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為榮耀手機激活
開機後根據系統指示即可激活。
下面以華為榮耀9手機為例,激活手機的方法如下:
1、手機開機後就會進入到「激活」頁面,選擇合適的「語言和地區「後點擊」下一步「。
2、選擇需要連接的WiFi,輸入密碼後進行連接。如果沒有可用WiFi,可以點擊「跳過」。
3、然後會進入協議與條款頁面,同意隱私政策才可繼續使用華為手機,選擇同意後點擊下一頁。
4、允許天氣獲取位置信息,為提供所在城市的天氣情況。選擇允許後,點擊下一頁。
5、開啟該功能,需要連接網路,使用個人的部分信息(聯系人、信息、日程。地理位置、運動/睡眠數據、硬要使用情況、IMEI等)。選擇同意後,點擊下一頁。
6、華為手機賬號是用於方位所有華為服務的賬號,使用過程中需要訪問網路。在此頁面可以選擇注冊/登錄賬戶,若不需要,可以選擇跳過。
7、當出現以下界面,說明已經設置完成,手機成功激活可以使用了。
2、華為如何回應退出美國?
繼今年4月,外界傳聞「華為即將退出美國市場」後,本月6日,又有消息稱「華為決定裁撤全部據點,撤出美國市場」。
華為隨後否認,稱此消息並不屬實。這一回應是繼今年4月華為稱「一切以官方消息為准」後的最新官方表態。
剛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 就要撤出全數在美機構?
韓媒6日報道,一位熟悉華為計劃的移動運營商官員周一透露,由於美國政府與議會連手封殺華為,強迫本地企業中斷與華為間的交易,華為計劃撤出在美國的三個辦事處。
「我知道華為美國辦事處撤離的准備工作是在三到四個月前完成的。我們現在知道美國的移動業務幾乎被暫停,」該人士說。
報道還稱,華為在矽谷設有個千餘人的研發中心,目前還未有消息顯示未來將如何處置。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市場研究機構IDC統計,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超越蘋果,成為僅次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而且2017年,華為全球網通產品的出貨量也首次超越競爭對手愛立信與諾基亞,登上龍頭。
在智能手機及全球網路通訊設備都有斬獲的情況下,華為的決定相當罕見。
除了業務拓展不順,美國市場對華為的營收貢獻也不大。對華為而言,美國市場從來不是一塊穩穩地吃到嘴裡的蛋糕,還時不時遭遇調查和抵制。暫時撤出美國市場,等待日後更好的時機出現,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管華為怎麼決定都支持華為
3、這幾年華為大火了一把,那華為的「死對頭」思科去哪了?
早在03年,思科就曾指控華為「抄襲代碼」,當時思科是交換機這個互聯網和通信網核心設備的絕對市場霸主、龍頭企業,當時華為剛剛崛起,也從交換機產品開始嶄露頭角。中國企業的後發崛起,少不了「借鑒」、「模仿」先進產品,英雄不問出處嘛。當時思科明顯感到了華為會是一個厲害的對手,因此從各個方面提高了重視,甚至業界傳言內部成立了所謂「打華辦」。
7月4號,美國媒體報道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思科交換機出現了一個低級別的小「漏洞」,而這個「漏洞」就是在思科的交換機內部竟發現了華為的安全證書,事後,思科也對這件事情做出了回應,並表示是自己忘記刪掉了。
思科和華為競爭的除了運營商市場,還有企業網市場。按理說,美國企業具有企業網市場的天然基因,思科也曾經是這個市場的行業標桿企業之一,但是,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崛起,也改變了行業現狀。
目前國內企業網路市場的整體情況是華為絕對領先,思科的一些行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說,這十幾年來,華為慢慢地佔據了思科的市場。從IDC報告來看,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在國內企業網路中佔有近50%的份額,這非常可怕,所以思科交換機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對於路由器,思科依然是有部分行業的份額。
其實現在的思科早就不是當年的思科了,由於曾經的股價和市值以及利潤都很高,思科手握大量現金,於是走上了買買買的持續發展之路。
4、華為雙清的怎麼解除設備密碼
還有一個解鎖辦法,就是在電腦端進入華為官網、登錄賬號,定位尋找手機並可以重新設置密碼鎖定手機、防止隱私泄露,從而達到改變鎖屏密碼的目的。
但是,前提是你的手機已經注冊了華為賬號並且處於登錄狀態,而且還開啟了「手機找回」功能,而且還是華為操作系統4.1版本及以下。
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找回了自己的曾經遺忘的鎖屏開機密碼,又看見了手機里珍貴的各種資料,謝天謝地!以後再也不敢隨便設鎖屏密碼了,即使再設密碼也要同時設上指紋開鎖密碼。
5、阿里雲,騰迅雲,天翼雲,華為雲等對傳統IDC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你說的這些雲計算公司,就是傳統idc的升級版!他們都是服務的都是相同的用戶,但是卻比傳統idc更能保證數據安全,保證訪問速度等等。傳統idc被幹掉是遲早的事兒。因為隨著阿里雲等公司的規模變大,伺服器的價格會更低。傳統idc的空間就越來越小。
另外需要更正一下,大家都是服務的是用戶,而不是刻意劃分出所謂傳統IDC和雲計算。
6、本人大專畢業,以後想做網路工程師, 想問問,如果以後想去華為,或者IDC和ISP工作,本科是不是硬
首先,專科相比本科在理論教育方面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其次,一名好的網路工程師需要很強的邏輯性和溝通能力,華為、IDC、ISP都是有學歷硬性要求,反對其他答案所說的看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上帝選中的那個人,帶有僥幸心理去規劃人生是錯誤的。但是你可以考慮,先去一家好的平台鍛煉,然後自考本科,自考本身也比較簡單,這種選擇一方面能夠培養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突破學歷限制,如果付出足夠多的努力,華為、IDC、ISP都不是問題。
7、目前在大陸市場思科、華為認證 哪個占的分量重一點?大神們幫幫忙
H3C市場業績 中國市場: 2009年Q1乙太網交換機市場份額32.7%,排名第一(賽迪顧問, 2009.7); 企業級路由器台數市場份額50.4%,排名第一(IDC, 2009.3); 運營商WLAN設備市場份額25.7%,排名第一(IDC,2009.3); 網路安全設備市場份額13.4% ,排名第一(賽迪顧問,2009.1); 終端准入控制(EAD)解決方案終端部署份額38.8%,排名第一(賽迪顧問,2009.1); 2008年H3C在中國IP存儲市場用戶投資額的份額達44.8%,連續9個季度排名第一(IDC, 2009.3 ); 在視頻監控市場,編解碼設備銷售額市場份額達20.4%,排名第一(IDC, 2008) ; IP智能監控成為平安工程第一品牌,截至09年上半年承建超過140個平安城市項目; 在城市應急聯動系統市場領域,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賽迪顧問,2009.1)。 全球市場: 交換機埠數市場份額10.9%,排名第二(IDC,2009.Q1); 企業級路由器市場份額10.2%,排名第二(IDC,2009.Q1)。
8、華為認證有在社會上有用嗎?
有用,具有權威性,得到多方認可。
將被證明對數據通信網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認證將被證明已經掌握面向中小型企業的網路通用技術,並具備設計中小企業網路以及使用華為網路設備實施您的設計的能力。可以從華為公司獲得不斷更新的技術和產品信息。
徽標和證書將向您的同事或客戶證明您的華為認證專家身份。將被邀請參加華為舉行的會議、技術培訓以及其它市場活動華為認證是與全球知名的美國Pearson VUE考試公司合作,由後者代理考試服務。
經過近年精心發展布局,華為認證培訓體系已經成為業界唯一的ICT全技術領域認證體系。累計參加華為培訓的人數已超過300萬人次,培訓與考試服務覆蓋全世界160餘個國家。
架構介紹:
華為認證提供「ICT技術架構認證」、「平台與服務認證「、「行業ICT認證」三類人才標准。
(1)ICT技術架構認證:
聚焦ICT基礎軟硬體設施,提供Data Center、Storage、Routing & Switching、WLAN、Security、SDN、Transmission、Access、LTE、5G十個技術方向的能力認證,培養具備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維護能力的專業人才;
(2)平台與服務認證:
覆蓋AI、IoT、Cloud等新技術領域,提供Big Data、AI、IoT、Enterprise Communication、Cloud Service、Cloud Computing六個技術方向的認證,聚焦培養具備業務、技術、應用融合能力.
能在平台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開發型、架構型人才;
(3)行業ICT認證:
深入理解行業,提供Finance、Public Safety兩個行業方向的認證,聚焦培養既懂技術,又懂行業的復合型人才。
9、華為曾經的「死對頭」思科去哪了?
早在03年,思科就曾指控華為「抄襲代碼」,當時思科是交換機這個互聯網和通信網核心設備的絕對市場霸主、龍頭企業,當時華為剛剛崛起,也從交換機產品開始嶄露頭角。中國企業的後發崛起,少不了「借鑒」、「模仿」先進產品,英雄不問出處嘛。當時思科明顯感到了華為會是一個厲害的對手,因此從各個方面提高了重視,甚至業界傳言內部成立了所謂「打華辦」。
思科和華為競爭的除了運營商市場,還有企業網市場。按理說,美國企業具有企業網市場的天然基因,思科也曾經是這個市場的行業標桿企業之一,但是,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崛起,也改變了行業現狀。
從IDC報告來看,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在國內企業網路中佔有近50%的份額,這非常可怕,所以思科交換機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對於路由器,思科依然是有部分行業的份額。其實現在的思科早就不是當年的思科了,由於曾經的股價和市值以及利潤都很高,思科手握大量現金,於是走上了買買買的持續發展之路。
這是思科第三次並購硅光子公司,而且都是行業內領先的硅光子公司。思科在硅光領域的持續投入值得傾佩,也向業界展現出其在硅光領域的決心。硅光子技術自提出以來,以其低功耗、高速率、結構緊湊等突出優勢,被認為將解決信息網路所面臨的功耗、速率、體積等方面的瓶頸。
思科通過收購了三家硅光子公司,其中兩家是該領域的頭部企業,讓市面上優質的硅光子企業越來越少,這樣思科能夠控制這個行業的上游產業鏈。這讓思科這種老牌大廠商走上了一條拼技術拼不過,就壟斷關鍵元器件資源的資源發展道路,這跟日本的幾家大牌科技企業很像,比如松下、NEC、東芝等,他們基本上退出了曾經風光一時的消費電子產業,因為來自首先是韓國,後來是中國的品牌廠商的激烈競爭,於是他們只能退守上游,給中國企業提供消費電子產業的關鍵元器件。
所以,看得出來,華為的競爭力還是非常恐怖的,北美曾經有好多非常著名的通信工業品牌,什麼北電、朗訊、摩托羅拉,他們都在華為的競爭下消失了。思科從互聯網交換機路由器起家,慢慢地也讓出了行業龍頭位置給華為,現在思科還有資源買買買,這也算是研發和運營競爭難以跟上新時代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