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IDC知識 > idc營收

idc營收

發布時間:2020-09-02 04:32:11

1、為啥iPhone7在中國賣不動 已經下降了600元

為啥iPhone7在中國賣不動?蘋果這個「機智」的解釋,看了想笑


2017-05-03 19:06


曾經,iPhone每推出一款新產品,蘋果門前總是會排起長長的隊伍,甚至加錢也不一定買得到,因為缺貨;而如今,降價的字眼卻經常伴隨著iPhone出現。


沒錯,iPhone又降價了,在前不久的iPhone 7降價之後,現在輪到iPhone 7 Plus了。據國內某電商平台顯示,128G的iPhone 7 Plus目前已降至6588元,這與原價7188相比,已經下降了600元。


對於曾經「傲嬌」的蘋果來說,這樣的降價幅度顯然已經「降尊紆貴」了,然而尷尬的是,這仍然沒能調動中國用戶們的胃口。是的,大中華區的iPhone銷量還是不可避免地下滑了。


蘋果銷售低迷,又是中國市場拖累

5月3日,蘋果公司發布了2017財年第二財季業績。報告顯示,蘋果公司第二財季營收為528.96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505.57億美元;凈利潤為110.29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分為105.2億美元;當季調整後每股收益為2.10美元,預期2.02美元。


盡管營收凈利等指標仍在增長,每股收益也高於預期,但是iPhone在中國賣不動的問題則變得越來越突出,這方面我們從各地區的營收對比就能看得明白:


按地區劃分,蘋果公司第二財季美洲部門營收為211.57億美元,同比增長11%;


歐洲部門營收為127.33億美元,同比增長10%;


日本部門營收為44.85億美元,同比增長5%;


亞太其他地區營收為37.95億美元,同比增長20%;


大中華區營收為107.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4.86億美元下滑14%。


過去5個季度各地區營收對比


也就是說,只有大中華區的營收是下滑的,不過上一季度,這一下滑比例是12%,由此可見,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下滑的趨勢仍在不斷惡化。


從各產品銷量來看,當季iPhone銷售5080萬部,不及市場預期的5140萬部;當季iPad銷量同比下降13%至1030萬部;當季Mac售出420萬部,高於去年同期的403.4萬部。


蘋果各類產品銷售走勢圖


為啥中國差?庫克:他們都在等iPhone 8

對於一季度iPhone銷量低於預期的原因,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稱,手機銷量只是暫時下跌,可能發布的「重磅iPhone 8」市場傳聞影響了公司的手機銷量,有關未來產品的報道可能導致消費者推遲購買iPhone。但是除了中國內地和港澳台地區,其實iPhone的銷售成績並不遜色。


庫克預計,大中華區的業績料將在今年第二季度「大幅改善」,但「恐難重拾增長」。


中國市場曾短暫超越歐洲市場,成為蘋果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路透報道認為,按慣例蘋果今秋會推出新版iPhone,供應鏈方面的消息顯示iPhone 8會有重大升級,這可能有助於今年年末iPhone的銷售增長,但也可能意味著,消費者會等待iPhone 8登場再購買,那麼第三季度蘋果的營收可能進一步走低。


本周二蘋果股價高位震盪,盤中一度觸及148.09美元的歷史高位,最終收盤報147.51美元,仍然達到收盤歷史新高,自今年1月31日發布第一財季財報以來蘋果股價已累計上漲22%。



然而在盤後第二財季財報公布後,蘋果股價漲幅有所回落,在庫克表示iPhone銷售可能受到傳聞影響後,跌幅一度超過2%。

iPhone面臨中國品牌「圍剿」

iPhone在大中華區銷量下滑,一方面源於蘋果在創新方面的乏力。過去的蘋果以創新引領行業發展而著稱,但近年來,蘋果在創新方面乏力的跡象愈加顯著,iPhone從最早面世時的顛覆行業的驚艷,到如今被調侃「科技以換殼為本」,創新能力的不足讓外界的期待值不斷下滑,而隨著競爭對手的追趕,過去由創新帶來的巨大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另一方面,從全球范圍來看,iPhone的份額也在國產品牌的沖擊下不斷下降,根據IDC的報告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蘋果iPhone份額第一季度由去年同期的15.4%下降至14.9%;華為的份額由8.4%上升至9.8,OPPO的份額由5.8%上升至7.4%。


在中國市場方面,根據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智能機出貨量達1.14億台,同比增長9%。


華為第一季度在國內出貨量達2100萬台,市場佔有率為18%居第一;


OPPO出貨量同比增長55%達到2000萬台;


vivo以1700萬台的出貨量占據15%的市場份額;


蘋果則排在這三家國產品牌之後,位列第4。


華為、OPPO和vivo佔中國智能手機出貨總量的50%。


在「中國Top5智能機品牌」中,蘋果甚至也已排到第四的位置,國內銷量僅僅是第一名OPPO的一半。


IHS Markit公布的第一季度國內智能機銷量情況


中國市場的下滑,也讓庫克不得不開發更大的市場,印度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考慮到印度的人口數字,蘋果目前正在大力投資印度市場。庫克稱,印度市場最近幾個月的季度營收增長保持了兩位數,這與其之前披露的過去幾個月印度市場銷售以兩位數增長一致。


但尷尬的是,蘋果在印度仍然無法擺脫中國品牌的「糾纏」。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印度2016年第4季度有關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報告顯示,去年第4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中的前五名中,有四個品牌來自中國,分別為:vivo、小米、聯想與OPPO。


三星仍然穩居印度第一,市場份額為24%;vivo排名第2,市場份額為10%。小米則占據9%位列第3,聯想佔9%,OPPO佔8%位列第5。2016年第4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品牌總共占據了印度46%的市場份額。


印度《經濟時報》曾於今年1月發布文章,中國品牌的手機卻占據了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一半以上。文章援引分析人士稱,到2017年年中,中國品牌的手機在印度的市場佔有率有望增至60%。


面對下滑的窘境,也許未來能拯救蘋果的,只有被寄予厚望的iPhone 8了,此外,外界還預測蘋果將於今年9月推出iPhone 10周年系列產品,這也讓投資者對蘋果寄予希望。


然而,一旦iPhone新產品的創新滿足不了消費者的熱情,那你是會繼續選擇iPhone,還是安卓?

2、小米全年出貨量和千億營收目標提前完成了嗎?

去年是小米最困難的一年,其全年出貨量大跌36%,甚至一度跌出全球前五。但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小米開始強勢反彈。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穩定排名第五,手機全球出貨量為2760萬部,高於去年同期的1360萬部,同比增長102.6%,所佔市場份額也從去年同期的3.7%增加到7.4%。

雷軍

「IDC數字比我們實際數字低一些。」雷軍說。根據小米官方公布的數據,今年9月與10月小米連續兩個月出貨量突破1000萬台。在今年剩下的最後兩個月,雷軍表示有把握繼續每月交付1000萬台手機。

「過去兩年我們被蹂躪的不行了,大家都說我們快關門了,可能實際情況和大家想到的不一樣。 」據雷軍透露,今年年初小米內部既定的7000萬台手機出貨量目標已提前完成,上個月已突破7100萬台。另外他年初在小米公司年會上提到的今年力爭收入破千億的小目標也已經提前完成。

「連續兩個季度的業績,像鋼鐵一般堅硬的證明了小米商業模式的偉大。」雷軍說。小米公司自成立以來所遭受的最大詬病就是供應不足。為此雷軍從去年5月份開始直接抓手機研發和供應鏈,做產供銷一體化,交付、質量、創新是他自去年以來主要解決的問題。

手機競爭激烈,需要廠商往未來看18個月,看產品規劃、供應鏈銷售等各方面的准備是否匹配。雷軍坦言,他從去年年底才學會交付。「這是個系統工程,從產品研發開始就要想產品好不好量產,產能要及早部署,同時質量要跟上。」雷軍說。

「如果你購買了一部手機有問題,會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這是目前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也是包括小米在內的手機廠商所普遍遇到的另一個問題。除了交付,小米所面臨的另一個困難是如何滿足電商用戶和線下用戶的質量要求。

在質量方面,小米內部成立了質量監管部門,由雷軍親自監管。他表示:「如今小米手機返修率很低,接近於零,罵小米質量不好的人在銳減。 」

3、季報企業所得稅營業收入包括其他業務收入嗎?

《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 申報表》(A類)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
第4行「利潤總額」:《申報表(A類)》並沒有要求第2行-第3行=第4行。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填報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 申報表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635號文件規定:
《申報表(A類)》第4行「利潤總額」修改為「實際利潤額」。填報說明第五條第3項相應修改為:「第4行『實際利潤額』:填報按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減除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以及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後的余額。」

問題補充回答:因此,《申報表(A類)》沒有要求營業成本=主營業務成本+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第4行「利潤總額」改為:「第4行『實際利潤額』:填報按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減除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以及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後的余額。」

4、中國電信2017年營收多少錢?

3月28日消息 中國電信剛剛公布了2017年業績報告。期內,中國電信營收3662.29億元,同比增長3.9%;服務收入為3310.44億元,同比增長6.9%,連續三年高於行業平均;公司股東應占利潤達到186.17億元,同比增長3.3%。每股基本凈利潤為0.23元。

中國電信董事會在充分考慮股東回報、公司盈利情況、現金流水平及未來發展資金需求後,決定向股東大會建議按照相當於每股0.115港元的標准宣派2017年度末期股息,較2016年度增長9.5%。

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電信移動服務收入達到1,538億元,同比增長11.7%,固網服務收入達到1,772億元,同比增長3.0%,增幅雙雙提升;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興業務收入占服務收入比較去年提升6.4個百分點。資本開支為887億元,同比下降8.4%,實現持續良好管控。自由現金流大幅改善,達到73億元。

用戶規模方面,2017年,中國電信移動用戶凈增3,496萬戶,同比翻番,達到2.50億戶,市場份額達到17.6%,比上年底提升1.4個百分點;其中4G用戶凈增6,017萬戶,連續兩年凈增超過6,000萬戶,達到1.82億戶。有線寬頻用戶凈增1,041萬戶,創五年來新高,達到1.34億戶,其中百兆及以上用戶佔比近50%,實現翻番。天翼高清業務持續快速發展,用戶凈增2,443萬戶,達到8,576萬戶。物聯網業務快速發展,連接數同比增長超過200%。

基礎網路方面,2017年,中國電信建成4G網、物聯網、全光網三張精品網,並在此基礎上推進網路智能化演進,網路優勢進一步鞏固、提升。快速強化基礎網路能力。新增基站28萬,總量達到117萬站套,全面建成高、低頻協同的優質全覆蓋4G網路,同步形成VoLTE高清語音商用網路能力。

同時,依託800MHz?FDD?4G網路,率先建成全球首張覆蓋最廣、規模最大的NB-IoT網路,在全國31個省市實現商用,同時積極引入eMTC,形成全系列、全速 率新一代物聯網能力。持續推進光網建設,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到戶網路,城鎮家庭光網覆蓋率達到96%,全面具備百兆寬頻服務能力,並在主要城市開通千兆 寬頻網路。

5G布局方面,中國電信深度參與5G標准制定和網路技術試驗,積極研究5G與4G協同發展可行性方案,在六個城市開展5G試點,深入推進應用研發。

智能連接生態圈是業務生態化根基。2017年中國電信充分利用全網通終端,傾力推廣大流量產品,堅持融合經營策略,智能連接生態圈用戶規模加速拓展,收入同比增長4.7%。全網通手機快速普及,全行業全網通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0%,占手 機銷量比近80%,公司全網通銷量超過1.3億部,用戶增長空間大幅拓展。

發揮4G網路能力優勢,面向中高端用戶推出不限量套餐產品,與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緊密合作,面向年輕群體推出30餘款互聯網卡產品。2017年全年新增大流量產品用戶近6,000萬戶,手機上網總流量增長182%,手機上網收入增長33%。

2017年,中國電信的智慧家庭生態圈全年收入增幅超過40%,業務規模快速擴張,並成為智能連接生態圈重要差異化發展手段。雲和大數據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近70%,IDC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全年翼支付紅包用戶新增超過3,000萬戶,全年翼支付累計交易額近1.6萬億元,同比增長53%。

5、恆生聯合納斯達克面向全球宣布:中國首家聯接香港數據中心是利好?利空?

恆生聯合納斯達克面向全球宣布:中國首家聯接香港數據中心:
這是一個小利好,但利好程度並不大,它是首家,但這並不是獨家排他的,算不上巨大的優勢,對企業營收也不會有重大影響。

6、IDC企業如何豐富自己的產品?

模塊化、定製化成為IDC行業發展新模式與新方向

作為集中計算、存儲數據的場所,數據中心主要提供互聯網基礎服務,一般需具備完善的硬體及服務。歷經了多年的發展,目前數據中心已處於超融合架構階段,基於通用的伺服器硬體,藉助虛擬化和分布式技術,融合計算、存儲、虛擬化為一體。隨著5G、雲計算、大數據等行業的發展,我國數據中心(IDC)行業將進一步快速擴大,模塊化定製化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方向。

從具體的行業營收來看,行業收入增速長期維持在高位。受「互聯網+」、大數據戰略、數字經濟等國家政策指引以及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驅動,我國IDC業務收入連續高速增長。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7年我國IDC全行業總收入達到650.4億元左右,2012-2017年復合增長率為32%,前瞻產業研究院根據信通院數據及行業發展趨勢測算,2018年我國IDC行業市場收入約為810.8億元,同比增長24.7%。

2012-2018年中國IDC行業市場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模塊化、定製化成為新方向

傳統數據中心供電以UPS(不間斷電源)為主,數據中心能耗較高,UPS雖然產業鏈成熟,但是轉換效率低,帶來了數據中心的高成本,未來將向著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高壓直流供電模式靠攏,同時選擇更精準的液冷方式,減小數據中心能耗;2012年我國首創微模塊數據中心,可以通過廠商預制、現場安裝實現快速部署,能夠大幅縮減建設周期,滿足高效、靈活、快速、節能的要求;自主設計的整機櫃伺服器迭代創新支撐新技術新應用,電信行業探索深度定製化伺服器,致力推進電信網路重構。

同時,未來人工智慧應用的爆發式增長,將引發GPU伺服器市場的快速擴張,GPU伺服器突破了CPU伺服器的效率瓶頸,計算速度大幅提升,數據量增大下,更高的性能和速度成為數據中心IT設備技術發展趨勢;數據中心建設規模、承載業務以及存儲與計算等技術變化不斷影響數據中心網路技術的演化,隨著新建、改造數據中心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業務場景驅動網路技術創新,無損網路將成為技術新熱點。

中國數據中心(IDC)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IDC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7、傳統IDC如何提升技術開發能力?

由於受到雲計算業務的沖擊,IDC機房閑置率增加,營收逐年銳減,不少IDC為了自保也想嘗試開發雲產品,但自己組建研發團隊將耗費巨大成本,現階段根本無力承擔。對於閑置資源的生產技術難題,ZKEYS系統提供了多種技術賦能,比如僅雲伺服器虛擬化技術就包含了VMware、Hyper-V、KVM三種,IDC可充分利用自有閑置資源,快速完成雲伺服器的生產並對外銷售。

8、IDC的生產技術能力都很弱,如何克服呢?

由於受到雲計算業務的沖擊,IDC機房閑置率增加,營收逐年銳減,不少IDC為了自保也想嘗試開發雲產品,但自己組建研發團隊將耗費巨大成本,現階段根本無力承擔。對於閑置資源的生產技術難題,ZKEYS系統可以提供多種技術賦能,比如僅雲伺服器虛擬化技術就包含了VMware、Hyper-V、KVM三種,IDC可充分利用自有閑置資源,快速完成雲伺服器的生產並對外銷售。

9、IDC行業應該從哪方面進一步調整,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模塊化、定製化成為IDC行業發展新模式與新方向

作為集中計算、存儲數據的場所,數據中心主要提供互聯網基礎服務,一般需具備完善的硬體及服務。歷經了多年的發展,目前數據中心已處於超融合架構階段,基於通用的伺服器硬體,藉助虛擬化和分布式技術,融合計算、存儲、虛擬化為一體。隨著5G、雲計算、大數據等行業的發展,我國數據中心(IDC)行業將進一步快速擴大,模塊化定製化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方向。

從具體的行業營收來看,行業收入增速長期維持在高位。受「互聯網+」、大數據戰略、數字經濟等國家政策指引以及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驅動,我國IDC業務收入連續高速增長。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7年我國IDC全行業總收入達到650.4億元左右,2012-2017年復合增長率為32%,前瞻產業研究院根據信通院數據及行業發展趨勢測算,2018年我國IDC行業市場收入約為810.8億元,同比增長24.7%。

2012-2018年中國IDC行業市場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模塊化、定製化成為新方向

傳統數據中心供電以UPS(不間斷電源)為主,數據中心能耗較高,UPS雖然產業鏈成熟,但是轉換效率低,帶來了數據中心的高成本,未來將向著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高壓直流供電模式靠攏,同時選擇更精準的液冷方式,減小數據中心能耗;2012年我國首創微模塊數據中心,可以通過廠商預制、現場安裝實現快速部署,能夠大幅縮減建設周期,滿足高效、靈活、快速、節能的要求;自主設計的整機櫃伺服器迭代創新支撐新技術新應用,電信行業探索深度定製化伺服器,致力推進電信網路重構。

同時,未來人工智慧應用的爆發式增長,將引發GPU伺服器市場的快速擴張,GPU伺服器突破了CPU伺服器的效率瓶頸,計算速度大幅提升,數據量增大下,更高的性能和速度成為數據中心IT設備技術發展趨勢;數據中心建設規模、承載業務以及存儲與計算等技術變化不斷影響數據中心網路技術的演化,隨著新建、改造數據中心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業務場景驅動網路技術創新,無損網路將成為技術新熱點。

中國數據中心(IDC)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IDC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與idc營收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