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腦主機結構
電腦主機由主板、CPU、CPU風扇、內存條、硬碟、電源、機箱構成。
1、主板:主板就像人的血管以及細胞一樣,沒有它是運作不開的;
2、CPU:CPU你可以把它當成大腦,因為全部都是由它思考;
3、CPU風扇:這個是為了幫助CPU運行過久產生的熱能導致損壞而用的,幫它散熱;
4、內存條:內存條,其實就是你可以當作空間,比如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的空間越小,活動起來越不方便,所以內存越大,運作就順暢;
5、硬碟:硬碟就是裝東西的,數據都是它在管理,沒有硬碟,什麼都不能操作;
6、電源:電源就是供電的,因為都是 要安裝額定的電流才能保證配件不超過電壓,損壞;
7、機箱:機箱就是拿來裝以上配件的 ,裝好了才能算完整的電腦主機。
2、電腦主機結構示意圖是怎樣的?
下圖為電腦主機結構示意圖:
電腦內部結構有CPU,主板,電源,顯卡,硬碟,光碟機,內存。
內部結構主要的作用為:
1.主板:主板是電腦的基本結構骨架,主板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一些些矩形 電路板 ,主板搭載的是組成計算機的電路系統。我們所知道的I/O控制晶元,BIOS晶元就在上面。
2.CPU:CPU,電腦快不快的決定性因素。CPU有單核與雙核,就是我們常說的處理器。我們知道的處理器最有影響力的就是Inter酷睿。也是目前很快的。
3.硬碟:硬碟就是用來存儲東西的,我們下載大型游戲就必須要有個大的硬碟。硬碟跟電腦運行的速度沒有多大的影響。
4.內存條:內存條呢是電腦臨時存儲數據的地方。內存會暫時性的存儲數據使得CPU得以使用。所以內存是電腦硬體速度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5.顯卡:顯卡有集成顯卡與獨立顯卡。緩存電腦圖像啊,輸出數據啊之類的。雖然有集成顯卡與獨立顯卡,但是對小編來說,還是建議使用獨立顯卡吧。集成的就是集成在CPU里的。
3、主機都有什麼組成
般我們看到的電腦都是由:主機(主要部分)、輸出設備(顯示器等)、輸入設備(鍵盤和滑鼠等)三大件組成。
而主機是電腦的主體,在主機箱中有:主板、CPU、內存、電源、顯卡、音效卡、網卡、硬碟、軟碟機、光碟機等硬體。
作用
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又稱為微處理器,它是將運算器、控制器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晶元上的器件。它是微機的核心。
主板 又稱為系統板或母板,是微機內最大的一塊集成電路板,也是最主要的部件。它上麵包括基本的I/O介面、中斷控制器、DMA控制器和連接其它部件的匯流排,以及安裝在上面的微處理器模塊(CPU)和內存模塊。
內存儲器 簡稱內存,是計算機的記憶裝置。它的功能是存放原始數據、中間數據、運算結果和處理問題的程序。
解釋這些很麻煩 你去IT168上去IT名詞解釋上一個一個查過去。。
4、電腦主機的結構是什麼?
主機的組成
(1)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英文縮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也稱中央處理單元,主要由控制器和運算器組成。對微型機來說,中央處理器做在一個晶元上,稱為微處理器。它是計算機的核心。通常CPU的型號決定了整機的型號和基本性能。如CPU是80386的計算機,稱為386微機,CPU是80486的計算機,稱為486微機。
目前,我們使用的大部分微型機是PC系列機,表5-4-1是近年來CPU的主要技術指標。
CPU型號 主頻率(MHz ) 位數
80386 16/33/40 32位
80486 20/……/66……/100 32位
奔騰、奔騰Ⅱ、奔騰Ⅲ 60/90/100/……/450/…… 64位
主頻率(master frequency)指的是中央處理器時鍾的頻率,也稱計算機主頻率(computer master frequency)。主頻率通常以兆赫茲(MHz)為單位,是衡量計算機速度的重要指標。
早期的CPU是8088和8086,它們是准16位機--在內部運算是16位,和外部交換數據是8位。80286是16位機。386微機有準32位機(386SX)和真32位機(386DX)之分。486也是32位機,但是比386多了一塊"協處理器",因而性能比386有較大提高。"奔騰"(586)是64位機。在同一型號的計算機中,還有時鍾頻率的區別。時鍾頻率越高,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就越快。
(2)內存儲器。內存儲器(memory/storage unit)也叫主存儲器,簡稱內存,安裝在計算機的主板上。 內存儲器用來存放計算機當前工作所需的程序和數據。內存的容量直接影響計算機的性能,PC系列機的內存容量已由早期的640KB,發展到16MB、32MB、64MB、128MB,有的甚至超過1GB。
內存儲器分為隨機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隨機存儲器中存儲的信息可以由用戶進行更改,關閉計算機電源,隨機存儲器中存儲的信息將全部消失。只讀存儲器中存儲的信息是由計算機廠家確定的,用戶只能讀出,不能更改,斷電後信息不會丟失。
(3)匯流排。匯流排(bus)是信息傳送的公共通路或通道,是連接計算機有關部件的一族公共信號線。匯流排可以用來傳送數據、地址和控制信號,相應地被稱為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在微型機中它們常被統稱為系統匯流排。
計算機中採用匯流排結構可以減少信息傳送線的條數和提高CPU與外部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率。
隨著CPU的不斷升級和計算機外部設備的日益更新與增多,已經推出了多種不同標準的匯流排。目前,386以上PC機使用的匯流排主要有MCA(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即微通道結構)、EISA(Extended Instrial Standards Architecture 即擴展工業標准結構)、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即視頻電子標准協會)、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即外部設備部件互連 )等,其中以PCI最先進。
5、求一個電腦主機結構示意圖
下圖為電腦主機結構示意圖:
電腦內部結構有CPU,主板,電源,顯卡,硬碟,光碟機,內存。
內部結構主要的作用為:
1.主板:主板是電腦的基本結構骨架,主板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一些些矩形 電路板 ,主板搭載的是組成計算機的電路系統。我們所知道的I/O控制晶元,BIOS晶元就在上面。
2.CPU:CPU,電腦快不快的決定性因素。CPU有單核與雙核,就是我們常說的處理器。我們知道的處理器最有影響力的就是Inter酷睿。也是目前很快的。
3.硬碟:硬碟就是用來存儲東西的,我們下載大型游戲就必須要有個大的硬碟。硬碟跟電腦運行的速度沒有多大的影響。
4.內存條:內存條呢是電腦臨時存儲數據的地方。內存會暫時性的存儲數據使得CPU得以使用。所以內存是電腦硬體速度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5.顯卡:顯卡有集成顯卡與獨立顯卡。緩存電腦圖像啊,輸出數據啊之類的。雖然有集成顯卡與獨立顯卡,但是對小編來說,還是建議使用獨立顯卡吧。集成的就是集成在CPU里的。
6、主機架構,誰能告訴我,主機架構是什麼,可以追加分數的 具體的 在線等
你是指電腦嗎??????????上網架構有幾種,一種是ARM架構,這是MID的架構!一種是X86架構,是電腦用的,包括台式和筆記本.還有一種.............................你上百科百度下就行了
7、電腦主機結構是什麼,都有什麼用?
主機的組成
(1)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英文縮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也稱中央處理單元,主要由控制器和運算器組成。對微型機來說,中央處理器做在一個晶元上,稱為微處理器。它是計算機的核心。通常CPU的型號決定了整機的型號和基本性能。如CPU是80386的計算機,稱為386微機,CPU是80486的計算機,稱為486微機。
目前,我們使用的大部分微型機是PC系列機,表5-4-1是近年來CPU的主要技術指標。
CPU型號 主頻率(MHz ) 位數
80386 16/33/40 32位
80486 20/……/66……/100 32位
奔騰、奔騰Ⅱ、奔騰Ⅲ 60/90/100/……/450/…… 64位
主頻率(master frequency)指的是中央處理器時鍾的頻率,也稱計算機主頻率(computer master frequency)。主頻率通常以兆赫茲(MHz)為單位,是衡量計算機速度的重要指標。
早期的CPU是8088和8086,它們是准16位機--在內部運算是16位,和外部交換數據是8位。80286是16位機。386微機有準32位機(386SX)和真32位機(386DX)之分。486也是32位機,但是比386多了一塊"協處理器",因而性能比386有較大提高。"奔騰"(586)是64位機。在同一型號的計算機中,還有時鍾頻率的區別。時鍾頻率越高,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就越快。
(2)內存儲器。內存儲器(memory/storage unit)也叫主存儲器,簡稱內存,安裝在計算機的主板上。 內存儲器用來存放計算機當前工作所需的程序和數據。內存的容量直接影響計算機的性能,PC系列機的內存容量已由早期的640KB,發展到16MB、32MB、64MB、128MB,有的甚至超過1GB。
內存儲器分為隨機存儲器(RAM)和只讀存儲器(ROM)。隨機存儲器中存儲的信息可以由用戶進行更改,關閉計算機電源,隨機存儲器中存儲的信息將全部消失。只讀存儲器中存儲的信息是由計算機廠家確定的,用戶只能讀出,不能更改,斷電後信息不會丟失。
(3)匯流排。匯流排(bus)是信息傳送的公共通路或通道,是連接計算機有關部件的一族公共信號線。匯流排可以用來傳送數據、地址和控制信號,相應地被稱為數據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在微型機中它們常被統稱為系統匯流排。
計算機中採用匯流排結構可以減少信息傳送線的條數和提高CPU與外部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率。
隨著CPU的不斷升級和計算機外部設備的日益更新與增多,已經推出了多種不同標準的匯流排。目前,386以上PC機使用的匯流排主要有MCA(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即微通道結構)、EISA(Extended Instrial Standards Architecture 即擴展工業標准結構)、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即視頻電子標准協會)、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即外部設備部件互連 )等,其中以PCI最先進。
8、AD當中的 架構主機和結構主機和域命名主機是什麼意思
五種角色架構AD域環境中五大主機角色在Win2003多主機復制環境中,任何域控制器理論上都可以更改ActiveDirectory中的任何對象。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某些AD功能不允許在多台DC上完成,否則可能會造成AD資料庫一致性錯誤,這些特殊的功能稱為「靈活單一主機操作」,常用FSMO來表示,擁有這些特殊功能執行能力的主機被稱為FSMO角色主機。在Win2003 AD域中,FSMO有五種角色,分成兩大類:森林級別(在整個林中只能有一台DC擁有訪問主機角色) 1:架構主機 (Schema Master)2:域命令主機 (Domain Naming Master)域級別(在域中只有一台DC擁有該角色3:PDC模擬器(PDC Emulator)4:RID主機 (RID Master)5:基礎架構主機 (Infrastructure Master)1:架構主機控制活動目錄整個林中所有對象和屬性的定義,具有架構主機角色的DC是可以更新目錄架構的唯一 DC。這些架構更新會從架構主機復制到目錄林中的所有其它域控制器中。 架構主機是基於目錄林的,整個目錄林中只有一個架構主機。2:域命令主機向目錄林中添加新域。從目錄林中刪除現有的域。添加或刪除描述外部目錄的交叉引用對象.3:PDC模擬器向後兼容低級客戶端和伺服器,擔任NT系統中PDC角色時間同步服務源,作為本域權威時間伺服器,為本域中其它DC以及客戶機提供時間同步服務,林中根域的PDC模擬器又為其它域PDC模擬器提供時間同步!密碼最終驗證伺服器,當一用戶在本地DC登錄,而本地DC驗證本地用戶輸入密碼無效時,本地DC會查詢PDC模擬器,詢問密碼是否正確。首選的組策略存放位置,組策略對象(GPO)由兩部分構成:GPT和GPC,其中GPC存放在AD資料庫中,GPT默認存放PDC模擬器在\\windows\sysvol\sysvol\<domainname>目錄下,然後通過DFS復制到本域其它DC中。name域主機瀏覽器,提供通過網上鄰居查看域環境中所有主機的功能4:主機角色:RID主機Win2003環境中,所有的安全主體都有SID,SID由域SID+序列號組合而成,後者稱為「相對ID」(Relative ID,RID),在Win2003環境中,由於任何DC都可以創建安全主體,為保證整個域中每個DC所創建的安全主體對應的SID在整個域范圍唯一性,設立該主機角色,負責向其它DC分配RID池(默認一次性分配500個),所有非RID主機在創建安全實體時,都從分配給的RID池中分配RID,以保證SID不會發生沖突! 當非RID主機中分配的RID池使用到80%時,會繼續RID主機,申請分配下一個RID地址池!5:基礎架構主機基礎結構主機的作用是負責對跨域對象引用進行更新,以確保所有域間操作對象的一致性。基礎架構主機工作機制是定期會對沒有保存在本機的引用對象信息,而對於GC來說,會保存當前林中所有對象信息。如果基礎架構主機與GC在同一台機,基礎架構主機就不會更新到任何對象。所以在多域情況下,強烈建議不要將基礎架構主機設為GC。二:標准圖形界面查看和更改操作主機角色的方法1:查看和更改架構主機角色:步驟:注冊:regsvr32 schmmgmt 在MMC中添加AD架構管理單元打開MMC控制台,選中「Active Directory架構」擊「右鍵」,選擇「操作主機」打開更改架構頁面後,點擊"更改"就可以進行架構主機角色的更改2.查看和更改PDC模擬器,RID主機以及基礎結構主機步驟:開始-設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用戶和計算機 選定當前域名,右鍵單擊,選擇「操作主機」在打開的頁面中,通過點擊「更改」按鈕就可以對RID主機,PDC模擬器以及基礎結構主機角色進行更改3.查看和更改域命名主機角色步驟:點擊「開始-設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域和信任關系」: 選中「Active Directory域和信任關系」,右鍵單擊,選擇「操作主機」在打開的窗口中,點擊「更改」按鈕就可以實現對域命名主機角色進行更改四:使用命令行工具查看和更改操作主機角色有多個工具可以實現在命令行下查看操作主機角色,下面只列出幾種常見方法注意,下面對應的工具有些需要安裝Win2003 Support Tools工具1:使用Netdom工具查看操作主機角色Netdom Query FSMO3.利用自製監視器Replmon查看和檢查操作主機角色復制監視器Replication Monitor(ReplMon)是針對Windows Server的故障查找工具,不但是定位活動目錄復制故障強有利的工具,同時也可以使用該工具查看和檢查操作主機角色狀態。步驟:選中當前DC,右鍵單擊,選擇「Properties」在彈出窗口中,選擇「FSMO Roles」分窗口,出現如下界面:在該窗口,列出所有的FSMO操作主機,同時通過「Query」按鈕,可以檢測出當前DC 與FSMO操作主機之間通訊是否正常。四:使用命令行工具查看和更改操作主機角色有多個工具可以實現在命令行下查看操作主機角色,下面只列出幾種常見方法注意,下面對應的工具有些需要安裝Win2003 Support Tools工具1:使用Netdom工具查看操作主機角色 Netdom Query FSMO2:使用Dsquery工具查看操作主機角色Dsquery Server –Hasfsmo Schema //查看架構主機Dsquery Server –Hasfsmo Name //查看域 主機Dsquery Server –Hasfsmo PDC //查看PDC模擬器主機Dsquery Server –Hasfsmo RID //查看RID主機Dsquery Server –Hasfsmo Infr //查看基礎結構主機3:使用Ntdsutil工具更改操作主機角色Ntdsutil工具的功能非常強大,可以進行AD資料庫維護,查看和更換操作主機角色以及刪除無法通過圖形界面刪除的DC遺留的元數據。通過Ntdsutil工具不但可以清理無效的DC信息,也可以使用Transfer子命令轉移操作主機角色,使用Seize子命令奪取操作主機角色。五:操作主機角色放置優化配置建議默認情況下,架構主機和域命名主機角色是在根域的第一台DC上,而PDC模擬器,RID主機和基礎結構主機默認放置在當前域的第一台DC上。特別是在單域環境中,按默認安裝,第一台DC會同時擁有這五種FSMO操作主機角色。萬一這台DC損壞,會對域環境造成極大風險!常見的操作主機角色放置建議如下:1:架構主機:擁有架構主機角色的DC不需要高性能,因為在實際環境中不會經常對Schema進行操作的,除非是經常會對Schema進行擴展,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的少。但要保證可用性,否則在安裝Exchange等會擴展AD架構的軟體時會出錯。2:域命名主機:對佔有域命名主機的DC也不需要高性能,在實際環境中也不會經常在森林裡添加或者刪除域的。但要保證高可用性是有必要的,以保證在添加刪除當前林中域時可以使用。一般建議由同一台DC承擔架構主機與域域命名主機角色,並由GC放置在同一台DC中。3:PDC模擬器:從上述PDC功能中可以看出,PDC模擬器是FSMO五種角色里任務最重的,必須保持擁有PDC的DC有高性能和高可用性。4:RID主機:對於佔有RID Master的域控制器,沒有必要一定要求高性能,因為給其它DC分配RID池的操作不是經常性發生,但要求高可用性,否則在添加用戶時出錯。5:基礎架構主機:對於單域環境,基礎架構主機實際上不起作用,因為基礎架構主機主要作用是對跨域對象引用進行更新,對於單域,不存在跨域對象的更新。基礎架構主機對性能和可用性方面的要求較低。
9、介紹一下主機機箱架構:ATX BTX的區別!!!
BTX,就是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簡稱。是Intel定義並引導的桌面計算平台新規范。BTX架構,可支持下一代電腦系統設計的新外形,使行業能夠在散熱管理、系統尺寸和形狀,以及噪音方面實現最佳平衡。
BTX架構特點:支持Low-profile,也即窄板設計,系統結構將更加緊湊;針對散熱和氣流的運動,對主板的線路布局進行了優化設計;主板的安裝將更加簡便,機械性能也將經過最優化設計。基本上,BTX架構分為三種,分別是標准BTX、Micro BTX和Pico BTX。
從尺寸上來看全系列的BTX平台主板都沒有比ATX主板小,所以BTX的發展並不為更小的桌上型計算機,但較具彈性的電路布線及模塊化的組件區域,才是BTX的重點所在。BTX機箱相比ATX機箱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把以往只在左側開啟的側面板,改到了右邊。而其他I/O介面,也都相應的改到了相反的位置。
BTX機箱內部則和ATX有著較大的區別,BTX機箱最讓人關注的設計重點就在於對散熱方面的改進,CPU、圖形卡和內存的位置相比ATX架構都完全不同,CPU的位置完全被移到了機箱的前板,而不是原先的後部位置,這是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散熱設備,提升對機箱內各個設備的散熱效能。為此,BTX架構的設備將會以線性進行配置,並在設計上以降低散熱氣流的阻抗因素為主;通過從機箱前部向後吸入冷卻氣流,並順沿內部線性配置的設備,最後在機箱背部流出。這樣設計不僅更利於提高內部的散熱效能,而且也可以因此而降低散熱設備的風扇轉速,保證機箱內部的低噪音環境。
除了位置變換之外,在主板的安裝上,BTX規范也進行了重新規范,其中最重要的是BTX擁有可選的SRM(Support and Retention Mole)支撐保護模塊,它是機箱底部和主板之間的一個緩沖區,通常使用強度很高的低炭鋼材來製造,能夠抵抗較強的外來力而不易彎曲,因此可有效防止主板的變形。
另外,機箱還有超薄、半高、3/4高、全高和立式、卧式機箱之分。3/4高和全高機箱擁有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5.25英寸驅動器安裝槽和二個3.5寸軟碟機槽。超薄機箱主要是一些AT機箱,只有一個3.5寸軟碟機槽和2個5.25寸驅動器槽。半高機箱主要是Micro ATX和Micro BTX機箱,它有2-3個5.25寸驅動器槽。在選擇時最好以標准立式ATX和BTX機箱為准,因為它空間大,安裝槽多,擴展性好,通風條件也不錯,完全能適應大多數用戶的需要。
BTX標准中電源的工作原理和性質與ATX完全相同,具體的指標也大同小異,同樣能夠實現軟開機、睡眠與喚醒、遙控開關機等功能,針對CPU大功率化的趨勢同樣加入了ATX12V中的P4四針專用插頭,但BTX標准對電源與主板的連接器加入了新規定,建議採用原來伺服器電源中才使用的24針連接器,與目前ATX電源的20針連接器相比又增加了4根針腳(分別為+3.3V、+5V、+12V和地線)以增加插頭帶動負載的能力,減少大電流通過接頭時接觸電阻導致的電壓損耗,所以目前的ATX電源還需要進行插頭轉換後才能在BTX主板上使用,不過預計早期生產BTX主板的廠家會考慮到ATX電源的兼容性問題而繼續在主板上保留20針的連接器。
BTX電源一般都會考慮到兼容ATX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