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IDC知識 > 伺服器測評

伺服器測評

發布時間:2020-08-05 11:43:38

1、測試伺服器是什麼

2、推薦幾個國外的伺服器測試網站。。。

我這沒有啊。一般不允許測試

3、如何測試伺服器的穩定性?

伺服器穩定性是最重要的,如果在穩定性方面不能夠保證業務運行的需要,在高的性能也是無用的。
正規的伺服器廠商都會對產品驚醒不同溫度和濕度下的運行穩定性測試。重點要考慮的是冗餘功能,如:數據冗餘、網卡榮譽、電源冗餘、風扇冗餘等。
一些測試方法主要分以下幾種:
壓力測試:已知系統高峰期使用人數,驗證各事務在最大並發數(通過高峰期人數換算)下事務響應時間能夠達到客戶要求。系統各性能指標在這種壓力下是否還在正常數值之內。系統是否會因這樣的壓力導致不良反應(如:宕機、應用異常中止等)。
Ramp Up 增量設計:如並發用戶為75人,系統注冊用戶為1500人,以5%-7%作為並發用戶參考值。一般以每15s載入5人的方式進行增壓設計,該數值主要參考測試加壓機性能,建議Run幾次。以事務通過率與錯誤率衡量實際載入方式。
Ramp Up增量設計目標: 尋找已增量方式加壓系統性能瓶頸位置,抓住出現的性能拐點時機,一般常用參考Hits點擊率與吞吐量、CPU、內存使用情況綜合判斷。模擬高峰期使用人數,如早晨的登錄,下班後的退出,工資發送時的消息系統等。
另一種極限模擬方式,可視為在峰值壓力情況下同時點擊事務操作的系統極限操作指標。加壓方式不變,在各腳本事務點中設置同集合點名稱(如:lr_rendzvous("same");)在場景設計中,使用事務點集合策略。以同時達到集合點百分率為標准,同時釋放所有正在Run的Vuser。
穩定性測試:已知系統高峰期使用人數、各事務操作頻率等。設計綜合測試場景,測試時將每個場景按照一定人數比率一起運行,模擬用戶使用數年的情況。並監控在測試中,系統各性能指標在這種壓力下是否能保持正常數值。事務響應時間是否會出現波動或隨測試時間增漲而增加。系統是否會在測試期間內發生如宕機、應用中止等異常情況。
根據上述測試中,各事務條件下出現性能拐點的位置,已確定穩定性測試並發用戶人數。仍然根據實際測試伺服器(加壓機、應用伺服器、數據伺服器三方性能),估算最終並發用戶人數。
場景設計思想:
從穩定性測試場景的設計意義,應分多種情況考慮:
針對同一個場景為例,以下以公文附件上傳為例簡要分析場景設計思想:
1)場景一:已壓力測試環境下性能拐點的並發用戶為設計測試場景,目的驗證極限壓力情況下測試伺服器各性能指標。
2)場景二:根據壓力測試環境中CPU、內存等指標選取伺服器所能承受最大壓力的50%來確定並發用戶數。
測試方法:採用1)Ramp Up-Load all Vusers simultaneously
2)Duration-Run Indefinitely
3)在Sechele-勾選Initalize all Vusers before Run
容錯性測試:通過模擬一些非正常情況(如:伺服器突然斷電、網路時斷時續、伺服器硬碟空間不足等),驗證系統在發生這些情況時是否能夠有自動處理機制以保障系統的正常運行或恢復運行措施。如有HA(自動容災系統),還可以專門針對這些自動保護系統進行另外的測試。驗證其能否有效觸發保護措施。
問題排除性測試:通過原有案例或經驗判斷,針對系統中曾經發生問題或懷疑存在隱患的模塊進行驗證測試。驗證這些模塊是否還會發生同樣的性能問題。如:上傳附件模塊的內存泄露問題、地址本模塊優化、開啟Tivoli性能監控對OA系統性能的影響等等。
測評測試是用於獲取系統的關鍵性能指標點,而進行的相關測試。主要是針對預先沒有明確的預期測試結果,而是要通過測試獲取在特定壓力場景下的性能指標(如:事務響應時間、最大並發用戶數等)。
評測事務交易時間:為獲取某事務在特定壓力下的響應時間而進行的測試活動。通過模擬已知客戶高峰期的各壓力值或預期所能承受的壓力值,獲取事務在這種壓力下的響應時間。
評測事務最大並發用戶數:為獲取某事務在特定系統環境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並發用戶數而進行的測試活動。通過模擬真實環境或直接採用真實環境,評測在這種環境下事務所能承受的最大並發用戶數。判定標准閾值需預先定義(如響應時間,CPU佔用率,內存佔用率,已出現點擊率峰值,已出現吞吐量峰值等)。
評測系統最大並發用戶數:為獲取整個系統所能夠承受的最大並發用戶數而進行的的測試活動。通過預先分析項目各主要模塊的使用比率和頻率,定義各事務在綜合場景中所佔的比率,以比率方式分配各事務並發用戶數。模擬真實環境或直接採用真實環境,評測在這種環境下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並發用戶數。判定標准閥值預先定義(如響應時間,CPU佔用率,內存佔用率,已出現點擊率峰值,已出現吞吐量峰值等)。取值標准以木桶法則為准(並發數最小的事務為整個系統的並發數)。
評測不同資料庫數據量對性能的影響:針對不同資料庫數據量的測試,將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資料庫中各表的數據量對事務性能的影響。得以預先判斷系統長時間運行後,或某些模塊客戶要求數據量較大時可能存在的隱患。
問題定位測試在通過以上測試或用戶實際操作已經發現系統中的性能問題或懷疑已存在性能問題。需通過響應的測試場景重現問題或定義問題。如有可能,可以直接找出引起性能問題所在的代碼或模塊。
該類測試主要還是通過測試出問題的腳本場景,並可以增加發現和檢測的工具,如開啟Tivoli性能監控、開啟HeapDump輸出、Linux資源監控命令等。並在場景運行過程中輔以手工測試。

4、如何測試伺服器

伺服器測試方法

伺服器測試方法分為兩個大方面,性能測試與功能測試。

我們在性能測試方面採用了新的測試方法,主要分為文件測試、資料庫性能測試與
Web
性能測試三個
方面。其中,文件性能與資料庫性能採用美國
Quest
軟體公司的
Benchmark Factory
負載測試和容量規劃
軟體,
Web
性能測試則使用了
Spirent
公司提供的
Caw WebAvalanche
測試儀。

一、性能測試

1
、文件性能測試方法

Benchmark Factory
軟體能按照文件讀寫的關鍵指標定製事務。軟體最大支持
1000
個虛擬客戶。

本次測試環境包括
10
台配置為
PIII800/128MB
內存
/20G
硬碟以上的客戶端,它們用來模擬虛擬用戶。
控制台為配置是
PIII 850/128MB
內存
/40G
硬碟的
Acer
筆記本電腦。交換機為帶有兩個千兆
GBIC
介面、
24

10/100M
自適應埠的
Cisco 2950
,客戶端與控制台通過
100M
網卡連到交換機上,被測伺服器則通
過千兆光纖網卡與交換機相連接。

被測伺服器均安裝帶
SP4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操作系統,在所有三項性能測試中都統一
RAID
級別為
5


在具體測試方案設置上,測試軟體把決定文件讀寫操作的關鍵因素設定為:讀
/
寫、隨機
/
順序、操作
塊大小、對象大小四個。在本次測試中,考慮到我們設有單獨的資料庫及
Web
測試項目,所以在文件測試
中,我們把目標確定為測試伺服器基本的
I/O
性能,這主要由網路介面、系統帶寬、磁碟子系統等幾大部
分所決定。同時,從幾部分的作用看,以大操作塊讀寫大對象文件,小操作塊讀寫小對象文件,較能反映
伺服器最基本的
I/O
性能,即「大操作塊讀寫大文件」對系統帶寬、緩存的考察,以及「小操作塊讀寫小
文件」對磁碟子系統、網路介面的考察。最終我們確定的四個事務是:

大文件順序讀寫
(
操作塊
8KB
,對象文件
80% 500KB

20% 1MB)

大文件隨機讀寫
(
操作塊
8KB
,對象文件
80% 500KB

20% 1MB)

小文件隨機讀
(
操作塊
1KB
,對象文件
80% 1KB

10% 10KB

10% 50KB)

小文件順序寫
(
操作塊
1KB
,對象文件
80% 1KB

10% 10KB

10% 50KB)

每個事務的用戶數均以固定步長逐漸增加,
最大可增加到
1000
個虛擬用戶。
其中,
「大文件順序讀寫」
事務的用戶數按照
40
的步長從
1
可增加到
400

(
測試至強伺服器
)

200

(
測試
TUALATIN
伺服器
)
,其
他事務則將用戶數按照
100
的步長從
1
增加至
1000
。我們期望得到其在不同用戶數時被測伺服器的性能表
現。總體上其走勢及峰值反映了該伺服器的性能。每項事務均運行三次,每次之間被測伺服器進行重啟,
最終結果為三次平均值。

2
、資料庫性能測試方法

「乘機安全小貼士」安全出行要重視

資料庫性能測試同樣使用了
Benchmark Factory
軟體,測試環境如同文件性能測試。測試時,在被測
伺服器上安裝
SQL Server 2000
使用企業版。首先在被測伺服器上創建新的資料庫,通過使用
Benchmark
Factory
預定義的
Database Spec
項目向資料庫中創建表,裝載數據。在伺服器端創建以
CPU
計算為主的
存儲過程,通過
10
台客戶機模擬用戶、按照
40
個虛擬用戶的步長遞增到
400
個用戶,執行該存儲過程。
結果是以獲得的每秒事務數
(TPS)
衡量伺服器的資料庫事務處理能力。
整個測試分為三次,
每次之間重新啟
動被測伺服器,最終取三次平均值作為評價結果。

3

Web
性能測試方法

Web
性能測試工具是由
Spirent
公司提供的
Caw WebAvalanche

WebAvalanche
模擬實際的用戶發出
HTTP
請求,
並根據回應給出具體的詳細測試結果。
它有以下特點:
能夠模擬成百上千的客戶端對伺服器發
出請求
;
能夠模擬真實的網路應用情況,
比如網站在高峰期的訪問量應該是動態的維持,
有新客戶端的加入,
同時也有原客戶的離去,
訪問量不是固定不變的
;
可以產生
20000
個連接
/
秒請求量,
足以滿足測試的需要
;
測試項目豐富,有訪問請求的成功失敗數,有
URL
和頁面的響應時間,有網路流量數,還有
HTTP

TCP

議的具體情況。

測試時,被測伺服器與
WebAvalanche
上都裝有千兆光纖網卡,兩網卡通過光纖直接連接。監控端
(

置為
PIII 1GHz/128M
內存
/20G
硬碟
)
安裝了帶
SP4

Windows 2000 Server,
該監控端與
WebAvalanche

過交叉線直連。在監控端通過
Web
瀏覽器配置
WebAvalanche
,在被測伺服器安裝了
SQL Server 2000
企業
版,並用微軟的
IIS
建立了
Web
伺服器。

測試分為靜態性能與動態性能兩部分。主要是因為在實際的
Web
應用中,有的站點靜態內容居多,提
供的服務也絕大多數是靜態的,
因此,
他們就會特別的關心伺服器靜態性能
;
同樣,
有的站點提供的服務交
互性的內容居多,他們就會更關心伺服器的動態性能。

被測網站中頁面大小及靜態、動態頁面所佔比例均參照實際網站得出,整個網站靜態、動態頁面所佔
比例是
70%

30%
,使用的動態頁面類型為
ASP
。請求頁面樣本的文件大小分布比例與整個網站的相同。

靜態性能測試模擬發出的均是靜態頁面請求。在測試動態性能時,動態頁面的訪問請求占
20%
,其餘
80%
為靜態頁面請求。我們根據實際的
Web
伺服器一天中的運行情況建立了一個伺服器頁面請求模型,該
模型由
4
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預熱階段,
WebAvalanche
發出的請求量由
0
慢慢上升到
200;
第二階段
是逐步加壓階段,請求量逐步累加到最大值
8200;
第三階段是動態維持階段
;
第四階段是下降階段,請求量
由最大值迅速下降為
0
。其中,最大請求量略大於實際伺服器能夠提供的事務處理量。

被測伺服器的靜態與動態測試分別測試三遍,每遍之間被測伺服器和測試儀均重啟,結果取三次的平
均值。由此可見,此伺服器測試方法立志於最終結果的准確性。

二、功能測試

在功能測試方面,我們對被測伺服器的可擴展性、可用性以及可管理性進行了綜合評價,其中可擴展
性包括硬碟、
PCI
槽以及內存等的擴展能力,可用性包括對熱插拔、冗餘設備
(
如硬碟、電源、風扇、網卡

)
的支持,可管理性則指的是伺服器隨機所帶的管理軟體。
我們在對伺服器進行總體評價時,綜合了性能、功能和價格三方面因素,依據《網路世界》所做的用
戶調查結果,分別給予不同權重,性能占
50%
,功能占
40%
,而價格則占
10%
。在分析性能時,資料庫性能
占其中的
50%
,而文件性能占
30%

Web
性能占
20%


綜上所述,這種全新的伺服器測試方法更夠更准確更直接的對伺服器進行測試,而且數據更加精確。
希望能給又需要的讀者朋友帶來一定的幫助

謝謝採納。

5、如何測試伺服器?

一、伺服器測試方法分為兩個大方面,性能測試與功能測試。

在性能測試方面採用了新的測試方法,主要分為文件測試、資料庫性能測試與Web性能測試三個方面。其中,文件性能與資料庫性能採用美國Quest軟體公司的Benchmark Factory負載測試和容量規劃軟體,Web性能測試則使用了Spirent公司提供的Caw WebAvalanche測試儀。

6、如何測試一台伺服器的好壞?

一般伺服器廠商在裝配好了伺服器之後都會對伺服器進行測試.所使用的軟體也不一樣.一般有使用 everest 的.比較全面.你想測試也可以用它.

7、為什麼買伺服器之前要先測試伺服器?

一般都會測試的,主要是測試觀察機房網路質量,以及伺服器的配置,最後就是測試帶寬上傳下載速度。

8、伺服器硬體測試教程

1概述
1.1背景
本文的編寫背景是目前機房伺服器資源存在未充分使用的現象,為了合理分
配資源,現需要對伺服器自身性能進行評估,探索一套評估方法,從而為後續資源合理分配提供依據。
1.2評測指標
簡單來說,伺服器硬體性能指標來自於測試對象,一般x86伺服器的主要組
成有CPU、內存、硬碟、網卡等。針對單機,評測指標重點關注CPU、內存、IO、網路;對於集群,重點關注網路、高可用。
本文主要評測單機性能,指標如下:
CPU—計算能力
內存—延時、速率
IO—讀寫能力
網路—網路帶寬
1.3工具概況
CPU主流評測工具有Linux平台的SPECCPU、linpack,Windows平台的Sandra。
內存主流評測工具有Linux平台的stream,Windows平台的Sandra。
IO主流評測工具有Linux平台的Iozone,Windows平台的Iometer。
網路主流評測工具有Linux平台的iperf、netperf。
其他一些對整體系統進行評測的工具就不再介紹了,例如SPEC系列、TPC基準系列。
2 CPU性能
2.1評測方法
關於Linux測試cpu性能,有3個重要的概念:上下文切換(context switchs),運行隊列(Run queue)和使用率(utilization)。
業務運行中最關注的CPU項就是使用率,使用率是和業務負載強相關的,通常可以通過監控軟體或Linux系統工具獲取。
另一個基本評測值就是計算能力,包括整數、浮點計算,可以使用SPECCPU、linpack測試。
2.2評測工具
CPU使用率是平時最關注的性能項,採用系統工具或第三方工具都可以。具體工具不再詳述。
CPU整數、浮點計算能力,是伺服器發布必測項,但是對於客戶卻不太重要,客戶關注的是業務運行時CPU的能力是否會成為瓶頸。評測工具主要有SPECCPU2006、Linpack:
SPEC CPU 2006包括了CINT2006和C FP2006兩個子項目,前者用於測量和對比整數性能,而後者則用於測量和對比浮點性能,SPEC CPU 2006包括了12項整數運算和17項浮點運算。
Linpack現在在國際上已經成為最流行的用於測試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浮點性能的benchmark。通過利用高性能計算機,用高斯消元法求解N元一次稠密線性代數方程組的測試,評價高性能計算機的浮點性能,測試結果以浮點運算每秒(Flops)給出。
3 內存性能
3.1評測方法
內存性能一般關注的指標是延時、帶寬,測試方法有Windows下使用Sandra,Linux使用stream進行評測,可以得到當前內存的實際速率、延時。這是單獨針對內存的測試方法,但在實際應用中通常對內存的評測是在壓力、穩定性、性能測試時的監測內存的使用。
3.2評測工具
STREAM是業界廣為流行的綜合性內存帶寬實際性能測量工具之一。隨著處理器處理核心數量的增多,內存帶寬對於提升整個系統性能越發重要,如果某個系統不能夠足夠迅速地將內存中的數據傳輸到處理器當中,若干處理核心就會處於等待數據的閑置狀態,而這其中所產生的閑置時間不僅會降低系統的效率還會抵消多核心和高主頻所帶來的性能提升因素。STREAM具有良好的空間局部性,是對TLB友好、Cache友好的一款測試。STREAM支持Copy 、Scale 、 Add、 Triad四種操作。
4 IO性能
4.1評測方法
伺服器的存儲性能也就是指IO性能,通常評測的重點是各種數據塊(512B、4K、2M…)下的讀寫能力,具體指標有IOPS、帶寬、時延。測試原理是工具對存儲加壓也就是產生各種讀寫操作來測試整個IO的最大能力。
4.2評測工具
Iometer是Windows系統下對存儲子系統的讀寫性能進行測試的軟體。可以顯示磁碟系統的最大IO能力、磁碟系統的最大吞吐量、CPU使用率、錯誤信息等。用戶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測試的參數,有存取類型(如sequential ,random)、讀寫塊大小(如64K、256K),隊列深度等,來模擬實際應用的讀寫環境進行測試。
IOzone主要用來測試操作系統文件系統性能的測試工具,該工具所測試的范圍主要有,write , Re-write, Read, Re-Read, Random Read, Random Write, Random Mix, Backwards Read, Record Rewrite, Strided Read, Fwrite, Frewrite, Fread, Freread, Mmap, Async I/O。使用iozone可以在多線程、多cpu,並指定cpu cache空間大小以及同步或非同步I/O讀寫模式的情況下進行測試文件操作性能。
5 網路性能
5.1評測方法
網路帶寬不難理解,就是系統收發包時的最大流量,一般分為TCP、UDP兩種模式。影響伺服器網路性能主要是網卡的性能,其他如系統內核、驅動也是相關因素。測試方法一般需要2台伺服器進行收發包,一端server,一端client。
5.2評測工具
Iperf是一個網路性能測試工具。Iperf可以測試TCP和UDP帶寬質量。Iperf可以測量最大TCP帶寬,具有多種參數和UDP特性。Iperf可以報告帶寬,延遲抖動和數據包丟失。利用Iperf這一特性,可以用來測試一些網路設備如路由器,防火牆,交換機等的性能。
Netperf是一種網路性能的測量工具,主要針對基於TCP或UDP的傳輸。
Netperf根據應用的不同,可以進行不同模式的網路性能測試,即批量數據傳輸(bulk data transfer)模式和請求/應答(request/reponse)模式。Netperf測試結果所反映的是一個系統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向另外一個系統發送數據,以及另外一個系統能夠以多快的速度接收數據。

與伺服器測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