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務端之間通訊,有哪些主流的方法
答:服務端之間通訊,有兩類服務端,多對一的關系,分別部屬在多台無理伺服器的tomcat中。http服務是普遍熟悉的方法,支持二進制數據上傳,伺服器端也有專門的處理介面,很容易處理掉,http服務端解析數據後,可以增加一個非同步消息框架,非同步處理。KV資料庫,多個客戶端寫,一個服務端讀和刪除,JMS,activemq是一種實現。長連接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客戶端要處理連接斷開後的重新連接,增加了開發難度。謝謝。
2、英雄聯盟伺服器之間通訊問題
你可以先通過「修改 DNS」的方式嘗試恢復(具體操作方式 百度經驗搜索「win10如何修改 DNS」,首選 DNS「119.29.29.29」,備選 DNS「182.254.116.116」)。
3、路由器與伺服器之間互相通信的協議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4、伺服器之間單向網路通訊
其實你這玩意以前還真的有,叫什麼內網(還是外網)隔離器。但不是你說的什麼單向:伺服器1隻能下發數據,伺服器2能接收數據。
其實那隔離也沒用,不會全放心。
5、兩台電腦之間通訊為什麼要設伺服器?
電腦之間通訊,連接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小型區域網如無特殊要求用得最多的就是對等網。這種網路之間相互通訊就不用架設伺服器。當然也有比較常見的伺服器--客戶端類型,這就需要伺服器了。
6、客戶端程序和伺服器之間通信用的是什麼技術?
客戶端程序和伺服器之間通信用這是網路傳輸層的問題,在傳輸層上主要就是兩種數據包,即為TCP(可靠連接)、UDP(不可靠連接),這個其實與你想要做的伺服器和程序設計沒有大的關系,不知道你要搭建什麼伺服器,是windows還是linux 伺服器,在windows下面一般是ASP.net +SQL server (很多人現在也在windows下做apacha+php+mysql); 在linux下面是apacha+php+mysql;網站使用的是HTTP協議來實現網站的建設
7、兩台伺服器之間怎麼通信
我說一種最簡單的方法:1、路由上映射80以及遠程埠給Web伺服器的80和遠程埠。2、路由上映射其他埠(如4489)給資料庫伺服器的遠程埠。這樣就解決了2台伺服器都需要遠程登陸的問題了。3、這2個機器,默認應該是走的內網路由方式連接,你就用內網IP把他們連接起來。
8、郵件伺服器之間是怎樣通信的
「用戶1」是gmail域的用戶,本域用戶向外網域發郵件時,必須先把客戶端撰寫的郵件傳遞給內本域,本域伺服器檢容查來信的域名是發給自己的域中用戶還是發給外域的用戶,如果是發給自己域用戶就會直接投遞,如果是發往外域用戶,gmail郵件伺服器就會把信交給外網域名解析解析伺服器,找到收信域名,由SMTP傳輸協議發給接收域。用戶2是hotmail域的用戶,他可以從郵件伺服器通過POP或IMAP下載或讀取自己的郵件數據。
9、伺服器之間通訊問題
在這里問能有準確答案? 我也沒弄過,但兩台機器用過memcached 存 session , 兩台機器 共享session 是沒問題的
10、控制板和伺服器之間怎麼通訊
串口調試,復當然要用電腦的串口制嗎?否則還叫什麼串口調試?
電腦的RS232串口與單片機控制板RS232串口,相連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筆記本電腦,沒有串口,就用一條USB轉串口線。
單片機控制板都應該有RS232串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