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伺服器cpu的主頻比普通cpu高嗎?
伺服器的CPU一般比普通低,但是多核心,因為伺服器通常是大量的多介面數據處理
2、一般來說,伺服器、小型計算機和中型計算機的CPU分別是多少主頻呢?18GHz的主頻是哪個級別的計算機用呀?
萬兆級的算是大型伺服器的啦,,, 一般小伺服器 用至強都可以的了,價格也就是千把、幾千塊而已,現在也有人用伺服器級cpu組個人電腦啊,但是,用伺服器cpu的主板一般是沒得獨顯的,,所以游戲效果不好,,
而且,伺服器是支持多cpu的(不是多核),
3、為什麼伺服器CPU頻率不用太高
伺服器主要是處理多任務多線程的,也就是說,重點不是考慮對單個任務的處理能力,而是多任務的並發處理能力。
舉個例子,網站一個人訪問的時候,伺服器能輕松處理,但1000人同時訪問的時候,就相當於伺服器要同時處理1000個線程,如果處理器是單核,可能已經達到處理峰值了。但多核卻能輕松並行處理。
當然就會問:問什麼不做成高主頻的多核呢?呵呵,價格,和製造工藝決定的。而且頻率越高,發熱量越大!
4、選擇資料庫伺服器CPU的主頻多少合適?
選擇資料庫伺服器的五個原則:
1)高性能原則
保證所選購的伺服器,不僅能夠滿足運營系統的運行和業務處理的需要,而且能夠滿足一定時期業務量的增長。一般可以根據經驗公式計算出所需的伺服器TpmC值(Tpmc是衡量計算機系統的事務處理能力的程序),然後比較各伺服器廠商和TPC組織公布的TpmC值,選擇相應的機型。同時,用伺服器的市場價/報價除去計算出來的TpmC值得出單位TpmC值的價格,進而選擇高性能價格比的伺服器。
結論:伺服器處理器性能很關鍵,CPU的主頻要高,要有較大的緩存
2)可靠性原則
可靠性原則是所有選擇設備和系統中首要考慮的,尤其是在大型的、有大量處理要求的、需要長期運行的系統上。考慮伺服器系統的可靠性,不僅要考慮伺服器單個節點的可靠性或穩定性,而且要考慮伺服器與相關輔助系統之間連接的整體可靠性,如:網路系統、安全系統、遠程列印系統等。在必要時,還應考慮對關鍵伺服器採用集群技術,如:雙機熱備份或集群並行訪問技術,甚至採用可能的完全容錯機。
結論:伺服器要具備冗餘技術,同時像硬碟、網卡、內存、電源此類設備要以穩定耐用為主,性能其次。
3)可擴展性原則
保證所選購的伺服器具有優秀的可擴展性原則。因為伺服器是所有系統處理的核心,要求具有大數據吞吐速率,包括:I/O速率和網路通訊速率,而且伺服器需要能夠處理一定時期的業務發展所帶來的數據量,需要伺服器能夠在相應時間對其自身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進行相應的升級,如:CPU型號升級、內存擴大、硬碟擴大、更換網卡、增加終端數目、掛接磁碟陣列或與其他伺服器組成對集中數據的並發訪問的集群系統等。這都需要所選購的伺服器在整體上具有一個良好的可擴充餘地。一般資料庫和計費應用伺服器在大型計費系統的設計中就會採用集群方式來增加可靠性,其中掛接的磁碟存儲系統,根據數據量和投資考慮,可以採用DAS、NAS或SAN等實現技術。
結論:伺服器的IO要高,否則在CPU和內存都是高性能的情況下,會出現瓶頸。除此之外,伺服器的擴展性要好,為的是滿足企業在日後發展的需要。
4)安全性原則
伺服器處理的大都是相關系統的核心數據,其上存放和運行著關鍵的交易和重要的數據。這些交易和數據對於擁有者來說是一筆重要的資產,他們的安全性就非常敏感。伺服器的安全性與系統的整體安全性密不可分,如:網路系統的安全、數據加密、密碼體制等。伺服器需要在其自身,包括軟硬體,都應該從安全的角度上設計考慮,在藉助於外界的安全設施保障下,更要保證本身的高安全性。
結論:首先從伺服器的材料上來說要具備高硬度高防護性等條件,其次伺服器的冷卻系統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要強,這樣才能夠在硬體上滿足伺服器安全的要求。
5)可管理性原則
伺服器既是核心又是系統整體中的一個節點部分,就像網路系統需要進行管理維護一樣,也需要對伺服器進行有效的管理。這需要伺服器的軟硬體對標準的管理系統支持,尤其是其上的操作系統,也包括一些重要的系統部件。
結論:盡量選擇支持系統多的伺服器,因為伺服器兼容的系統越多,你就可以擁有更大選擇空間。
5、主頻是什麼意思
自己看一下
CPU 主板技術參數解釋- -
CPU是PC的核心所在,在以下的文章裡面我們從幾個與CPU相關的性能參數談起,使讀者初步對CPU有個全面的了解,這樣將有助於加深讀者對PC的了解。
1.CPU的內部結構與工作原理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的縮寫,它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CPU的內部結構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個工廠對產品的加工過程:進入工廠的原料(指令),經過物資分配部門(控制單元)的調度分配,被送往生產線(邏輯運算單元),生產出成品(處理後的數據)後,再存儲在倉庫(存儲器)中,最後等著拿到市場上去賣(交由應用程序使用)。
2.CPU的相關技術參數
(1)主頻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很多人以為認為CPU的主頻指的是CPU運行的速度,實際上這個認識是很片面的。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數值關系,而且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2)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匯流排介紹我們談談兩者的區別。
(3)前端匯流排(FSB)頻率
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由於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帶寬)/8。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千萬次;而100MHz前端匯流排指的是每秒鍾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4)倍頻系數
倍頻系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
(5)緩存
緩存是指可以進行高速數據交換的存儲器,它先於內存與CPU交換數據,因此速度很快。L1Cache(一級緩存)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Cache(二級緩存)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詳圖,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現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1MB-3MB。
(6)CPU擴展指令集
CPU擴展指令集指的是CPU增加的多媒體或者是3D處理指令,這些擴展指令可以提高CPU處理多媒體和3D圖形的能力。著名的有MMX(多媒體擴展指令)、SSE(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擴展)和3DNow!指令集。
(7)CPU內核和I/O工作電壓
從586CPU開始,CPU的工作電壓分為內核電壓和I/O電壓兩種。其中內核電壓的大小是根據CPU的生產工藝而定,一般製作工藝越小,內核工作電壓越低;I/O電壓一般都在1.6~3V。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
(8)製造工藝
指在硅材料上生產CPU時內部各元器材的連接線寬度,一般用微米表示。微米值越小製作工藝越先進,CPU可以達到的頻率越高,集成的晶體管就可以更多。目前Intel的P4和AMD的XP都已經達到了0.13微米的製造工藝,明年將達到0.09微米的製作工藝。
從上面我們了解了CPU的邏輯結構以及一些基本技術參數,本文將繼續全面的了解影響CPU性能的有關技術參數。
上圖是用WCPUID測試CPU得出的關於某款CPU的各種參數。我們可以看到這款CPU的信息:
第一部分為處理器的類型,其中Processor(處理器)為AMD Athlon XP CPU;Platform(封裝)是Scoket 462插腳;Vendor String(廠商)為AMD;Family、Model、Stepping ID組成系列號,可以用來識別CPU的型號;Name String(名稱)為AMD的Athlon系列CPU。
第二部分為處理器的頻率參數。其中Internal Clock即CPU的主頻,可以看到這款CPU的主頻為2280.30MHz,即2.2G;System Bus即前端匯流排,這款CPU的外頻為350MHz,並非標準的前端匯流排,因此是超了外頻的CPU;System Clock即外頻,即為175MHz,是超了外頻的CPU;Multiplier即倍頻,這款CPU的倍頻為13。
第三部分為處理器的緩存情況。L1 I-Cache:L1 I-緩存,這款CPU為64k;L1 D-Cache:L1 D-緩存,同樣為64K;L2 Cache:L2快取,這款CPU的L2緩存達到512K;L2 Speed:L2速度,和CPU的主頻一樣。
第四部分為處理器所支持的多媒體擴展指令集,可以看到這款CPU所支持的指令集有MMX、MMX+、SSE、3DNOW!、3DNOW!+,但是不支持SSE2指令。
1.指令集
(1) X86指令集要知道什麼是指令集還要從當今的X86架構的CPU說起。X86指令集是Intel為其第一塊16位CPU(i8086)專門開發的,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PC機中的CPU—i8088(i8086簡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時電腦中為提高浮點數據處理能力而增加的X87晶元系列數學協處理器則另外使用X87指令,以後就將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統稱為X86指令集。雖然隨著CPU技術的不斷發展,Intel陸續研製出更新型的i80386、i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Ⅲ(以下簡為PⅢ)系列,但為了保證電腦能繼續運行以往開發的各類應用程序以保護和繼承豐富的軟體資源,所以Intel公司所生產的所有CPU仍然繼續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它的CPU仍屬於X86系列。由於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都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就形成了今天龐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陣容。
(2) RISC指令集RISC指令集是以後高性能CPU的發展方向。它與傳統的CISC(復雜指令集)相對。相比而言,RISC的指令格式統一,種類比較少,定址方式也比復雜指令集少。當然處理速度就提高很多了。而且RISC指令集還兼容原來的X86指令集。
2.字長
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當前的CPU都是32位的CPU,但是字長的最佳是CPU發展的一個趨勢。AMD未來將推出64位的CPU-Atlon64。未來必然是64位CPU的天下。
3.IA-32、IA-64架構
IA是Intel Architecture(英特爾體系結構)的英語縮寫,IA-32或IA-64是指符合英特爾結構字長為32或64位的CPU,其他公司所生產的與Intel產品相兼容的CPU也包括在這一范疇。當前市場上所有的X86系列CPU仍屬IA-32架構。AMD即將推出Athlon64是IA-64架構的CPU。
4.流水線與超流水線
流水線(pipeline)是Intel首次在486晶元中開始使用的。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象工業生產上的裝配流水線。在CPU中由5~6個不同功能的電路單元組成一條指令處理流水線,然後將一條X86指令分成5~6步後再由這些電路單元分別執行,這樣就能實現在一個CPU時鍾周期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提高CPU的運算速度。超流水線(superpiplined)是指某型CPU內部的流水線超過通常的5~6步以上,例如Pentium pro的流水線就長達14步。將流水線設計的步(級)其完成一條指令的速度越快,因此才能適應工作主頻更高的CPU。但是流水線過長也帶來了一定副作用,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Intel的奔騰4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雖然它的主頻可以高達1.4G以上,但其運算性能卻遠遠比不上AMD 1.2G的速龍甚至奔騰III。
5.封裝形式
CPU封裝是採用特定的材料將CPU晶元或CPU模塊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後CPU才能交付用戶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於CPU安裝形式和器件集成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採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PGA(柵格陣列)方式封裝,而採用Slot 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採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現在還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裝技術。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以節約成本為主。
主板技術參數名詞解釋
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即高級配置和電源管理界面。
說明這種介面標准使得操作系統第一次能夠執行對電源和系統配置進行控制的功能。採用ACPI標准,系統製造商就能夠推出與最新的個人電腦獨創的OnNow設計相一致的系統產品
。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說明即PC的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是集成在主板上的一個ROM晶元,其中保存有PC系統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程序、系統信息設置程序、開機上電自檢程序和系統啟動自舉程序。在主板上可以看到BIOS ROM晶元。一塊主板性能優越與否、是否運行穩定、兼容性是否很好等關鍵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進。
CMOS
本意是指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一種大規模應用於集成電路晶元製造的製作工藝。體現在微機主板上的一塊可讀寫的RAM晶元,用來保存當前系統的硬體配置和用戶對某些參數的設置。
說明CMOS可由主板的電池供電,即使系統掉電,信息也不會丟失。CMOS RAM本身只是一塊存儲器,只有系統參數設置數據保存功能,而對CMOS中各項參數的設置要通過專門的程序,也就是BIOS。早期的CMOS設置程序是存放在軟盤上的(如IBM的PC/AT機型),使用很不方便。現在多數廠家將CMOS設置程序做到了BIOS晶元中,在開機時通過特定的按鍵就可進入CMOS設置程序方便地對系統進行設置,因此CMOS設置又被叫做BIOS設置。
DMA:Direct Memory Access,其意思是「存儲器直接訪問」。
說明它是指一種高速的數據傳輸操作,允許在外部設備和存儲器之間直接讀寫數據,既不通過CPU,也不需要CPU干預。整個數據傳輸操作在一個稱為「DMA控制器」的控制下進行的。CPU除了在數據傳輸開始和結束時做一點處理外,在傳輸過程中CPU可以進行其他的工作。這樣,在大部分時間里,CPU和輸入輸出都處於並行操作。因此,使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
FLASH ROM:閃速存儲器,本質上屬於EEPROM—電可擦除只讀存儲器 。
說明平常情況下FLASH ROM與EPROM一樣是禁止寫入的,在需要時,加入一個較高的電壓就可以寫入或擦除。因此,其維護與升級都很方便。BIOS升級的程序盤一般由主板廠商提供,也可以到Internet網上去下載。為預防用戶誤操作刪除了FLASH BIOS中的內容導致系統癱瘓,一般的主板廠商都在FLASH BIOS中固化了一小塊啟動程序(BOOT BLOCK)用於緊急情況下接管系統的啟動。
ISA:In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說明是IBM公司為它的PC/AT電腦而制定的匯流排標准,也稱為AT標准。為16位體系結構,僅支持16位的I/O設備。由於存在著數據傳輸速率低、缺乏技術規范、不能支持多處理器系統、不支持自動配置等缺點,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系統速度提高的「瓶頸」。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說明是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集團推出的匯流排結構。該集團是由Intel與hp於1992年發起成立,1993年聯合了Intel、COMPAQ、IBM、DEC、Apple、NCR等加盟重新擴建。PCI匯流排具有132MB/s的數據傳輸率及很強的帶負載能力,可適用於多種硬體平台,並兼容ISA匯流排。
PnP:Plug and Play,中文意為「即插即用」。
說明指電腦自動識別系統配備的外圍設備,不需人工干預,外設插上就能使用。目前的PnP電腦都只能做到部分外設的自動識別。
6、雲伺服器的cpu主頻是多少
這個沒法比吧,需求不一樣。雙核是快,肯定也是可以同時工作的,不過速度不是簡單地相加。
7、伺服器的一般速度多少GHZ?大概?
你說的GHZ是指的伺服器CPU的運行頻率。GHZ前面的數值越大也就是說明CPU處理數據的速度越快。頻率高也有壞處那就是發熱量,頻率越高發熱量越大,像伺服器這種全年365天不停轉的的機器設備,頻率還是不要選太高的為妙,因為CPU過熱會造成處理數據不穩定或者燒毀CPU。一般根據自己的網站選擇夠用的就行,並不是越高越好。
8、伺服器運算速度跟CPU和主頻有關嗎
有關。
伺服器的運行,簡單來講,CPU,內存條的頻率越高,運行速度越快。
伺服器由於工作環境的原因,一般是運行多任務的比較多,就是同時運行多個運算程序,這種情況下,伺服器的CPU一般都是多核多線程的,比如因特爾的至強系列,有16核心,32線程,還有64線程的,和家庭用CPU區別比較大。
CPU由於核心數多,運行的程序對主頻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伺服器CPU的主頻一般是低於家庭用CPU的。
也就是說伺服器的運算速度和主頻相關,主頻越高運算越快,但是伺服器上運行的都是多程序,對核心和線程的需求比主頻要高。
9、用於承載虛擬桌面的伺服器cpu主頻不能低於多少hz
伺服器的並不都是低主頻的,我取了兩顆價格差不多的e5,一顆是14核低主頻,一顆6核高主頻,公司在做伺服器選型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具體的需求
如果是做虛擬化,一般會選擇核心更多的型號,而如果是不做虛擬化,直接做一台物理伺服器,那麼一般會選擇高主頻的類型。
10、伺服器cpu 主頻2.4G和2.6G相差多少
如果是同一個系列的CPU,大概的性能相關不超過10%。
其實考慮性價比的話,如果都是賣了一段時間的U,2.4會更劃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