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DC行業應該從哪方面進一步調整,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模塊化、定製化成為IDC行業發展新模式與新方向
作為集中計算、存儲數據的場所,數據中心主要提供互聯網基礎服務,一般需具備完善的硬體及服務。歷經了多年的發展,目前數據中心已處於超融合架構階段,基於通用的伺服器硬體,藉助虛擬化和分布式技術,融合計算、存儲、虛擬化為一體。隨著5G、雲計算、大數據等行業的發展,我國數據中心(IDC)行業將進一步快速擴大,模塊化定製化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方向。
從具體的行業營收來看,行業收入增速長期維持在高位。受「互聯網+」、大數據戰略、數字經濟等國家政策指引以及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驅動,我國IDC業務收入連續高速增長。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7年我國IDC全行業總收入達到650.4億元左右,2012-2017年復合增長率為32%,前瞻產業研究院根據信通院數據及行業發展趨勢測算,2018年我國IDC行業市場收入約為810.8億元,同比增長24.7%。
2012-2018年中國IDC行業市場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模塊化、定製化成為新方向
傳統數據中心供電以UPS(不間斷電源)為主,數據中心能耗較高,UPS雖然產業鏈成熟,但是轉換效率低,帶來了數據中心的高成本,未來將向著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高壓直流供電模式靠攏,同時選擇更精準的液冷方式,減小數據中心能耗;2012年我國首創微模塊數據中心,可以通過廠商預制、現場安裝實現快速部署,能夠大幅縮減建設周期,滿足高效、靈活、快速、節能的要求;自主設計的整機櫃伺服器迭代創新支撐新技術新應用,電信行業探索深度定製化伺服器,致力推進電信網路重構。
同時,未來人工智慧應用的爆發式增長,將引發GPU伺服器市場的快速擴張,GPU伺服器突破了CPU伺服器的效率瓶頸,計算速度大幅提升,數據量增大下,更高的性能和速度成為數據中心IT設備技術發展趨勢;數據中心建設規模、承載業務以及存儲與計算等技術變化不斷影響數據中心網路技術的演化,隨著新建、改造數據中心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業務場景驅動網路技術創新,無損網路將成為技術新熱點。
中國數據中心(IDC)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IDC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2、大數據,IDC,雲計算之間有什麼關系嗎?
大數據是雲計算的殺手鐧應用
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引起一些人的困惑。為了便於探討二者的關系,這里從「計算」和「數據」的歷史關系說起。因為雲計算首先是一種「計算」,大數據首先是一種「數據」,而計算機就是用來「計算」「數據」的。
計算機是軟體和硬體分離的,是一種軟體定義的電子產品(可編程)。計算機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有效管理CPU、內存和I/O等硬體資源,以及如何讓應用程序合理使用這些資源。這兩大任務最早內嵌在各種應用程序中,由應用程序自身完成,缺點是費力、復雜和易錯,難以升級和移植,而且重復工作。
上世紀60年代這些共性功能開始從應用中分離出來,逐步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軟體包,這就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是位於硬體和應用程序之間的「中間件」,讓應用軟體和硬體得以分離並獨立發展,發展成了最核心的計算機系統軟體,也成就了微軟公司的偉大。
以UNIX為始祖的常見現代操作系統有Android、BSD、iOS、Linux、 MacOSX、QNX等,以及原創的微軟Windows、 Windows Phone和IBM的z/OS.操作系統的工作范圍,也從最初的計算機蔓延到手機、游戲控制器、電視機頂盒、智能汽車和智能眼鏡等,還有與雲計算密切相關的Web伺服器。
上世紀70年代,計算機的快速發展使得數字化數據爆發式增長,「海量」數據管理成了新挑戰。把通用操作系統的文件管理用於數據管理時,無論是擴展性、效率和便利性,都不適應「海量」數據的管理需要,應用軟體被迫內嵌自己設計的數據管理系統。同樣的,「海量」數據管理由每個應用程序自身完成,缺點也是費力、復雜和易錯,難以升級和移植,並且重復工作。
於是一種專門面向「海量」數據管理的通用軟體問世了,那就是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一種應用系統軟體。DBMS包括了資料庫定義、創建、查詢、更新和管理等功能,這些都是數據管理所必需的,是操作系統的文件管理系統所沒有的。
著名的DBMS有 MySQL、 PostgreSQL、SQLite、Microsoft 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Oracle、Sybase、dBASE、FoxPro和IBM DB2等,都是關系型DBMS.當然還有非關系型No SQL模式的,只是沒那麼流行。
DBMS與字處理軟體等一起,成為單機時代最重要的應用軟體,也成就了一家偉大的應用軟體公司Oracle.大約不足20年前,操作系統和資料庫的技術和市場未來,看起來都那麼可預知。一個是微軟的天下,一個是Oracle的天下。
但互聯網來了,尤其是Web開始流行。
Web伺服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統,最初面向單機設計,擴展用於區域網范圍內管理多台伺服器還勉強可用。但當互聯網巨頭崛起,需要Web伺服器的操作系統管理數百萬台Web伺服器的時候,傳統操作系統勉為其難,需要「技術革命」了。「革命」的結果就是雲計算。
雲計算大傘下有很多概念,核心技術之一是虛擬化。虛擬化有「1虛N」和「N虛1」兩種模式,前者主要是為了省錢,以Amazon AWS為代表;後者主要是為了大數據處理,以Google GAE為代表。
雲計算的「N虛1」模式,可將多台物理計算機虛擬化為一台超級計算機,向應用程序提供資源池的調度管理服務,與傳統操作系統的功能幾乎完全相同,因此常被稱為「雲計算操作系統」。只是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工作范圍,擴大到數據中心甚至整個互聯網范圍內,把每台計算機也當做資源看待和管理。
有了雲計算操作系統,雲應用軟體和硬體(計算機資源)得以分離,各自可以獨立發展。歷史再次重演,雲計算以及SNS、微博、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的快速發展,具有3V特點的數據爆發,大數據管理的挑戰也最先到來。同樣,面向計算設計的通用雲計算操作系統,在大數據管理方面的擴展性、效率和便利性,都面臨新挑戰。
歷史上計算機面對「海量」數據的挑戰,將數據應用和數據管理分離,催生了通用的DBMS.現在雲計算面對大數據的挑戰,也必將使大數據應用和大數據管理分離,催生「大資料庫管理系統」,並且逐步走向通用化和平台化。
ATM(非同步傳輸模式)是通信資源稀缺時代的產物,TCP/IP是通信資源富饒時代的產物。類似的,傳統DBMS是IT資源稀缺時代的產物,大數據管理系統是IT資源富饒時代的產物。
計算是工具,可以工業化提供;數據是資源,是個性化的資產。如果說Office、游戲等是PC的殺手鐧應用,瀏覽器、搜索、SNS等是互聯網的殺手鐧應用,那麼大數據等就是雲計算的殺手鐧應用。
3、IDC託管商的IDC定義大數據四大特徵
1,中國IDC評述網07月25日報道:在今天舉辦的英特爾大數據論壇上,IDC中國企業級系統與軟體研究部高級研究經理周震剛表示,IDC定義了大數據的四大特徵——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和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
2,「對用戶最有意義的,就是大數據可通過處理和分析而被發掘出來的價值——無論是商業價值還是社會價值。」周震剛如此說道。周震剛還簡要介紹了IDC對於大數據未來的十大預期。「我們看到2010年全球大數據以及相關的硬體、軟體和服務市場,大概是30億美元市場;在2015年整個市場將超過170億美元,平均增長速度每年超過50%。」
互聯網是個神奇的大網,大數據開發和軟體定製也是一種模式,這里提供最詳細的報價,如果你真的想做,可以來這里,這個手機的開始數字是一八七中間的是三兒
零最後的是一四二五零,按照順序組合起來就可以找到,我想說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如果只是湊熱鬧的話,就不要來了。
3,「在未來兩三年當中,Hadoop會有一個很明顯的商業化的過程。在Hadoop發展非常快的前提之下,很早期的項目也面臨著種種挑戰。」周震剛說,「雖然說Hadoop是完全開源的市場,但並非是一個完全免費的市場,Linux市場在過去幾年間,操作系統增長非常慢,但它帶來的基礎架構軟體、系統管理軟體、開發應用軟體,比如說資料庫、開發工具以及應用軟體包括Linux伺服器硬體的增長卻非常快。」
4,同時,大數據會帶來更多的軟體公司之間的收購。大數據軟體市場的生態系統有很多類型的軟體廠商,包括傳統的關聯資料庫廠商,以及多維展現做分析的軟體廠商,對Hadoop分析包括管理,很多業界並不太熟悉的公司很可能在未來被大公司所並購。在應用場景上,大數據將在未來一兩年從傳統的互聯網和電信方面的應用,未來幾年將會逐漸向更多行業發展。
5,「大數據推動基礎架構向Scale-out發展。因為從比較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和大數據的處理方式來講,我們發現在處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方面,在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時候,因為大數據的類型比較復雜,數據量比較大,可以通過分布式的處理方式把應用復雜分散到分布式系統的各個節點上,而傳統的數據處理將是運算能力非常強、CPU主頻非常高的一台機器來處理,而不是大數據這種多個節點、多個CPU核數來處理,這代表了大數據時代發展方向從Scale-up轉向Scale-out。」周震剛說。「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大數據市場之一,中國人口數是全球第一,也就造就了全球第一互聯網用戶數和全球第一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創造數據的規模遠遠超過全球其他各個國家。大數據給市場帶來的將是更廣泛的機會,對於中國來說這個市場是非常有前景的。另外各行業的客戶和各行業的開發商也應該在大數據市場抓住機會,藉助自己的優勢創造更多的價值。」
4、什麼叫大數據,與雲計算有何關系。
1,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2,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台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採用分布式計算架構。它的特色在於對海量數據的挖掘,但它必須依託雲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資料庫、雲存儲和虛擬化技術。
他倆之間的關系你可以這樣來理解,雲計算技術就是一個容器,大數據正是存放在這個容器中的水,大數據是要依靠雲計算技術來進行存儲和計算的。
大數據的4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
雲計算的關鍵詞在於「整合」,無論你是通過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傳統的虛擬機切分型技術,還是通過google後來所使用的海量節點聚合型技術,他都是通過將海量的伺服器資源通過網路進行整合,調度分配給用戶,從而解決用戶因為存儲計算資源不足所帶來的問題。
大數據正是因為數據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一個新的課題內容,如何存儲如今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如何有效的利用分析這些數據等等。
大數據的趨勢:
趨勢一:數據的資源化
何為資源化,是指大數據成為企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戰略資源,並已成為大家爭相搶奪的新焦點。因而,企業必須要提前制定大數據營銷戰略計劃,搶占市場先機。
趨勢二:與雲計算的深度結合
大數據離不開雲處理,雲處理為大數據提供了彈性可拓展的基礎設備,是產生大數據的平台之一。自2013年開始,大數據技術已開始和雲計算技術緊密結合,預計未來兩者關系將更為密切。除此之外,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計算形態,也將一齊助力大數據革命,讓大數據營銷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趨勢三:科學理論的突破
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就像計算機和互聯網一樣,大數據很有可能是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隨之興起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可能會改變數據世界裡的很多演算法和基礎理論,實現科學技術上的突破。
參考資料:網路-大數據 網路-雲數據5、大數據、IDC和雲計算之間有什麼關系嗎?
大數據是雲計算的殺手鐧應用
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引起一些人的困惑。為了便於探討二者的關系,這里從「計算」和「數據」的歷史關系說起。因為雲計算首先是一種「計算」,大數據首先是一種「數據」,而計算機就是用來「計算」「數據」的。
計算機是軟體和硬體分離的,是一種軟體定義的電子產品(可編程)。計算機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有效管理CPU、內存和I/O等硬體資源,以及如何讓應用程序合理使用這些資源。這兩大任務最早內嵌在各種應用程序中,由應用程序自身完成,缺點是費力、復雜和易錯,難以升級和移植,而且重復工作。
上世紀60年代這些共性功能開始從應用中分離出來,逐步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軟體包,這就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是位於硬體和應用程序之間的「中間件」,讓應用軟體和硬體得以分離並獨立發展,發展成了最核心的計算機系統軟體,也成就了微軟公司的偉大。
以UNIX為始祖的常見現代操作系統有Android、BSD、iOS、Linux、 MacOSX、QNX等,以及原創的微軟Windows、 Windows Phone和IBM的z/OS.操作系統的工作范圍,也從最初的計算機蔓延到手機、游戲控制器、電視機頂盒、智能汽車和智能眼鏡等,還有與雲計算密切相關的Web伺服器。
上世紀70年代,計算機的快速發展使得數字化數據爆發式增長,「海量」數據管理成了新挑戰。把通用操作系統的文件管理用於數據管理時,無論是擴展性、效率和便利性,都不適應「海量」數據的管理需要,應用軟體被迫內嵌自己設計的數據管理系統。同樣的,「海量」數據管理由每個應用程序自身完成,缺點也是費力、復雜和易錯,難以升級和移植,並且重復工作。
於是一種專門面向「海量」數據管理的通用軟體問世了,那就是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一種應用系統軟體。DBMS包括了資料庫定義、創建、查詢、更新和管理等功能,這些都是數據管理所必需的,是操作系統的文件管理系統所沒有的。
著名的DBMS有 MySQL、 PostgreSQL、SQLite、Microsoft 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Oracle、Sybase、dBASE、FoxPro和IBM DB2等,都是關系型DBMS.當然還有非關系型No SQL模式的,只是沒那麼流行。
DBMS與字處理軟體等一起,成為單機時代最重要的應用軟體,也成就了一家偉大的應用軟體公司Oracle.大約不足20年前,操作系統和資料庫的技術和市場未來,看起來都那麼可預知。一個是微軟的天下,一個是Oracle的天下。
但互聯網來了,尤其是Web開始流行。
Web伺服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統,最初面向單機設計,擴展用於區域網范圍內管理多台伺服器還勉強可用。但當互聯網巨頭崛起,需要Web伺服器的操作系統管理數百萬台Web伺服器的時候,傳統操作系統勉為其難,需要「技術革命」了。「革命」的結果就是雲計算。
雲計算大傘下有很多概念,核心技術之一是虛擬化。虛擬化有「1虛N」和「N虛1」兩種模式,前者主要是為了省錢,以Amazon AWS為代表;後者主要是為了大數據處理,以Google GAE為代表。
雲計算的「N虛1」模式,可將多台物理計算機虛擬化為一台超級計算機,向應用程序提供資源池的調度管理服務,與傳統操作系統的功能幾乎完全相同,因此常被稱為「雲計算操作系統」。只是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工作范圍,擴大到數據中心甚至整個互聯網范圍內,把每台計算機也當做資源看待和管理。
有了雲計算操作系統,雲應用軟體和硬體(計算機資源)得以分離,各自可以獨立發展。歷史再次重演,雲計算以及SNS、微博、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的快速發展,具有3V特點的數據爆發,大數據管理的挑戰也最先到來。同樣,面向計算設計的通用雲計算操作系統,在大數據管理方面的擴展性、效率和便利性,都面臨新挑戰。
歷史上計算機面對「海量」數據的挑戰,將數據應用和數據管理分離,催生了通用的DBMS.現在雲計算面對大數據的挑戰,也必將使大數據應用和大數據管理分離,催生「大資料庫管理系統」,並且逐步走向通用化和平台化。
ATM(非同步傳輸模式)是通信資源稀缺時代的產物,TCP/IP是通信資源富饒時代的產物。類似的,傳統DBMS是IT資源稀缺時代的產物,大數據管理系統是IT資源富饒時代的產物。
計算是工具,可以工業化提供;數據是資源,是個性化的資產。如果說Office、游戲等是PC的殺手鐧應用,瀏覽器、搜索、SNS等是互聯網的殺手鐧應用,那麼大數據等就是雲計算的殺手鐧應用。
6、「大數據」 到底有多大
截止到2012年,數據量已經從TB(1024GB=1TB)級別躍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級別。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研究結果表明,200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0.49ZB,2009年的數據量為0.8ZB,2010年增長為
1.2ZB,2011年的數量更是高達1.82ZB,相當於全球每人產生200GB以上的數據。而到2012年為止,人類生產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數據量是
200PB,全人類歷史上說過的所有話的數據量大約是5EB。
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內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
倍。每一天,全世界會上傳超過5億張圖片,每分鍾就有20小時時長的視頻被分享。然而,即使是人們每天創造的全部信息——包括語音通話、電子郵件和信息在
內的各種通信,以及上傳的全部圖片、視頻與音樂,其信息量也無法匹及每一天所創造出的關於人們自身的數字信息量。這樣的趨勢會持續下去。
7、什麼是大數據 大數據是什麼意思
大數據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資料庫軟體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徵。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台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採用分布式架構。它的特色在於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但它必須依託雲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資料庫和雲存儲、虛擬化技術。
(7)IDC大數據擴展資料
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以三方面:
1、對大量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
2、做小而美模式的中小微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做服務轉型;
3、面臨互聯網壓力之下必須轉型的傳統企業需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價值。
8、「大數據」 到底有多大?
截止到2012年,數據量已經從TB(1024GB=1TB)級別躍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級別。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研究結果表明,200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0.49ZB,2009年的數據量為0.8ZB,2010年增長為
1.2ZB,2011年的數量更是高達1.82ZB,相當於全球每人產生200GB以上的數據。而到2012年為止,人類生產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數據量是
200PB,全人類歷史上說過的所有話的數據量大約是5EB。
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內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
倍。每一天,全世界會上傳超過5億張圖片,每分鍾就有20小時時長的視頻被分享。然而,即使是人們每天創造的全部信息——包括語音通話、電子郵件和信息在
內的各種通信,以及上傳的全部圖片、視頻與音樂,其信息量也無法匹及每一天所創造出的關於人們自身的數字信息量。這樣的趨勢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