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視那個機構好?
微視是一個短視頻APP,可以製作和瀏覽短視頻
而且每看幾個短視頻,在右上角還可以領一個紅包
另外裡面還可以視頻跟拍,一鍵出片,還有一些小游戲可以玩
2、自媒體廣告怎麼投,自媒體人怎麼收費?
大家在登錄自媒體平台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消息,什麼「量子計劃」、「金秒獎」、「芒種計劃」等很多活動,這樣的活動都是有很多資金扶持的,換句話說,只要你被選中,那麼就會有相應的收入。
3、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1、贊賞方式(自媒體賺錢最為直觀的方式)
訂閱號獲得了原創功能之後,很快就可以獲得贊賞功能。擁有足夠多的粉絲,輸出的文章質量較高,打動了讀者的內心的好文,贊賞收入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特別是10w+的爆文,對文章的價值給予肯定,贊賞的金額累積下來也是一筆收入,而且贊賞的錢是直接給作者,還不用扣稅。唯一的遺憾是贊賞功能,目前只有安卓用戶才能獨有,蘋果用戶該功能關閉,無法進行贊賞,對自媒體人來說贊賞收入目前也是大打折扣。
2、廣告收入(最普遍的自媒體盈利方式)
廣告,從傳統媒體就有的盈利模式,這幾年新媒體的發展,自媒體也不例外,廣告成為一筆不菲的收入。
⑴ 商家軟文廣告
我們常說的廣告有兩種:廣告硬植入(硬廣)和軟植入(軟廣)。
硬廣是直接插入廣告不掩飾,讀者點擊進去就知道是打廣告,容易引起反感厭惡,對公眾號自身來說不利於粉絲的留存,也不利於廣告的投放效果。
軟廣是用情景帶入悄無聲息的就做了廣告,讀者潛移默化的受到廣告的影響,贊同裡面的廣告帶來的宣傳效果,並樂於接受。
⑵ 圖文群發廣告
圖文群發這類型的廣告,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對應商家。還有雲堆自有的貼片廣告,通過雲貼寶貼片廣告展示形式多樣,滿足不同投放需求。很多自媒體人都沒有商務洽談能力,也沒有資源對接需求商家。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把你的帳號交給第三方,讓利給這些第三方,你就可以專心做好運營即可。通過粉絲的閱讀流量,進行廣告的流量分成,也能獲得盈利。
比如,雲堆自有的貼片廣告,通過雲貼寶貼片廣告展示形式多樣,滿足不同投放需求,也能讓投放者盈利。
⑶ 文章底部廣告
文章底部插入廣告圖片或者公眾號互推的廣告圖片鏈接,貼個小廣告。內容很小,對讀者造成干擾的影響不大,粉絲傷害較小。
⑷ 菜單入口廣告
不想給商家做廣告,菜單欄也可以進行廣告宣傳,通過菜單欄進行商家的頁面轉跳,對讀者沒有任何干擾,用戶自發點擊,進行你情我願的廣告宣傳。
3、公關宣傳
自媒體人把粉絲量成功做起來了,就可以接宣傳軟文了,就是用自己的微信號來幫其他的企業或者商家進行宣傳,按照文章的頭條,次條等順序進行報價,或者打包報價。一般有影響力的深度kol大號頭條價位數十萬,中小自媒體報價根據粉絲量和閱讀量幾百或者幾千不等的價位。
4、電商宣傳
有這樣的一群自媒體人,可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比如買各種東西的體驗,選購經驗分享。因為他們是有獨特的見識,對這個感興趣的人就會關注他們,後序推薦點產品,很多人都會買單。
5、演講、培訓
自媒體人通過自己的做號的經驗,或者某一方面的特長,進行演講和培訓,一場商業演講可以少至幾千塊多至幾萬不等的辛苦費,培訓有學習者,感興趣的用戶願意為知識付費,價格幾十到幾百,收入也是相當可觀。
6、出書
有些寫作能力比較強的自媒體人,已經在出版自己的書籍,寫作能力相當更高。無論是低成本的電子書還是成本較高書刊,很多自媒體作家都在為自己的書做宣傳,賣出書籍,獲取收入。
7、賣號獲利
自媒體在把自己的號形成一定的品牌價值之後,會被一些大的機構注資或收購,直接被被挖走跳槽。也有將微信公眾號或者是微博賬號直接轉賣掉。不管是收購還是賣號都是自媒體人獲取盈利的方式,而且收入很客觀。(前提是自媒體把這個號運行的相當好才能吸引投資人)網上流傳,有人用一個20萬關注用戶的微信公眾號,換了一輛價值四十萬元的越野車不在少數。
8、線下活動
目前很多自媒體常用活動方式:組織線上用戶參加線下活動,聯合商家進行活動的舉行,也能獲得報酬。
9、寫稿
很多自媒體人通過自己的文章進行賺錢,一篇好的文章進行投稿,選中後獲取稿費,文章質量越好,收入就會越高。
10、新聞客戶端(第三方賬號)
自媒體人的發文,還能在新聞客戶端獲取收益,在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搜狐客戶端、企鵝媒體平台、一點資訊等新聞客戶端也能靠文章盈利,增加額外的收入。
4、短視頻達人排行榜在哪看?
星榜是專注於做短視頻領域的大數據產品營銷公司。為用戶提供提供熱門短視頻排行榜、達人排行榜、黑馬幫單等服務。幫助運營者更好地創作和運營短視頻,助力更精準的投放合作。下面我會介紹星榜的幾個主要功能:
1、 當下熱門榜單(包括抖音熱門音樂榜、熱門視頻榜、熱門話題榜)
實時抓取抖音當下最熱數據,並通過演算法為你綜合排序展現。讓你快速發現平台最新熱點,把握熱門趨勢,追熱點、生產爆款視頻快人一步。
2、 短視頻賬號排行榜
星榜數據為用戶提供Kol排行榜。其中包括達人榜、黑榜榜,抖音藍v榜。可以使用戶或者是企業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到目前行業最熱門的Kol和企業。通過黑馬榜可以找到目前正在處在上升期的kol。
3、創作者詳情
點擊創作者後,就可以看到這位創作者的各種數據。你可以看到創作者的視頻互動數據,包括視頻平均點贊量、近30天粉絲增長量、視頻平均評論、近30天發布作品數量等等。除了創作者的視頻互動數據外,你還可以看到關於這個賬號的賬號趨勢粉絲畫像和熱門視頻。
5、2020短視頻營銷行業如何?現在短視頻營銷這么火,不知未來如何發展
在政策驅動、海外擴張、科技等因素的驅動下,短視頻用戶規模實現快速擴張,2018年增長率為107.0%。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在短視頻內容領域,短視頻用戶對PGC內容(專業生產內容)表現出更高的偏好,對於PGC和UGC(用戶生產內容)結合的視頻偏好率由37.4%上升至43.6%。
短視頻用戶付費意願大幅度增加,從31.3%增長至54.8%,過半用戶現在更願意為其喜愛的視頻付費。用戶在短視頻平台頻率最高的互動行為仍然是「點贊」,而點贊、分享轉發等互動比例明顯上漲,用戶的互動意願明顯提升,短視頻用戶之間的連接關系逐步增強。
在短視頻營銷領域,短視頻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00億元,中國短視頻MCN機構數量將超5000家, MCN機構進一步提高商業化效率,助推行業創新改革。短視頻MCN呈現出垂直化、專業化、商業變現模式多樣、技術化等新趨勢。
隨著5G的發展,5G的商用落地有效降低創作者的門檻,短視頻用戶體驗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在5G的加持下,用戶在短視頻的互動體驗將越趨豐富,其傳播性也將得到有效提升。5G將會以其強大的優勢推動短視頻行業的發展,短視頻將迎來「又一春」。
預計2019年用戶規模將達到6.27億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2018年已達5.01億人,增長率為107.0%,預計2019年增長率有所下降,用戶規模將達到6.27億人。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短視頻發展勢頭迅猛,隨著5G商用的進一步落地和高科技的應用,短視頻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創新競爭。
多因素驅動短視頻發展
短視頻MCN創新趨勢
中國短視頻營銷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短視頻與電商「聯姻」 緊密,紅人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隨著行業亂象的治理和規范,短視頻與電商聯系將越趨緊密。未來,基於KOL管理愈發規范和集中,產出的內容質量將明顯提高,在短視頻用戶消費場景的結合上也將得到明顯優化。未來「短視頻達人」也將持續在短視頻與電商的「聯姻」中發揮關鍵作用。
5G變革來臨,短視頻將迎來「又一春」
5G的商用落地有效降低創作者的門檻,短視頻用戶體驗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在5G的加持下,用戶在短視頻的互動體驗將越趨豐富,其傳播性也將得到有效提升。5G將會以其強大的優勢推動短視頻行業的發展,短視頻將迎來「又一春」。
vlog作為新的短視頻形式,未來勢不可擋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Vlog用戶規模預計達2.49億人。5G時代的到來將解決視頻社交現存最大的流量問題。而社交作為視頻時代最具基礎性的價值,Vlog憑借其巨大的社交潛能,有望構建起以用戶為中心的社區網路,推動深度的社交和互動,實現短視頻社交的爆發。
素人影響力不斷飆升,全民帶貨時代即將揭開啟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落地,用戶製作短視頻門檻或將進一步降低,未來UGC內容影響力也有望持續提升。同時,隨著短視頻+電商的應用越趨廣泛,「素人」用戶憑借其基數大、本地化程度高等優勢,有望開啟短視頻全民帶貨時代。「素人」用戶可通過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從而拉動流量的有效增長。
「短視頻+」普及,無邊界營銷已經到來
當前,短視頻與美食、短視頻與旅遊等內容的結合應用已在用戶群中逐漸滲透。未來,短視頻或將持續變革移動營銷。隨著產業鏈上下游對垂直領域的關注,用戶和MCN內容創作的垂直化與短視頻的無邊界營銷相互促進,未來更多「短視頻+」將會普及。
數據驅動短視頻投放增長,短視頻投放交易平台不可或缺
短視頻投放交易平台通過融合自身的數據和技術優勢,為品牌社交輿情和行業投放數據為營銷做前期決策,通過自媒體受眾數據、效果數據、虛假數據識別體系精選合適的自媒體,通過對內容的識別及智能分析,助力自媒體內容智造,為用戶提供更對味的內容,通過自動派單交易以及完善的質檢系統,幫助投放快速高效執行。是未來短視頻投放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
以上內容摘自艾媒咨詢最新發布的《艾媒報告 |2019中國短視頻創新趨勢專題研究報告》
6、現在主流的短視頻營銷有哪些啊?
如何以低成本做成功的短視頻營銷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短視頻營銷廣告的玩法,它分為開屏,信息流,熱搜,紅人+定製等營銷。
其中,開屏適合大型品牌,價格較貴。信息流玩法分為初級和進階兩種。初級玩法是直接投放信息流。進階玩法是將KOL +信息流放在一起以擴大投放傳播效果。
另外,熱搜的形式可以參考微博熱搜的玩法。通過與KOL合作,可以創建熱門話題,發酵主題並增強主題熱度,但價格相對較高。在確保主題內容質量的前提下,最好與KOL合作以創建主題的知名度。
不同的短視頻營銷游戲將具有不同的營銷效果,品牌需要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形式。
哪些內容和形式更容易「爆火」
一見傾心,顏值爆表型——顏值絕對是武器,短視頻中沒有醜女孩。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2.我很戲精型——許多用戶玩短視頻用來放鬆和娛樂的,因此有趣搞笑的內容是承擔此目的的主要內容。
3.萌寶可愛的寵物型。萌物會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治癒感,而且內容很容易讓人點贊喜歡和反復觀看。
4.征服了我,我由衷的佩服。越來越多生活化的冷門匠人技能能獲取用戶的大量點贊。
5.景色畫面非常美的,簡直無法言喻。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6.說到心坎上,我必須點贊。此類視頻在短視頻平台領域呈上升趨勢,並且吸粉效率也特別高。
7.生活中非常實用類視頻,點贊收藏性比較高。
8.正能量類,必須轉評贊。
9.輿論熱點和明星流量。在這一類別中,我建議公司可以做到這一點,並且效果好,風險低。
為什麼賬號首選要做人設短視頻
有人設的短視頻,一方面基於人為主的短視頻內容更適合用於商業變現。另一方面,人設更容易做差異化。
當然,請記住人設需是真實,不虛構的,否則很容易崩。尋找辨識度,提煉讓觀眾有記憶點的標簽;內容強化人設,通過不同故事豐滿人物形象。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現在入場,短視頻是否還有機會
與微博,微信和小紅書相比,短視頻的機會仍然很大。有男有女短視頻即是當下最新一款短視頻音樂平台,其內容方面有精準的分類,在常規的影視、音樂、綜藝、游戲、軍事、時尚等分類基礎上,增加了財富、健康、汽車等與日常生活強關聯的內容分類,用戶可通過垂直細分的標簽,快速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視頻內容,在有男有女創造屬於你的價值。
以上就是做好短視頻營銷的一些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7、直播、短視頻、傳統影視,誰才是是未來?
直播是手段,影響力經濟是趨勢
以直播平台為載體,在互聯網的炒作環境下,出現了大量直播網紅,進而催生出網紅經濟。據Analysys易觀預測,2016年中國網紅產業規模將達到528億元人民幣,2018年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那麼網紅經濟是否是視頻產業未來變現的一種趨勢呢?
網紅經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關注力經濟,一種是影響力經濟。對於那些依靠人的形體,以及人格魅力、肢體魅力來吸引關注度的網紅,創造的是關注力經濟。關注力經濟會長期存在,但是從長遠來看,作為主導的會是影響力經濟。
短視頻是未來,技術服務於內容
從整個視頻產業發展來看,並沒有所謂的風口期,而是誰做的內容好,就永遠有機會。就像電影一樣,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即使在互聯網、手機產生之後,電影依然存在。他更是堅信短視頻是不會消失的。因為相較於電影五六百部的年產量來說,短視頻幾乎是無限發展的,「短視頻一定是未來」。
短視頻製作會用到各種技術手段,包括攝影攝像技術、VR、AR、MR、全息等。在孫健君看來,每一種技術手段都要服務於內容,而內容服務於功能,也就是信息功能或者是消費功能。短視頻投資,最終要看變現能力投資短視頻行業,應有怎樣合理的預期,如何把握具體投資方向?對此,孫健君分析稱,首先要看清整個行業的產業鏈,然後根據要投資的公司所處在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作出相應的預期和把握。就其方法論而言,從以下三種情況可歸納為:如果投資短視頻製作公司,那麼只要此公司有視頻製作訂單就能夠存活,而不能要求其變成一個行業大鱷。如果投資視頻技術開發公司,就要看具體開發什麼樣的技術。如果是極端核心技術,一般沒有市場價值;而如果是技術系統集成,就一定是類似華為、IBM等大公司,硬體和軟體的系統集成不是一個小公司可以做成的。
如果投資視頻運營商,不要關注點擊率,而要看其商業轉化率。「因為盈利情況是現在評價一個傳媒的最終標准。」孫健君說,無論有多少點擊率和用戶數,都要使得注意力轉化成影響力,影響力轉化成轉化率,最終形成購買力。
8、大陸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872年傳統媒體在上海誕生,網路媒體的誕生要從1995年《中國貿易新聞網》上線開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線代表者Web2.0媒體成功的進入到中國,同年我樂網也成功引進視頻分享模式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成為引爆自媒體人的一個助燃劑,2011年微信的上線一直到2013年的火熱興起,成功的把自媒體轉移到手機自媒體上。
從媒體的發展可以看出過去的媒體時代,因為信息的壟斷,造成壟斷的話語權;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微信,微博這樣的工具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言人。
2003年,美國人提出了「wemedia」這個術語,中文翻譯過來是:自媒體。
2005年,Blog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Blog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國有1億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巔峰狀態。即便在今日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依然號稱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之眾。它是博客之後的又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應用。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一開始作為一個用於人際傳播的個人通訊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台(公眾賬號),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自己的賬號。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得以重生。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賬號有800萬個,相當於每160個中國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著大量的個人自媒體,並在這些自媒體基礎上,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視為自媒體的起點的話,中國自媒體已經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個人網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過早期個人網站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百萬這個量級的)。但自媒體之風起雲涌,並隱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套路,的確是微信公眾賬號催動的。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屬於試水性質。到了201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強的媒體工具。拜兩個原因所賜。
其一,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深入到普通中國人之中。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賬號允許長文本--140個字有時候實在說不清楚什麼,而與博客不同的則是,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在手機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眾賬號依附於一個強大的社交網路:朋友圈。這是為什麼諸個新聞客戶端也引入了類似公眾賬號的自媒體功能,但依然無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們缺少一個社交網路。根據騰訊官方數據,80%的用戶通過朋友圈進行閱讀。
更何況,微信還有強大的人際傳播場景(點對點通訊),群體傳播場景(群),這都會助長公眾賬號文章的閱讀量達成。
2014年,自媒體開始收割。
一些個體通過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獲得了商業上的變現。這里包括為商業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業公司硬廣,也包括成名後作為一個KOL出入各種會議講座,成為公司顧問。
還有些自媒體賬號,影響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粉絲經濟,組織「**會」、售賣「**牌」貨品,做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9、在線等:電商短視頻製作哪家好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的,短視頻最主要看的還是創意方案,其次才是製作表現的手法。中國宣傳片製作網很高興為您解答,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
10、騰訊拋棄微視,內容競爭時代的犧牲品
如同一個禮拜前的一則推送,微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兩年前被騰訊戰略性放棄,而今以「關閉應用」的結局徹底告別了戰場。
回到三年多前,微視的登場迎合了短視頻的興起,且在那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騰訊仍然是很多創業者仰視或辱罵的對象。或許微視的失敗和騰訊的戰略調整不無關系,但在這個秒拍、快手等短視頻應用備受資本青睞,諸如一條、二更等短視頻內容創業風氣盛行的時代,微視的離場不免讓人產生一些遐想。
生於流量紅利
和微視同病相憐的,還有曾經的騰訊微博,後者的戰略重要性似乎比微視還要閃耀。但在2014年,騰訊微博被戰略性放棄,微博運營團隊被整合到騰訊新聞團隊,失去了流量支撐的的微視,恐怕在那個時候就感受到了未來的茫然。
說白了,不管是微博還是微視,都是追逐流量紅利的產品,也是流量競爭時代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微博」的出現,Twitter在中國的門徒不只有新浪和騰訊,最早的「飯否」,後來的網易、搜狐、百度等一系列玩家,熱鬧程度完全不輸於今天的「共享單車」。後來丁磊在回憶網易為什麼罕見跟風做微博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我根本不想做微博,是下面的人吵著非要做,我沒辦法。」與其說是丁磊的無奈,倒不如說消耗流量紅利是當初的主流思想。
能夠證明微視是奔著流量紅利誕生的,還有產品本身。和現在流行的短視頻內容有些不同,微視最早允許用戶錄制8秒的短視頻,並可以將短視頻分享給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以及騰訊微博等騰訊系社交平台。此外,在營銷和運營上,微視也大肆借鑒了微博的形式,邀請大批的明星和KOL站台,藉助好友互動、熟人社交維持內容的產出和用戶活躍度,如此種種。然而微視團隊所忽略的是,一旦營銷資源收縮,流量入口斷流的時候,產品並未形成一定的用戶粘性和強大的內容運營,結局往往是慘淡收場。
當然,這里並沒有否認流量的價值,和微視同期出現的「秒拍」得益於微博的流量紅利,包括騰訊盈利核心的游戲,所取得的成功與微信、QQ等超級APP的導流不無關系。只不過,當「移動互聯網下半場」或者「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等觀點層出不窮的情況下,互聯網行業從「流量競爭」轉向「內容競爭」的說法看起來並不是沒有道理。
《哈佛商業評論》在對馬化騰的采訪時曾提及「流量競爭」和「內容競爭」的問題,小馬哥給出的答案是:「內容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以流量為主。未來內容的價值、IP的價值會越來越重要。但是也不能說流量不重要,這兩個可能原來是八二,以後變成了五五(都重要),有了流量入口,同時又要有內容的制高點。」由此便不難想像微視被拋棄的核心原因。
死於內容短板
從微視身上來看,騰訊顯然未能佔領內容的制高點,即便在隨後的版本升級中,微視已經將視頻時長從8秒開放到了5分鍾。而「騰訊缺少內容運營能力」幾乎成了行業中對微視乃至騰訊微博死因的定論。
2016年是短視頻行業一條明顯的分界線,之前的入場者多半有流量巨頭的背景,或者說享受到了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紅利,而此後的入場者更多的是在做內容的生意。此外,微視的死亡日期可以追溯到2015年3月份,微視降級並入騰訊視頻,產品部總經理邢宏宇離職加入58同城,如今看來更像是一個緩期的死刑。
應該說微視是一個典型的「從流量到內容」的產品,早期的8秒視頻是「視頻版」的微博,8秒的時間更多的是對生活的記錄,講不了故事,也承載不了過多的情感,可以看作對熟人社交的補充。這一定位上的失誤可以說是微視衰落的誘因之一,尤其是對占據了流量大頭的明星資源來說,這個時長並不足以達到宣傳和粉絲互動的目的,騰訊微博退場後,這一情況更甚。類似的還有Twitter的6秒鍾的短視頻應用Vine,同樣以「關閉」結局。
而就在微視進入死緩期的時候,「內容競爭」漸露頭角。一方面,短視頻內容創業者受到資本的厚愛,人們終於意識到,短視頻不是傳統視頻的補充,而是時間碎片化當口下對傳統內容的替代,Papi醬、一條、二更、即刻視頻、何仙姑夫等拿到千萬融資的名單越來越長;另一方面,自今日頭條布局短視頻內容後,網易雲音樂也在新版本中加入了短視頻功能,短視頻不再是純粹的流量生意,而是對已有內容形態的豐富。也預示了另一個趨勢:在運營上占據優勢的內容平台,開始瞄準短視頻這塊大蛋糕。
而騰訊依舊嚴守了「短」的特性。2016年末,微信短視頻擴容至10秒,並允許用戶上傳本地視頻。作為熟人社交平台,微信顯然對短視頻有著理性的認知,微信朋友圈要做的信息分享,短的視頻內容可以加速朋友圈的信息流,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坐擁微信公眾號這一內容入口,微信在短視頻方面的實現方式還有很多。不過,對於騰訊來說,最核心的還是提升其內容運營能力。或者說,當今日頭條主張個性化推薦,網易雲音樂看好垂直內容,微信公眾號式的內容分發還奏效嗎?
新時代的生存機會
微視離場所能影響的不只是短視頻玩家,但短視頻內容創業者卻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有理由相信,當占據流量優勢的馬化騰開始思考內容的價值以及內容入口的挑戰時,流量競爭和內容競爭已然進入到了新的階段,甚至說從「八二」到「五五」過渡的速度已經超過了馬化騰的預想。當然,新的時代勢必會帶來新的生存機會。
1、未來的短視頻競爭,不是魚死網破,而是和諧共生。
流量競爭的准則是:市場上剩下的永遠只有一位王者。曾經的微博是這樣,微信是這樣,滴滴、新美大等亦是如此。但內容競爭的結果往往是一種並行的格局,提供了差異化生長的機會。
站在短視頻創業者的角度來看,諸如papi醬、一條、即刻視頻等目前的頭部創業者並不能完全佔領用戶時間,同時演算法的出現以及內容平台的多元化,也為長尾內容積累了一定的受眾,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傳統媒體人以及新興的自媒體紛紛選擇短視頻的原因。
而從短視頻平台的角度來講,單個平台做到內容通吃的可能性並不大,即便是秒拍、快手等積累了上億的用戶,所充斥的仍是搞笑的泛娛樂內容。諸如網易雲音樂從音樂等垂直內容上切入短視頻,進而形成差異化的內容優勢,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可以預見,大眾化的短視頻平台或將迎來一輪淘汰賽,但對今日頭條、網易雲音樂等玩家來說,未來競爭並不會太壞。
2、跳出泛娛樂的圈子,受眾的多元化和垂直內容轉型。
最近兩年被提及最多的詞彙,「泛娛樂」大概是其中之一,似乎印證了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的觀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可現實當真如此嗎?
在一下科技發布的《2016短視頻內容生態白皮書》中,2015年Q4時,生活、運動、音樂等非娛樂明星、非新聞現場、非搞笑的垂直內容播放量僅佔20%,而到了2016年Q4時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60%以上。
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短視頻的呈現形式不只是秒拍、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今日頭條等資訊類平台、微博等社交類平台乃至網易雲音樂等垂直類產品,無不成為短視頻的載體,用戶更加多元化;二是短視頻內容創業呈現出爆發態勢,母嬰、搞笑、生活、情感、文化、音樂、動漫、美妝……短視頻創作者覆蓋的垂直品類已經超過40個,娛樂搞笑類內容的比例不斷下滑。不難相信,伴隨更多垂直內容創業者的入局,垂直內容在短視頻的需求將更加樂觀。
3、短視頻內容創業正經歷著從UGC到PGC再到MCN過渡。
微視宣布離場之後引發了諸多猜測,其中微信成為微視的繼承者,並將進一步開放小視頻以吸引PGC用戶的說法較為常見。如果猜測屬實,對短視頻創作者不失為一種利好。不過,頭部的短視頻創業者已經把目光瞄向了MCN。
所謂的MCN,翻譯成中文指的是「有能力和資源幫助內容生產者的公司」。現有的短視頻在盈利方面主要依賴三種渠道,即廣告、電商和用戶付費,但這種不那麼穩定的變現方式明顯不是投資者所期望的。如果能夠將短視頻內容IP化,形成體系化的內容生產和IP打造,甚至說跳出短視頻做網劇和網路大電影等等,為撈金鋪出一條更扎實的路。
當然,想要走通這條路並非易事,即便是羅輯思維這種已經成為IP的內容創業者,也未能成功跨越這條鴻溝。但不可否認的是,PGC並非真的理解市場、清楚廣告主的需要,MCN把PGC、商業嗅覺、廣告主等撮合在一起,或許將加速短視頻的產業化。同時也意味著,短視頻平台是時候為這種趨勢做好准備了。
結語
流量只是巨頭們的生意,對於缺少優質渠道,或者從0做起的創業者來說,內容入口才是真正值得挖掘的風口。而騰訊最終在短視頻爆發的時間點拋棄了微視,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流量競爭的時代正漸行漸遠,圍繞內容競爭的時代正在來臨。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