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要快!!!!!!!!!!!
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2、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麼特點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魚嘴分水堤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
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自動泄洪,使多餘的內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江不受洪災。
寶瓶口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地理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里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濟;文人墨客,多會與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靈岩寺,翠月湖,紫坪鋪等。
重點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傑作。
3、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作用是什麼?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內能。
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容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
通過規劃灌溉溝渠,加固河岸,興建了多座節制閘和外江樞紐閘,還在岷江上游建設了紫坪鋪等多座大型水電站控制來水。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區約50公里,距離青城山風景區20公里。
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都江堰 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
4、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過程是什麼樣的?
秦昭王後期,派李冰為蜀守,李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他到任以後,就主持修建了這項有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主要由分水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組成,分水魚嘴是在岷江中修築的分水堰,把岷江一分為二。
外江為岷江主流,內江供灌渠用水。寶瓶口是控制內江流量的咽喉,其左為玉壘山,右為離堆,此處岩石堅硬,開鑿困難。
為了開鑿寶瓶口,當時人們採用火燒岩石,再潑冷水或醋,使岩石在熱脹冷縮中破裂的辦法,將它開挖出來的。
飛沙堰修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起溢洪和排沙卵石的作用。洪水時,內江過量的水從堰頂溢入外江。同時把挾帶的大量河卵石排到外江,減少了灌溉渠道的淤積。
由於都江堰位於扇形的成都沖積平原的最高點,所以自流灌溉的面積很大,取得了溉田萬頃的效果。成都平原從此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5、求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圖和動畫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圖: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首先,李冰父子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2、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3、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拓展資料
都江堰水利管理
1、都江堰水利調度中心
都江堰建成後,歷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建國後,都江堰延伸擴建迅速發展,已成為水資源多功能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都江堰的組織建設。
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處;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處更名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廳都江堰管理處;1955年又更名為四川省水利廳都江堰管理處;1958年再次更名為都江堰管理處;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處,同年12月13日,經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現管理局內設辦公室、人事勞動教育處、供水經營處、工業用水處、工程建設管理處、科技處、財務與經濟管理處、水政處、監察審計處、黨委辦公室、多種經營處、離退休人員管理處、勘察設計院、後勤服務中心、接待處、工會、渠首管理處等17個處、室。
2、歲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並「征丁千二百人主護」(《水經注·江水》)。此後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縣令為主管。到宋朝時,制定了施行至今的歲修制度。
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沖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准,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准。明代以來使用卧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志,現存三根一丈長的卧鐵,位於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別鑄造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6、跪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圖解 不是相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一)第一期工程:寶瓶口
註:修建寶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將岷江江水分流部分進入成都平原,防洪減旱。
(二)第二期工程:魚嘴
註:在寶瓶口修建之後,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和灌溉的作用,成都平原乾旱得到一定緩解,但是由於東都地勢較西部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因此開始進行二期工程魚嘴。
(三)第三期工程:飛沙堰
註:魚嘴工程修建之後解決了枯水期問題和豐水期部分泥沙問題,但是在豐水期可能給內江造成徑流過大以及泥沙對內江的淤積,於是修建飛沙堰。堰和堤的共同點都是擋水,但其不同在於:堤,必須保證水流不得漫過;堰,就是又檔水還又讓水能漫過去
(6)水利工程都江堰微視頻擴展資料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灌溉區域已達40餘縣。 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廟,稱為二王廟。
7、都江堰市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關於都江堰的說法正確的是①修建於隋唐時期②由李冰主持建造③使成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