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城市做的比較好的公司有哪幾家?
貝爾信智慧城市不錯很切合實際
貝爾信構建的智慧城市包括如下(4+1)子系統:
1. 智能感知人,車,物,路。用智能視覺技術所能達到的高度:用智能視覺預警技術,如果廣為建設,由安裝於城市各個角落的攝像機構成城市的視覺,城市的眼睛,那麼可以動態,實時地實現當人,車,物,路發生變化時,立即感知的到---當然,這是理想的全覆蓋狀態,實際上是有一個過程。但做為城市的決策者,是完全能實現的!
2. 城市信息的互聯互通。這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以及廣電等網路運營商相互接駁,相互兼容,也就是信息在應用層面打通了信息孤島,在縱身信息化的基礎上實現橫向之間貫通。
3. 城市信息資源在官,商,民之間的協同共享。它有二個落腳點:一是全面支持政府,市長日常的決策辦公,提升辦公效率;當有緊急事件出現時,可以啟動應急系統實行應急調度指揮;二是方便市民衣食住行,旅遊,理財等等活動,增強市民的生活便捷性和幸福感。
4. 城市級運營。這是給城市帶來增益的落地方式。也就是通過日常運營,實時更新基礎數據,有效維護和升級城市信息化水平。反觀所謂數字城市建設,老百姓誰知道其所在,誰享用其好?沒有!而貝爾信構建的智慧城市,是可以讓政府和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級運營的存在!
VIDC:城市級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是公雲的概念。貝爾信提出基於視覺的VIDC,是混合雲,是支撐智慧城市運營的物理方式 。它由貝爾信獨家實現的一站式「智慧城市基礎信息平台」所組成。
支撐貝爾信構建的智慧城市的落腳點是其所獨有的二項核心技術:一是基於網路傳輸的視覺的智能行為分析技術,二是基於3DGIS的3D建模和虛擬組網技術。其研發的智慧城市基礎信息平台,則是智慧城市這個大的概念落地到具體的產品上,形成可以直觀看到,有了這二項技術和產品,就可以實現「所發生即所感知」或者說「所看即所知」!
2、智慧城市建設中「智慧」面臨哪些挑戰?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城市將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為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已經展開,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國內的如智慧上海、智慧雙流;國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韓國的「U-City計劃」等。
作為重大的創新和投資的驅動力,「智慧城市」運動在各級政府不斷涌現和發展,IDC Government Insights的全球智慧城市分析團隊提出了 2013 年該市場的10大預測,認為其將對技術投資、管理和評估的方向及幅度產生最為重大的影響。
10大預測如下:
在 2013 年,智慧城市項目的全球支出中有 70% 將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的項目將至少由國家或國際政府提供一部分資助。
至少 50% 的智慧城市計劃將在業務線或城市職能層面發起。
智能水資源解決方案的全球支出在 2013 年將達到 18 億美元。
智慧城市面臨的信息挑戰將開始被視為一個大數據問題。
地方政府在機器對機器(M2M)的通信技術方面將仍然停留在研究和評估階段,而針對非常具體的城市功能的增長將主要出現在大中型城市。
使用開放數據措施的城市所推動的專屬型、大眾型和眾包型移動應用程序將比其它城市多出50%。
在2013年,地方政府將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和社交媒體實現與市民的交流,從而加快一種新型市民/政府關系的誕生。
智慧城市計劃將嘗試一種新的、風險回報共享的公私合作夥伴模式,使資金保持可持續狀態。
至少又將有三家一線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供應商帶著自主品牌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進入這個市場,導致現有供應商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將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獲得成功的智慧城市計劃中至少有70%將由市領導作為關鍵管理代表的合資企業完成。
隨著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推進和指標體系的逐步完善,也將規范和推動國內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一些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當做數字城市的新包裝,一些城市被企業營銷牽著鼻子走,國內智慧城市虛火過旺和盲目貼標簽的行為也廣為詬病。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將在試點探索和指標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認識進行矯正和澄清。必須認識到,智慧城市引領的新型城市化是對傳統城市發展的揚棄,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質量提升和智慧發展的城市化。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偏廢或僅僅是強調技術應用而忽視社會經濟層面的創新,智慧城市的試點也必將規范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築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態,引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
智慧城市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持續完善。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大驅動力,發展智慧應用,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從而勾勒出一幅未來「智能城市」的藍圖。
2013年,中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級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智慧城市建設。湖北、湖南、山東、遼寧、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廣東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別涉及17個和21個省內城市。
截止2012年年底,全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技術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到2015年將超過2萬億元。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智慧城市建設掀起一輪新的熱潮,正逐漸改變著中國新一輪城市競爭格局。
3、智慧城市的發展預測
作為重大的創新和投資的驅動力,「智慧城市」運動在各級政府不斷涌現和發展,IDC Government Insights的全球智慧城市分析團隊提出了 2013 年該市場的10大預測,認為其將對技術投資、管理和評估的方向及幅度產生最為重大的影響。
10大預測如下: 在 2013 年,智慧城市項目的全球支出中有 70% 將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的項目將至少由國家或國際政府提供一部分資助。 至少 50% 的智慧城市計劃將在業務線或城市職能層面發起。 智能水資源解決方案的全球支出在 2013 年將達到 18 億美元。 智慧城市面臨的信息挑戰將開始被視為一個大數據問題。 地方政府在機器對機器(M2M)的通信技術方面將仍然停留在研究和評估階段,而針對非常具體的城市功能的增長將主要出現在大中型城市。 使用開放數據措施的城市所推動的專屬型、大眾型和眾包型移動應用程序將比其它城市多出50%。 在2013年,地方政府將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和社交媒體實現與市民的交流,從而加快一種新型市民/政府關系的誕生。 智慧城市計劃將嘗試一種新的、風險回報共享的公私合作夥伴模式,使資金保持可持續狀態。 至少又將有三家一線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供應商帶著自主品牌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進入這個市場,導致現有供應商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將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獲得成功的智慧城市計劃中至少有70%將由市領導作為關鍵管理代表的合資企業完成。 隨著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推進和指標體系的逐步完善,也將規范和推動國內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一些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當做數字城市的新包裝,一些城市被企業營銷牽著鼻子走,國內智慧城市虛火過旺和盲目貼標簽的行為也廣為詬病。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將在試點探索和指標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認識進行矯正和澄清。必須認識到,智慧城市引領的新型城市化是對傳統城市發展的揚棄,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質量提升和智慧發展的城市化。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偏廢或僅僅是強調技術應用而忽視社會經濟層面的創新,智慧城市的試點也必將規范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築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態,引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
智慧城市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持續完善。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大驅動力,發展智慧應用,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從而勾勒出一幅未來「智能城市」的藍圖。
2013年,中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級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智慧城市建設。湖北、湖南、山東、遼寧、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廣東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別涉及17個和21個省內城市。
截止2012年年底,全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技術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到2015年將超過2萬億元。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智慧城市建設掀起一輪新的熱潮,正逐漸改變著中國新一輪城市競爭格局。
4、中國聯通雲計算九個數據基地,分別在哪裡?
聯通正在全國范圍內構建廊坊、呼和浩特、鄭州、珠三角、長三角、西南、西北和東北等九大生產基地。目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在內的13座城市已被選為其IDC業務重點發展城市。中國聯通將以基地和一二三線70個城市為核心,提供專業化的運營管理和信息服務。
在雲計算PaaS層,該運營商將通過智慧城市,形成面向行業應用的一體化核心能力共享平台。其率先提出並制定的智慧城市發展戰略,以城市光網路、WCDMA及WLAN三大網路為基礎,以九大數據基地為依託,以基於雲計算的全國統一智慧城市平台為載體,構建共建匯聚開放的發展模式。
5、智慧城市雲數據中心只能建設一個嗎
哥哥來,xxoo
6、數據中心建設關乎智慧城市功是否能實現
智慧城市是在數字城市、平安城市等基礎框架之上建立的全新實體,通過物聯網將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進行有效融合,自動和實時地感知現實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種狀態和變化,由雲計算中心處理其中海量和復雜的計算與控制,為城市管理和公眾提供各種智能化的服務。
從國家政策來看,中國「863計劃」智慧城市項目總體技術體系架構在科技部863計劃「智慧城市(一期)」項目的支持下,863計劃智慧城市項目(一期)總體組提出了「六橫兩縱」的智慧城市技術框架。「六橫」層層遞進,最下層的是城市的感知層,再是傳輸層,再上面依次分別是處理層、支撐服務層、應用服務層,最上面是智慧應用層,貫穿全局的是安全保障體系以及標准與評測。
而要真正實現智慧城市,必須引入大數據技術,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的需求,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才能實現海量數據的搜集、處理、加工、分析,並真正作用於具體細分行業:
一、大數據融合技術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城市系統之間由於標准問題無法有效集成,形成信息孤島。因此,在大數據融合技術領域,一方面要加強大數據標准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海量異構數據建模與融合、海量異構數據列存儲與索引等關鍵技術研發,為給予底層數據集成的信息共享提供標准和技術保障。
二、大數據處理技術
大規模數據在智慧城市系統流動過程中,出於傳輸效率、數據質量與安全等因素的考慮,需要對大規模數據進行預處理。大數據處理技術往往需要與基於雲計算的並行分布式技術相結合,這也是目前國際產業界普遍採用的技術方案。
三、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
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為智慧城市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決策支持能力。相比於大數據融合和處理技術,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更為復雜,是國際學術界和產業界面臨的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行業用戶對大數據技術的需求日漸明顯,大數據行業應用遍地開花。小編通過金鵬信息在智慧城市大數據應用的探索,分享一些國內外的實際案例供借鑒。
1.國內的智慧城市
2013年3月,北京市的「智慧朝陽服務網」正式上線。通過大數據技術的處理、分析手段,從支撐庫提煉出數據後發送到服務管理系統,然後通過服務門戶,包括微信、微博、移動應用、服務網站、機頂盒等多元化的方式與不同的用戶群體進行溝通。
2.國外的智慧城市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府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設置了18個路邊控制站,通過使用RFID技術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機和先進的自由車流路邊系統,自動識別進入市中心的車輛,自動向在周一至周五(節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間進出市中心的注冊車輛收稅。通過收取「道路堵塞稅」減少了車流,交通擁堵降低了25%,交通排隊所需的時間下降50%,道路交通廢氣排放量減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40%。
3.智慧醫療
金鵬信息醫療制定了基於英特爾大數據解決方案的區域衛生數據中心建設目標,在鄭州區域衛生數據中心形成了完整的大數據解決方案。經過反復測試和調優,這一區域衛生大數據計算架構可以滿足海量數據(一億條以上記錄數)的高並發檢索和實時數據分析的性能要求,滿足了「智慧」的大數據需求。
4.智慧警務
通過充分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視頻智慧分析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移動通信網路、移動警務智能系統、數字集成等前沿科技,實現警務工作現代化、智能化、流程化、可視化。
5.智慧交通
鄭州建立智能公交系統,使公交車信息就在地圖上顯示出來:如最近的一輛公交車還有5分鍾到站,滿員;下一輛公交車還有10分鍾到站,有空座,可以選擇乘坐;下樓2分鍾,走到站台1分鍾,餘下7分鍾,還有時間坐下喝杯熱茶。
6.智慧消防
鄭州建立智能消防系統,報警人只需撥打119,系統將立刻定位報警人當前位置,並調用位置所在區域監控攝像頭,確定災情地點和火勢情況。
7.智慧城市規劃
在城市規劃方面,通過對城市地理、氣象等自然信息和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等人文社會信息進行挖掘,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強化城市管理服務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7、我想做一個政府電子政務雲系統、雲數據中心、雲應用系統、智慧城市 大約的預算是多少
先不說多少錢,你只要在中國這些現在你做不了,給你1萬個億,你出國做其他國家的智慧城市可以,現在上海、北京、無錫、杭州做的不錯了,但是還沒真正的達到智慧城市。
現在在中國沒有一個企業有能力完成你說的這些。
8、idc行業的發展現狀,規模以及趨勢
全球IDC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市場規模增速呈U形曲線
當前,數據中心已成為企業或機構管理IT基礎設施與應用,提供基礎設施與應用服務的重要平台。隨著更加先進的技術的融合發展,建設新一代數據中心成為企業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它不僅代表著IT產業發展的潮流,也反映了不同IT用戶最迫切的核心需求。從時間上來看,數據中心功能演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計算中心階段、信息中心階段和服務中心階段。
全球IDC市場規模保持逐年增長趨勢
2007-2016年,全球IDC市場規模保持逐年增長趨勢,從增速來看,全球市場規模增速趨緩,亞太地區繼續在各區域市場中保持領先,其中以中國、印度和新加坡增長最快。整體來看,全球IDC市場規模增速呈U形曲線,在2013年下降到最低點,為11.44%,經過2013年的低點之後市場規模增速開始回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IDC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IDC市場規模達到451.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17.5%。美國和歐洲地區占據了全球IDC市場規模的50%以上。其中,移動互聯網領域快速發展和雲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帶動數據存儲規模、計算能力以及網路流量的大幅增加,是保持IDC市場增速提升的主要原因。
中國IDC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IDC產業的上遊行業主要為資源型服務商即基礎運營商,如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基礎運營商主要提供基礎網路、互聯網帶寬等資源。互聯網應用的蓬勃發展,將拉動IDC業務的新一輪增長。
從2015年開始,在政策的推動與雲服務高速發展的影響下,IDC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的擴張期,年均增長率接近40%。2016年全國IDC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716億元,預計2017年將超900億。同時,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存在市場集中度提升的預期。
目前,國內IDC行業的主要以四股勢力為主,分別為以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公司為主的第一陣營,以中國移動和廣電為主的第二陣營,以世紀互聯、網宿科技等為代表的專業IDC運營商企業形成第三陣營,其他社會IDC企業則是第四陣營。
對於IDC行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競爭的不斷加劇,國內優秀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因此在選擇研究機構時一定要先鑒別研究咨詢機構的實力,以免影響企業未來發展。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網路系統日趨復雜,伴隨網路的帶寬逐步提高,用於網路維護的成本投資逐步增加,網路管理難度也在日益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以資源外包的網路服務方式逐漸受到企業重視,並取得長足的發展。
另外,各國政府加大了對電信寬頻的投資力度,促進電信和互聯網的融合。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IDC產業將迎來其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此外,隨著物聯網、電子政務、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發展,雲計算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推動IDC領域的發展。預計2022年,全球IDC行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800億美元。
隨著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視,對雲計算、下一代網路的積極推進,國內IDC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基於雲計算的數據中心建設進一步推進,並成為不少政府園區關注引進的重點,另一方面,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發展迅速,SNS、電子商務、視頻等業務的大規模增加給IDC市場帶來了持續的需求。IDC行業經歷了轉型、整合、多元化發展階段後,逐漸變得規范、有序。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IDC的功能已經從基礎業務如主機託管、帶寬出租、伺服器出租等拓展到網路安全服務、代維服務和數據存儲等增值業務,將來IDC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9、中國智慧城市3.0時代面臨著什麼樣的挑戰
近日,IBM聯合發布了名為《引領更具競爭力的智慧城市3.0時代—創新、和諧、中國夢》的白皮書。「白皮書」認為,智慧城市3.0時代需要著力貫通城市內各部門之間,以及城市之間核心系統內的數據和信息,通過智慧化手段來實現產業升級、高效管理和民生保障的城市發展願景。目前,「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造福民生、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白皮書」指出,「智慧城市」將從新產業、新環境、新模式、新生活、新服務五大方面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信息互通和共享,挖掘新服務,分析確定優先改善領域,並通過興建智慧產業園的方式實現產業規模效應,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地提升能源管理和環境監控,從而保護環境;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建設模式將呈現多元化、定製化趨勢,取代在數字城市、無線城市發展階段以政府為主導的建設模式,通過特許權經營、公私合營、企業主導建設運營、電信運營商主導建設運營等多種模式,共同建設智慧城市;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智慧城市」還可以加強政府管理,促進服務型政府轉型,幫助打造和諧城市的典範。(來源:科技日報)
10、數據治理 和數據中心 什麼關系
服務型政府的願景是政府能夠為百姓提供互動,因此,還需對數據的價值和作用有基礎理解,不開放為特例」的原則,也沒有實現開放。領導幹部需要從這些目標中總結大數據所起到的價值和作用,大數據對於政府提升管理效率。因此。先拋開大數據的概念不提,發揮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但政府部門的領導幹部在決策的過程中往往還是「經驗主義」主導,站在更高的層次和角度考慮政府數據共享才能使得數據的價值最大。各級領導幹部對大數據的認識不能僅局限在概念和產業吸引投資上,數據化決策,唯此才能真正促進我國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基本是從信息公開起步,我們認為。
需從「經驗主義」向「數據主義」決策轉變,數據由於沒有與其他部門進行共享,認為數據的共享開放輸出就意味著利益的輸出,甚至不少領導不知道本部門有哪些數據,是否曾經共享給其他兄弟部門以發揮更大的價值等基本問題,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起的作用最為顯著、科學決策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都能夠起到關鍵作用。領導幹部需要認識到,使得數據的價值發掘非常有限。
以利他分享的大數據思維思考政府數據共享開放,就會成為死數據,數據放在哪裡,部門的數據如果不流動起來、主動,在數據開放方面本著「開放為默認。
不少領導幹部以政府數據的安全為由,也才能讓數據通過流動和融合。縱觀國外政府數據開放的歷程,或多一事兒不如少一事兒的心理、經過脫敏的政府數據開放給民眾以及企業。數據的外部性說明數據的價值不是只存在於內部,領導幹部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本部門的數據狀況。另外、管理,而是需要在推動政府治理創新上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領導幹部大數據思維方式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認識到政府的數據開放其實是在利用社會力量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已經為本部門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發揮了哪些作用。
在服務型政府創建過程中,而大數據正是提供智慧服務的基石,而真正發揮價值的是活數據,有意識地提升數據支持決策的能力,對政府數據開放持拒絕或者消極態度、服務和創新的能力亟需進一步提升,我們國家的政府信息化和電子政務系統已經實施了很多年。而且,很多政府部門的領導把自己部門的數據看作是部門利益的基礎,有的放矢地開展大數據相關項目規劃和實施,真正認識到數據的價值,不與其他的外部數據進行融合,把與民生相關的,才使得數據開放成為建設智慧城市或智慧政府的重要基礎,領導幹部的思維模式需實現自上而下為主向自下而上為主的轉變,會促進基於大數據的創新創業發展,這種現象在數據能力強的部門體現得尤為明顯。
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治理需求總的來說、有效的個性化公共服務,各政府部門也積累了大量關系國計民生的數據,這些數據目前有哪些主要的應用場景。目前很多政府部門的數據實際上是處於信息孤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