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短視頻 > 西瓜視頻哦我的皇帝坒下

西瓜視頻哦我的皇帝坒下

發布時間:2021-01-29 21:29:51

1、解釋什麼是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1、陛下

對帝王的尊稱。《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

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2、殿下

對帝後、帝妃及太子、皇子、公主的敬稱。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王子、公主等的敬稱。

3、閣下

對人的尊稱、敬辭、稱對方,多用於書信中。也指具有顯赫的地位、尊嚴或價值的人。

4、足下

足下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

(1)西瓜視頻哦我的皇帝坒下擴展資料:

殿下「殿」即「宮殿」,「殿下」本指宮殿之下,又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從人員。「殿下」的本意是以君王宮殿下的侍從指代君王。

閣下現也用作對某些高級的顯要人物(國家的統治者、大使、總督)的尊稱或稱呼。

敬稱即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常見敬稱:

1、對帝王的敬稱:萬歲、聖上、聖駕、天子。

2、對將軍的敬稱:麾下。

3、對使節的敬稱:節下。

4、君對臣的敬稱:卿或愛卿。

2、陛下的陛什麼意思?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2)西瓜視頻哦我的皇帝坒下擴展資料: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大臣們叫皇帝:皇上、陛下、天子、萬歲爺,而皇帝經常自稱朕,在形容皇帝的時候又說皇帝是九五至尊,這些稱呼到底是怎麼得來的,為什麼成為皇帝的專用稱呼呢?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幾個稱號是產生自不同的朝代,而這些稱呼的含義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自稱,有的是臣子的尊稱。天子這一詞,一般認為產生於周朝,雖然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說舜攝行天子之政,但司馬遷是漢朝人,當時已有天子,自然就認為舜是天子。

而周朝開始行分封,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鼓吹宣揚天子「受命於天」,是上天委任於人間的代理人,受天命約束。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即「我的」的意思,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自稱朕。

例如屈原的《離騷》中就有:「回朕車以復路兮」,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秦始皇覺得應該和平明老百姓有所區別,就下令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自稱朕,於是朕也就成為皇帝的專稱,直到清朝滅亡,而天子或皇帝分封的諸侯國的王只能自稱寡人或者孤。

3、為什麼古代叫皇帝叫「陛下」不叫「陛上」?

起始是因為:陛下這個詞語在開始的時候,根本就不是對皇帝說的,而是對皇帝的侍者說的;皇帝的侍者處在皇帝御座的台階之下守衛皇帝,供皇帝驅使;普通大臣有事奏對的時候,又不認識侍者的姓名,所以直呼陛下。

意思就是:「站在台階下面的人過來,我有事要稟報皇上」;另外一個在禮法上面也有規定:皇帝,神靈之子,凡人不可以直接與之接觸的;所以,陛下就是皇帝的消息中轉站;到後來,皇帝又發現什麼事情都要近侍來稟報,不幹脆,容易被蒙蔽。

所以乾脆就自己和大臣面對面的奏對;大臣這個時候還是謹守這個禮法,稱呼皇帝為陛下,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久而久之,就通過這個建築物來稱呼皇帝。

(3)西瓜視頻哦我的皇帝坒下擴展資料:

相關解讀

中國古人講話很客氣,對於國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稱呼,那就找個替代品。這個替代品就是宮殿內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頂的台階,名稱為「陛」。

這個台階一般是木質結構的,或者是土造的,有衛士把守。臣子要上台階,要經過陛下的衛士允許;要跟台上的皇帝說句話,也要經過陛下的衛士捎話,通過卑者向尊者傳遞。久而久之,就通過這個建築物來稱呼君主和皇帝。

守衛陛的衛士們其實也不輕松。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秦朝時,有個名叫優旃的滑稽演員,是個侏儒,很善於脫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宮中舉行宴會,當時下大雨,君臣們喝酒吃肉,其樂融融,台階上的衛士們——「陛楯」,卻凍得瑟瑟發抖。

優旃很同情他們,對他們說:「弟兄們,想不想歇會兒?」這個建議當然得到衛士們的積極響應。優旃叮囑說:「待會我叫你們的時候,你們就要大聲應答。」

沒多久,宮殿里山呼萬歲,優旃就趴在欄桿上向衛士們大喊:「陛楯郎。」衛士們大聲回答:「在。」優旃說:「別看你們長得高高大大,卻在雨中立著,還不如我這個矬子,在這里飲酒作樂。」秦始皇一聽,大發慈悲,於是讓「陛楯」們輪流站崗休息。

4、陛下和殿下有什麼區別?公主該稱呼陛下還是殿下?

陛下
臣下對君主的尊稱,秦以後只用以稱皇帝。陛為宮殿台階。據東漢蔡邕《獨斷》,謂群臣與天子言,因距離遠,先呼立陛側近臣與之言,由彼上達。陛下之稱,即由此而來。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謝庄《慶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又有丘遲《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按,梁武帝弟蕭宏,封臨川郡王。一說魏晉南北朝天子亦稱「殿下」。《稱謂錄.天子》;「魏晉六朝稱殿下。」唐代以後,惟太子、皇太後、皇後稱「殿下」。《事物紀原》卷二:「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國時已稱皇太後為殿下,見《三國.魏書.三少帝紀》。
公主應當稱「殿下」而不是「陛下」。

5、我想問一下皇帝稱"陛下" ??下 是指什麼意思呢??

我來補充一下,這copy個「下」的意思,古人在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表示敬畏的時候,要行禮,行禮的方式主要有,拱,長揖,拜手,再拜,頓首,稽首,長跪等,拜的越深表示越尊敬,而人們在拜的時候,就看不到對方的臉,而只能看到對方的下面,所以稱呼上就稱為XX下,比如對皇帝稱為陛下,意思是說,我對皇帝表示敬畏,我不敢看皇帝的臉,我只能看皇帝腳下的台階,而皇帝腳下的台階叫陛,所以稱皇帝為陛下,以次類推,對太子稱殿下,宰相稱閣下,將帥稱麾下,意思是,對他們表示敬畏的時候,都不敢看他們的人,而只敢看他們身邊的東西,這些都是對有身份地位的人的稱呼
同輩相稱時,說足下,意思是,我對您表示敬畏,我不敢看你,我只敢看你的腳,
古人自稱時的在下,意思是,在您之下

6、為什麼稱呼皇帝為「陛下」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里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余」、「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摻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後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復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庄公夫人庄姜自稱。唐以後唯皇帝得稱寡人。

 

陛下 臣下對君主的尊稱,秦以後只用以稱皇帝。陛為宮殿台階。據東漢蔡邕《獨斷》,謂群臣與天子言,因距離遠,先呼立陛側近臣與之言,由彼上達。陛下之稱,即由此而來。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參考:http://ke.baidu.com/view/49279.html?wtp=tt

7、皇帝 陛下 朕 寡人的來歷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源於秦始皇。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
陛下的產生也與秦始皇有關。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陛下的來歷
秦始皇根據三皇五帝創建了皇帝制度,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皇上」、「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官家」、「至尊」等。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
《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天子自稱曰:『朕』;臣下奏事稱『陛下』。」

朕的出典,還是與秦始皇有關。
朕,zhèn,從舟從灷(zhuan)。本義為舟縫。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多自稱「不穀」。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
戰國七雄雖自僭號稱王,仍自稱「寡人」,而不用周天子專用的自稱「予一人」。
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後多自稱寡人。
東漢末年,群雄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不稱「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如爾朱榮、高歡自稱為孤。
自唐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如唐朝諸侯軍閥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聯合對抗朝廷,各自稱王,盟主朱滔自稱孤,王武俊等人自稱寡人。唐順宗為太子時自稱寡人。五代郭威未稱帝前自稱寡人。

典故
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秦王 (2張)

8、陛下和殿下的區別?

1、所指對象不同

陛下是中國古代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殿下用作對帝後、帝妃版及太子、公權主、諸親王的敬稱。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2、出現時間早晚不同

「殿下」一詞出現於古籍要比「陛下」遲得多。陛下的稱呼起於秦始皇;漢朝開始稱呼太子、諸王為殿下,三國開始皇太後、皇後也稱殿下。

3、來源不同

「殿下」主要用於太子和親王。他們生活起居在宮殿之中,所以有此稱謂;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參考資料:

網路-陛下

9、皇帝在什麼朝代被稱為陛下?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內」呢?「陛下」是封容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台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10、皇帝和陛下的區別?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2232年的皇帝制度時期。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別人必須無條件服從其要求。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或「萬歲」等,以第三人稱或文字記敘時稱呼皇帝則多用「皇上」。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個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運作,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長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權力可能過重,有可能威脅皇帝的權力,甚至通過政變自己當皇帝,例如王莽篡政。但從漢至明(蒙元除外)的主流,中國的實際權力多數時候由以丞相(明為內閣)為首的政府掌握,至清朝時期滿人皇帝廢除傳統政治制度,可以越過中央政府直接插手地方管理,成為真正的君主專制。
中國邊疆的一些政權漢化以後,也使用皇帝的尊號。比如雲南的大理國、西域的於闐國,特別是入主中原的十六國(其中漢趙、後趙、成漢、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後秦、胡夏9個政權稱皇帝,後涼、北燕2個政權稱天王,前涼、西秦、南涼、北涼、西涼5個半獨立政權稱王)、北朝、金國、元朝、和清朝。遼國統治區主要在漠北,但也稱皇帝。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與西瓜視頻哦我的皇帝坒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