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IDC知識 > 主機電源內部

主機電源內部

發布時間:2020-08-31 22:43:46

1、電腦主機內部的電源,漏電。手都不能碰,還是靜電嗎?

1.電源拆裝不當

安裝電源不當會導致漏電。電源內部有大量元件,且空間又狹小,拆裝時稍有不當,元 件就可能觸到電源外殼。像電感線圈等,幾乎是裸露的,一旦觸到外殼,直接後果就是漏電。 如果真的是電源漏電,人手的觸電感非常強,嚴重的甚至可直接將手彈開。所以,裝機電源 一定要選好,確保電源本身不漏電;自己拆裝電源時要保證絕緣塑料保持原位。
2.內部線纜破損漏電

不少電源使用的線材質量都不好,這些線材一旦使用時間稍長,就可能外部破損。如果 破損的點剛好挨著機箱,人手摸機箱的時候就有觸電感。不過電腦內部電壓都低,最高不過 12V,因此這種情況下觸電感很弱。用戶可以先嘗試將這些線纜集中清理下,避免與機箱接 觸,但最好還是更換新電源。
3.主板也會漏電

主板漏電時,手摸上去的觸電感強烈,幾乎和電源漏電差不多,有明顯的刺痛感。主板 漏電會導致所有元件都帶電,包括主板上的散熱片、顯卡等。漏電原因主要是電容破損或者 主板元件接觸到機箱所致,用戶可首先觀察主板上所有電容是否完整,再檢查是否有其他線 纜碰到了主板上的元件。嘗試以最小化系統運行,如果主板還帶電,那就是主板內部走線發 生了變形,需更換主板。
4.電腦靜電釋放

主機電源會產生大量的靜電,但其內部的「Y電容」可以消除這部分靜電。如果電源里 的Y電容損壞,靜電無處釋放,就可能發生漏電。並且這個過程是持續的,只要手摸上去, 就有觸電感。而主板上的各種高頻電路,同樣會釋放輻射導致機箱產生靜電。人身也帶有靜 電,觸摸機箱時靜電一次性釋放,再摸就沒有了。
解決靜電,一定要使用帶有地線的電源插線板。實在不行,可將機箱接地。但要注意使用 燃氣管道和自來水管道作為接地是不可取的,前者會由於電火花引起管道爆炸;而後者看似可 靠,但其實自來水管的導電性極佳,在出現短路時,其漏電電流足以使人達到致命的程度1。

2、主機內部有哪些類型電源插槽和電源介面

純電源供電的無非就三四個地方,
1.24pin的主板電源供電,也有一些古董主板是20pin介面的。
2.CPU供電,4pin或者8pin的。
3.硬碟介面供電。
4.顯卡外接6pin或者8pin的供電,這個要看什麼顯卡,低功耗的顯卡是沒有外接供電介面的。
5.現在機箱有的帶風扇,基本都是大四D介面的。
反正插頭插槽介面都是防呆設計的,插不進去就代表插錯了,此時要注意觀察千萬不要用暴力。

3、電腦主機里的電源,一般在給哪些配件供電?

主板,硬碟,光碟機,其他部件基本上都是從主板上接的電。剛看了看前面的回答,有些啰嗦,抱歉,我很直率。你看一下電源的線接到哪些東西上就知道了,只有主板、硬碟和光碟機(現在的主機很少配置光碟機了)。

4、電腦主機內電源線的接法?

1
電源線連接器 P1
2
纜線布線固定夾 (電源線 P1)

3
電源線連接器 P2
4
纜線布線入口 (電源線 P1、P2 和 P3)

5
電源配電單元
6
電源線連接器 P3

7
纜線布線入口 (電源線 P4、P5 和 P6)
8
硬碟機 (上側) 電源線連接器 (P8)

9
硬碟機 (下側) 電源線連接器 (P7)
10
光碟機電源線連接器 (P9)

11
SATA 資料纜線連接器
12
纜線布線固定夾 (電源線 P4、P5 和 P6)

13
纜線布線通道 (電源線 P4、P5 和 P6)
14
纜線固定夾 (電源線 P4、P5 和 P6)

15
電源線連接器 P4
16
電源線 P5 和 P6 的存放處

5、台式機 電源內部這白色東西是什麼?

讓我想起了長城靜音大師400-sd,主動pfc,09,10年特別火的一款,甚至我也用過。另一款是航嘉冷靜王鑽石2.31,航嘉這款是被動pfc,台灣悅倫的風扇。
白色是膠,固定電子元件,這個是出廠就有的,不必介意。你多拆幾款就會發現,幾乎都用這個。另外這個膠還有個很奇妙的作用,很少人會注意,就是消除電流聲。有的老鳥就刻意打點膠,消除嘯叫。

6、電腦主機的內部構造

主 板 主板(Mainboard或Motherboard,簡稱M/B)是電腦主機中最大的一塊長方形電路板。主板是主機的軀干,CPU、內存、音效卡、顯卡等部件都固定在主板的插槽上,另外機箱電源上的引出線也接在主板的介面上。
①CPU插座:CPU就固定在此插槽上。②內存插槽:內存條就插在此插槽上。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內存條來增大內存。③AGP插槽:靠近CPU的棕色插槽,主要用來連接AGP顯卡。④PCI插槽:AGP插槽旁邊的白色插槽,比AGP插槽稍長,是數量最多的擴展槽,主要用來插音效卡、網卡等PCI設備的。⑤AMR插槽:在主板邊上,長度大約只有PCI插槽的一半,用於連接一些AMR設備,如數據機(③④⑤統稱匯流排擴展槽)。⑥驅動器介面:軟碟機、硬碟、光碟機等設備就是通過數據線接在主板的驅動器介面上的。⑦主板電源插座:接機箱電源的主板電源插頭,為主板提供電能。⑧輸入/輸出介面:詳見本版左下角的「I/O介面」部分。⑨BIOS晶元: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輸入/輸出系統),是一組固化到主板上的一個ROM(只讀存儲器)晶元中的程序,它保存著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程序、系統設置信息、開機上電自檢程序和系統啟動自舉程序。⑩電池:在主板斷電期間維持系統CMOS的內容和主板上系統時鍾的運行。  顯卡和音效卡

顯卡 主板要把控制信號傳送到顯示器,並將數碼信號轉變為圖像信號,就需要在主板和顯示器之間安裝一個中間通訊連接部件,這就是顯示適配器,簡稱為顯卡。顯卡和顯示器共同構成了電腦的顯示系統。
①介面:接顯示器的信號線插頭。②晶元:在圖中的風扇下面,負責圖像處理工作。③顯存:是存放圖像數據的地方。音效卡 音效卡是多媒體電腦的核心部件,它的功能主要是處理聲音信號並把信號傳輸給音箱或耳機,使它們發出聲音來。
①晶元:負責聲音處理工作,如波形的采樣與合成和MIDI(樂器數字介面)音樂的合成。②輸入輸出插孔:最常用的有與麥克風連接的「MIC」插孔,與音箱連接的「SPEAKER」插孔。③介面:連接游戲桿。I/O介面 輸入輸出介面簡稱I/O介面,I和O是Input(輸入)、Output(輸出)的首字母。I/O介面連接主板與輸入輸出設備。①PS/2介面:接滑鼠和鍵盤。②USB介面:接使用USB插頭的設備。③COM口:接使用COM口的外部設備。④並口:接列印機、掃描儀等設備。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是電腦最核心、最重要的部件。目前市場上的CPU主要是Intel和AMD兩家公司生產的。Intel公司的代表產品就是「奔騰」系列,如Pentium Ⅲ(奔騰Ⅲ)、Pentium 4(奔騰4)處理器。AMD公司的CPU產品主要有Athlon、Athlon Thunderbird、Ahtlon XP和Duron。內存條 主板上的內存通常被叫做內存條(綠色長條形),是電腦中數據存儲和交換的部件。因為CPU工作時需要與外部存儲器(如硬碟、軟盤、光碟)進行數據交換,但外部存儲器的速度卻遠遠低於CPU的速度,所以就需要一種工作速度較快的設備在其中完成數據暫時存儲和交換的工作,這就是內存的主要作用了。內存最常扮演的角色就是為硬碟與CPU傳遞數據。現在常用的有SDRAM內存、DDR內存和Rambus內存。其中DDR內存和Rambus內存的運行頻率、與CPU間的傳輸速率都高於SDRAM內存,已經成為主流。
①內存腳缺口:內存的腳上有兩個缺口,這個缺口一是用來防止往內存槽中插內存時插反了(只有一側有缺口);二是用來區分不同種類的內存(詳見F4版《看缺口識內存》一文)。②金手指:一根根短短的黃色接觸片,是內存條和主板內存槽接觸的部分,數據就是靠它們來傳輸的。③內存晶元:數據就存儲在這些晶元中。硬 盤 硬碟驅動器(Hard Disk Drive,HDD,或HD)通常又被稱為硬碟,它安裝在主機的裡面,所以我們很少見到它。和軟盤、光碟一樣,硬碟是電腦的存儲設備,我們在電腦上的文件就是存在硬碟里的。和軟盤不同的是,硬碟和硬碟驅動器是裝在一起的,而且它的讀寫速度快,容量也很大,通常都是幾十個GB。①電源介面:接機箱電源的硬碟電源線。②主從跳線:一台電腦如果連接了兩個硬碟,只能用其中的一個硬碟來啟動系統,因此必須把它們區分開來,為此硬碟上提供了一組跳線來設置硬碟的模式。③數據線介面:接數據線,數據線的另一頭接到主板的硬碟專用介面上。機箱和電源 機箱是電腦主機的外衣,電腦大多數的組件都固定在機箱內部,機箱保護這些組件不受到碰撞,減少灰塵吸附,減小電磁輻射干擾。①電源:為硬碟、光碟機、軟碟機、主板等提供電源。②電源線: 電源引出線,分別接到硬碟、光碟機、軟碟機、主板上。③驅動器托架:用來安裝光碟機、軟碟機的。通常硬碟可以安裝在軟碟機的托架上。④引出線:是從機箱前面板引出的電源開關、重啟按鈕和電源指示燈、硬碟指示燈的連接線。引出線的另一頭接到主板上相應的引出線介面。⑤PC喇叭(PC SPEAKER):發出提示音和報警聲。⑥機箱風扇托架:白色的塑料小盒子,用來安裝機箱風扇的。 電源是主機的動力源泉,主機的所有組件都需要電源進行供電,因此,電源質量直接影響電腦的使用。如果電源質量比較差,輸出不穩定,不但會導致死機、自動重新啟動等情況,還可能會燒毀組件。
①主板電源插頭:接主板電源介面。②軟碟機電源插頭:接軟碟機電源介面(插頭中較小的那個)。③硬碟光碟機電源插頭:接硬碟和光碟機的電源介面。 

7、電腦主機內部有幾根線?分別叫什麼?

一般有如下幾種:
1、從電源接出的電源線,分別插主板、硬碟和顯卡(大部分低端顯卡不需要);
2、連接主板到硬碟和光碟機的數據線,老的是IDE介面排線,現在常用的是SATA線;
3、機箱到主板的指示燈線和數據線,包括機箱上的電源開關(Power)、重啟(Reboot)、硬碟燈、電源燈,前面板USB介面線、音頻輸出線。

8、電腦電源內部主要由哪些部分構成?

轉載自xfastest論壇(認識電源原件篇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10411) 港都狼大 推薦你去看他其他的帖子:認識電源電路篇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11206&extra=page%3D10 認識電源故障分析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11899&extra=page%3D10

以往在采買電腦配件時,電源供應器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元件之一,不過其各路電壓輸出規格、電壓穩定性、發生異常時的保護性卻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主機內所有電腦配件的所需電力均需由電源供應器供應,同時隨著各裝置於不同狀態下的耗電量去調節輸出負載,又要兼顧長時間操作及全載輸出的穩定性,而電源供應器發生故障時或是負載產生異常,保護系統須立即介入,以避免過電壓/電流造成裝置損壞;對於全球能源吃緊,新款電源供應器除了上述特性外,也開始講求提高轉換效率,例如80PLUS就是代表電源供應器通過高效率認證的標章之一。
既然電源供應器所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以下的文章就要掀起電源供應器的神秘面紗,了解內部的元件種類及功能。

常見的電腦用電源供應器的功能是將輸入的交流市電(AC110V/220V),經過隔離型交換式降壓電路轉換出各裝置所需的各種低壓直流電:3.3V、5V、12V、-12V及提供電腦關閉時待命用的5V Standby(5VSB)。所以電源供應器內部同時具備了耐高壓、大功率的元件以及處理低電壓及控制信號的小功率元件。

電源轉換流程為交流輸入→EMI濾波電路→整流電路→功率因數修正電路(主動或是被動PFC)→功率級一次側(高壓側)開關電路轉換成脈流→主要變壓器→功率級二次側(低壓側)整流電路→電壓調整電路(例如磁性放大電路或是DC-DC轉換電路)→濾波(平滑輸出漣波,由電感及電容組成)電路→電源管理電路監控輸出。
方塊圖如下圖所示:

以下從交流輸入端EMI濾波電路常見的元件開始介紹。

交流電輸入插座:

此為交流電從外部輸入電源供應器的第一道關卡,為了阻隔來自電力線上干擾,以及避免電源供應器運作所產生的交換雜訊經電力線往外散布干擾其他用電裝置,都會於交流輸入端安裝一至二階的EMI(電磁干擾)Filter(濾波器),其功能就是一個低通濾波器,將交流電中所含高頻的雜訊旁路或是導向接地線,只讓60Hz左右的波型通過。
上面照片中,中央為一體式EMI濾波器電源插座,濾波電路整個包於鐵殼中,能更有效避免雜訊外泄;右方的則是以小片電路板製作EMI濾波電路,通常使用於無足夠深度安裝一體式EMI濾波器的電源供應器,少了鐵皮外殼多少會有雜訊泄漏情形;而左邊的插座上只加上Cx與Cy電容(稍後會介紹),使用這類設計的電源,其EMI濾波電路通常需要做在主電路板上,若是主電路板上的EMI電路區空空如也,就代表該區元件被省略掉了。
目前使用12公分風扇的電源供應器內部空間都不太能塞下一體式EMI濾波器,所以大多採用照片左右兩邊的做法。

X電容(Cx,又稱為跨接線路濾波電容):

這是EMI濾波電路組成中,用來跨接火線(L)與中性線(N)間的電容,用途是消除來自電力線的低通常態雜訊。
外觀如照片所示為方型,上方會打上X或X2字樣。

Y電容(Cy,又稱為線路旁通電容器):

Y電容為跨接於浮接地(FG)和火線(L)/中性線(N)之間,用來消除高通常態及共態雜訊。
而電腦用電源供應器中的FG點與金屬外殼、地線(E)及輸出端0V/GND共接,所以未連接接地線時,會經由兩顆串聯的Cy電容分壓出輸入電源一半的電位差(Vin/2),人體碰觸到後就有可能產生感電現象。
Y電容的外觀如照片,呈圓餅狀。

共態扼流圈(交連電感):

共模態扼流圈在濾波電路中為串聯在火線(L)與中性線(N)上,用來消除電力線上低通共態以及射頻雜訊。有些電源的輸入端線路,會有纏繞在磁芯上的設計,也可以當作是簡單的共態扼流圈。
其外觀有環形與類似變壓器的方形,部分可以見到外露的線圈。

PS:所謂共態雜訊,代表是L/N線對於地線E間的雜訊,而常態雜訊,則是L與N線之間的雜訊,EMI濾波器功能主要是消除及阻擋這兩類雜訊。

在EMI濾波電路之後的是暫態保護電路及整流電路,常見的元件如下。

保險絲:

保險絲就是當其流過其上的電流值超出額定限度時,會以熔斷的方式來保護連接於後端電路,一般使用於電源供應器中的保險絲為快熔型,比較好的會使用防爆式保險絲,其與一般保險絲最大的差別是外管為米色陶瓷管,內填充防火材質避免熔斷時產生火花。
其安裝於電路板上的方式有如圖片上方的固定式(兩端直接套上導線座並焊於電路板上)以及圖片中央的可拆卸式(使用金屬夾片固定)。
下方的方形元件是溫度保險絲,這類保險絲固定於大功率水泥電阻或是功率元件的散熱片上,主要是用於超溫保護,避免元件過熱而損壞或發生火災,這類保險絲也有與電流保險絲結合的版本,對電流及溫度進行雙重保護。

負溫度系數電阻(NTC):

因為電源供應器接通電源瞬間,其內的高壓端電解電容屬於無電狀態,充電瞬間將產生過大電流突波以及線路壓降,可能使橋式整流器等元件超出其額定電流而燒壞。NTC使用時串聯於L或N線路上,啟動時其內部阻抗值可以限制充電瞬間的電流值,而負溫度系數的定義是其電阻會隨其溫度上升而降低,所以隨著電流流過本體使溫度逐漸升高後,其阻值會隨著降低,避免造成不必要功率消耗。
但其缺點是電源處於熱機狀態下啟動時,其保護效果會打上折扣,且即使阻抗可隨溫度降低,仍會消耗些許功率,所以目前高效率電源大多採用更進階的暫態保護電路。
其外觀大多為黑色及墨綠色的圓餅狀元件。

金氧變阻器(MOV):

變阻器跨接於保險絲後端的火線與地線間,其動作原理為當其兩端電壓差低於其額定電壓值時,本體呈現高阻抗;當電壓差超出其額定值,本體電阻會急速下降,L-N間呈現近似短路狀態,前端的保險絲因短路而升高的電流將會使其熔斷,以保護後端電路,有時本體承受功率過大時,亦以自毀方式來警告使用者該裝置已經出現問題。
通常用於電源供應器交流輸入端,當輸入交流發生過電壓時能及時讓保險絲熔斷,避免使內部元件損壞。
其顏色與外觀與Cy電容很接近,不過可以從元件上面的字樣及型號來分別其不同。

橋式整流器:

內部由四顆二極體交互連接所構成的橋式整流器,其功用是將輸入交流進行全波整流後,供後端交換電路使用。
其外觀與大小會隨著元件額定電壓及電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部分電源供應器會將其固定於散熱片上,協助其散熱,以利穩定的長時間運作。

經過整流後,便進入功率級一次側的交換電路,這里的元件決定了電源供應器的各路最大輸出能力,是電源供應器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開關晶體:

在交換電路中作為無接點快速電子開關,依控制信號導通及截止,決定電流是否流過,於主動功率因數修正電路以及功率級一次側電路扮演重要角色。
隨著開關元件的電路組成方式,可構成雙晶順向式、半橋式、全橋式、推挽式等等不同的功率級拓墣,在講求高效率的電源供應器內,也有使用開關晶體構成同步整流電路以及DC-DC降壓電路的應用。
照片中上方為電源內常見的N MOSFET(N型金氧半導體場效電晶體),下方則是NPN BJT(NPN型雙接面電晶體)。

變壓器:

為何稱為隔離型交換式降壓電源供應器,就是因為使用變壓器作為高低電壓分隔,並利用磁能進行能量交換,不僅可以避免高低壓電路故障時的漏電危險,也能簡單產生多種電壓輸出。因其運作頻率較高,變壓器體積較一般交流變壓器要來得小。
因為變壓器為功率傳遞路徑之一,目前大輸出電源供應器有使用多變壓器的設計,避免單一變壓器發生飽和現象而限制功率的輸出。
照片中上方較小的變壓器為輔助電源電路以及信號傳遞用的脈沖變壓器,下方較大者為主要功率變壓器以及環形的二次側調整用變壓器。

以變壓器作為隔離分界,二次側的輸出電壓已經比一次側要低上許多,不過還需要經過整流、調整以及濾波平滑等電路,才會變成電腦零件所需的各電壓直流電。

二極體:

電源供應器內部,隨著各部電路要求及輸出大小而使用不同種類以及規格,除了一般的矽二極體外,還有蕭特基障壁二極體(SBD)、快速回復二極體(FRD)、齊納二極體(ZD)等種類。
FRD主要用於主動功率因數修正以及功率級一次側電路;SBD用於功率級二次側,將變壓器輸出進行整流;ZD則是作為電壓參考用。
圖片中為二極體常見的封裝形式。

電感器:

電感器隨著磁芯結構、感抗值、電路上安裝位置的不同,可以作為交換電路中的儲能元件、磁性放大電路的電壓調整元件以及二次側整流後輸出濾波使用,於電源供應器中廣泛使用。
圖片中電感形狀有環形及圓柱型,隨著感值及電流承受力而有不同的圈數以及漆包線粗細。

電容器:

如電感器般,電容器同樣也作為儲能元件以及漣波平滑使用。為了承受整流後的高壓直流,高耐壓電解電容用於電源供應器一次側電路;為了降低輸出下電解電容連續充放電時造成的損失,二次側電路則大量使用高耐溫長壽低阻抗電解電容。
因電容內有化學物質(電解液)的關系,工作溫度對電解電容的壽命有相當影響,所以長時間下運作,除了維持電源供應器的良好散熱外,其使用的電解電容廠牌及系列也決定電源供應器穩定運作的可靠度及壽命。
圖片中下方較大者為用於一次側的高耐壓電解電容,上方較低耐壓則使用於二次側及周邊控制電路。

電阻器:

電阻器用於限制電路上流過的電流,並於電源供應器關閉後釋放電容器內所儲存的電荷,避免產生電擊事故。
圖片中左方為大功率水泥電阻,可承受較大功率超額,右方則為一般常見的電阻,其上的色碼標示出其阻值及誤差。

上述元件構成的電路若是沒有搭配控制電路的話,是無法發揮其功能的,而各路輸出也需要隨時監視管理,當發生任何異常時就要立即切斷輸出,以保護電腦零組件的安全。

各種控制IC:

電源供應器內的控制IC,依其安裝位置及用途來分,有作為PFC電路用、功率級一次側PWM電路用、PFC/PWM整合控制用、輔助電源電路用整合元件、電源監控管理IC等等。
PFC電路用:作為主動功率因數修正電路控制,使電源供應器可維持一定的功率因數,並減少高次諧波產生。
功率級一次側PWM電路用:作為功率級一次側開關晶體驅動用PWM(脈寬調變)信號產生,隨著電源輸出狀態對其任務周期(Duty Cycle)的控制。一般常見的有UC3842/3843系列等PWM控制IC。
PFC/PWM整合控制用:將上述兩種控制器結合於單一IC中,可使電路更為簡化,元件數目減少,縮小體積外也降低故障率。例如常見的CM680X系列,就是PFC/PWM整合控制IC。
輔助電源電路用整合元件:因為電源關閉後,輔助電源電路仍需持續輸出,所以必須自成一獨立系統,因其輸出瓦數不需太高,所以使用業界小功率整合元件作為其核心,例如PI的TOPSwitch系列。
電源監控管理IC:進行各路輸出的UVP(低電壓保護)、OVP(過電壓保護)、OCP(過電流保護)、SCP(短路保護)、OTP(過溫度保護)監視及保護,當超出其設定值後,便會關閉並鎖定控制電路,停止電源供應器輸出,待故障排除後才可重新啟動。
除了上述元件外,其他還有廠商視需要自行加上的IC,例如風扇控制IC等等。

光耦合器:

光耦合器主要是用於高壓電路與低壓電路的信號傳遞,並維持其電路隔離,避免發生故障時高低壓電路間產生異常電流流動,使低壓元件損壞。其原理就是使用發光二極體與光電晶體,利用光來進行信號傳遞,且因為兩者並無電路上的連結,所以可以維持兩端電路的隔離。

9、電腦主機內部結構圖詳細圖

與主機電源內部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