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的背景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回立夏、端午、中元、中秋答、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2]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2、清明節的創作背景
在2007年的清明節,詩人從南昌回到星子縣家鄉祭祖掃墓,一路上雖然春意濃濃,專春桃飛花,碧柳成行,屬但卻霧蒙蒙,雨綿綿。當汽車開進村莊時,眼前的一幕讓他大吃一驚,一個平時寂靜的小村,突然熱鬧非凡,順著喧聲望去,房前屋後停著許多不同的小汽車,有些還是掛著廣東、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牌照。一問,原來是村裡去外地工作及在沿海城市打工的成功人員也紛紛從千里之遙回村祭祖掃墓。中華民族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唯有20世紀60-70年代一度認為是封建迷信而有所制約,到90年代又開始復興了。進入21世紀的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的節假日,放假一天。
此次詩人與家人一同上山掃墓,雖然泥濘路滑,但寂靜之山在清明日陡然人潮如涌。遠望各村、各家族的祖墳山,每一煙霧彌漫之處,可見人們在莊重而靜靜地對已逝去的先人焚香祭拜。又見此情此景,使左河水想起了幾年前曾經在家鄉寫過的一首七言絕句《鄉村清明日》:
「 年歡未盡又清明,雨燕聲咽柳失魂。寂靜青山人陡涌,冥錢紙燭祭先陵」
詩人這次回鄉掃墓又有了新的見聞和感觸,在從山上下來的路上,他心裡又在琢磨和推敲一首新詩(本詩),並先後在《江西詩詞》和《詩潮》發表。
3、誰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背景!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版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權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
「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4、杜牧寫《清明》的時候的背景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表達了作者懷念逝世親人的的思想感情。詩人小杜,在回行路中間,可巧遇答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4)抖音清明背景擴展資料: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綉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5、磊明感悟清明朗誦背景音樂是什麼
應該是 古剎幽境-張維良
夜裡雨聲,閑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系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
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凈傷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里哀號盤旋。
6、抖音最火的古風音樂排行榜 抖音最火的古風歌曲有哪些
抖音最火的古風歌曲有:《紅昭願》、《風箏誤》、《琵琶行》、《清明上河圖》、《一曲相思》、《出山》、《錦鯉抄》
1、《紅昭願》
《紅昭願》,這首歌曲由音闕詩聽演唱,音闕詩聽在古風歌曲界早已有一定名氣。這首《紅昭願》與他們之前的風格很相似,歌曲節奏歡快,其中摻雜了不同的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才有了這一動聽的歌曲。
2、《風箏誤》
劉珂矣的《風箏誤》,這首歌曲的曲風略帶傷感,曲調卻又悠揚,充滿了古風的韻味。每每聽到這首歌曲南海中浮現的畫面,都是一個優雅的女子在窗前傷感思念。
3、《琵琶行》
由奇然和沈謐仁演唱,叫做《琵琶行》,這首歌曲的歌詞直接借用了古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這首詩詞曾經是多少學生語文課的噩夢,如今變成旋律卻分外動聽。
4、《清明上河圖》
同樣是中國文化的弘揚,來自於李玉剛的《清明上河圖》。李玉剛的特點大家都了解,男女生切換說來就來,這首歌曲他也運用了這一演唱手法。
5、《一曲相思》
半陽的《一曲相思》,這首歌曲中自然帶著一絲灑脫,一絲豪情。雖然是表達思念的歌曲,卻沒有一點的矯揉做作,讓人聽著舒暢。
6、《出山》
《出山》出自於花粥,這首歌曲中間穿插了一段戲腔,一時被大家視為歌曲的點睛之筆。花粥的最新單曲《歸去來兮》同樣值得大家細細品味,這首歌曲利用曲調與優美的歌詞給大家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為歌曲增色不少。
7、《錦鯉抄》
這首《錦鯉抄》也是好多小夥伴都喜歡的一首歌,在抖音上也火了一段時間,銀臨原唱,後來雙笙女神的翻唱的也是火的一塌糊塗,不知道你們更喜歡誰的呢,除此之外好多古風大神也都紛紛翻唱了,看來真是一首很好的歌呢。
7、抖音頭像上的清明頭像怎麼不會去掉?
抖音圖像上的清明頭像,嗯是不能去掉的,嗯,這一天國家把所有的娛樂項目都嗯,設置成了清明頭像,等清明節一過自動的就消除了。
8、清明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裡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像。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