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短視頻 > 微視頻的藝術手法

微視頻的藝術手法

發布時間:2021-01-30 20:38:21

1、藝術手法有什麼

藝術手法也稱「表現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在文學創作中,有敘述、描寫、虛構、烘托、渲染、誇張、諷刺、抒情、議論、對比等手法。
藝術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稱表現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

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和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藝術手法。較為常見的藝術手法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對話、比喻、誇張、象徵、變形、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排比等。
藝術手法與內容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藝術手法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辯證關系,其作用在於使藝術作品的內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現。隨著藝術創作的發展,藝術手法也在不斷地豐富更新。藝術手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於特定的藝術內容的表達,並與欣賞者的審美能力相適應。
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襯情)、寓情於事、寓情於理等。

結構形式: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修辭手法:主要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等。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藝術風格:包括雄渾、曠達、沖淡、飄逸、沉鬱、豪放、婉約等。

分析手法類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用一個事物陪襯另一個事物,使後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2、電影的藝術手法

各種劇作藝術手法:劇作者在作品中常常採取各種藝術手法。比較常用的有對比、誇張、比喻(明喻和隱喻)、重復、鋪陳、排比等。劇作者是通過以上這些藝術手法,使影片變得更生動、藝術、感人。

3、藝術手法有哪些

汗``樓上的來``你還專家``太源強了吧````````你以為寫文章吶``我汗一下.....
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

詩歌中的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4、藝術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什麼是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也稱「表現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在文學創作中,有敘述、描寫、虛構、烘托、渲染、誇張、諷刺、抒情、議論、對比等手法。

藝術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稱表現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

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和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藝術手法。較為常見的藝術手法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對話、比喻、誇張、象徵、變形、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排比等。

藝術手法與內容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藝術手法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辯證關系,其作用在於使藝術作品的內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現。隨著藝術創作的發展,藝術手法也在不斷地豐富更新。藝術手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於特定的藝術內容的表達,並與欣賞者的審美能力相適應。

2藝術手法的作用是什麼

表達方式: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襯情)、寓情於事、寓情於理等。

結構形式: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修辭手法:主要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等。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藝術風格:包括雄渾、曠達、沖淡、飄逸、沉鬱、豪放、婉約等。

分析手法類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用一個事物陪襯另一個事物,使後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5、什麼叫藝術手法?有幾種?

藝術手法,藝術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稱表現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
藝術手法,較為常見的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對話、比喻、誇張、象徵、變形、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排比等。

藝術手法與內容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藝術手法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辯證關系,其作用在於使藝術作品的內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現。隨著藝術創作的發展,藝術手法也在不斷地豐富更新。藝術手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於特定的藝術內容的表達,並與欣賞者的審美能力相適應。藝術手法使用得當,可以增強藝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在藝術創作中,各種藝術手法一般是交互運用的,而且受體裁的制約,即不同體裁對藝術手法有所側重。藝術手法是否運用得恰當、嫻熟、和諧、巧妙,是衡量作品藝術性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藝術手法有著歷史的繼承性,不同民族之間也可以相互借鑒。

藝術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形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 抒情、說明五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描寫方式有肖像描寫(相貌描寫和神態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寓情於事、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
比喻 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 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借代、擬人、對偶、誇張、排比、反問、設問、襯托、反復、反語、互文、疊詞、婉辭,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轉文,復沓(句子和句子之間可以更換少數的詞語,叫復沓)。詩歌鑒賞中經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擬人、對偶、對比、襯托、等。
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在初中語文中是經常提及的兩個名詞術語:它們之間區別很大。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准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初中課文常見的修辭方式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借代、反復、反語等。表達方式也叫表達方法,其內涵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
詩歌表現手法:
賦、比、興、渲染、烘托、映襯(正襯\反襯)、虛實結合(以虛襯實\以實襯虛)、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靜襯動\以聲襯靜\以靜襯聲)、正側、欲抑(欲抑先揚&先抑後揚)、點面(以點代面\點面結合)、象徵、聯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語雙關等。
主要表現手法簡介:
賦:鋪陳敘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興:起興,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物。借它物來引出所要描繪的中心事物的描寫方式。
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託他的理想,象徵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徵好的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6、《採薇》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賞析)

採薇運用藝術手法如下:

一、情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當然,這種反襯不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一種理解:「楊柳依依」是「以樂景寫哀」,「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寫樂」而產生的「倍增其哀樂」的藝術效果。而是用「楊柳依依」之樂景反襯離鄉遠戍之哀,這是戍卒的悲哀之始。

回鄉時本應有的歡愉卻被因久戍在外、家人兩不知而生發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慮之情所代替,加之「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的回鄉經歷和「雨雪霏霏」的自然景色對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沖擊,因此產生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哀之情。相對於本應有的「歡愉」而言,這也是一種反襯。

這種現實與人之常情的反襯,在抒情主人公內心深處產生的沖擊更大,從「增其哀樂」的效果上看錶現更為突出。《採薇》詩抒情的本義是表現士卒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情感,這種情感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哀」,哀情貫穿《採薇》詩的始末。

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所體驗到的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和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上來,使《採薇》成為絕世文情,千古常新。否則,只論前5章,詩就成了對以往戰爭生活的簡單追憶和平常的懷鄉之思了,詩歌藝術的震撼力便無從說起。

正如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所說:「不然凱奏生樂矣,何哀之有耶?」並指出該詩「別有深意,不可言喻」。他所說的「深意」,恰恰在此吧!

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審美水平

「人類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為感興、意象和境界。人類審美經驗始之於「感興」,繼之以「意象」,終之於「境界」(薛富興《感興·意象·境界——試論美感的三階段、三次第》,《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

《採薇》詩前5章均為感興之筆,借採薇起興,寫久戍士卒懷鄉鄉之感;末章僅32個字,運用「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個典型意象,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現出深刻的審美意蘊。

在寫作領域,意象一般解釋為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滲透著創作主體主觀感受的客觀事物在觀念中的感性影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要開始一種「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凄涼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楊柳」雖代表著溫柔的鄉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幸福即將不再,這「楊柳」也見證了抒情主人公哀婉凄切的別離,寄託著主人公魂牽夢繞的鄉愁和與親人相會無期的感傷。

客體之景與主體之情相反相成,襯托出一幅離家遠戍的悲苦畫面。依戀、留別內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為後代作品中描寫離別的專有名詞,到唐代還發展成為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不合時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將歸鄉本應有的歡愉,凝聚了在回鄉時刻回味一生所體會到的人生無常的悲傷和世事蒼茫的感懷,這「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愁緒使得他只能「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了。漫長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滿不盡的哀傷。道路向前延伸,哀傷也將繼續,又有誰能理解這不盡的哀傷呢?整個詩章充滿人生感傷的情調,這是戍邊士兵的痛苦生活釀造出來的滿腔真情。它熏染到依依的楊柳上,凝結在霏霏的雪花里,也滲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境由象生,意象組合產生意境。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又稱為意境。《採薇》末章融情於景,景中含情,情景兩渾,天衣無縫,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從中,我們關照著人生的畫面,領略著人生的哀傷,汲取著藝術的養分。

這種意境使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盼歸不得歸的懷鄉之痛,更重要的是從這種哀傷中還可以體悟到對生命本體的留戀與關照,對宇宙人生的升華與感傷。這才是《採薇》成為「絕世文情」,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源所在吧!

三、語言技巧的綜合運用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生動傳神的藝術語言能更好地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進入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採薇》末章的語言運用奇妙傳神,窮形盡意,也是感染讀者的重要因素。

詩章運用鋪陳的表現手法,把不同時空的景象統攝到一幅畫面中來。寫景為「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敘事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言情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曉暢,自然得體。自然的景,人生的事,生命的情,就像小溪一樣在詩中自然流淌,引發讀者心靈的共鳴。

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劉勰有雲:「情以物牽,詞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詩章在對比中容納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從而把我們帶進更高的審美境界,去體驗人生的奧義。這種以今昔不同景象來體現時空變換的表達方式被後人廣泛追摩,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昔我初遷,朱華為希;今我旋止,素雪雲飛」;杜甫:「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樸素生動的語言是構成《採薇》末章意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依依」狀弱柳隨風輕拂之態,「霏霏」擬白雪紛紛飄灑之形,「遲遲」言道路漫長、內心愁苦之情。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創造出一幅具體可感的圖畫,給讀者以親切的感受。

「楊柳」對「雨雪」,「依依」對「霏霏」,讀來風致嫣然,昔往今來的物態人情在這對偶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後人除了沿用「依依」「霏霏」來描寫楊柳雨雪外,還進一步拓展了其表現范圍,如《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屈原《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杜甫《望兜率寺》:「霏霏雲氣重,閃閃浪花翻。」

採薇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麼憂悶。憂心如焚,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

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那盛開著的是什麼花?是棠棣花。

那駛過的是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

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麼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飢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6)微視頻的藝術手法擴展資料:

採薇創作背景

從《小雅·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作於西周時期。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有三種說法。一、《毛詩序》:「《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採薇》以遣之。」

可見毛詩認為《採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註:「《詩·採薇序》與此略同。」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採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

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之故。』」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採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7、影片的藝術手法指的是什麼?

意識流手法的電影《野草莓》將現實、幻覺、回憶中的夢境組合成無序列、無邏輯的結構,使觀眾看到了孤寂的陰影在時間的維度上漸漸移動和擴展,隨著陰影的移動和擴展,表達垂暮之年的主人對未來死亡的預感、恐懼和迷惘。在這部電影中讓人費解的地方甚多,有時感覺悶的很。
《廣島之戀》通過手指顫動的意識流方法,表現了個體情感的瘋狂和人類政治的瘋狂之間微妙的聯系。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雷乃企圖從潛意識境界去分析人的行為,潛意識成了影片的基礎,因而影片把過去與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夢境和現實交相混雜,導致情節撲朔迷離,意義含混不清。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以漫不經心的生活流為結構組織電影,灰濛蒙的散光為主,創造出全片的沉悶壓抑的悲劇氣氛。女主角那無表演的表演在長鏡頭中突出了敘述的完整性,表意的豐富性。如果觀眾理解不了維羅尼卡的心理,就會看得雲山霧海。而且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景物,如一縷陽光破雲而出、一片樹葉飄然而下,也讓人很難理解,尤其是還有文化的隔膜在內,這就更難看懂了。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部分故事情節簡單,但在電影手法上多種多樣:鏡頭銜接主要用切入,甚至自由跳接,令人莫名其妙,卻符合存在主義的要義--存在既無理由也無必然。電影手冊派的導演的藝術生涯就是在電影表現手法上充分發揮自由度和能動性的過程。
這就形成了藝術電影的一些特點:藝術電影存在永久的和被壓抑的空白;顯示是滯後的,而且相當分散;敘事越來越缺少普遍的動機。
即使人物自己還對其精神懵然無知,觀者卻一定要時刻留意人物是如何在行起坐卧和布景道具之間逐漸露出真面目的,藝術電影為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形成了一套場面調度提示法:靜態的姿勢、偷偷摸摸的窺視、似有若無的微笑、漫無目的的行走、飽涵感情的景物、一些與故事有關的事物。
藝術電影在敘事中往往顯示的是巨大的省略--更確切些,是巨大的空白。一連串復雜的行動被縮減成三四個簡單的片斷,與它們所要表現的現實比起來,它們本身一省略得不能再省。觀眾必須因此而忍受比通常觀看古典電影時更持久的原因空缺。

8、表現手法有哪些?藝術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版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權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等等
藝術手法包括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以及章法結構等

9、藝術表現手法有哪些?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四個方面: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而詳細的表現手法有專:屬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9)微視頻的藝術手法擴展資料: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參考資料:
表現手法_網路

10、微電影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微電影沒有抄固定的手法,只要你要創意,都可作為你的手法
微電影不求大製作,簡單照樣賺人氣。
關鍵就是靠創意

你怎麼可以這樣呢,補充和標題是2個問題!!我已經回答了,你又來一個這樣的補充?!
並且你的補充是個很大很難的問題。
你是學影視的?
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學會去解決『
創意就是創別人所沒創,或者改別人的創意為己用。
直接拿別人的創意來,對你有什麼好處么?
抹殺了自己的才能。
不如自己獨立思考下,創意就在身邊
關鍵是有沒有用心去找,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總結

干什麼難為我們這些辛苦作答的人呢?

與微視頻的藝術手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