,需要運6次。
8、怎樣演猴子吃西瓜
語言活動課《猴吃西瓜》 語言活動課《猴吃西瓜》教學設計 活動課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 1、欣賞並理解寓言故事,有感情的朗誦寓言 2、通過不同猴子對於西瓜到底吃瓤還是皮的爭論,結合猴子身份年齡來想像猴子的 口氣是什麼樣子,並分析動作,進行表演。 3、通過表演進行交流,發揮小朋友的想像創造力。 : 【教學重難點】 1、能夠熟讀並短時間記住寓言的內容,想像不同身份的猴子說話的 教學重難點】 表情動作 2、能夠結合寓言進行表演故事,尤其對於猴子語氣把握。 : 【教具准備】 教學課件 教具准備】 :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小朋友們,在你們的印象中猴子都吃什麼東西?(小朋友們回答) 師:一天,猴王找到了一個大西瓜,但是,猴王沒吃過這個東西,於是,它召集了其 他的猴子,想從側面來了解這西瓜到底怎麼吃,可笑的事情發生了。今天我們就來學 習故事《猴子吃西瓜》 。 二、范讀文章 猴子吃西瓜 猴王找到了一個大西瓜,可是,怎麼吃呢?這個猴啊,是從來也沒有吃過西瓜,於是, 把所有的猴都招集來了。 他清了清嗓子: 「今天,我找到了一個大西瓜。至於這西瓜的吃法嘛,我當然……當 然是知道的。不過,我要考驗一下大夥的智慧,看看誰能說出這西瓜的吃法。如果說 對了,我可以多賞他一塊。如果說錯了,我可要懲罰他! 」 小毛猴眨巴眨巴眼睛,撓了撓腮說: 「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 」 「不對!小毛猴說得不對!我小的時候吃過甜瓜,吃甜瓜就是吃皮。我想,這甜瓜也 是瓜,西瓜也是瓜,吃西瓜嘛,當然也是吃皮咯。 」 這時候,大夥爭執起來,「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瓤! : : 」可爭了半天,也沒爭出個 結果,於是都不由的把目光集中到一個老猴的身上…… 這老猴認為出頭露面的機會來了,他打掃了一下嗓子說: 「這吃西瓜嘛,當然……當 然是吃皮咯。我從小就愛吃西瓜,而且……而且一直都是吃皮的。我想,我之所以老 而不死,就是因為吃了西瓜皮的緣故……」 猴王認為找到了正確答案,開言道: 「對!大夥說得對!吃西瓜是吃皮。哼!就小毛 猴崽子說吃瓤,那就讓他一個人吃吧!咱們大夥,都吃西瓜皮! 」 西瓜一刀兩半,小毛猴吃瓤。大夥,是共分西瓜皮…… 一個小猴子覺得不是味兒,悄悄地問旁邊一個猴子: 「哎,我說,這東西怎麼不好吃 呀?」 1 「那,那是你吃不慣。我過去常吃西瓜,西瓜呀,就是這個味兒。 」 三、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故事。 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故事。 師:聽過老師做了范讀後,我想問問小朋友,這個故事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呢?都有 誰?(猴王、小毛猴、老猴子、大夥) 師:要讀好這個故事,首先就要分析每個角色的性格特點,接下來,我們從故事中一 個一個的分析。 四、分析角色性格特點 猴王找到了一個大西瓜,可是,怎麼吃呢?這個猴啊,是從來也沒有吃過西瓜,於是, 把所有的猴都招集來了。 他清了清嗓子:「今天,我找到了一個大西瓜。至於這西瓜的吃法嘛,我當然……當 然是知道的。不過,我要考驗一下大夥的智慧,看看誰能說出這西瓜的吃法。如果說 對了,我可以多賞他一塊。如果說錯了,我可要懲罰他!」 師:小朋友們,猴王為什麼要這樣問問題呢?猴王作為猴群的領袖,連它自己都不知 小朋友們,猴王為什麼要這樣問問題呢?猴王作為猴群的領袖, 道西瓜怎麼吃,但是又不想讓其他猴子知道,小朋友們想下, 道西瓜怎麼吃,但是又不想讓其他猴子知道,小朋友們想下,這段話應該用怎樣的語 氣去說? 氣去說? 小毛猴眨巴眨巴眼睛,撓了撓腮說:「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 師:通過這段文字,小朋友們在心裡想想這小猴子是怎麼樣的一個形象? 通過這段文字,小朋友們在心裡想想這小猴子是怎麼樣的一個形象? 猴子 A:「不對!小毛猴說得不對!我小的時候吃過甜瓜,吃甜瓜就是吃皮。我想, 這甜瓜也是瓜,西瓜也是瓜,吃西瓜嘛,當然也是吃皮咯。」 師:這段文字是其他猴子反駁小毛猴的話,應該使用爭搶說話並帶有否定語氣的語言 這段文字是其他猴子反駁小毛猴的話, 狀態。 范讀後找小朋友讀) 狀態。(范讀後找小朋友讀) 這時候,大夥爭執起來:「吃西瓜吃皮! :「吃西瓜吃瓤!」可爭了半天,也沒爭出 個結果,於是都不由的把目光集中到一個老猴的身上…… 這老猴認為出頭露面的機會來了,他打掃了一下嗓子說:「這吃西瓜嘛,當然……當 然是吃皮咯。我從小就愛吃西瓜,而且……而且一直都是吃皮的。我想,我之所以老 而不死,就是因為吃了西瓜皮的緣故……」 師:在讀這段話的時候首先我們要想想,老年人說話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狀態?而這 在讀這段話的時候首先我們要想想,老年人說話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個老猴又是猴群中比較有地位的,現在大家想想,老猴子說話的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個老猴又是猴群中比較有地位的,現在大家想想,老猴子說話的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猴王認為找到了正確答案,開言道:「對!大夥說得對!吃西瓜是吃皮。哼!就小毛 猴崽子說吃瓤,那就讓他一個人吃吧!咱們大夥,都吃西瓜皮!」 師:當猴王覺得找到正確答案的時候,拿出了作為猴王的威風之氣,這個時候猴王的 當猴王覺得找到正確答案的時候,拿出了作為猴王的威風之氣, 語氣有變化了,應帶有自信,威嚴,還帶有諷刺的口氣。諷刺的口氣針對誰? 語氣有變化了,應帶有自信,威嚴,還帶有諷刺的口氣。諷刺的口氣針對誰?(范讀 後找小朋友讀) 後找小朋友讀) 2 西瓜一刀兩半,小毛猴吃瓤。大夥,是共分西瓜皮…… 一個小猴子覺得不是味兒,悄悄地問旁邊一個猴子: (猴子 A)「哎,我說,這東西怎 么不好吃呀?」 師:這個小猴子對西瓜吃皮產生了懷疑,懷疑的語氣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小猴子對西瓜吃皮產生了懷疑,懷疑的語氣是什麼樣子的? (猴子 B)「那,那是你吃不慣。我過去常吃西瓜,西瓜呀,就是這個味兒。」 師:最後一句話是整個故事的重點,諷刺的味道更重,尤其這句「就是這個味」 聽 最後一句話是整個故事的重點,諷刺的味道更重,尤其這句「就是這個味」 事的重點 , 老師在讀一下。 范讀後找小朋友讀) 老師在讀一下。(范讀後找小朋友讀) 五、學生熟讀故事,解決生僻字。 師:分析完這篇故事後,請小朋友在下面熟讀這篇故事,不會的字請舉手問老師。 分析完這篇故事後,請小朋友在下面熟讀這篇故事,不會的字請舉手問老師。 六、分角色朗讀(旁白,猴王,小毛猴,老猴子,猴子 A,猴子 B,猴子 C) 分角色朗讀(旁白,猴王,小毛猴,老猴子, 七、表演環節。 表演環節。 八、對故事內容所揭示的道理進行總結 師:通過這個故事,哪位小朋友能談談從這個故事中學會的哪些道理?(這篇寓言說 通過這個故事,哪位小朋友能談談從這個故事中學會的哪些道理?(這篇寓言說 ?( 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就會犯錯.2 聽取別人意見時, 明了 1 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就會犯錯.2 聽取別人意見時,要多思考 3 如果猴王自己試 過兩種味道,就不會犯錯.因此要自己勇於嘗試) 過兩種味道,就不會犯錯.因此要自己勇於嘗試)
9、猴子如何抬西瓜?
小猴子從300米遠的地方往回抬一個大西瓜,需要2個小猴子一起抬,現在由3個小猴子輪流參加抬,請你算一下,每個小猴子抬西瓜平均走了多少米?
[答案:每個小猴子抬西瓜平均走了200米。2個小猴子抬著走300米,共要走300×2=600(米)。3個小猴子輪流抬,平均每個小猴子抬西瓜走了300×20÷3=200(米)。]
10、小猴子想把西瓜與好朋友分享,可見小猴子是個( )的人。
小猴子想把西瓜與好朋友分享,可見小猴子是個(愛與朋友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