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瓜豆豉(醬)如何加工?
(1)備料黃豆38千克,麵粉28.5千克,食鹽12.5千克,陳皮絲5克,西瓜瓤汁62.5升,生薑0.75千克,小茴香5克。(2)泡豆將黃豆用清水洗凈,除去浮土雜質,撈出置入缸內,加清水浸泡3~4小時。(3)蒸熟浸泡後的黃豆用常壓蒸煮3~4小時,以用手指捏呈餅狀,無硬心時為止。(4)制曲蒸豆制曲沿用傳統法,靠天然黃麴黴菌自然生長繁殖。蒸熟黃豆與麵粉混拌均勻,置葦席上平攤約3厘米厚,室溫保持28~30℃,曲溫控制在35~37℃為宜。1天後呈塊狀進行第一次翻曲。之後,約6小時翻第二次曲。再經3天保溫培養,待全部黃豆曲料呈鮮嫩淺黃色即成曲。出曲後在烈日下曬成干豆黃。(5)制醅發酵將西瓜瓤汁與食鹽、生薑丁、陳皮絲、小茴香混勻,然後拌入干豆黃,入缸置日光下保溫浸潤分化,待食鹽全部溶化、豉醅稀稠度適宜時(15天以上),將缸密封保溫發酵40~50天,即釀成西瓜豆豉成品。(6)成品特色色澤鮮嫩,豆糊混態,口感爽利,鮮味濃郁回甜,氣味香柔,有健胃助餐之功效。食用時可與適量香油或辣椒油炒熟或加工成香辣豆醬。
2、根瓜豆醬的做法大全
主料
西瓜豆醬適量 紅椒一根
杏仁一把
輔料
大蒜三四顆 辣椒面適量
白糖適量 生抽適量
炒西瓜豆醬的做法步驟
1. 西瓜豆豉一小碗,蒜切片,杏仁泡好
2. 鍋放油燒熱,下蒜片辣椒面炒出紅油放西瓜豆醬炒香,放一勺生抽一勺白糖加適量水,大火燒開小火燜五分鍾,然後放紅辣椒大火收汁,就著饅頭開吃
3、豆豉怎麼製作方法
准備材料:黃豆、鹽、老抽、辣椒面、花椒面。
1,首先我們把黃豆用水泡製7到8小時左右,就是浸泡一個晚上就可以了。
2,然後再洗凈,再用一個篩漏撈出晾乾水,如下圖所示。
3,用一個大鋁鍋一次性加足水,在放泡好的黃豆,開大火煮開後在轉小火煮5小時左右,煮熟為止。
4,煮好的豆子撈起放密封盒裝好,放溫暖處發酵兩天,發酵好的豆子粘粘的能拉絲,然後拌入調料。
5,然後攪拌均勻,放罐子里存放半月就可以吃了,也可以拌勻後晾曬兩天再裝罐子。
4、怎麼製作西瓜豆豉?
西瓜豆豉的生產以精選的黃豆、麵粉、優良品種西瓜為原料,利用天然黃曲、西瓜瓤汁拌醅,經天然發酵釀制而成。
5、開封市尉氏縣蔡庄鎮西瓜醬豆做法
用料:
干黃豆1斤;白麵粉4兩;熟透西瓜1個(6斤重,用西瓜汁4斤);食鹽4兩;花椒、大茴少許。
用具:
干凈的玻璃瓶2個(每個可以容納2斤水);干凈的牛皮紙1張;小棉被1條;小塊紗布2塊;牛皮筋2個。
製作方法:
1、先把把碎瓣和不好的黃豆撿出來,黃豆淘洗干凈用涼水泡開,開鍋後煮5分鍾,一定把豆子煮熟。
2、快速用帶網的小筐把豆子水控干,趁熱把熟豆放在有面的簸箕里,滾動豆子讓每粒豆子上面都滾上麵粉。
3、滾好的豆子趁熱氣倒在干凈的牛皮紙上面,疊好牛皮紙的四邊,用小棉被蓋在上面開始捂豆子。
4、一般天氣炎熱室溫在25度,豆子捂3至5天,捂兩天就要查看一下,一般出白毛即可涼開。陰天或者捂時間長了會出綠毛,千萬不要出黑毛。
5、如果捂好豆子不準備馬上下醬,一定要把捂好的豆子再曬干,等著下降醬備用。
6、下醬前一定要先准備好一個熟透的西瓜,只挖出西瓜的中間的芯,去掉瓜子做成西瓜汁,最好買無籽瓜下醬。
7、鹽、花椒、大茴要用少量水煮熟放涼。
8、下醬的時候把捂好的豆、西瓜汁、鹽花椒大茴水放進干凈的玻璃瓶內,用干凈的筷子攪拌均勻。
9、在玻璃瓶上面蓋上干凈的紗布,用牛皮筋綳住紗布,放在有陽光的地方曬。
10、每天打開紗布用干凈筷子輕輕地攪拌一下,再蓋上紗布繼續曬。沒有在室外的條件曬就在自己家陽台有陽光的地方曬。
6、怎樣做西瓜豆豉
(1)備料黃豆38千克,麵粉28.5千克,食鹽12.5千克,陳皮絲5克,西瓜瓤汁62.5升,生薑0.75千克,小茴香5克。(2)泡豆將黃豆用清水洗凈,除去浮土雜質,撈出置入缸內,加清水浸泡3~4小時。(3)蒸熟浸泡後的黃豆用常壓蒸煮3~4小時,以用手指捏呈餅狀,無硬心時為止。(4)制曲蒸豆制曲沿用傳統法,靠天然黃麴黴菌自然生長繁殖。蒸熟黃豆與麵粉混拌均勻,置葦席上平攤約3厘米厚,室溫保持28~30℃,曲溫控制在35~37℃為宜。1天後呈塊狀進行第一次翻曲。之後,約6小時翻第二次曲。再經3天保溫培養,待全部黃豆曲料呈鮮嫩淺黃色即成曲。出曲後在烈日下曬成干豆黃。(5)制醅發酵將西瓜瓤汁與食鹽、生薑丁、陳皮絲、小茴香混勻,然後拌入干豆黃,入缸置日光下保溫浸潤分化,待食鹽全部溶化、豉醅稀稠度適宜時(15天以上),將缸密封保溫發酵40~50天,即釀成西瓜豆豉成品。(6)成品特色色澤鮮嫩,豆糊混態,口感爽利,鮮味濃郁回甜,氣味香柔,有健胃助餐之功效。食用時可與適量香油或辣椒油炒熟或加工成香辣豆醬。
7、舌尖上的中國之豆豉西瓜醬怎麼做
分為五個步驟:
把黃豆用清水洗一下,然後在水中泡製三小時左右,以黃豆泡發為止。
鍋中放水,加入泡好的黃豆,放水的量要超過黃豆,然後開火煮制,煮到八成熟時就可以把黃豆撈出來。
把撈出的黃豆攤涼在簸箕上,再把黃豆攤平以後要在上面均勻的撒上麵粉,放到一個溫度較高,並且潮濕的地方,在黃豆的上面蓋一些竹葉是最理想的。過十多天左右,再去看時就會發現黃豆上生出了一層白色的細毛,這時就可以把簸箕再轉移到陽光下進行曝曬,等曬干後,把白毛顛掉,就可以准備做醬了。
把處理好的黃豆放在一個瓦制的容器中,再鹽、八角和花椒等調料調勻,這時就可以把西瓜切開,取出裡面的紅色瓜瓤,放入到調好的黃豆之後,盡量把瓜瓤搗碎讓它與黃豆充分接觸。
加好西瓜以後,把盛有西瓜醬的容器搬到陽光下曝曬一個月的時間,西瓜醬就制好的了。
8、豆豉製作方法有哪些
將大粒均勻的黃豆或黑豆過篩,去掉沙土和雜質,用水沖洗干凈後用冷水浸泡2~3小時,以豆子泡後無皺紋為宜。將泡好的豆子撈出瀝干後放入籠內用急火蒸。等蒸氣冒出後再蓋好籠蓋,繼續兩小時後將籠內的豆子進行上下翻動,然後再加蓋蒸兩小時,這些豆粒已蒸透,以捏成餅為好。將蒸好的大豆輔在涼席架上,放在通氣避風不見太陽的室內任其發酵。在適當的溫度和水分條件,經過15~21天,就可看到菌絲茸毛長長,並有香味,就可下架。大約50千克黃豆用鹽9千克、白米0.5千克、清水3千克,按此比例混合拌勻放入泡菜壇,將壇口用油紙封好,上加壇蓋。水槽中需經常有水,不要出現乾枯現象,大約半年之後,豆豉粒顏色變黑,味香甜,籽粒滋潤,豆豉即成。保管時注意密封好壇口,勤換槽水,一般可存5~6年之久,時間越長,味道越香。
豉(音chǐ )是一種用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發酵製成的食品,主要產於湖南瀏陽。
豆豉,是我國傳統發酵豆製品。古代稱豆豉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紀的《食經》一書中還有「作豉法」的記載。古人不但把豆豉用於調味,而且用於入葯,對它極為看重。《漢書》、《史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都有此記載。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後經不斷發展和提高,使豆豉成為獨具特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佳品,而且傳到海外。我國台灣人稱豆豉為「蔭豉」,日本人稱豆豉為「納豉」,東南亞各國也普遍食用豆豉。
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黃豆豆豉」兩種。以黑褐色或黃褐色、鮮美可口、鹹淡適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氣者為佳。
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 (25%),且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還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豆豉還以其特有的香氣使人增加食慾,促進吸收。我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大量生產豆豉供應志願軍食用。
豆豉不僅能調味,而且可以入葯。中醫學認為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發汗解表、清熱透疹、寬中除煩、宣郁解毒之效,可治感冒頭痛、胸悶煩嘔、傷寒寒熱及食物中毒等病症。
豆豉一直廣泛使用於中國烹調之中。可用豆豉拌上麻油及其他作料作助餐小菜;用豆豉與豆腐、茄子、芋頭、蘿卜等烹制菜餚別有風味;著名的「麻婆豆腐」、「炒回鍋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調料。廣東人更喜歡用豆豉作調料烹調粵菜,如「豉汁排骨」、「豆豉鯪魚」和燜雞、鴨、豬肉、牛肉等,尤其是炒田螺時用豆豉作調料,風味更佳。
豆豉用陶瓷器皿密封盛載為宜。這樣可保存較長時間,香氣也不會散發掉。但忌生水入侵,以防豆豉發霉變質。
我國較為有名的豆豉有:廣東陽江豆豉、開封西瓜豆豉、廣西黃姚豆豉、山東八寶豆豉、四川潼川豆豉和湖南瀏陽豆豉等。
豆豉加工工藝及質量標准
豆豉富含蛋白質、各種氨基酸、乳酸、磷、鎂、鈣及多種維生素,色香味美,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國南北部都有加工食用。但若不注意加工藝,會致使品質下降,甚至霉變,造成經濟損失。
一、工藝流程
黑豆→篩選→洗滌→浸泡→瀝干(TY-Ⅱ)→蒸煮→冷卻→接種→制曲→洗豉→浸FeSO4→拌鹽→發酵→晾乾→成品(干豆豉)
二、操作要點
(一)原料處理1.原料篩選:擇成熟充分、顆粒飽滿均勻、皮薄肉多、無蟲蝕、無霉爛變質、並且有一定新鮮度的黑大豆為宜。2.洗滌: 用少量水多次洗去大豆中混有的砂粒雜質等。3.浸泡: 浸泡的目的是使黑豆吸收一定水分,以便在蒸料時迅速達到適度變性;使澱粉質易於糊化,溶出黴菌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供給黴菌生長所必需的水分。浸泡時間不宜過短。當大豆吸收率<67%時,制曲過程明顯延長,且經發酵後製成的豆豉不松軟。若浸泡時間延長,吸收率>95%時,大豆吸水過多而脹破失去完整性,制曲時會發生「燒曲」現象。經發酵後製成的豆豉味苦,且易霉爛變質。因此,我們在生產加工中應選擇浸泡條件為40℃、150分鍾,使大豆粒吸收率在82%,此時大豆體積膨脹率為130%。4.蒸煮:蒸煮目的是破壞大豆內部分子結構,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易於水解,澱粉達到糊化程度,同時可起到滅菌的作用。確定蒸煮條件為1kgf/cm2,15分鍾或常壓150分鍾。
(二)制曲制曲的目的是使煮熟的豆粒在黴菌的作用下產生相應的酶系。在釀造過程中產生豐富的代謝產物,使豆豉具有鮮美的滋味和獨特風味。
把蒸煮後大豆出鍋,冷卻至35℃左右,接種滬釀3·042或TY-Ⅱ,接種量為0.5%,拌勻入室,保持室溫28℃,16小時後每隔6小時觀察。制曲22小時左右進行第一次翻曲,翻曲主要是疏鬆曲料,增加空隙,減少阻力,調節品溫,防止溫度升高而引起燒曲或雜菌污染。28小時進行第二次翻曲。翻曲適時能提高制曲質量,翻曲過早會使發芽的孢子受抑,翻曲過遲,會因曲料升溫引起細菌污染或燒曲。當曲料布滿菌絲和黃色孢子時,即可出曲。一般制曲時間為34小時。
(三)發酵豆豉的發酵,就是利用制曲過程中產生的蛋白酶分解豆中的蛋白質,形成一定量的氨基酸、糖類等物質,賦予豆豉固有的風味。
1.洗豉:豆豉成曲表面附著許多孢子和菌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酶類,如果孢子和菌絲不經洗除,繼續殘留在成曲的表面,經發酵水解後,部分可溶和水解,但很大部分仍以孢子和菌絲的形態附著在豆曲表面,特別是孢子有苦澀味,會給豆豉帶來苦澀味,並造成色澤暗淡。
2.加青礬,使豆變成黑色,同時增加光亮。
3.浸燜:向成曲中加入18%的食鹽、0.02%的青礬和適量水,以剛好齊曲面為宜,浸燜12小時。
4.發酵:將處理好的豆曲裝入罐中至八、九成滿,裝時層層壓實,置於28℃~32℃恆溫室中保溫發酵。發酵時間控制在15天左右。
(四)晾乾豆豉發酵完畢,從罐中取出置於一定溫度的空中晾乾,即為成品。
三、質量標准
(一)感官指標
1.色澤:黑褐色、油潤光亮。
2.香氣:醬香、酯香濃郁無不良氣味。
3.滋味:鮮美、鹹淡可口,無苦澀味。
4.體態:顆粒完整、鬆散、質地較硬。
(二)理化指標
1.水分:不低於18.54%;2.蛋白質:2761g/100g;3.氨基酸:1.6g/100g;4.總酸(以乳酸計)3.11g/100g;5.鹽分(以氯化鈉計)14g/100g;6.非鹽固形物:29g/100g;7.還原糖(以葡萄糖計):2.09g/100g。
9、傳統西瓜醬豆具體做法
傳統西瓜醬豆具體做法如下:西瓜醬豆的做法
1.【煮豆】把黃豆在涼水中洗凈後,直接放在鍋里添入自來水,沒至黃豆上約二指深。然後開始像燜米飯一樣煮豆,把豆煮到吃起來稍微有點面。豆撈出後放在篩子上控一夜,涼透。
2.黃豆涼好後開始拌面,在黃豆外均勻裹上一層薄面,互相不粘連。如果豆太干拌不上面,把留用的煮豆水淋在黃豆上少許,達到使其能裹面的程度。
3.【捂豆】(這一步比較惡心,慎入)在木板或一些透氣性好的材料(忌用玻璃板或塑料)上鋪三四層報紙,報紙上再鋪一層干凈的白紙或牛皮紙。把拌好面的黃豆均勻鋪在白紙上,約一指厚。在攤好的黃豆上再鋪上一層透氣性好的紙。捂豆的房間門窗不要頻繁開啟,盡量保持一個悶熱、潮濕的環境,春天溫度低時可蓋上紙並在紙上蓋一層毛巾被,利於豆子發酵。
4.黃豆捂到第3天時,如果黃豆發烏,說明捂得恰到好處,如果發黏則說明濕度大,可把蓋在上面的紙揭下。3天後,黃豆長出白毛,再等一兩天,白毛變綠毛,把長滿綠毛的豆放在篩子里,放太陽下將其曬干,約需兩天。整個捂豆曬豆過程,最長不會超過7天。
5.【曬醬】曬醬之前先拌醬,這一點非常關鍵。拌醬前一定要聽天氣預報,如果一周內沒有連陰雨天氣,方可拌醬。拌醬當天需天氣晴好。拌醬前把豆中夾裹的成團綠毛或黑毛撿出扔掉。
6.一斤黃豆配三四兩鹽、四五斤西瓜瓤。先用水把花椒、大料等洗凈,撈出後加入鹽放在一碗開水中浸泡,等水冷卻後倒入准備好的大盆中,再倒入曬好的豆,攪拌後浸泡兩個小時,再放入西瓜瓤攪拌。
7.把攪拌均勻的醬豆盆口處蒙上一層棉質紗布,紗布上面可撒一些花椒,防止招蒼蠅。
8.把蒙好紗布的醬豆盆放在太陽下暴曬,早上搬出時攪拌一次,晚上再搬回室內,防止雨淋。曬半個月,聞到醬香味後可炒制食用。
9.【炒醬】曬好的醬很咸,一般是勺出一些炸過後再吃。熱鍋起油,放一些花椒大料炸出香味後,倒入醬豆,加水。小火炒至冒泡後,下大量事先切好的剁椒,以及蔥花、薑末。
等到水收至合適的稠度,加入蒜末,稍微翻弄一下拌勻就可以出鍋了。出鍋後拌上麻油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