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騎三輪車的老人慾言又止他想說什麼?
騎三輪車的老人慾言又止,他可能是想說我可以過去嗎,也要聯系所在的情景
2、爸爸的三輪車觀後感
1.我的三輪車
呂福山,西安是人力三輪車夫,無證經營。被西安市交警一支隊根據西安市公安局的通告沒收了三輪車。呂通過查閱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上面說對非機動車違規應處5元以下罰款,認為西安交警支隊應該歸還他的三輪車,並為此進行了5年的努力。
專家認為,西安市公安局的通告只是一個地方性行政法規,他不能違反國家性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因此是不合法的,也是無效的。
終審判決呂勝訴,交警歸還他的三輪車。針對處罰過輕的情況,人大正在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進行修訂。
2.非常關系
福州市一個僱主經常虐待家裡的小保姆,終於有一天將小保姆毆打致死。為了毀屍滅跡,僱主的妻子假冒小保姆的姐姐將屍體火化。法院判決,僱主故意傷害死緩,妻子包庇有期徒刑3年。
專家分析,僱主和保姆不是主人和僕人的關系,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國家應該對勞動法進行修改以保障象保姆這種存在個人僱傭關系的人的合法利益,現在他們的利益得不到任何保證。另外,為了約束保姆的行為,僱主應該與保姆簽定好合同,或者藉助司法機關的力量。
3.後果真的很嚴重
陳兵在火車站發現一個小偷偷自己的包,便去追趕。追了大概有200米路程。結果猝死。小偷與他並沒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運動醫學專家分析說他可能是因為心臟問題而突然死亡的。
專家分析說小偷的盜竊行為與陳兵的死亡有因果關系。但是只構成盜竊罪。量刑時可以酌情作為一個加重情節。小偷對陳兵的死有過錯,但是陳兵的家人並沒有向小偷提起民事賠償要求。最後,小偷由於盜竊未遂被判4年,罰金3000。
老吳得了一種怪病,去了很多醫院都沒查出來。最後在南京一家醫院確診為隱球菌肺炎。醫生說這種病可能是由於鴿子糞引起的。老吳的樓上老丁養了很多鴿子,老丁把這些鴿子當寶貝一樣。老吳與老丁交涉多次讓他把鴿棚拆了,老丁不同意。雙方各執一詞。無奈老吳將老丁告上法院。老丁拿出一份鑒定材料說他的鴿子糞里不含隱球菌。法院認為,本案一方為個人興趣愛好,一方為人的身體健康,兩權相爭,應更重視人的身體健康。因此法院判決老丁限期內拆掉鴿棚。現在老丁家的鴿子暫時在朋友家寄養。
專家分析,這是一起侵權案件。雖然老丁養鴿子並不違法,但是他侵犯了老吳的健康權。關於老丁拿出的那份材料,專家認為一無法確認其開信機關是否具備鑒定資格,二即使具備鑒定資格關於材料的效力也要視案情而定。
4.你在哪裡
一個18歲的男孩跟在打工的父母來到沈陽。一天,和小夥伴們去丁香湖邊玩。卻被淹死在湖中。據和他一起出去的小夥伴說,他是為了救一個人才跳進湖裡的。他們說,那個人被救上來以後就跑了,他們只顧的去救小夥伴也沒看清那個人什麼樣子。在把被救人推上岸後,那個孩子被一個大浪打進湖中,再也沒有上來。他家裡條件不好,他是父母以後的唯一依靠。他父親咨詢了民政機構,說可以申請烈士,但是需要被救的人出來做證。他們一家人尋找被救人找了好多天了,那個人一直沒有出現。後來有幾個湖邊的工人願意為孩子作證。
專家分析說,對於見義勇為者,首先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給予他們補償,被救者承擔的義務比較小。國家設立見義勇為基金,納稅人的一部分稅就被用來做這個。
今天的案例,很讓人氣憤。
一個3歲的小孩子跟爸爸媽媽去酒店吃飯。席間,孩子想喝飲料,媽媽出去買,想讓孩子跟著爸爸,但是孩子不願意,媽媽就把他領了下去。後來,孩子跑到了馬路上,酒店的一個服務員將孩子救了下來,但是自己卻出車禍死亡。
孩子的父母一開始說把孩子托給了吧台,後來又說託付給了這個服務員,但是都沒有證據證明。他們認為服務員應該對孩子的被傷害負責。
雙方對簿公堂,法院判決,交通肇事司機承擔80%的民事賠償責任,小孩父母承擔20%,共計死亡賠償15萬元,但賠償者提出異議認為服務員是農村戶口,即使在城市打工2年也應按照農村的規格賠償5萬元。
5.老人去世之迷
一個79歲的老人,在與一個30歲的年輕人發生了爭執。僅10個小時後,老人去世。老人的家人說老人是被那個人打死了,而那個年輕人說是老人心臟病突發自己死的。由於發生在院內屋後,雙方都沒有目擊證人。老人死亡後公安局來了人,但是堅持不做屍檢,直接說老人是心臟病死的,讓雙方民事調解,賠了8000塊錢了事。記者問到有關如何認定是心臟病的證據,公安局一直沒有,可能根本就是沒法提供。
後來老人的家人向公安局提起抗訴,縣市兩級公安局對老人開棺驗屍,鑒定結論是老人服用毒鼠強自殺。老人的家人對此很懷疑,並且自己偷弄了幾份樣本送到附近大學檢驗,結果是不含毒鼠強成分。
經過家人的不斷努力,幾年後,老人第二次被開棺,省廳的鑒定結論是沒有毒鼠強。
記者想找到當初鑒定的兩位法醫,但是被拒絕了。後來,公安局道歉,並賠了5萬多塊錢。此事了結,老人怎麼去世的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了。
6.我不是小偷
曉楠是一個15歲的活潑女孩,自尊心極強。初三下半年有一天她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被超市員工懷疑偷了超市的東西,他們一起來到超市對面的派出所。在派出所里,媽媽被一個女警官和超市員工搜身。當媽媽出來後,發現女兒也正被一個超市員工搜身。
專家分析,只有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偵察人員才有權利對嫌疑人搜身。其他任何人都無權。超市員工的這種做法是極為錯誤的。
事後,曉楠的精神一直不好。被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創傷性應激精神障礙。醫生分析說是因為一些創傷事件使精神受到損害。通過鑒定,與被超市搜身有直接因果關系。
曉楠的精神一直不好,影響了學習,而且沒能參加中考。她成績很好且非常要強。
媽媽想法院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法院判定此事影響了孩子一生,判超市賠償精神撫慰金10萬元。超市不服,認為此病一年即可治癒,主張只賠償一年的平均工資。
專家分析,心靈創傷會伴隨一個人一生。精神撫慰金不同於醫療費,應有法官酌情裁量。
對於超市被偷的問題,他們應自己購置防盜設備。
自己選一篇
3、感恩行善視頻觀後感
從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來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施人於善當不圖回報。可現在,別說湧泉相報,能理解、能記得就不錯了。一方面是對不懂感恩的不解,我覺得這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意識淡薄的原因。事實上,中華民族的道德體系的大廈已不成體系,支離破碎。道德是全社會的事,僅僅一部分人在那支撐著道德,而很大一部分人已經沒有了道德意識,這是最大的悲哀。這種悲哀讓人看不見希望。善的施與是不圖回報的,但這絕不是說得到別人的幫助就可以不用感恩。行善是一種道德;感恩也是一種道德。
「感恩」是多麼溫柔的一個詞語。但凡一個人的思想與情感里有了感恩的意識,那必然是得到過別人的恩惠或者幫助,或者是對人生有過較深刻的解讀和理解。古往今來,感恩的故事聽到過很多很多,有的人為一飯之恩感動一生;有的人為報恩可以跋涉千里萬里,尋找那個有恩於他的人;還有的人寧願窮其一生,也要完成報恩這件大事。
我們中華民族從傳統上講,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們民族的感恩的精神曾經震撼過西方人。記得讀一部書的時候曾經看過對孔子的描寫。記得大致意思是:孔子24歲的時候,命運坎坷的母親去世了,為了給母親守孝,孔子隱退了長達兩年多。用西方人的觀點,用這么長的時間專門悼念亡故的人,簡直是不可思議。孔子將母親葬到了祖先安息的地方,又把父親的棺木遷來與其合葬(這種習慣一直傳承到現在的)。對此,孔子解釋道:我們必須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並且報答這種恩情。我們必須以尊敬作為我們的回報,來表達我們的感情。為表達我們的感情,就得讓他們死後也葬在一起。
對父母感恩,這是人類回報父母的真正本能。
我記得我的感恩的意識最濃烈的時候是當我做了母親,在含辛茹苦的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了什麼是深沉的父愛、什麼是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正如那句: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懂得感恩,是人類的一種美德。感恩之心,不是與生俱來。感恩的思想的形成就是對人生、對社會不斷地加深理解的過程。一個人把感恩的思想經過思索,逐漸的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和靈魂的組成部分以後,才說明具備了感恩的道德修養或是道德素質。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一個斷了一隻手臂的以乞討為生的年輕人去一人家討飯。善良的女主人打開房門,看見他,除了一直斷臂以外,其餘各方面都與健康人沒什麼兩樣。雖對他心生憐惜,可還是沒有馬上把吃的施與他。女主人對這個男人說:你幫我做一件事,就是讓他用自己的一隻手臂搬著一塊磚繞女主人的房子走十圈。這個乞討的男人很愉快的做完了這件事。女主人也愉快的把他讓進屋裡。准備好飯菜,讓他吃。並對他說:這頓飯是你自己用勞動賺來的,是屬於你的。乞丐吃完飯走了……幾十年以後,這個女主人已經變得很老了。有一天,一個人在敲她的房門。女主人蹣跚著打開房門,一個穿著體面的中年男人站在門口,且只有一隻手臂。他就是當年的乞丐。這天他來,是來對女主人報恩來了。他深情地對女主人說:是你教我懂得了「人要靠勞動養活自己」的道理。並表示從此要養活這位曾經對他有恩的、現在已經很蒼老的當年的女主人……
這個故事給人們的啟示太深刻了,對人的善的施與也是要有所講究,否則,就有可能遭遇不懂得感恩的人。
還有,在咱們國家,經常有人出去做援外的公益活動。有一次參加了一個聯合國的公益組織,一次給非洲的貧困居民送物資,他們開著卡車到一個村落,車剛一停下就圍上來一群小孩兒,他們認為理所當然地把車上的物資分給他們就行了。誰知隊長制止了他,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讓小孩排好隊。說:「你們誰願意幫我們把車上的東西搬下來,就會得到報酬。」這些小孩非常高興地把東西搬下來,分到了糧食和日用品,高高興興地拿回家。一會兒又來一些村民,隊長也是用同樣的辦法,比如把東西整理整理,擦擦車什麼的都有報酬,有的村民因什麼都沒干而沮喪,他就讓他們唱歌跳舞,總之沒有人不勞而獲。
行善,也要懂得行善的方式和方法,懂得行善的藝術。
發達國家的慈善事業做得比較成熟,而我們中國式慈善總遭遇困局。在我們國家,向善者在付出金錢後常遭冷遇,這不完全是普通公民特別是「被行善」和「被施捨」的那部分弱勢群體的素質問題,也與那些在物質上和心理上佔有無比優勢的商人和慈善家,或一些只有好的願望而無恰當方法的善舉者自己有關。做善事,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數字的羅列。從社會意義上說,一是為了表達心中的善意,還有向社會、向授予善的人傳遞善心,傳遞人類的各種道德和思想,解決的不僅僅是人們對金錢的需求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社會營造一種精神和道德的升華的元素和力量。
另外,作為行善者,雖然都是不圖回報的,但對自己對別人的施與卻不希望被別人忘記,更不希望受到冷遇。這一點,不是施善者的問題。施善讓人感覺到的是人類相互關照的溫暖;懂得感恩是對有恩於自己的人一種情感的回饋,同樣也是人類相互間理解的溫暖。然而,如果一方面滿心歡喜的施善,另一方面,受善者卻沒有感恩和感謝之意,甚至沒了蹤影,人們感覺到的是一種心靈疏遠的感覺。這絕不是人類文明好的狀態,這種現象是背離人性的。
一個社會,如果讓人感到太冷漠,人們感受不到溫暖。我們還是渴望有行善之人;一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有感恩意識,也會讓人感到溫暖。感恩其實就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是對施善之人情感的一種回饋。你為老人讓了座,隨後聽到一聲感謝,這是禮節;我們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不該忘了向我們施與幫助的人,這是懂得感恩,也是一種美德。
我們不贊同有的富豪在「慈善夜宴」的召喚下裝聾作啞,但更不希那些有俠義之舉的人們孤軍深入,到頭來不被理解。
行善的人們,他們的善舉也許能夠影響一批富豪相隨,卻未能真正感動受惠人,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社會的悲劇,人類文明的悲劇。
學會行善是人生的課題,懂得感恩也是人生的課題。懂得如何行善,是讓善舉真正放射光芒的根基;學會感恩,是形成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重要的環節。一個人要是從來都不懂得感恩,那將是一個情感不夠健全的人。
4、老人騎三輪車
沒有法律說不給騎,但是這個年紀的老人家視力,體力,反應能力已經跟不上了,實在是不建議騎三輪車,太容易發生事故,風險太大
5、看了抖音中幫老人心肺復甦的視頻後的觀後感怎麼寫
多寫助人為樂和正義感方面的,充滿正能量的宣傳沒錯
6、《奶奶的三輪車》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是什麼?
今天下午,我們在多媒體教室看了一場電影《爸爸的三輪車》。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來自農村的父親,自己沒有讀上大學,為了讓女兒能夠讀上更好的大學,把女兒送進了有不少幹部、大款子弟的貴族學校。這里學費很高,可是父親不怕苦不怕累,用蹬三輪車讓女兒倩倩上了全市最好的中心。父親每天起早貪黑地靠一輛三輪車為一家三口的生活奔波勞碌......
看完了《爸爸的三輪車》後,我感慨萬分。其中一個鏡頭,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當那位偉大的父親將那沉重的沙發從一樓背到了六樓。這時,腳底已被磨破,流出了血,當鮮紅的血跡重重地印在了地板上!此時,我淚流滿面,心都要碎了,多麼偉大的父親啊!
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父親。小時候,我的身體極為不好,經常發燒。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高燒到了39度,爸爸急忙把我送到了醫院,輸完液,我早已睡著了。天亮以後,我一覺醒來,看見爸爸坐在床邊,一夜也沒有合上雙眼;第二天,我本來已經好轉,但不知道怎麼的,晚上又發起了高燒,爸爸又趕緊把我送到了醫院......我每次發燒,爸爸總要等我燒退了,才敢匆忙的睡一會兒,這也是偉大的父愛!
是呀!在人生的道路,左邊有著母愛的慈祥,右邊有著父親的嚴厲,雖然父愛是內斂的,像那雙磨破了的鞋,但比起母愛並不遜色,正是這兩種深沉的愛,引領著我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2.
人公名叫小傑,今年9歲(又忘了幾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只有一個心室(補充資料:平常人有兩個)。。。生命垂危埃。嘴唇發紫,手呀什麼的瘦骨如柴,別提有多恐怖了。。由於小傑所在的家庭環境極為貧窮。。加上母親離他而去,父親逍遙在外(我說得好似有點嚴重),只有兩位老人——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小傑。。奶奶起早貪黑,騎著三輪車去花卉市場賣植物。。只是為了治好小傑的心臟玻。6年才攢了1萬元,爺爺奶奶兩輩子也攢不了10萬元。。情急之下,找媒體宣傳。(……有些省略不說了)最後籌得14萬元(忘了多少錢了,反正多過10萬。。)經過幾個小時(好像是7個小時,又忘了)的搶救,再過了3天,小傑得救了,他能正常生活、長大,他真的不用到10歲就掛掉了,真的!!他的媽媽和爸爸很happy!媽媽爸爸回來了(自己加上去的)。。。。
感動撒,要掛的竟然不用掛了,真令他們而感到高興。。。奶奶爺爺令我感動,要照顧兩個孩子,(一個要掛(男的)一個不用掛(女的)),怪辛苦的,奶奶爺爺一定要自己的孫子回報社會,以表達感激之情。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7、孝敬父母視頻的觀後感
國人重孝道,人人皆知。但近代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的日益衰落,當代人對孝道的觀念也日益模糊了。父母只是一味溺愛,卻沒有培養孩子的人生根本----做人,使孩子不知人生目的,則成年後很有可能成為一自私自利之徒,甚至損人利己。這樣的人,培養何用?
所以說,父母不教孩子以孝道,正是父母最大的不慈。孩子在家不知尊敬孝養父母,成年後進入功利復雜的社會,極易變成一不仁不義的人。
父母給孩子生命並且竭力的去撫養孩子,哪怕只有一點點好吃的,也要先讓給孩子。自己卻捨不得吃一口。
還記得不久前,發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更是讓人感動:瓦礫把母子埋在樓下,可是母親卻把孩子攬在身下,用她那血肉之軀擋住了無情的鋼筋水泥,用生命保護了孩子;在地震的廢墟中看到孩子飢渴,母親竟把自己的手咬破,讓孩子吸允……表現了偉大的母愛。
父母的一顆心全系在孩子身上,可以說當父母的日夜為孩子操勞。可是,許多孩子卻並不了解家長對自己的大愛,甚至有不懂事的孩子竟不知父母育兒的艱辛,以為自己享受是應該的。還有一些不知孝敬父母的子女,甚至打罵老人,實在是連禽獸都不如。
但我想終極的結果是,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性思維,現在的孩子之所以成熟的快,是他們接觸成人世界灰暗面要更多些。送禮之前更多的是存在於商界吧,教育界那時是對此不屑一顧的清高。現在變成這樣,真是社會的悲哀,
所以不要總是一味埋怨現在的孩子如何如何,家長又給了他們怎樣的成長空間呢?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有愛心才會有真情。而孝道,就是培養愛心的第一步。連父母都不愛,豈能真愛他人?
8、有關贍養老人視頻的觀後感
好好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