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CP/IP協議堆棧是什麼?包括OSI模型中的哪幾層?謝謝
應用層、傳輸層、互聯網層、網路介面層
2、請教下大家,想要實現兩台主機通信,這種結構可行嗎,交換機的選型是可堆疊還是都行?
根據需求來定,這個圖根本沒多少信息,堆疊不堆疊是根據業務需求來選擇的,一般支持堆疊的交換機都是很貴的,而且堆疊天生有很多缺陷。
3、堆疊交換機的主機與從機之間的連接是如何實現的?
使用專用堆疊線纜連接。交換機需要配置。
只能同一廠家交換機之間堆疊。堆疊協議沒有國標。都是廠家的私有協議。
4、集線器有何功能
交換機可以說是改進的集線器。
集線器,又稱hub,在osi模型中屬於數據鏈路層。價格便宜是它最大的優勢,但由於集線器屬於共享型設備,導致了在繁重的網路中,效率變得十分低下,易產生廣播風暴。所以我們在中、大型的網路中看不到集線器的身影。
交換機是一種基於mac(網卡的硬體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路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並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
目前,80%的區域網(lan)是乙太網,在區域網中大量地了集線器(hub)或交換機(switch)這種連接設備。利用集線器連接的區域網叫共享式區域網,利用交換機連接的區域網叫交換式區域網。那它們二者有何區別呢?
大家知道,乙太網中採用的工作方式是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對於發送端來說,它每發送一個數據信息時,首先對網路進行監聽,當它檢測到線路正好有空,便立即發送數據,否則繼續檢測,直到線路空閑時再發送。對於接收端來說,對接收到的信號首先進行確認,如果是發給自己的就接收,否則不予理睬。
在介紹集線器與交換機二者區別的時候,我們先來談談網路中的共享和交換這兩個概念。在此,我們打個比方,同樣是10個車道的馬路,如果沒有給道路標清行車路線,那麼車輛就只能在無序的狀態下搶道或佔道通行,容易發生交通堵塞和反向行駛的車輛對撞,使通行能力降低。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就需要在道路上標清行車線,保證每一輛車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共享式網路就相當於前面所講的無序狀態,當數據和用戶數量超出一定的限量時,就會造成碰撞沖突,使網路性能衰退。而交換式網路則避免了共享式網路的不足,交換技術的作用便是根據所傳遞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將每一信息包獨立地從埠送至目的埠,避免了與其它埠發生碰撞,提高了網路的實際吞吐量。
共享式乙太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所有用戶共享帶寬,每個用戶的實際可用帶寬隨網路用戶數的增加而遞減。這是因為當信息繁忙時,多個用戶都可能同進「爭用」一個信道,而一個通道在某一時刻只充許一個用戶佔用,所以大量的經常處於監測等待狀態,致使信號在傳送時產生抖動、停滯或失真,嚴重影響了網路的性能。
集線器上是一個中繼器,而中繼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整形再生放大,使被衰減的信號再生(恢復)到發送時的狀態,以擴大網路的傳輸距離,而不具備信號的定向傳送能力。
交換式乙太網中,交換機供給每個用戶專用的信息通道,除非兩個源埠企圖將信息同時發往同一目的埠,否則各個源埠與各自的目的埠之間可同時進行通信而不發生沖突。
交換機只是在工作方式上與集線器不同,其它的連接方式、速度選擇等則與集線器基本相同。
不久的將來,區域網中的交換機將逐取代集線器。
5、什麼是虛擬化存儲??
對於中小型架構來說存儲虛擬化看起來是過大或過於昂貴的技術。但實際上許多不同規模的企業也可以從存儲虛擬化中獲益--通過使用商品硬體和傳統的虛擬化存儲引擎。
簡而言之,虛擬化存儲就是將數據從磁碟中抽象出來。在傳統存儲部署設置中,我們受限於驅動器盤符(在Windows系統上)或邏輯單元號(LUN),並且在特定磁碟層上給定了特定的RAID(獨立磁碟冗餘陣列)演算法。
虛擬化存儲的第一個實例可能是來自將存儲遷移到虛擬伺服器環境。在大多數情況下,這需要實施某種形式的共享存儲。這種共享存儲通常是一個通過光纖通道或iSCSI(互聯網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網路的存儲區域網(SAN)。
在這種設置中,各個伺服器從通常與伺服器架構相連的硬體中抽象出來。從存儲的角度而言,用戶可以也可以不將數據從磁碟中完全抽象出來。虛擬化存儲提供了主機和磁碟的抽象化。
這種互聯的系統,無論是VMware ESXi主機或Windows Server系統,都不知道底層的磁碟是RAID 5、6或者是否可以和它直接互動。存儲處理器作為存儲虛擬化引擎,可以協調實際磁碟和主機系統之間的I/O。
虛擬化存儲還可以帶來新的功能,比如允許透明的存儲擴展。在這些功能中,最引人注目的功能之一就是自動精簡配置。自動精簡配置可以僅消耗實際使用的驅動器空間。存儲管理員另一個青睞的功能就是重復數據刪除。
當用戶在塊層次上部署重復數據刪除的時候,重復數據刪除會檢查邏輯區的磁碟使用情況並尋找相同的數據塊。這些相同的數據塊會被鏈接到第一個實例,然後重復的塊會被存儲系統回收。
其他可能推動管理員轉向虛擬化存儲的功能是卷管理功能,比如復制、快照和遷移。
從一個存儲系統到另一個存儲系統的卷或LUN復制是災難恢復的福音。實際上,像VMware Site Recovery Manager(VMware站點恢復管理器)這樣的解決方案依賴於這種復制技術,需要復制技術才能系統完好地復原到另一個站點。LUN的快照也可以非常有用。LUN快照可以像虛擬機的快照功能那樣運作,整個數據集可以很快地恢復到指定的時間點。
最後,遷移功能也可以為架構管理員帶來很多方便。通過帶虛擬技術(比如VMware的Storage vMotion功能)的虛擬化引擎,管理員可以進行從一個存儲系統到另一個存儲系統的遷移。但是這對於非虛擬化的存儲部分則沒有多大用處。基於SAN的遷移功能可以將一個卷從存儲處理器背後的一個存儲系統遷移到另一個存儲系統,以便將數據從需要移除的設備中遷移出來。
這種功能的一個主要使用情境就是將數據從舊磁碟陣列(比如使用Ultra-320 SCSI磁碟的陣列)遷移到新的磁碟陣列(比如使用串列鏈接SCSI(SAS)驅動器的陣列)。這可以帶來更好的性能。通過虛擬化存儲環境,LUN可以從一個存儲系統遷移到另一個存儲系統,完全不受制於所連接的系統。這主要是因為VMware ESXi主機或Windows Server連接到的不是底層存儲而是存儲處理器,也就是抽象層。
虛擬化存儲的一個隱性好處就是管理員可以解決非結構化數據的數據保護問題。比如說有數TB的存儲,這雖然看起來也不是太多,但是如果這裡麵包含1KB文件的數據,你會很快發現這么多的數據很難在文件系統中管理。
這種情況導致這種類型的數據備份變得異常繁瑣。虛擬存儲可以在塊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將卷復制或快照到另一個存儲系統,從而滿足數據保護的要求。只要存儲系統可以塊層次上對LUN的內容進行操作,那麼虛擬存儲的好處就會顯現出來。
6、我國領先世界的船動力雙燃料發動機,是怎樣的工作原理?
說起中國的造船業,很多人往往會直接聯想到,我國海軍不斷「下餃子」的速度。但其實,相對於我軍各類新式戰艦,055大驅、052D型、075型兩棲攻擊艦的下水,我國在民用方面的研發、設計、製造,也同樣不遑多讓。最近,我國造船業更是完成了又一巔峰。
據《央視網》在9月23日的消息顯示,在22日,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滬東中國有限公司建造的首款23000箱雙燃料超大型集裝箱船,成功在上海長興島造船基地順利交付。該款超大型集裝箱船,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該型首制船被命名為「達飛雅克·薩德」,是因客戶法國達飛集團的需求,建造而成。
該型船隻,法國方面在2017年9月一共向中國船舶集團訂購9艘23000箱雙燃料超大型集裝箱船。除開此次交付的一艘,剩餘8艘將分別由滬東中華、江南造船集團負責。
中國船舶七O八.
據報道指出,這款超大型集裝箱船,光以體型來說,總長度大約在400米。甚至比美軍目前最大的福特級航母還長了近70米。船寬61.3米,貨倉深度在33.5米。甲板面積約24000平方米,不論應用技術,光以這個面積來看,也直逼福特級航母約26000平方米的甲板面積。而後者的造價卻高達130億美元左右,按人民幣計算則接近1千億。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這款超大型集裝箱船,可承載22萬噸貨物。為了滿足載貨量的需求,設計師們為該型船隻的貨物綁扎系統進行了優化,這使得整個貨倉加甲板能夠堆疊24層,直觀數據看的話,接近我們日常生活中一棟22層樓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超大型集裝箱船,還是採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雙燃料動力主機,由中國船舶集團全資WinGD公司研製。使用了全球最大功率的低速雙燃料發動機W12X92DF,尤其重要的是,全球首創的採用了液化天然氣作為主燃料,兼顧燃油動力。這種設計,最大的優勢就是排放問題。與傳統燃油集裝箱船相比,整體的排放幅度下降超過了90%,對環境污染問題來說,有著顯而易見的效果。加上載貨量龐大,也能有效減少傳統集裝箱船的使用頻率,進一步達到減排的目的。
中國船舶七O八.
有意思的是,也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為之。在上周,韓聯社曾經報道稱,韓國現代三湖重工也交付了一艘超大型天然氣集裝箱船。長寬深分別是366米、51米、29.9米。從大小來看,比我國此次交付的稍微偏小一些。然而承載量卻有著天壤之別。韓國的這個「超大型」搭載量僅為1.48萬箱,比我國此次交付的少了接近1萬箱的載量。而在接近的體積里,承載量的差距,就足夠直觀感受到裡面的技術含量了。
在此次超大型集裝箱船交付的話題引發關注之際,也有網友就我國的航母建造話題,進行了討論。認為既然有能力造這種超大型的船隻了,為什麼航母的建造還是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有分析人士就指出,如果只談造一個航母的外殼,那確實具備這種實力。但是,航母不光是造完就完事了的。這裡面還需要龐大的艦載機群,技術應用,後勤維護等一系列問題在裡面。另外,這裡面也存在一種邊際效應,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噸位、體型放大,最大增加的是額外開支,而非是成比例的作戰能力。還有就是能不能保證跟上整體艦隊的行徑速度,也是個大問題。加上我國航母起步原本就晚,對於未來的戰略規劃,也需要航母建造進程有一個漸進過程。(聽風吹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