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短視頻 > 弟子規父母呼微視頻

弟子規父母呼微視頻

發布時間:2021-01-26 23:56:08

1、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

就是指要尊敬父母。父母親的呼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行動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2、「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後兩句是什麼?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3、弟子規 父母呼至父母責的心得體會500字

星期四中午,嬸嬸買了個西瓜,姑奶奶切開了西瓜,說:「作業沒做好的不可以吃。」其實姑奶奶是說著玩的,可我當了真,心裡擰著小鼓說:「不吃就不吃。」

過了五、六分鍾,姑奶奶走來說:「可做好了?吃西瓜吧。」我沒有說話,因為我還在生氣呢。我的生氣也使姑奶奶生了氣,因為我賭氣不答姑奶奶的話。看來姑奶奶真生氣了,上午原本說幫我去開家長會,可下午因我的緣故又不去了。

簡單的一個「噢」字,我卻不願說出來,說出來了什麼事出沒有,大家都是高高興興的,從這件事使我想到了另一件事。

王明吃飯都是他奶奶喊,沒有一次自己回家吃飯,不是在河裡游泳,就是與小夥伴打成一團。一天,晚上他奶奶喊他回家吃飯,他奶奶大聲喊了一聲:「明明。」沒人回答,他奶奶又喊,喊了一聲又一聲,總聽不見王明的聲音,他奶奶可急了,挨家挨戶的找。東邊找到西邊,他奶奶又喊,終於王明答應了,原來他在鉤魚,聽到了奶奶的喊聲也不答應,再不答應他奶奶都要急哭了。最後的結果當然是一頓毒打,但始終改不掉王明的習慣。

這是多麼著急的啊,聽不到你的回應,家人是多麼擔心,擔心你出了什麼事,對父母不說兒女是最重要的。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弟子規》裡面一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每個人都應該記住這句話,來提醒自己,督促別人、提醒別人。

4、寫關於弟子規「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這12字的感悟 50字

首先呢,現在是以獨生子女為主流的年代,嬌生慣養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很明顯的,一個回小寶答寶有六個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寵,寵還寵不過來呢.再者就是傳統文化正在流失,就像知道《弟子規》的只是一部分人而已,但是能夠按照上面實施教育的父母基本上沒有,為什麼呢?值得深思!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對父母親的呼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要趕快去做,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恭敬地傾聽,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從他們,承受他們的責備,努力改進自新 。

5、《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答應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懶惰,答應了要趕快去做;父母在教誨的時候,要恭恭敬敬的領受;父母訓斥、責罰時,要虛心接受,以反省的心來接受。

這句話告訴人們要尊敬、孝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兒女對父母應該恭順體諒,悉心照顧,凡父母有所呼喚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誨。

「子女孝順,父母心安。家存孝道,國有忠臣。」只有在家庭內部培養起了純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諸多的社會事務中立定腳跟,不懼不亂,做一個有責任感、有道德感的賢人君子。

(5)弟子規父母呼微視頻擴展資料

孝順的意義:

中國歷來尊崇孝道,倡導孝道的原因在於人類都是由各自的父母所生育撫養成人的,母親以自身的血液身體的精華結合來自父親的精華種子而孕育子女,在人類孕育需要十個月的時間子女方可誕生問世。兒女的成長代價是母親身體的消耗和虛弱並因此而逐漸衰老。

孝順是對人類個體夫婦生兒育女之壯舉的致敬和感恩,孝順的言行讓家庭充滿和諧的氣氛,孝順也是天道的要求,中華民族之所以人丁興旺,是受上天眷顧賜福之華夏兒女,占據上天賞賜之地,善良朴實,代代孝順,才有中國文化文明五千年之久。

6、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是什麼意思

釋義:」父母叫你的時候應該迅速回答「

全句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全句釋義:」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弟子規簡介如下: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6)弟子規父母呼微視頻擴展資料:

該句所在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白話釋義為:

1、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2、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3、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4、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5、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7、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8、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9、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10、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1、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

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2、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3、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4、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7、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好像是有高人指使弟子聽從。

8、《弟子規》總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

《弟子規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9、弟子規中「父母呼 應勿緩」的「應」是一聲還是四聲

讀作去聲、即第四聲。是答應、回應的意思。整個句子是說:如果父母呼喚你,你應該盡快做出回應,不要遲緩。

與弟子規父母呼微視頻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