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義
冬至子之半「一年中的冬至就像一日中的子時的半途即晚上十二點鍾,萬物皆靜,但正蓄勢待發。此所謂「黎明前的黑暗」。
天心無改移:天地不仁,何嘗有心?孔子所謂天地之心,指的就是消長盈虛的自然規律。六十四卦之中,他獨於此卦如此感嘆,就因為冬至時節的氣候特徵,萬物皆冷,而且還要更冷,但是,事情正在悄然起變化。
「大音聲正希」,談的是一種自然現象。二水一位研究音樂與卦象的朋友劉道遠先生,就是在「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犧。」的情形下,在冬至夜去鄉下做了一個實驗。
歷史上記載:律呂的發明,是在中國的西北。用一種呂管,形狀像竹子,長短粗細有一定的標准,共有十二種,埋在地下。由於這十二種管子長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長短也不同,而上端則是齊平的,管中充滿了蘆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內的薄膜)輕輕貼上,到了冬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陽氣上升的影響,便噴出管外,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就叫黃鍾之音。這一現象俗稱「灰飛」。
然後,每一個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噴出來,也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樣就有了「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六陽和「蕤賓、林鍾、夷則、南宮、無射、應鍾」六陰。
邵康節研究《易經》,也研究聲音的震動,而且知道聲音有八萬六千多個幅度。而且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殺人,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救人。
這個理論,在近世西方才得以證實。而我們的先輩一直將康節先生當成是「算命先生」,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可悲處!
劉道遠先生從中破譯了人的生辰八字中的音樂內涵,認為人一出生的這一特定的時空便有其特定的音符和旋律,他根據這一特定的音符和旋律為人量身定作屬於這個人自己的歌曲。據說,他的這一創舉,業已得到中國聯通公司手機短訊業務的合同定單。
2、求夏至和冬至的柱狀投影圖,有懸賞
3、冬至有什麼動畫片有這個人物
玉樹櫻(玉樹桜) (たまき さくら) CV:山羽みんと(清水)自游戲:《初雪櫻(はつゆきさくら)》款冬至春純故事主公河初雪校少良少每都著渾渾噩噩麻煩親根據答間及准確性採納要養些復制黨看清楚誰先答 謝謝
4、抖音適合發冬至的祝福語
答:冬至的祝福語
1、至到來氣溫降,多穿衣裳別逞強,多多鍛煉體健康,暖暖胃腸多喝湯,常常歡笑心情爽,幸福甜蜜祥瑞降,發發簡訊喜氣洋,今年冬至又來到,願你幸福又吉祥,快樂又健康!
2、陰極陽生冬至日,此時養生要進補,陽氣生發易吸收,天氣寒冷不上火,肉蛋魚鮮要搭配,營養全面身體好,加強鍛煉好心情,增強體質禦寒冬,冬至你把身體補,來年打敗一隻虎。
3、冬至佳節,請你吃一盤「十全十美」餃子:一份真心,一絲情意,一些好運,一點輕松,一臉笑容,一家溫馨,一堆甜蜜,一片美好,一生溫暖,一世幸福。願你一輩子十全十美,圓圓滿滿!祝你冬至快樂!
4、冬至到,讓友情的燈火,溫暖你的心窩;讓情誼的燭光,照亮你的人生;讓朋友的問候,溫潤你的心田:願你冬至安好,天天開心,幸福安樂,好運永遠!
5、冬至到,白天越來越長,拉長了思念,增漲了牽掛;夜間越來越短,縮短了心距,加深了情誼;冬至到,祝福奉送上,願你冬至快樂,幸福相依!
6、冬至節氣,祝福先行;發條簡訊,送到就行;如果在忙,不回也行;我思念你,知道就行;遠方的你,順利就行;記得想我,偶爾就行;看完之後,微笑就行。祝親愛的,冬至快樂!
7、雲帶給你好運,陽送給你溫暖,冰霜融化你的憂愁,雪花映出你的溫柔。寒冷的開始,溫暖伴你前行,冬至節氣,伸出雙手,我的祝福,請你輕輕收下。
8、冬至吃餃子,一個餃子一顆心。吃韭菜餡餃子,願你青春常駐;吃蘿卜餡餃子,願你健康長壽;吃蘑菇餡餃子,願你錢袋漸鼓;吃三鮮餡餃子,願你家庭和睦。
9、關懷不是今天才開始,祝福也不是今天就結束,我把最誠摯的心,最多的關懷和最深的祝福送給你,輕輕的告訴你,今天是冬至別忘記吃餃子!
10、冬至到訪,養生有道,靜神少慮,快樂第一,不計瑣事,豁達心裡,頭腳保暖,感冒遠離,勞而勿過,注重休息,適當運動,慢跑太極,食宜多樣,谷肉蔬配,溫熱當道,熱粥為宜,起居有常,早睡晚起。關懷送上,安康伴你!
5、冬至的圖片及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6、冬至快樂圖片
<
7、冬至的活動
北方習俗
冬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歷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冬」節。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冬至節,仍然保留著許多歷史的遺跡。從冬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綉。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綉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綉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游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准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伙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後,都要吃一碗「冬節丸」,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裡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後,才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冬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冬至掃墓叫「過冬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才「過冬紙」。冬至掃墓,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冬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冬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南方有些地區冬至吃湯圓,據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
四川地區冬至吃餃子(抄手)。
廣西地區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