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節的由來與習俗
冬至是24節氣之一,一般寓意著吉祥和團結,也是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真正寒冷來臨,故冬至又叫「數九」。中國的冬至一般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之間,而且冬至這天一定是北半球夜晚最長的一天。在這一天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習俗肯定有,而且分南方與北方的。今年的冬至節,在北京的兒子晚上特別發來視頻說,本來吃過了晚飯,看到大家吃冬至餃子,於是加餐吃了一碗餃子。
他還特別說,在北京生活了好幾年,感覺有點融入到了北方。看來,冬至吃餃子或餛飩是北方人最大的習俗了。
在這一天,國人都會去掃墓或給先人的墓培土,開溝,掛紙(南方人的說法)——祭祖,包括上墳燒紙。但現在防火災重要時期,這些要從簡,甚至禁止。
南方人的冬至祭祖,可以從冬至節那天起,一直到春節(大年初一)前都可以進行。這不,大哥早早就發來通知,約好全家冬至節後的陰歷十五前回家祭祖。
南方人一般會冬至吃湯圓。但我的家長似乎吃湯圓不多,倒是是記憶中一定會吃點雞蛋、吃點肉,意思是養好身體順利過冬。
小孩冬天容易尿床,老人經常怕冷,於是記憶中,小時候媽媽經常在冬至那天,讓我們這些小孩吃一烤紅薯或芋頭,裡面也放一二粒花椒——現在想來,有道理,經濟又實惠,還暖胃!
說到暖身,南方還有吃狗肉的習慣,不過這可能讓某些愛狗人士看了不舒服——但南方確實有這習慣,或用牛肉(牛白皮)、羊肉等替代,吃了身體暖和,不怕寒冷又漫長的冬天。
我是南方人,對南方更了解些。有些地方還吃赤豆糯米飯(粥),增強體質,防災避邪。
冬至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氣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但意思大體相近。
2、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回春日郊遊,也稱「答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3、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1、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2、春節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准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不想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
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么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3)與中國傳統節日微視頻擴展資料:
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
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4、元宵節作文400字
漢武帝劉徹開始,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元宵節。每內到元宵節,人們就容看花燈、吃湯圓……
今年的元宵節,顯得格外熱鬧。傍晚十分,我和爸爸一起去「運河文化廣場」,只見那裡人山人海、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我們正看得入迷,突然,燈亮了!有蓮花燈、天鵝燈、鯉魚燈、走馬燈以及絕對不能缺少的金牛燈。各種各樣的燈,活樹銀花、流光溢彩,把我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正如宋朝詩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的千古名句那樣: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看萬燈之後,我們登上了廣場旁邊的拱宸橋,俯視下面的「京杭大運河」。哇!兩岸的燈火倒映在運河水面上,既像把運河變成了一條光的河流,又像一條條五顏六色的銀蛇在河水裡歡快地游動,漂亮極了!
回到家後,媽媽特地給我們每人煮了四個湯圓,象徵「四季平安」
這個元宵夜我和爸爸觀燈走得筋疲力盡,但心裡卻是甜甜的。
5、月餅的來歷
月餅的來歷詩詞中。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5)與中國傳統節日微視頻擴展資料:
月餅的發展和寓意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有文字記載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餐卡資料來源:網路-月餅(中秋節的時節食品)
6、清明節的來歷50個字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清明節在公歷04-06日,拜清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
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7、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
禁忌:
吃肉時須用刀,給人遞刀時忌刀尖沖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從衣、帽、碗、桌、糧袋、鍋台、磨台、井口、繩上跨過,忌亂摸亂動有宗教意義的法器、經典、佛像、佛閣等,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
2、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禁忌:
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雕像、神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3、苗族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
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
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
4、藏族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
禁忌:
無論到寺院的大殿經堂,還是到佛塔、轉經亭、燒香台、瑪尼堆等處參觀旅遊,都必須順時針方向即從左到右繞行;進寺院大殿前,要脫帽;忌摸寺院內的各種佛像、經書、法器;覲見活佛、堪布時,說話舉止要恭順、文雅,遞接東西時要雙手獻接,離開時要倒退幾步,不得突然轉身離去,否則被視為不禮貌。
5、壯族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
禁忌:
忌吃青蛙肉;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7)與中國傳統節日微視頻擴展資料: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參考資料:
網路-民族風俗
8、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貼春聯有什麼含義?
春節貼春聯根據以前的說法一是為了保平安,另一方面就是辟邪。而現在人們只要是為了對新的一年美好願望的寄託,希望新的一年,能夠紅紅火火,一切順利,圖個吉利。
一說春聯來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貼春聯的習俗究竟起於何時,至今無准確的材料可資查證。不過,大約可能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可以在史籍中證實的。此外,根據《王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像——左神荼、右郁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中國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9、年的由來和年的傳說
傳說一
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
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這個關於年的傳說可說條理清晰、有章可循。
傳說二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尖牙利齒;目露凶光,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就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傳說三
據說年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的聲音,故名年獸。
時日一久,人們漸漸發現年獸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的響聲;於是後來的人們在除夕年獸將要到來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貼紅紙(後來逐漸改為貼桃符或貼紅對聯),掛紅燈籠,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趕走年獸。
當年獸被趕走以後,人們總是會高興地互道:「又熬過一個年了。」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也由此出現過年的習俗了。
傳說四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或366天,也就是一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
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
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君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
從此,「年」就被人們降服,成了鎮宅保平安的益獸。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感謝紫微星君下界帶來的平安。
(9)與中國傳統節日微視頻擴展資料:
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新年
初一拜祭歲神
初二拜年
初三燒門紙
初五破五俗 接財神
初六啟市
初七人勝節
初八開工大吉
初十鼠娶親
正月十二做醮
正月十三、十四游神舞獅
正月十五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