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一篇視頻觀後感 800字左右
看過這樣一段視頻一共 有四個人參加招聘廣告設計總監第一個人 文憑較低 交際能力比較強 有豐富的經驗 作品比較適合大眾化第二個人 文憑較高 作品比較有深度 很難令人看懂第三個人 文憑較高 交際能強 作品藝術性太強第四個人 文憑較高 交際能力較弱 作品比較適合大眾化最後第一個人獲勝了看了這樣一段視頻讓我感觸頗深其實成長、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確定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讓我們能發現成功的契機。成功人士所作的第一件事,通常就是把自己的奮斗目標明確找出來,然後盡全力向前邁進。設定目標,無視別人的冷嘲熱諷,正是成功的要素。科萊特在1973年考進哈佛大學,經常坐在他身邊的同學,是一個18歲的美國青年。大二那年,這位小夥子邀科萊特一起退學,他決定去開發已一項財務軟體,想找科萊特一起合作。
不過科萊特拒絕了,因為他好不容易來到這里求學,怎麼可以輕易退學?更何況那項系統的研發才剛起步,墨爾斯博士也只教點皮毛而已。所以,他認為要開發Bit財務軟體,必須讀完大學的全部課程才行。十年後,科萊特終於成為哈佛大學Bit領域的高手,而那位退學的小夥子,也在這一年擠進了美國億萬富翁的行列。
科萊特拿到博士學位之時,那位曾經同窗的青年則已經晉升到了美國第二大富豪。在1995,科萊特終於認為自己具備足夠學識,可以研發並開發Bit財務軟體是,那位小夥子已經繞過Bit系統,開發出Eip財務軟體,而且在兩周之內,這個軟體更佔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為世界首富,他的名字叫做比爾.蓋茨。
在只為升學而升學的年代,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學歷高並不能代表專業,一些因為興趣而進入專業領域的門外漢,對准目標,孜孜不倦地學習研究,反而比任何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更懂得知識與實務的運用。比爾.蓋茨在尚未畢業前,不理會別人的刻薄批評,對了目標,搶得創業先機,成為引領世界的龍頭,正是最好的代表。
知識的獲取不是讀過了就好,如果一知半解,即使能勉強畢業,有一張漂亮文憑,往往也只能紙上談兵,無法融會貫通地運用。故事中,世界首富要告訴我們的是,書是活的,學習的過程不是為讀書而讀書,更不是為拿到文憑而留在教室里。成長、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確定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讓我們能發現成功的契機。
2、大道之行也的讀後感
咱們傳統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個多愁善感的理想主義者,總能 觸景生情,發思古之幽情,長嘆生不逢時,公開申明自己的志向 和追求,並竭力用實際行動去身體力行。可惜的是,我們的歷史, 從來沒有向我們描繪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鍾情浪漫的 理想的形象,而我們所關注的,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和激情的,恰 恰是這個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著冷峻的面孔向我們說著之乎 也者。
生在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當中,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 幽遠,內心情懷特別豐富,感悟神經特別敏感的人,不可能不 從親身經歷的一點一滴的體悟中生發出曠古的動人感嘆。我們完 全不必十分認真地以為孔老夫子心嚮往之的「大同」世界是歷史 的真實,勿寧把它看作是一種類似於陶淵明的「桃花源」的理想 境界。我們也不必信以為真地以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會真 的就是那種模樣,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種主觀的體悟。
但是,這當中展現了一種理想境界同現實存在的鮮明對比,一 種對人的生存狀況的深切關注。核心是為公和為私,天真淳樸和 陰險奸詐的強烈反差。在這種對比和反差當中,孔老夫子還沒有浪漫到完全不顧現實的地步:盡管生不逢時,沒有趕上「大同」社 會,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贊美之處;現實雖然札崩樂壞,卻 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會雖然黑暗.畢竟也還有讓人欣慰的閃 亮之處。
實際上,社會歷史的發展,自有其規則。生不逢時固然可嘆, 卻無法改變自己的真實處境,人們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 環境中進行選擇。再大而言之,從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權世襲 的私有制的轉變,既是一種必然,也是難以用好與壞的簡單標准 來評價的。
人作為群居的社會動物,無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恐怕最 要緊的還是要有一種公平合理的規則來制約人們的言行。這是從 整個社會群體的運行機制來說的。而從個人的角度說,風習則是 重要的。人心是淳樸還是險惡,人倫關手是和睦還是疏遠,人們 為公還是為私,對個人的生存狀態影響重大,不可不加關注. 理想固然不可沒有,但在現實面前,是不可奉行「駝鳥政策」的。
3、大道之行也的讀後感300字
咱們傳統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個多愁善感的理想主義者,總能 觸景生情,發思古之幽情,長嘆生不逢時,公開申明自己的志向 和追求,並竭力用實際行動去身體力行。可惜的是,我們的歷史, 從來沒有向我們描繪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鍾情浪漫的 理想的形象,而我們所關注的,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和激情的,恰 恰是這個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著冷峻的面孔向我們說著之乎 也者。
生在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當中,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 幽遠,內心情懷特別豐富,感悟神經特別敏感的人,不可能不 從親身經歷的一點一滴的體悟中生發出曠古的動人感嘆。我們完 全不必十分認真地以為孔老夫子心嚮往之的「大同」世界是歷史 的真實,勿寧把它看作是一種類似於陶淵明的「桃花源」的理想 境界。我們也不必信以為真地以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會真 的就是那種模樣,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種主觀的體悟。
但是,這當中展現了一種理想境界同現實存在的鮮明對比,一 種對人的生存狀況的深切關注。核心是為公和為私,天真淳樸和 陰險奸詐的強烈反差。在這種對比和反差當中,孔老夫子還沒有浪漫到完全不顧現實的地步:盡管生不逢時,沒有趕上「大同」社 會,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贊美之處;現實雖然札崩樂壞,卻 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會雖然黑暗.畢竟也還有讓人欣慰的閃 亮之處。
實際上,社會歷史的發展,自有其規則。生不逢時固然可嘆, 卻無法改變自己的真實處境,人們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 環境中進行選擇。再大而言之,從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權世襲 的私有制的轉變,既是一種必然,也是難以用好與壞的簡單標准 來評價的。
人作為群居的社會動物,無論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恐怕最 要緊的還是要有一種公平合理的規則來制約人們的言行。這是從 整個社會群體的運行機制來說的。而從個人的角度說,風習則是 重要的。人心是淳樸還是險惡,人倫關手是和睦還是疏遠,人們 為公還是為私,對個人的生存狀態影響重大,不可不加關注. 理想固然不可沒有,但在現實面前,是不可奉行「駝鳥政策」的。
4、讀《大道之行也》有感
從孔子回答言偃的話來看,「大道之行」先於「三代之英」,則「大同」社會當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其實又不然,因為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世正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會之間劃上等號,則孔子的「大同」說就成了一種歷史倒退的主張。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一點上,決無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見得呢?我們細讀論「大同」這一段文字,便不難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傳聞中五帝之世的社會實況,而是包含在實況之中的「大道」——確切地說,他是將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論的高度來加以認識,並利用它們來揭示人類社會所應普遍遵守的法則。例如,他從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這兩件事實中提煉出「天下為公」的觀念,指出了社會權力的歸宿(屬於社會的全體成員);從舜舉「八元」「八愷」一事中提煉出「選賢與能」的觀念,指出了社會管理者產生的途徑。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它源於「五帝之世」,又高於「五帝之世」,二者決不可同日而語。此外,還要看到孔子將這個理想社會定名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鄭玄注雲:「同,猶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嚮往的目標,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它的啟發。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都記託了人們對和平,安定的日子的嚮往 不能成為現實,在當時雄霸天下的社會不會有太平的日子,而21世紀的今天,人人都是守財如命,人心險惡,所以,這種社會永遠不會出現
5、大道之行也的讀後感 300字左右
[編輯本段]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⑧;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⑨。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是謂大同。
[編輯本段]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說明:「大道」「大同」都屬於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後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6、大道之行也讀後感600字左右 急急
[編輯本段]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⑧;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⑨。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是謂大同。
[編輯本段]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說明:「大道」「大同」都屬於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義,後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7、大道之行也的讀後感,就一100字,初中水平.
從古至今,人們所追求的都是和平與安定。而真正對我們有進步意義的和平就正如這篇文章所述,我們應當遵守一定的法則,那就是「天下為公」,而公天下就是所有的政治家與人民所渴望的理想社會,這與陶淵明的虛構的「理想社會」不同,陶淵明的這種避世思想是不可取的,並且是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唯有公天下的思想是積極的,是要通過努力才可以實現的,我們應當為之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這是我自己根據老師上課講的寫的,希望你可以給分
8、讀大道之行也有感
大道之行也讀後感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出自西漢戴聖輯錄、編纂的《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會的關愛。
兩千多年前的人們就構想了美好的大同社會,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社會生活的嚮往。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應有的作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時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生活的關注和思考。這是大同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為實現這樣的社會生活而奮斗著,奮斗著……。社會主義新中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社會主義生活的主人,社會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個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水平都逐步提高了。各種慈善機構相繼成立了。如老年人協會,(還有養老院)、孤兒院、殘聯協會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會的關愛」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實。這是令人高興的事。因為它充分反映了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p#分頁標題#e#,就在社會主義公德正在得到認同和頌揚的同時,卻正遭受一些人的褻瀆。
一次,我到縣城去玩。在餐館吃午飯時,碰到了這樣的一件怪事:一個老奶奶從門外走來,老闆說:「老奶奶又來了,真是小豬兒好賣,天天來呀」!接著是招呼老奶奶坐下,連忙給老奶奶打來飯菜,讓老奶奶吃。因為老奶奶是壯族,老闆用漢話告訴我們幾個賓客,老奶奶有四個兒子,四個兒子都很有錢。分家後,老奶奶輪流著跟四個兒子住,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卻讓老奶奶成了無人供養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在老大家住,還差四五天才滿一個月,可老大就叫著讓老二接走。這到沒什麼,最讓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讓老奶奶吃飯,湯湯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說:「來,吃飯!」。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這樣。
老奶奶邊吃飯邊用壯族話對老闆表示感謝,說沒有老闆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闆用漢話給我們說,他沒有母親,老奶奶就是他的母親,他要做老奶奶的兒子。我聽了老奶奶的遭遇,停了老闆的話,心裡有一股激流在涌動,眼睛濕潤了。臨走時,那個老闆又說:「只要老奶奶一要錢,他就給,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兒子為什麼不供養自己的老人,而別人卻要供養呢?怪哉!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得到體現?
9、視頻觀後感
[視頻觀後感]人們說,讀一本好書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然而,我覺得觀看一個好的視頻更會讓自己成長,視頻觀後感。今天下午,徐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視頻。視頻的內容其實也並不罕見,網路流傳,電視新聞,報紙雜志上都經常可見。甚至我們身邊也是數不甚數。很俗套的愛恨情仇,很俗套的故事,可是,為什麼還是會有無數的人走上這樣一條俗套的道路呢?現在的年輕的人常常都是把愛掛了嘴邊的,尤其我們90後,可見大家都是多麼的把愛情上心,從視頻中男主角的角度來說,『愛有多深恨便有多深』付出了卻得不到回報,狗急了還會跳牆呢。因此他的所做所為,也並非說不通。借用今天下午同學的一句話這男主角的確是『愛的時候轟轟烈烈,恨得時候徹徹底底』!但我這樣說並不是認為他的行為沒有錯,有什麼事情不能 好好說能解決的呢,我想只要是一個稍有頭腦的人都不會這樣做的吧,更何況是男人,心胸應該更為寬廣,目光應該更長遠才對啊!然而,站到女主角的位置來說,感情本來就是不可勉強的,碰到這樣的人,便毀了自己的一生,觀後感《視頻觀後感》。我覺得,人,需要感性,但更需要理性,我們應該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與異性交往時,不要模稜兩可,也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能耍曖昧。以免害了他人,更是害了自己,甚至拖累家人,朋友。所以我覺得,女孩子們,交友要小心謹慎,交男朋友更是要小心謹慎。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看一個人不在三天兩天,細心觀察,這也是一種愛自己愛他人的表現,畢竟,一份感情也是一份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不要等到傷害已經造成了才來後悔卻為時已晚!!!園林大專:李小華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