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入域名系統的來由
因為域名很形象,很好記憶
要全是IP地址的話,不容易記憶,而且容易出錯
2、互聯網的來歷
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了反共反蘇的鐵幕演講,從此拉開了以美國和北約為首的西方集團,與以蘇聯和華約為首的東方集團長達44年的「冷戰」(1947-1991年)的序幕。冷戰最初以美國1947年的杜魯門主義出台為起點,以1955年華約的成立最終形成兩級對抗,以1991年的蘇聯解體和2006年的南斯拉夫的解體為終點,冷戰過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期間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各種科技和軍備競賽,導致各大核武庫均具有毀滅地球多次的可怕能力,同時也快速推動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極速發展。
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毀滅式核戰爭的爆發,防止中央控制方式的通訊帶來的毀滅風險,美國國防部下屬的「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於1968年聘請有「阿帕網之父」稱謂的羅伯茨,為高級研究計劃署設計自家用的網路,簡稱Arpanet,這就是今天互聯網的雛形。阿帕網的出現,使得網路鏈接方式從中央控制模式,發展到分散式數據交換包模式(保羅.巴蘭:「分散接力數據包交換」理論)。這個模式的本意是為了防止中央控制被毀滅的全面癱瘓威脅,並可以把各種通訊數據拆分成大量的小的數據包,增加竊聽的難度等(當然,現在的監控水平和竊聽技術已經遠遠超過當年的狀況了,因此從目前來說這個模式並沒有達到增加竊聽的難度)。
互聯網雛形出現了,但是互聯網如果需要繼續發展,那麼第一個根本要點就是,如何解決不同的電腦接入同一個系統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72年國際互聯網工作組(INWG)開始組織起草了TELNET協議,並於1973年和1974年分別制定了FTP文件傳輸協議和TCP傳輸控制協議。有了這三個基本的接入標准,就為日後互聯網的爆發奠定了基礎,因為所有的電腦都可以按照統一的標准接入互聯網。
但是大量接入電腦互相之間該如何通訊呢?這就需要給每台接入的電腦設置一個門牌號,大家都互有門牌號,你只要知道對方的門牌號,雙方就可以達成連接,然後將信息按照統一的格式打包成數據包,並按照統一的交換標准進行數據傳輸。這個門牌號,我們叫IP地址,這是在1988年確立的TCP/IP協議,有了這個協議標准終於引爆了現代互聯網時代。
1989年,全球接入互聯網的主機超過10萬台,1990年突破30萬台。但是,又有一個問題阻礙了互聯網發展的腳步。因為數以萬計的主機之間的通訊太過「技術化」,並非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因為獲取網路分享的數據信息和傳輸數據都很有「技術性」,並且可視化的數據也很「技術」,這樣的「技術活」很難讓尋常百姓使用互聯網。因此1991年又是互聯網大眾化的關鍵年份,因為這一年實現了WWW(英文全稱「World
Wide Web」,
中文名「萬維網」)的內容可視化和站點化,並開發出了瀏覽器,這樣就可以方便一般人使用可視化瀏覽器訪問可視化的站點文字和圖片信息,也就沒有「技術活」的壁壘阻擋互聯網用戶的平民化了。
平民化的互聯網的開始快速發展,隨著多媒體電腦的出現和多媒體互聯網的實現,1993年全球接入的主機多達200萬台,並出現了600多個網站,其中包括美國白宮的網站。同年,美國網景公司(曾經是當年美國納斯達克叱吒風雲的上市公司)的NETSCAPE瀏覽器誕生了。到了1994年互聯網正式商業化運營了,接入主機超過300萬,WEB網站超過1萬個。
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這么多的網站都用IP地址來訪問,不但大眾很難記得住,就算是專業的技術人員也同樣記不住,成千上萬的網站和主機根本不可能全靠IP來記憶和訪問。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當然是DOMAINNAME--「域名」!
其實域名服務系統(DNS:Domain Name System)早在1983年就由Paul
Mockapetris開發出來,並於第二年就開始正式啟用,1985年Symbolics公司就注冊了第一個.com域名,但當時的注冊者聊聊無幾。一直到1993年,互聯網商用化、大眾化後,域名才開始吃香,域名也成了大眾訪問互聯網的主要定址方式。
美國NSI公司(NETWORK
SOLUTIONS)1993年與美國政府簽訂了5年的代理合同,獨家代理.COM、.NET、.ORG的注冊權,當年域名注冊量就超過7000個,域名最早的注冊價格是每個每年100美元,兩年後降價為每個每年50美元。截至1998年,NSI注冊域名就已經超過120萬個,其中90%是.com後綴的域名。
後來,迫於國際壓力,柯林頓時代的美國政府於1998年發表白皮書,建議由非盈利機構接管政府的域名管理職能。同年十月,成立了非盈利的Internet管理組織--ICANN。美國政府與NSI終止合同以後,ICANN與美國政府簽訂協議,負責監視與Internet域名和地址有關的政策和協議,美國政府採取不幹預政策。
ICANN通過各個不同的合同關系對應不同的後綴域名,授權不同的注冊局為全球提供域名注冊等服務,而各個注冊商根據不同的需求與ICANN授權的注冊局建立代理關系,比如.COM和.NET目前一直都是VERISIGN。
至此,現代互聯網已基本成型。
1994年,中國接入互聯網。
1995年 接入主機超過650萬,10萬個WWW網站,出現WWW搜索引擎技術。
1996年 微軟(MS)進入互聯網,IE和NETSCAPE開始生死較量(NETSCAPE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