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短視頻 > 快手網紅何冰

快手網紅何冰

發布時間:2021-01-07 08:00:36

1、快手冰大大長得像邢昭林 你們覺得呢

我覺得我們家的冰大大帥一點因為他比邢昭林長得好看,我是冰大大忠實粉絲。

2、快手《看見》叫板B站《後浪》!這一次,你支持誰?

此前s,又一個視頻APP發布的演講視頻刷爆的朋友圈,而這次這個APP叫做快手。一個我們二次元用戶可能不是那麼喜歡的被賦予“土味”之名的APP。

快手的九周年宣傳片《看見》無論是包裝還是形式都和五四青年節B站發布的《後浪》有著非常多相似的地方。只不過《看見》的主角是和我們一樣普普通通的人民群眾,而《後浪》則是講述一群生而不凡之人的快樂生活!

《看見》的講述者是前段時間火爆全網的奧利給怪鴿。那句“加油,奧利給!”雖然被網友們所調侃,但這句話的意義本身是帶著正能量的。怪鴿鏗鏘有力又有些怪異的聲音雖然不如演員何冰又磁性,但《看見》中的每句話卻比《後浪》更讓我感動。

“我們雖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

一直以來,我對快手、抖音等APP是有著偏見的,認為上面的內容都是毫無意義的,十幾秒的視頻根本毫無營養,為什麼有這么多人喜歡。

直到我看了《看見》這個視頻我才醒悟:為什麼非要學到東西才去看視頻呢?快手、抖音包括B站上的所有人其實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而已,都只是世間的塵埃。但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什麼高光的時刻,但我們同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主角,同樣都有享受生活的權利。

後浪是告訴上一代人,我們這代人的生活是多麼的多姿多彩。看似雄姿英發,其實本質上也是一種自卑的體現。作為這個世界的一份子,其實任何人都不需要靠他人的抬愛來獲得認可。唯有遵循自己所信奉的道路,才能真正活得多姿多彩。

在中國,絕大多數人應該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眾而已,他們每天做著重復的體力勞動,為了生計為了生活勞其一生。空閑之餘刷一刷抖音快手是他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B站上那些“有營養”的視頻。他們也沒有多麼崇高的理性,只是想要安安穩穩的終其一生。生活其實就是如此,你的生活多姿多彩,但你不能因此就否定他人平凡的生活。

快手的《看見》後發制人,在《後浪》被批脫離實際的時候,貫徹自己的初衷,毅然決然得站在了人民群眾之中。雖然我不是特別了解快手APP,但是從宣傳片來看,我認為《看見》已經吊打了《後浪》。這波我選擇站在快手這邊。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這個視頻。

有錢的後浪用金錢去享受生活,他們的生活很精彩,

但朴實無華的我們卻活得真真切切,我們也是後浪的一份子啊!

3、車企定義的「年輕」,何冰沒有滿懷期待

「你還是太年輕。」
在一篇稿件中點題部分著墨的問題上,領導這樣對我說到。關於寫稿,老江湖的話一針見血,一通分析之後,我很快就發現了文章的問題所在。但關於領導那句話,事後的我心情復雜。
在「90後太老,95後正好」的時代定義下,作為94年出生的大黃狗,我經常為沒有趕上年輕的末班車而苦惱,所以每當朋友們問我哪年出生時,我總是在1994年後固執得加上一個10月,用最後的倔強慰藉受傷多年的心靈。
領導的話如果是說我年齡上、心態上的年輕,我可能會蹦躂著出辦公室,然而並不是。
想起剛進汽車圈時,我是個小白,除了一些主流豪華品牌和五菱宏光外,我叫不上馬路上來回穿梭的大部分汽車的名字,何況什麼產品、市場、供應鏈之類的「高級詞彙」。隨後一篇又一篇稿件嚇哭了時光,一點再一點積累摧殘了歲月,我開始慢慢了解汽車、懂得寫稿,兩年時間一路走來,像做夢一般。
顯然,領導的話叫醒了正在做夢的我。
喲,這妹子可真年輕
下班後的我走在路上,魂不守舍。這不是玻璃心作祟,我的厚顏無恥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小學時代--老師說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不是對領導不滿或者對自己的寫稿能力產生懷疑,我的好學程度與盲目自信同樣出於小學時代;而是這句話已經上升到了哲學問題--
年輕or不年輕,這是個問題。
從公司到地鐵,路上行人熙攘,有年輕的,也有不年輕的,一個吵鬧的樓宇廣告喊停了我並不匆忙的腳步。青年男女,大叫大跳,這是一個常見的汽車廣告。屏幕上的大胸DJ正在搖頭晃腦地打著碟,荷爾蒙甚至濺射到了屏幕之外路人的眼睛裡,要不然旁邊同樣駐足的人為何大叫,「喲,這妹子可真年輕。」
......
到底什麼是年輕?想不通這個問題的我的痛苦程度僅次於牛奶瓶蓋還沒來得及舔就扔了。無奈之下,我打開了B站這個寶藏APP去查查何謂年輕,之所以視它若珠玉,是因為我動用了不少江湖勢力幫忙答完那100道題,才順利進的B站。
還沒來得及搜索什麼是年輕,彈窗就推薦了何冰老師的《後浪》。
五四青年節前夕,B站上關於後浪的演講引起了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的廣泛關注,。一時間,不管是快手的老鐵還是抖音的潮人,都爭向參與關於後浪話題的討論。有人說後浪充滿了正能量,也有人說是毒雞湯……何冰老師作為演講人,表現依然是那麼出彩。不過,自稱『前浪』何冰滿懷那麼多美好的詞語看著年輕人,他懂年輕人嗎?
一題未解,又來一題,好苦,好苦。
行業敏感度極高的我思緒瞬回到剛才的樓宇廣告,想必那打碟的大胸DJ又換了一個,屏幕前駐足的年輕人也換一了波,廣告里的汽車車型/品牌同樣換成下一個。不變的是那句,「喲,這妹子可真年輕。」
眾所周知,隨著消費的年輕化,車企們為討好年輕群體,逐漸大打年輕牌,從產品設計到宣傳風格,無不體現出這一點。在一些車企眼裡,年輕就要這樣,要麼夜店DJ瘋狂打碟,要麼年輕偶像實力代言,要麼追這追那吸引眼球,玩跨界,玩潮流,玩鬼畜,玩偏的,玩野的。
有時候看到這些廣告,我覺得我不是來看車的,而是來看打碟的,來找梗的,來追星的。可是這樣的廣告也沒錯,畢竟車能賣好才是王道,廣告嘛,宣傳為主,抓人眼球為主,哪有那麼多內涵可言,又不是搞藝術的,腦白金就深諳此間道理。
可是,汽車行業的競爭說到底是產品里的競爭,產品內核的真正年輕化才是走進年輕群體的唯一捷徑。
你還是太年輕
更有意思的現象是,現在很大一部分對於年輕的解釋都掌握在一批60後、70後的手中,尤其是在車企中。一些自以為很懂年輕人的營銷人將「年輕」扁平化、具現化理解成某一個詞,某一個現象,比如「中二」、「佛性」等,實際上這樣是可笑的。
就拿買車來說,在筆者小范圍的調查中,打碟、時髦、獵奇獵新、明星代言這些詞彙並不在年輕人買車的首選,而性價比、品牌、性能、安全性、顏值、實用這些詞彙才是年輕人在購車時的首選考慮因素,這和部分車企定義的「年輕」就大相徑庭。
車企的不注重內涵,毀了多少粉絲對它的好感。
不妨想想,將「年輕」的解釋權歸還年輕人消費者,歸還市場,真正做到用產品接近年輕人,對於汽車品牌發展而言或許會別有洞天。畢竟,沒有人能夠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年輕」的含義不是永恆的,年輕是名詞,是動詞,更是形容詞。
「年輕」二字的解釋權應該交給年輕人。
追星,泡吧,這是年輕嗎?不可否認,這些行為發生在年輕群體的概率很大,也是年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可曾知,下班後老老實實回家,吃個飯看看書,這也是當代年輕人的日常。在快節奏的今天,年輕人也有他們的壓力,有他們的喜好。
馬化騰曾深夜在知乎提問被網友嘲諷,隨後他公開表示,「我最大的擔憂,就是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實際上馬總不是不懂年輕人的喜好,相反他特別懂年輕人愛玩游戲愛追劇的喜好,他只是不懂年輕人的多元。
叮叮叮,叮叮叮......
表弟的一個電話打斷了我的思緒。三天前這小子說要找我玩,這就開始行動了,果然年輕人都是行動派,不打馬虎眼,不像成年人世界裡的客套話,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口中的改天是哪天,以後是多久。
算逑,年輕or不年輕的問題已經變得不重要,赴約許久未見的表弟,去找尋屬於兩個人的觥籌交錯才是正經事。
吃飯、喝酒加上回憶往昔組成朋友們相約必做的三件事,我和表弟同樣在酒足飯飽後聊了很多以前的事兒,比如這小子之前偷偷在手腕紋了個彼得潘,被他爸罵「憤青」的光榮事跡,比如他曾經暗戀的那位「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發」。
「宴席」散盡,表弟打開手機玩起游戲,這個習慣似乎早已刻在他的生物鍾上,到點了就要嗨兩把。玩游戲是年輕人們眾多喜好之一,深圳騰也是靠著看準這個才走進年輕人的。我這個「老年人」沒有玩游戲的習慣,但為了不煞風景,也陪著表弟玩了會。
在我的印象里,這小子游戲玩得不怎麼樣,果不其然,一局游戲下來被打得滿臉通紅,我十分確定這種紅不是喝酒喝出來的。
表弟一邊操作,一邊喃喃道,「我怎麼這么菜啊?」
我笑了笑,回了他一句--
「你還是太年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與快手網紅何冰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