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IDC知識 > idc細胞

idc細胞

發布時間:2020-09-03 17:06:36

1、舉例說明固有免疫細胞的吞噬與殺傷效應機制怎麼寫

固有免疫系統主要由組織屏障、固有免疫細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組成.
1.組織屏障包括皮膚黏膜及其附屬成分和體內屏障
(1)皮膚黏膜及其附屬成分:包括由緻密皮膚和黏膜組成的物理屏障,皮膚和黏膜分泌的殺菌物質、體液內溶菌酶和抗菌肽、胃酸等組成的化學屏障,寄居在皮膚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組成的微生物屏障.
(2)體內屏障:包括血一腦屏障和血一胎屏障.血一腦屏障組織結構緻密,能阻擋血液中病原體等進入腦組織及腦室.血一胎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的絨毛膜滋養層細胞共同構成,可防止母體內病原體進入胎兒.妊娠3個月內血一胎屏障發育未完善,孕婦感染風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可導致胎兒畸形或流產.
2.固有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NK T、y佔T、B1、肥大細胞、嗜鹼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
(1)中性粒細胞:占血液白細胞總數的6 0%~70 9/6,具有很強趨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局部病原體感染時,它們可迅速穿越血管內皮細胞進入感染部位,發揮吞噬殺傷作用.也可通過表面表達的IgG Fc受體和補體C3b受體發揮調理吞噬、殺菌作用.
(2)單核一巨噬細胞: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monocyte)和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早期單核細胞占血液中白細胞總數的3%~8%,胞質中富含溶酶體顆粒,單核細胞進人各組織後分化為皮膚langhas細胞、肝臟庫普弗細胞、腦部小膠質細胞、骨組織的破骨細胞、肺泡巨噬細胞等.單核/巨噬細胞可做變形運動,有很強黏附能力.巨噬細胞胞質內富含溶酶體及線粒體,具有強大的吞噬、殺菌、清除凋亡細胞能力.巨噬細胞不僅是執行固有免疫的重要效應細胞,作為抗原遞呈細胞以及分泌細胞因子也在適應性免疫應答中起重要輔助功能.巨噬細胞的吞噬殺菌機制包括:①氧依賴性途徑:反應性氧中間物(ROI)和反應性氮中間物(RNI).②氧非依賴途徑:酸性環境、溶菌酶、防禦素(defensin).巨噬細胞參與炎症反應的機制:①分泌MIP一1 a/13、MCP一1和IL一8等趨化因子,募集、活化更多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發揮抗感染作用;②分泌多種促炎症細胞因子(如II.一1、TN F—Q、IL一6)和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促進炎症反應.
(3)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具有許多分枝狀突,占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1%,包括表皮朗格漢斯細胞(LC)、胸腺的並指樹突狀細胞(IDC);外周免疫器官的濾泡樹突狀細胞(folli cular dendritic cell,FD(二).DC是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其主要功能是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從而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DC是唯一能誘導初始T細胞活化的抗原遞呈細胞.局部未成熟DC接受抗原或炎性介質刺激後可分化為成熟DC,並遷移至引流淋巴結,執行抗原遞呈功能和激活T細胞功能.未成熟DC高表達IgG Fc受體、C3 b受體、甘露糖受體,攝取、加工處理抗原能力強,低表達MHC工/Ⅱ類分子,遞呈抗原激發免疫應答能力弱.成熟DC並高表達MHCⅡ/I類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B7和ICAM),其攝取、加工處理抗原能力弱,而遞呈抗原、啟動免疫應答能力強.

2、固有免疫反應中對白細胞有趨化作用的細胞因子?

固有免疫系統主要由組織屏障、固有免疫細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組成.
1.組織屏障包括皮膚黏膜及其附屬成分和體內屏障
(1)皮膚黏膜及其附屬成分:包括由緻密皮膚和黏膜組成的物理屏障,皮膚和黏膜分泌的殺菌物質、體液內溶菌酶和抗菌肽、胃酸等組成的化學屏障,寄居在皮膚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組成的微生物屏障.
(2)體內屏障:包括血一腦屏障和血一胎屏障.血一腦屏障組織結構緻密,能阻擋血液中病原體等進入腦組織及腦室.血一胎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的絨毛膜滋養層細胞共同構成,可防止母體內病原體進入胎兒.妊娠3個月內血一胎屏障發育未完善,孕婦感染風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可導致胎兒畸形或流產.
2.固有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NK T、y佔T、B1、肥大細胞、嗜鹼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
(1)中性粒細胞:占血液白細胞總數的6 0%~70 9/6,具有很強趨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局部病原體感染時,它們可迅速穿越血管內皮細胞進入感染部位,發揮吞噬殺傷作用.也可通過表面表達的IgG Fc受體和補體C3b受體發揮調理吞噬、殺菌作用.
(2)單核一巨噬細胞: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monocyte)和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早期單核細胞占血液中白細胞總數的3%~8%,胞質中富含溶酶體顆粒,單核細胞進人各組織後分化為皮膚langhas細胞、肝臟庫普弗細胞、腦部小膠質細胞、骨組織的破骨細胞、肺泡巨噬細胞等.單核/巨噬細胞可做變形運動,有很強黏附能力.巨噬細胞胞質內富含溶酶體及線粒體,具有強大的吞噬、殺菌、清除凋亡細胞能力.巨噬細胞不僅是執行固有免疫的重要效應細胞,作為抗原遞呈細胞以及分泌細胞因子也在適應性免疫應答中起重要輔助功能.巨噬細胞的吞噬殺菌機制包括:①氧依賴性途徑:反應性氧中間物(ROI)和反應性氮中間物(RNI).②氧非依賴途徑:酸性環境、溶菌酶、防禦素(defensin).巨噬細胞參與炎症反應的機制:①分泌MIP一1 a/13、MCP一1和IL一8等趨化因子,募集、活化更多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發揮抗感染作用;②分泌多種促炎症細胞因子(如II.一1、TN F—Q、IL一6)和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促進炎症反應.
(3)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具有許多分枝狀突,占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1%,包括表皮朗格漢斯細胞(LC)、胸腺的並指樹突狀細胞(IDC);外周免疫器官的濾泡樹突狀細胞(folli cular dendritic cell,FD(二).DC是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其主要功能是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從而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DC是唯一能誘導初始T細胞活化的抗原遞呈細胞.局部未成熟DC接受抗原或炎性介質刺激後可分化為成熟DC,並遷移至引流淋巴結,執行抗原遞呈功能和激活T細胞功能.未成熟DC高表達IgG Fc受體、C3 b受體、甘露糖受體,攝取、加工處理抗原能力強,低表達MHC工/Ⅱ類分子,遞呈抗原激發免疫應答能力弱.成熟DC並高表達MHCⅡ/I類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B7和ICAM),其攝取、加工處理抗原能力弱,而遞呈抗原、啟動免疫應答能力強.
(4)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NK):主要分布於外周血和脾臟,不表達特異性抗原識別受體,可非特異性直接殺傷某些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故在機體抗腫瘤、早期抗病毒或胞內寄生菌感染的免疫應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NK的殺傷機制與CTI.相似:穿孔素/顆粒酶途徑和FasL/Fas途徑.
(5)7,6T細胞:執行固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y~TCR),分布於腸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和皮下組織,在外周血中僅佔CD3+T細胞的O.5%~1%.其』rCR缺乏多樣性,識別:①感染細胞表達的熱休克蛋白(HSP);②感染細胞表面CDl分子遞呈的脂類抗原;③分枝桿菌的某些磷酸糖.^y,艿T細胞是皮膚黏膜局部參與早期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殺傷機制與CD8+CTL細胞基本相同.此外,活化的y佔T細胞還可分泌IL一2、IL一4、』IFN一了、GM—CSF和TNF—Q等多種細胞因子,參與免疫調節.(6)B一1細胞:分布於胸腔、腹腔和腸壁固有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CD5+、mIgM+B細胞.BCR缺乏多樣性,識別①某些細菌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如細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莢膜多糖和葡聚糖等;②某些變性的自身抗原,如變性Ig和變性單股DNA.B一1細胞產生抗體特點:①4 8小時內即可產生以IgM為主的低親和力抗體,對機體早期抗感染免疫和清除變性自身抗原具有重要作用;②不發生Ig類別轉換;③無免疫記憶.B一1細胞在機體早期抗感染免疫和維持自穩中具有重要作用.

3、我的母親得了病,病歷在這,各位有能力的大哥大姐幫看看,拜你們了

我是醫生,給你分析及建議: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凝血。血液中血小板的正常含量為10~30萬單位/ml,幅度很大,只要達到10萬單位/ml就算是正常的。你所說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低於正常人1/3不知道是多少。
我國南方人血小板普遍偏低(大多不足10萬單位/ml),我的家人也大多是不足10萬單位/ml,你不用太耽心。可以在飲食上注意點,多吃生的花生,還有一種野菜叫"關公須"(草本,很多根須,基本沒有莖),多吃可以增加血小板(我們家有試過,放心)。
不過,血小板低(我個人覺得在6萬單位/ml以下)還是要多加小心,因為血小板低凝血時間就長。我建議你去作一個"出凝試驗"(就是檢驗凝血時間長短).
你母親的情況比較嚴重,血小板太低了。提醒你母親要定期做血常規檢查,發現血小板降低一定要吃葯、休息,防止一切外傷性出血.
希望能給你幫一些幫助!

4、參與炎症反應的免疫分子有哪些

我認為炎症是白細胞的也就是
非特異性免疫二特異性免疫
是有特異性細胞參與下的免疫過程,t
細胞b細胞
效應細胞等等

5、固有免疫系統的組成和特點各有哪些

固有免疫系統主要由組織屏障、固有免疫細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組成.
1.組織屏障包括皮膚黏膜及其附屬成分和體內屏障
(1)皮膚黏膜及其附屬成分:包括由緻密皮膚和黏膜組成的物理屏障,皮膚和黏膜分泌的殺菌物質、體液內溶菌酶和抗菌肽、胃酸等組成的化學屏障,寄居在皮膚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組成的微生物屏障.
(2)體內屏障:包括血一腦屏障和血一胎屏障.血一腦屏障組織結構緻密,能阻擋血液中病原體等進入腦組織及腦室.血一胎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的絨毛膜滋養層細胞共同構成,可防止母體內病原體進入胎兒.妊娠3個月內血一胎屏障發育未完善,孕婦感染風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可導致胎兒畸形或流產.
2.固有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NK T、y佔T、B1、肥大細胞、嗜鹼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
(1)中性粒細胞:占血液白細胞總數的6 0%~70 9/6,具有很強趨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局部病原體感染時,它們可迅速穿越血管內皮細胞進入感染部位,發揮吞噬殺傷作用.也可通過表面表達的IgG Fc受體和補體C3b受體發揮調理吞噬、殺菌作用.
(2)單核一巨噬細胞: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monocyte)和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早期單核細胞占血液中白細胞總數的3%~8%,胞質中富含溶酶體顆粒,單核細胞進人各組織後分化為皮膚langhas細胞、肝臟庫普弗細胞、腦部小膠質細胞、骨組織的破骨細胞、肺泡巨噬細胞等.單核/巨噬細胞可做變形運動,有很強黏附能力.巨噬細胞胞質內富含溶酶體及線粒體,具有強大的吞噬、殺菌、清除凋亡細胞能力.巨噬細胞不僅是執行固有免疫的重要效應細胞,作為抗原遞呈細胞以及分泌細胞因子也在適應性免疫應答中起重要輔助功能.巨噬細胞的吞噬殺菌機制包括:①氧依賴性途徑:反應性氧中間物(ROI)和反應性氮中間物(RNI).②氧非依賴途徑:酸性環境、溶菌酶、防禦素(defensin).巨噬細胞參與炎症反應的機制:①分泌MIP一1 a/13、MCP一1和IL一8等趨化因子,募集、活化更多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發揮抗感染作用;②分泌多種促炎症細胞因子(如II.一1、TN F—Q、IL一6)和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促進炎症反應.
(3)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具有許多分枝狀突,占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1%,包括表皮朗格漢斯細胞(LC)、胸腺的並指樹突狀細胞(IDC);外周免疫器官的濾泡樹突狀細胞(folli cular dendritic cell,FD(二).DC是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其主要功能是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從而啟動適應性免疫應答.DC是唯一能誘導初始T細胞活化的抗原遞呈細胞.局部未成熟DC接受抗原或炎性介質刺激後可分化為成熟DC,並遷移至引流淋巴結,執行抗原遞呈功能和激活T細胞功能.未成熟DC高表達IgG Fc受體、C3 b受體、甘露糖受體,攝取、加工處理抗原能力強,低表達MHC工/Ⅱ類分子,遞呈抗原激發免疫應答能力弱.成熟DC並高表達MHCⅡ/I類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B7和ICAM),其攝取、加工處理抗原能力弱,而遞呈抗原、啟動免疫應答能力強.
(4)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NK):主要分布於外周血和脾臟,不表達特異性抗原識別受體,可非特異性直接殺傷某些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故在機體抗腫瘤、早期抗病毒或胞內寄生菌感染的免疫應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NK的殺傷機制與CTI.相似:穿孔素/顆粒酶途徑和FasL/Fas途徑.
(5)7,6T細胞:執行固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y~TCR),分布於腸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和皮下組織,在外周血中僅佔CD3+T細胞的O.5%~1%.其』rCR缺乏多樣性,識別:①感染細胞表達的熱休克蛋白(HSP);②感染細胞表面CDl分子遞呈的脂類抗原;③分枝桿菌的某些磷酸糖.^y,艿T細胞是皮膚黏膜局部參與早期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殺傷機制與CD8+CTL細胞基本相同.此外,活化的y佔T細胞還可分泌IL一2、IL一4、』IFN一了、GM—CSF和TNF—Q等多種細胞因子,參與免疫調節.(6)B一1細胞:分布於胸腔、腹腔和腸壁固有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CD5+、mIgM+B細胞.BCR缺乏多樣性,識別①某些細菌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如細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莢膜多糖和葡聚糖等;②某些變性的自身抗原,如變性Ig和變性單股DNA.B一1細胞產生抗體特點:①4 8小時內即可產生以IgM為主的低親和力抗體,對機體早期抗感染免疫和清除變性自身抗原具有重要作用;②不發生Ig類別轉換;③無免疫記憶.B一1細胞在機體早期抗感染免疫和維持自穩中具有重要作用.

6、科學家揭示癌細胞轉移機制,能為預防癌症復發提供新法嗎?

從生物的角度來說,如果結識了癌細胞的轉移機制,是能夠提供治療癌症的方法的

7、什麼是IDC銷售?

域名,虛擬主機,伺服器託管,租用,vps,.企業郵局等等
其實做這一塊的話,.多數時候不用自己去推銷,. 基本都是一些客戶找上來...一般都是通過QQ或者電話...有些公司分售前售後,.售前就是負責告訴告訴產品功能,價格等等..售後就比較麻煩了. 你伺服器出問題了,. 客戶就會找過來. 還有一些投訴啊...當然都少了不了備案這一塊, 這個也比較麻煩,.不同的省份要求還不一樣的,. 每次解釋這個都要桑很多腦細胞.~
我之前就是干這個的. ..我一天要處理近百個QQ問題. 還要接聽各種來電,.投訴的,問業務的,備案的..等等.>~ ...做了7個月,. 被整得實在受不了..走人了

8、如何體會抗原提呈細胞的免疫學功能和生物學意義

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的種類與特點
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指能夠加工、處理抗原並將抗原信息提呈給T淋巴細胞的一類細胞,在機體的免疫識別、免疫應答與免疫調節中起重要作用。
根據APC表面膜分子表達的特點和功能的差異,可將APC分為二大類:一類是專職性APC(professional APC),其組成性表達MHCⅡ類分子和T細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顯著的抗原攝取、加工、處理與提呈功能, 具體包括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單核-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另外一類是非專職性APC (non- professional APC),包括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上皮及間皮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其在通常情況下不表達MHC Ⅱ類分子, 但在炎症過程中或IFN-g等細胞因子的作用下,也可表達MHCⅡ類分子和T細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並具有一定的抗原的處理和提呈功能,但相對於專職性APC,其抗原的處理和提呈功能較弱。
一、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DC)是由美國學者Steinman於1973年發現的,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因其成熟時伸出許多樹突樣或偽足樣突起而得名。有別於其他抗原提呈細胞,DC最大的特點是能夠顯著刺激初始T細胞(naive T cells)增殖,而巨噬細胞(macrophage, Mf)、B細胞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記憶性T細胞,因此DC是機體適應性T細胞免疫應答的始動者,在適應性T細胞免疫應答的誘導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除了具有強大的抗原提呈功能外,DC還表達豐富的免疫識別受體,能夠敏感地識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快速地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參與固有免疫應答,因此,DC也被視為連接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橋梁」。
(一)類型與特點
1.根據其來源的分類 所有類型的DC均來源於多能造血幹細胞,根據其來源於髓樣幹細胞還是淋巴樣幹細胞,分別將DC稱為髓系DC(myeloid DC)和淋巴系DC(lymphoid DC)。
2.根據分化成熟狀態的分類 髓系DC從其前體分化發育為具有顯著免疫激發功能的DC,需經過一個從未成熟(immature)階段到成熟(mature)階段的過程,此過程對於DC的功能特點至關重要(表11-1)。
表11-1 非成熟DC與成熟DC的特點比較
非成熟DC 成熟DC
Fc受體的表達 ++ -/+
甘露糖受體的表達 ++ -/+
MHCⅡ類分子的表達
半衰期 約10小時 大於100小時
細胞膜表面數目 ~106 ~7´106
共刺激分子的表達 -/+ ++
抗原攝取、加工和處理的能力 ++ -/+
抗原提呈的能力 -/+ ++
遷移的傾向性 炎症組織 外周淋巴組織
主要功能 攝取、加工和處理抗原 提呈抗原

3.根據其組織分布的分類 DC來源於骨髓,由骨髓進入外周血,再分布到腦以外的全身各組織,但其數量很少,人外周血DC僅占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1%以下。根據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將DC大致分為①淋巴樣組織中的DC,主要包括並指狀DC(interdigitating DC, IDC)和濾泡樣DC(follicular DC, FDC)。②非淋巴樣組織中的DC,主要包括間質性DC(interstitial DC)和郎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 LC)。③體液中的DC,包括存在於輸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隱蔽細胞(veiled cell)和血液DC。

9、思琪康的成分是什麼?

主要成份:
多糖、核酸等多種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質。
性狀:
本品為無色澄明液體。
葯理作用:
1.通過調節機體內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刺激網狀內皮系統、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功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功能來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2.通過穩定肥大細胞,封閉lgE功能,減少脫顆粒細胞釋放活性物質,以及具有抗乙醯膽礆所致的支氣管痙攣作用,達到抗過敏及平喘作用。
斯奇康是卡介苗菌體熱酚乙醇提取物的滅菌生理鹽水溶液,其主要成份為多糖核酸等多種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質。主要通過調節機體內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刺激網狀內皮系統,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功能來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斯奇康作為一種新型免疫調節劑,主要通過卡介菌多糖核酸對T細胞致敏,產生細胞介導的傳染免疫,致敏T淋巴細胞在抗原的特異性刺激下,分化,增殖並合成,釋放出一系列淋巴因子,從而發揮細胞免疫功能。通過穩定氣道壁上的肥大細胞膜,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現象,以及持續刺激機體產生過量IgG抗體,IgG抗體又可與結合於致敏肥大細胞膜上的IgE抗體競爭抗原,產生抗體「封閉」,從而增強機體抗感染和抗過敏能力,調節患者免疫水平。皮膚科臨床應用斯奇康為商品名,通用名卡介菌多糖核酸,英文名Polysaceharidc,nuclcic acid fraction,ofbacill us Calmctee Guerin Forin jection(BCG-PSY),由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斯奇康注射液為新一代雙向免疫調節劑,系卡介菌提取物,含核酸多糖等10多種免疫活性物質,通過細胞免疫平衡體液免疫,刺激網狀內皮系統,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從而提高免疫功能,即能穩定肥大細胞封閉IgE,減少其脫顆粒所釋放的活性物質,從而防治過敏產生細胞介導的傳染免疫,致敏T細胞在抗原的特異性刺激下,分化、增殖,並合成釋放出一系列淋巴因子,由於一系列淋巴因子的綜合協同作用,發揮細胞免疫功能作用,進而溶解和破壞病毒感染的靶細胞,達到排斥病變組織的作用。斯奇康注射液由湖南醫科大學著名呼吸內科專家譚禮智教授和免疫學專家王慧教授三十餘年潛心研製而成,認為可用於皮膚科的蕁麻疹、濕疹、銀屑病、帶狀皰疹、白癜風、異位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

10、突然有個新奇的想法?原核生物膜上的蛋白怎麼過去的?

原核生物的蛋白運輸機制
原核生物細胞的結構比較簡單,一般由細胞膜、細胞壁及周質空間等構成。在細胞內合成的蛋白質需要通過轉運到細胞的特定位置或分泌到細胞外行使其功能。目前基於信號肽的蛋白運輸途徑研究主要有Sec途徑和Tat途徑。
基於信號肽的運輸基本過程如下: 核糖體上合成的新生肽,通過胞質中的各種定向伴侶蛋白識別N端信號肽,並引導其運送到膜上的移位機器上;使蛋白插入膜上或跨過膜分泌到膜外,此過程需要ATP或質子動力(pmf)供應能量;最後信號肽被剪除,蛋白折疊成正確構象。
1 信號肽及阻留(retention)信號
此類信號決定新產生的蛋白運送到細胞的特定位置。
1.1 信號肽一般包括三個區域:N域、H域及C域。現在鑒定的信號肽有:由SPaseI作用的信號肽I(通用的Sec信號肽),由SPaseII作用的信號肽II(脂蛋白的信號肽)及含模體R/K-R-x-#-#(#為蔬水殘基)的Tat信號肽。
1.2 各種運輸到細胞特定結構上的蛋白有以下幾種阻留信號:⑴跨膜域;⑵脂修飾作用(革蘭氏陽性菌的脂蛋白經脂修飾後固定於外膜表面);⑶細胞壁結合重復序列;⑷共價結合到細胞壁(一般N端有信號肽,C端有LPXGT/NPQTN的模體)。
2 定向(Targeting)
參與把蛋白定向到特定運輸機制的伴侶蛋白有以下三種:
2.1 SRP
原核生物SRP為Ffh蛋白和4.5S RNA的復合物,同源於真核生物的SRP54及7S RNA。Ffh可分為三個功能域:N端的N域、具GTPase活性的G域,及甲硫氨酸豐富的M域。N和G域能結合信號肽,而M域能結合RNA。SRP與信號肽的高蔬水區相互作用,疏水性越高結合力越強。
SRP的受體為位於細胞膜周邊的FtsY。 Ffh、4.5S RNA和FtsY的相互作用大大增加GTPase活性,GTP水解釋放的能量使它們牢固結合。
2.2 SecB
SecB是酸性蛋白,分子量為17kDa,一般以四聚體形式存在。普遍認為SecB是與原蛋白(preprotein)的成熟域結合。SecB目前只在革蘭氏陰性菌中發現,還未在革蘭氏陽性菌發現同源物,但估計有相似功能的蛋白存在。
一般認為SecB是分泌到細胞膜外蛋白的識別分子,而SRP是膜蛋白的識別分子。
2.3 Tat信號識別蛋白
具有Tat信號肽的原蛋白在Tat信號識別輔助因子的幫助下,轉運到膜上的Tat移位機器,它可把已經折疊的完整蛋白運輸到細胞外。目前已經發現Tat途徑的生物有:Streptomyces lividan, E.coli, B.subtilis及Zymononas mobilis等。
3 移位機器(Translocation machinery)
3.1 Sec系統
Sec系統包括整合膜蛋白SecYEG及結合其周緣的SecA(具ATPase 活性),又稱移位酶(Translocase)。還有一些蛋白如SecD、SecF及SecYajC等對維持SecA的活性構象有重要作用。
SecA與原蛋白相結合,SecA水解提供能量使蛋白通過SecYEG通道,SecA與原蛋白的解離,重復些過程促使蛋白穿過膜運送。對大片段的蔬水域的移位(>60aa)需要SecA的ATPase活性及SecYEG/SecDFYajc組份。而小片段蔬水域氨基酸(<40aa)的轉運不依賴於SecA,只需要質子動力(pmf)提供能量。
Sec系統是相當保守的分泌機制,在古菌、細菌及真核生物中都存在。Sec系統即可用於蛋白的跨膜運輸,也可用於膜蛋白的插入膜層。
3.2 Tat系統
Tat系統最大的特點是能把折疊後的蛋白運輸的膜外。它即使在細菌中也沒有統一性。
在E.coli中,它至少由四個膜蛋白構成:TatA、TatB、TatC及TatE。前三個編碼在同一個操縱子(tatABC),tatE獨立位於基因組的不同位置。TatA與TatE功能相似,TatB與TatC參與對RR信號的識別。另外TatB與TatC與多拷貝的TatA形成蛋白的穿越通道。
在B.subtilis中,Tat系統包括兩個tatC基因分別為tatCd和tatCy,其每一個前面有tatA基因,分別為tatAd和tatAy。這兩個不同的tatAC基因簇代表有兩個不同的Tat移位通道。
Tat系統的能量來源是原子動力(pmf)。
4 正確折疊及質量控制
Sec系統轉運的蛋白,在轉運後需要折疊成有功能構象,從而避免蛋白酶的降解。此過程需要一些折疊催化蛋白的參與。如B.subtilis的PrsA、SpoIIIJ和YqjG;E.coli的YidC參與膜蛋白的正確折疊。
在細胞膜、細胞壁及環境基質中至少存在27種蛋白酶,用於降解末折疊好的肽鏈。如E.coli的HtrA和HtrB蛋白酶。當分泌蛋白末折疊好,HtrA/B可幫助它們折疊,但如它們已不能正確折疊,就被它們降解。另一蛋白酶WprA也在分泌蛋白的正確折疊及質量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5 問題
對蛋白的運輸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There are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以下舉幾個例子:
⑴ 對Sec途徑的蛋白是如何從SRP/FtsY移位到SecYEG機器的機制還不了解?
⑵ 預測Tat途徑的RR信號判斷准則?現在判斷准則准確率偏低。
⑶ 由於有多個移位系統存在,底物是由特定系統轉運,還是多系統同時在起作用?如是特定系統起作用,基因是如何調控而避免多系統間的干擾?

與idc細胞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