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代與古代的警察制度有何異同
1、現代的警察在古代叫捕快。
2、簡介
捕快原來分為捕役和快手,漸漸的人們把捕快捕役和快手合稱,就叫成了捕快,捕快的稱呼起源於哪朝無法考證,但是至少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前期就擁有了類似職能的人,這是最初捕快的雛形,,他們負責緝捕罪犯、傳喚被告和證人、調查罪證。「捕役,捕拿盜匪之官役也」;而「快手,動手擒賊之官役也」,因二者性質相近,故合稱為捕快。
3、雛形
根據我國的史書記載,大禹治水非常辛苦,有一次他約集各個部落的首領,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治水首腦會議,要開會討論治水的問題,其他各個部落的首領都到了,就有一家一個部落的首領,防風氏後至,這時候大禹就命人進行了審理,最後對防風氏予以處斬,這是我國史書記載最早的,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對某一個犯罪嫌疑人進行審理,並且予以斬首 執行的這樣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就已經出現了尋找證據的,捉拿審理的一類人,這是捕快最早的雛形。
4、發展
在民國時期,老北京警察局的偵緝隊,亦屬於捕快性質。他們一律穿著灰大褂,所不同的是「只有偵緝隊的成員有時不扣扣子,有時只扣幾個扣子,走起路來身子向前傾……偵緝隊的下層隊員,一年四季都把頭剃得又光又亮,即便是冬季,也不戴帽子。腰上總掛著一塊『汗巾』,從大褂外面看起來,鼓鼓囊囊的好像是揣著『二把盒子』」。他們的職責理應是對付賊匪,實際上卻以欺壓老百姓為能事,令人切齒。
分享
2、衙門是秉公辦事的地方,古代府(州)縣衙門內有多少人?
州府的官員比較多,知府、同知、守備、團練、都監、司馬、主簿、參軍等等。
縣衙門,起碼有知縣、縣尉、功曹。三班六房、典史、書吏、都頭、等等。
《宋會要·職官》給知縣或縣令規定的職責是:「勸課農桑,平決獄訟,有德澤禁令則宣布於治境。凡戶口、賦役、錢谷、給納之事,皆掌之」,因此,雖屬七品,權力很大。縣衙門還有三位主要屬官:縣丞,乃知縣或縣令的副手,今之副縣長也;主簿,專掌「稽考簿檔」,相當於今之秘書長;縣尉(明、清時稱典史),負責治安破案,實為公安局長。宋時,州(府)衙門的頭頭是知府或知州,副職為通判。如蘇東坡被貶,就曾任杭州通判。知府、知州的屬官有七位:判官、推官、兵馬都監、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分別負責民、刑、兵、戶等等一條線。上述這些都是正式在編有職級的官員,相當於局級幹部。而主要工作,是由吏員去乾的。因此。雖然統稱官吏,但官與吏有嚴格的區別。
吏,以縣為例。唐時,在縣令、縣丞、主簿、縣尉之下的第一名吏員稱為「錄事」。宋時,除了「凡各縣各置押司、錄事史、佐史」,還另有孔目、曹司、書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堂吏、勾押、都頭、公人、書手、典庫、吏典、貼司等等,其中有的是吏,有的是公人,役人,總起來叫胥吏。吏是規定職數的,雖非官,享受的是國家公務員待遇;公人,役人屬非在編人員,人數不等。根據宋代留下來的少量地方誌計算,大致平均每縣有吏37人。全國府、州、縣在編的吏員宋代的為5.5萬人;明代,全國有159個府,234個州,1171個縣。吏員5萬人,加上不在編的,全國胥吏總額約為22萬人。
3、何為江湖體書法家?他們有哪些顯著特徵?
江湖體不是胡寫亂抄花,是一種書風襲,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做作。故意做出一些效果。如故意的抑揚頓挫,或過於油滑,過度的大小肥瘦對比,尖頭鼠尾,過多的隨手筆等。江湖體其實是有借鑒意義的,如啟功的書法就借鑒有江湖體的優點。
4、關於"快手"的句子有哪些?
1、 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2、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3、 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
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4、 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5、 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6、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7、 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8、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9、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0、 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1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2、 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13、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14、 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15、 終於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一場,山河永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