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IDC知識 > 伺服器架構

伺服器架構

發布時間:2020-09-01 16:31:51

1、常見的網站伺服器架構有哪些

通常,架設網站伺服器可以通過一些常見的伺服器軟體組合來完成,常見的動態網站伺服器的「解決方案包」主要有:LAMP(Linux+Apache+MySQL+PHP)、LNMP(Linux+Nginx+MySQL+PHP)、WAMP(Windows+Apache+MySQL+PHP)、BAMP(BSD+Apache+MySQL+PHP)、WIMP(Windows+IIS+MySQL+PHP)、WISA(Windows+IIS+SQLServer+ASP)等等。

2、伺服器有哪幾種結構,是如何劃分的?又有什麼不同的區別?

伺服器分塔式、機架式和刀片式這三種結構來劃分伺服器,伺服器的外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劃分呢?主要原因就是具體的應用環境不同,塔式伺服器長得跟我們平時用的台式機一樣,佔用空間比較大,一般是一些小型企業自己使用自己維護;而機架式伺服器長得就像卧著的台式機,可以一台一台的放到固定機架上,因此而得名,它可以拿去專業的伺服器託管提供商那裡進行託管,這樣每年只需支付一定的託管費,就免去了自己管理伺服器的諸多不便;而刀片伺服器是近幾年才比較流行的一種伺服器架構,它非常薄,可以一片一片的疊放在機櫃上,通過群集技術進行協同運算,能夠處理大量的任務,特別適合分布式服務,如作為WEB伺服器。

對於不同的企業和不同的使用情況,選擇不同結構的伺服器。
上海浙大網新易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網新易得伺服器三種結構的產品都會有。另外,他們還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按需定製不同需求的伺服器。

3、網站伺服器怎麼個架構

你應該是說架設一個Web伺服器吧,也就是能讓別人瀏覽網站的伺服器
這個還比較簡單,如果說到更復雜的伺服器那就有些麻煩了
首先你要去為你的網站申請一個域名,也就是網址,然後你要在你的電腦上裝
一個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ver 這樣就可以控制好你的網站,再具體
點就說不清楚了,你可以問你身邊的前輩們,不過你如果不會做網頁那麼架設
了伺服器也沒什麼用。 這個是Web 伺服器,瀏覽網站的。
如果你是說像網吧那樣架設那就麻煩點,要用網路操作系統,像2000sever 2003 sever或者是linux之類的操作系統才可以了,上面有一個動態主機伺服器可以假設(DHCP)裡面非常復雜,建議你去買一本相關的書看,或者是讓你身邊的人做現場輔導才可以,我光說是說不清楚的。
如果你想學習這些建議你還是先打好網路基礎,這個不是那麼容易做的,你可以去買一本相關計算機網路的書籍看
如果你了解了DNS HTTP FTP這些是怎麼回事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再去學習架設伺服器了,總體來說就是不太容易學就是了。

4、怎麼構架伺服器

打開管理工具-IIS(沒裝就安裝一下,注意安裝的時候把FTP服務也鉤起來,默認的時候是沒有選中FTP的)
打開本地計算機-網站,選中默認網站,右鍵點擊新建->虛擬目錄.先輸入虛擬目錄別名(假設為123),然後再選擇路徑(也就是你要放那些網頁的目錄)一直下一步然後完成就可以了.
完成以後可以在默認網站的子目錄下找到你剛才建立的123,選中點右鍵選擇屬性.選擇文檔頁面.在這里可以設置默認頁面.設完以後,只要訪問該機器的IP地址,就可以直接顯示默認的頁面了.
FTP的設置方法一樣

5、伺服器架構是什麼意思?

常見的伺服器架構有以下三種:

伺服器集群架構:
伺服器集群就是指將很多伺服器集中起來一起進行同一種服務,在客戶端看來就像是只有一個伺服器。集群可以利用多個計算機進行並行計算從而獲得很高的計算速度,也可以用多個計算機做備份,從而使得任何一個機器壞了整個系統還是能正常運行。

伺服器負載均衡架構:
負載均衡 (Load Balancing) 建立在現有網路結構之上,它提供了一種廉價有效透明的方法擴展網路設備和伺服器的帶寬、增加吞吐量、加強網路數據處理能力、提高網路的靈活性和可用性。

分布式伺服器架構:
所謂分布式資源共享伺服器就是指數據和程序可以不位於一個伺服器上,而是分散到多個伺服器,以網路上分散分布的地理信息數據及受其影響的資料庫操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理論計算模型伺服器形式。分布式有利於任務在整個計算機系統上進行分配與優化,克服了傳統集中式系統會導致中心主機資源緊張與響應瓶頸的缺陷,解決了網路GIS 中存在的數據異構、數據共享、運算復雜等問題,是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一大進步。

這個三種架構都是常見的伺服器架構,集群的主要是IT公司在做,可以保障重要數據安全;負載均衡主要是為了分擔訪問量,避免臨時的網路堵塞,主要用於電子商務類型的網站;分布式伺服器主要是解決跨區域,多個單個節點達到高速訪問的目前,一般是類似CDN的用途的話,會採用分布式伺服器。

6、雲伺服器的架構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1、雲主機內部硬體
雲伺服器的穩定性和內部硬體以及放置的機房環境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首先雲主機的品牌和型號、配置是最主要的因素,而雲主機所處的環境又是其能不能發揮穩定的最重要的因素。
2、雲主機結構
雲主機的結構非常的復雜,對於操作的技術需求極高,升級過程顯得非常的困難。不過對於入門級的處理器而言,採用這一手段進行升級就方便容易很多,且安裝較為方便,無需太過考慮其他方面。雲主機硬碟一般多為入門級,也就是說能滿足日常運營的,當需求提升時,原始配置一定無法滿足新需求。因此,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用高轉速的硬碟。當然了,轉速自然越大越好,只是在散熱上需多做功夫。雲伺服器原理和電腦一樣,雲伺服器的內存也是增加數據運行的基礎,如果內存跟不上,數據處理速度一定不快。
因此,當出現處理緩慢的狀況時,可以適當的採用增加內存的方式來加大處理器的高效運行。而且現階段內存的價格降低,增加內存容量也很方便。
3、雲主機接入環境
雲主機的接入環境也是很重要的,雲主機託管時選擇共享帶寬還是獨享帶寬,通常當佔用資源小的時候,可以選擇共享帶寬,默認的帶寬就足夠用;而下載、視頻、電影類的網站則對帶寬的佔用量比較大,一般情況下推薦用獨享的帶寬,具體可以根據網站每天的訪問人數來決定。

7、c/s模式伺服器的架構

1、c/s、b/s是當下兩種伺服器架構模型。
2、c/s架構是指客戶端/伺服器的架構,需要同時編寫兩套代碼,即客戶端一套,服務端一套,所以開發起來速度較慢,日後的維護工作量也較大。
3、b/s架構是指瀏覽器/伺服器構架,只需要編寫伺服器端的代碼即可,開發完成了,就可以將應用部署到一些中間伺服器上來發布自己的運用,拿web應該用來說,這些伺服器有IIS、jboss、weblogic、websphere、tomcat等等。
4、客戶端與伺服器交互時,伺服器會根據客戶端的不同請求進行相應的業務處理,之後將結果返回對客戶端。

以上只是簡單的描述了下c/s、b/s架構,更詳細說明樓主可以網上找些相關資料了解。

有問題歡迎提問,滿意請採納!

8、電腦和伺服器X86架構和X64架構的區別?

實際上X86架構是基礎架構,X64架構是基於X86的,也可稱為X86-64架構。具體介紹如下:
x86或80x86是英特爾Intel首先開發製造的一種微處理器體系結構的泛稱。該系列較早期的處理器名稱是以數字來表示,並以「86」作為結尾,包括Intel 8086、80186、80286、80386以及80486,因此其架構被稱為「x86」。x86架構於1978年推出的Intel 8086中央處理器中首度出現,它是從Intel 8008處理器中發展而來的,而8008則是發展自Intel 4004的。8086在三年後為IBM PC所選用,之後x86便成為了個人計算機的標准平台,成為了歷來最成功的CPU架構,如Pentium、Athlon。現在,Intel把x86-32稱為IA-32,全名為「Intel Architecture, 32-bit」。
x86-64架構誕生頗有時代意義。當時處理器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內存定址空間由於受到32位CPU的限制而只能最大到約4G。AMD主動把32位x86(或稱為IA-32)擴充為64位。它以一個稱為AMD64的架構出現(在重命名前也稱為x86-64),且以這個技術為基礎的第一個產品是單內核的Opteron和Athlon 64處理器家族。由於AMD的64位處理器產品線首先進入市場,且微軟也不願意為Intel和AMD開發兩套不同的64位操作系統,Intel也被迫採納AMD64指令集且增加某些新的擴充到他們自己的產品,命名為EM64T架構(顯然他們不想承認這些指令集是來自它的主要對手),EM64T後來被Intel正式更名為Intel 64。這兩者被統稱為x86-64或x64,開創了x86的64位時代。
關於32位系統與64位系統的比較,速度並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也不能因為數字上的變化,簡單地認為64位CPU的性能是32位CPU的兩倍。實際在目前階段64位的應用程序並不多,即便有,很多也只是因為其32位的版本無法在64位操作系統上運行而產生的。而沒有真正做過64位優化的程序,性能上並不會帶來太大的提升。相反,在32位的應用上 ,跑32位的CPU性能甚至會更強。另一方面,由於32位的Windows系統最大隻支持3.25G的內存,而64位的Windows系統則可以最大支持128G的內存。所以,當電腦內存大於4G時,就要果斷採用64位系統了。

9、伺服器有哪幾種 ?

伺服器現在的種類很多,新人用的配置,還有企業配置,站群配置,外貿配置等等種類多,只有找到自己合適的才可以,

與伺服器架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