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dc伺服器的發展
起源 IDC起源於ICP對網路高速互聯的需求,而且美國仍然處於世界領導者位置。在美國,運營商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將網路互聯帶寬設得很低,用戶不得不在每個服務商處都放一台伺服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DC應運而生,保證客戶託管的伺服器從各個網路訪問速度都沒有瓶頸。 IDC不僅是數據存儲的中心,而且是數據流通的中心,它應該出現在Internet網路中數據交換最集中的地方。它是伴隨著人們對主機託管和虛擬主機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狀況而產生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由ISP的伺服器託管機房演變而來的。具體而言,隨著Internet的高速發展,網站系統對帶寬、管理維護日益增長的高要求對很多企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於是,企業開始將與網站託管服務相關的一切事物交給專門提供網路服務的IDC去做,而將精力集中在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業務中去。可見,IDC是Internet企業分工更加細化的產物。
早期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在早期巨大房間內的計算產業中是有根源的。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操作和維護都復雜,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來操作。連接所有的組件需要很多電纜,進而產生了供應和組織的方法,例如標准支架來安放設備,提高的地板,以及電纜盤子(被安裝在頭頂上或升高的地板下)。同樣,舊的計算機需要大量的電源,不得不被冷卻以防止過熱。安全非常重要-計算機非常的貴,並且常常被用於軍事目的。控制計算機房間訪問許可權的基本設計方針因此被設計。 在繁榮的微型計算機行業,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開始四處發展,在很多案例中很少有或沒有操作需求。然而,隨著信息技術(IT)的發展,操作開始變得復雜,公司漸漸地認識到需要控制IT資源。隨著客戶端-伺服器計算的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微型機(被稱為servers)開始在舊計算機房間中尋找他們的位置。便宜的網路設備的可用性,外加網路電纜的新標准,使得在公司內的一個房間中,使用分層設計來放置伺服器這種可能,在這個時刻被公認,並不斷流行開來。
現代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的繁榮在dot-com泡沫中來臨了。公司需要快速的Internet連接,以及不斷的部署系統並出現在Internet上。安裝這種設備對於許多小公司是不可行的。許多公司開始建立非常大的設備,被稱為Internet數據中心(IDCs),它提供了商業上的系統部署和操作的解決方案。新技術和實踐被設計用來處理測量和如此巨大測量操作的操作需求。 從2007年起,數據中心設計、構建和運作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學科。標准文檔來自於可信任的專家組,如電訊產業聯合會,詳細說明數據中心設計的需求。眾所周知數據中心可用性的操作韻律學能夠用來評估商業中斷的影響。有許多開發在操作實踐中被完成,並且設計了友好環境的數據中心。 IT業務是大部份組織的業務中最關鍵的一個方面。主要的一個關注點是商業連續性;公司依靠他們的信息系統來運作他們的業務。如果一個系統變的不可用,公司運作可能被削弱或被完全停止。針對IT業務保證一個可靠的基礎構造組織,將破壞的可能減到最小,是很必要的。信息安全也是一個關注點,為了這個原因,一個數據中心不得不提供安全的環境以保證最小化一個安全突破口的可能性。一個數據中心為了它的主機環境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必須因此保持高標准。這個通過雙份冗餘的光纖光學電纜和包含應急備份發電電源被完成。
2、有人知道電腦伺服器的發展沿革?
應用伺服器的發展
傳統的應用系統模式是「主機/終端」或「客戶機/伺服器」,隨著Internet 的發展壯大
,這些傳統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於是就產生了新的分布式應用系統,相應地,
新的開發模式也應運而生,即所謂的「瀏覽器/伺服器」結構、「瘦客戶機」模式。如何
實現這種模式呢?應用伺服器便是一種核心技術。據Forrester Research 預測,到200
2年時,應用伺服器的營業額將超過20億美元。既然有這么好的前景,那麼到底何謂應用
伺服器?它是如何分類的呢?它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本期技術特寫將向大家全面闡述應
用伺服器的概念、分類、產生、發展以及應用伺服器的代表性產品。
概念篇
目前應用伺服器市場還是一個非常容易弄混的市場,有大約40家公司聲稱他們擁有應用
伺服器產品,而每家提供的功能卻往往大相徑庭。所以,盡管今天有許多應用伺服器可
供選擇??從知名的領先於市場的大公司到小型新興公司的產品,應有盡有,但這種技
術還沒有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商品,所以選購者在在購買時難下決斷。
由於應用伺服器是門新的技術,它的概念還尚未統一,它到底應該包含什麼還是仁者見
仁,智者見智,但總體來說,應用伺服器通過把用戶介面、商業邏輯和後端服務分割開
來,向開發者提供了一種創建、部署和維護企業規模的Web應用的模塊化方式,為要轉向
Web的用戶提供了高性能多線程的環境。它是一種支持多種工業標準的協議和界面引擎,
它支持的標准包括資料庫互聯標准ODBC和JDBC、CORBA、COM/DCOM、Enterprise JavaBe
ans(EJB)對象模型等。
三層或N層分布式Web計算技術的發展導致了應用伺服器技術的革新。在分布式三層環境
中,應用伺服器駐留在中間層,夾在客戶器前端的用戶界面與後端的數據和企業應用之
間。
分布式多層體系結構要求應用伺服器主要考慮三方面的技術。首先是開發環境,開發人
員需要 一種創建新組件、並將已有組件加以集成的開發環境。其次是應用程序的集成,
由於企業計算環境比較復雜,它綜合了傳統的應用程序和新型應用程序,因此開發人員
需要集成各種應用程序,以創建出更強大的應用。第三是應用程序的配置,由於典型的
Web 應用程序是分布式,其組件運行在不同的伺服器上,並且有大量的用戶對其進行訪
問,因此需要配置平台的支持,以便在用戶劇增時能有效地擴展,並保持系統的穩定。
這種分布式多層應用體系結構將會為企業帶來實際利益。首先,應用功能被分為幾個模
塊化部分,使應用的創建、修改和維護更加容易。其次,當業務邏輯從後端移向中層的
一般較便宜的硬體上時,就會帶來實際利益。這種體系結構的模塊化特徵還使公司能實
施革新應用,從而改善業務流程,保持對競爭者的優勢。
分類篇
目前的應用伺服器已根據功能劃分為獨立的類別,在購買時請檢查應用伺服器所支持的
功能。
隨著應用伺服器市場的發展,新的和合並的功能將會出現,但目前市場中主要有六種類
型:事務伺服器、知識伺服器、帶有集成開發工具的應用伺服器、協作伺服器、瘦服務
器和主機訪問伺服器。
事務伺服器包括從電子商務實施到處理幫助桌面或人力資源數據共享的部門伺服器的種
種功能。事務伺服器離商用功能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每種實施計劃都需要用戶進行努力
開發,因此,這些計劃成本仍在增加。
21世紀將會有大量需求事務部署。有鑒於此,帶有集成開發工具的事務伺服器和應用服
務器正合並成一種能同時處理事務管理和開發需求的伺服器。IBM、Oracle、微軟、Net
scape、BEA和Sun等廠商在支持企業大型事務應用功能的同時,正在努力簡化自己的產品
的設計和開發。
知識伺服器是一種更新的應用伺服器,一般能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來源中搜集數據並編
索引。這些伺服器通常具有HTTP支持、編索引功能和支持廣泛的數據和文件格式的檢查
和析取的工具。知識伺服器還可以支持工作流和業務邏輯處理能力。
Lotus和Netscape等廠商正增加大量工作流,由於知識伺服器支持工作流,因而,協作服
務器可能會與之合並,以改善公司的數據管理。這一領域的供貨商正在制定標准化協作
方面的協議,可能將提高使用不同的協作伺服器的機構間的互操作性。這一協議有可能
大大使基於Web的商家對商家事務的集成更加容易。
帶有集成開發工具的應用伺服器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向成熟。該領域的供貨商正在為開發
和部署工具補充事務能力,創建一種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
許多早期採用應用伺服器技術的人士抱怨它缺乏足夠的開發工具支持。BEA/Weblogic、
Bluestone、Forte和SilverStream等供貨商在支持部署能力的同時大幅簡化了開發程序
。但是,這種伺服器仍很復雜,應予以認真的分析對待。
瘦伺服器是一類與眾不同的應用伺服器。這些解決方案通常是支持HTTP及另外的具體功
能(如Web頁面緩存)的軟、硬體的組件。將來,它們可能與其它種類合並。
Cobalt等廠商推出了瘦伺服器功能,當這種功能與另一種解決方案集成時,性能將超過
同類特徵;這對某種關鍵功能的高度優化來說至關重要。
最近,主機訪問伺服器已接近商用伺服器。這些伺服器管理著主機應用的訪問和表示,
通常是通過伺服器管理的基於瀏覽器的5250或3270模擬對話進行管理。
IBM、Attachmate等添加了平台支持、可管理性和客戶端自定義特徵。下一代主機訪問服
務器可能將通過支持對主機數據更具客戶化的訪問與其它應用伺服器合並。
在某些情況下,應用伺服器可能會不受分類所限,支持不只一種服務。例如,SilverSt
ream和Sybase所推出的應用伺服器就有集成開發工具,同時還具備事務支持。將來,服
務器操作系統中也可能包含一種或多種功能。Solaris、OS/400、NetWare、Linux、Win
dows和其它伺服器操作系統已具備Web技術,預計將來還會添加更多的應用伺服器功能。
其實,這種方式意味著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購買前對應用伺服器作出評價並非易事。你必須衡量它是否滿足你的需求,關鍵是要
檢查部署能力和安全功能,評估可伸縮性和可靠性。最後,還要考慮到這種市場處於不
斷發展變化之中。
專家篇
應用伺服器走向成熟 中國科學院軟體所 李淵明([email protected])
應用伺服器的由來
回顧軟體平台的主要發展過程及趨勢,對於理解應用伺服器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軟
件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從舊平台不斷向新平台進化的過程。
每當一個新平台出現的時候,都會有許多人首先開發出局部產品,每個產品可以滿足一
小部分的功能。隨著市場的發展成熟,會出現幾個主導公司,他們將許多局部產品的功
能綜合到他們的產品中,形成主導產品。關系資料庫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
有許多局部產品,如數據倉庫、對象存儲、全文檢索、事務處理、點陣圖索引等,現在這
些都已經包含在主導產品中了,如Orcale 8、Sybase Adaptive Server等。在客戶應用
中,一開始有各種各樣的小型軟體產品,分別用於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圖文處理、郵
件處理、拼寫檢查、記事簿、活動安排等等,現在微軟、Lotus等已經將許多標準的辦公
功能集成到了一個單一的產品套裝中,成為主導產品,現在我們一般不再需要五花八門
的單一功能的辦公軟體產品了。
我認為Web市場和應用伺服器市場也會如此。Web市場現在還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開發
一個Web系統往往需要六、七種工具,但往往還不湊手,需要時刻注意新的小工具的出現
,包括網上查找、四處搜集,這些都可能是解決問題的素材。更大的難度是將所有這些
小工具集成到一起,因為這些小工具是各自獨立開發的,誰也沒有考慮集成的問題。不
象客戶機/伺服器開發中,PowerBuilder、Delphi已全面集成了幾乎所有所需的功能,我
們只需專心開發。
現在,Web的主導產品已經出現,如SilverStream、NetDynamics、Bluestone等,他們全
面集成了開發所需的功能,包括集成開發環境、分層次開發機制、源代碼控制功能、安
全管理功能、加密功能、伺服器集群(構造Cluster)能力、不間斷的失敗恢復能力、廣
泛的協議標准支持能力、廣泛的數據連接能力、事務處理能力、電子郵件處理能力、工
作流處理能力、觸發代理功能等,各項功能分工合理,和諧統一。這個市場正處於統一
的過程中。
隨著基於Web的瘦客戶機結構的發展,Web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將Web開發和
傳統的IT開發聯系在一起。IT系統需要Web的規范界面,廣泛應用,方便維護,而Web系
統需要IT系統的規范化數據存儲、海量數據訪問、安全性及事務完整性保證。在這種情
況下,就需要一種新的產品將兩個平台聯繫到一起,在這種平台上,各組織機構可以結
合這兩種技術進行開發。這種平台,就是三層體系結構的中間層。
下一代的計算平台已經很明顯是基於瘦客戶端和Web的計算了。支持Web和瘦客戶應用自
然就必須將更多的處理放到中間層去,中間層的重要性就是顯而易見的了。瘦客戶端就
需要一個肥伺服器,不能兩者都瘦。而一般的Web伺服器實在是太瘦了,因此需要我們費
很大力氣到處尋找營養來養肥它。應用伺服器則是一個全面集成的肥伺服器,本身就能
夠滿足我們大多數的需求。
應用伺服器的發展過程
在基於Web和瘦客戶計算之前,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局部產品具有中間層,如:
分布對象服務(ORB、OTM等)
TP監視器,事務管理器等
連接產品,提供應用程序訪問歷史遺留數據、ERP應用、關系資料庫等
這些產品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不能提供任何功能來支持用戶界面,就是所謂的表演性服務
。並且這些產品都是分立的專用產品。
基於Web的中間層服務??表演性伺服器(PresentationServer)
從1994年開始,基於要創建動態互動式Web應用的想法,逐漸導出了一種新的中間層產品
思想:應用伺服器思想。這種產品的第一代是簡單的Web伺服器運行CGI程序,第二代產
品則致力於使開發和發布動態生成的HTML頁面變得容易。這一代產品的主要目的是提供
表演性功能,這種結構的主要缺點是業務邏輯是嵌在Web頁面的Script中的。這一代產品
的主要功能為:
表演性服務:動態HTML生成、狀態和會話管理
集成工具:伺服器附帶有集成開發工具,用來幫助開發基於HTML的應用。
表演性伺服器廠商著眼於擴充性及各種不同的數據源的連接性。如果你習慣於生成些Se
rvlet及使用JDBC編寫組件,則這種伺服器就可能引起你的興趣。代表性的伺服器包括M
icrosoft ASP、IBM WebSphere等,這些產品各不相同,大致來說,這些伺服器注重幫助
開發者採用COM、EJB組件和Servlet等,並將其作裁減縮放。用戶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I
DE生成組件,並裝入應用伺服器中。因為HTML頁面生成是通過Servlet完成,因此用戶可
以使用伺服器的Wizards來幫助創建頁面或使用任何HTMLIDE來生成Servlet。
基於事務處理的中間層服務??事務處理伺服器(TransactionServer)
事務處理伺服器是第三代應用伺服器,第三代應用伺服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許多
新特性:
有限的分布對象服務
當開發者認識到將業務邏輯放到Web頁面的Script中的缺陷之後,便希望能將這部分邏輯
放到可重用的中間層對象中去。這一代伺服器大多數支持通過RMI和CORBA訪問這些對象
。有些產品還支持COM對象。
連接服務
這一代產品加入了健壯的、伺服器級的關系資料庫連接驅動程序,可以方便地訪問大多
數ERP應用和歷史遺留數據。
企業配置服務
如果要使電子商務站點支持大量的並發用戶訪問,可擴展性和可靠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負載平衡和失敗恢復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也是關鍵的功能。
Java客戶程序
基於Web的HTML應用可以滿足很多Internet用戶的需要,但對於Intranet上的用戶,他們
往往長時間地和同一個系統打交道,他們需要更為豐富、方便的用戶界面。這一點HTML
往往難以作到,而Java客戶可以方便地作到,而且不失瘦客戶計算的本質。
這種伺服器主要用於事務處理性的應用,代表性的伺服器包括:Oracle Application S
erver,Microsoft MTS,BEA Weblogic,Gemstone,Sybase Jaguar等。但這類伺服器不提供
豐富的基於WEB的用戶界面生成功能,即表演性伺服器提供的那些功能。
綜合性中間層服務??綜合應用伺服器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Web應用伺服器和事務處理伺服器,這兩種伺服器都有缺點
,以SilverStream、Bluestone為代表的新一代應用伺服器是這兩種伺服器的結合。它不
僅具備事務處理能力,還具備表演性服務能力,並且還包括集成的開發工具。這是一種
集成完美的開發環境,是一種將開發、應用、表演、事務捆綁在一起的應用伺服器。利
用它,開發者能很快建立和使用Web應用。其著重點是在優美的環境下高度互動式地進行
開發。這一代產品具備的功能包括:
表演性服務、分布式對象服務、分布式事務服務、應用服務、連接服務、企業配置服務
、集成開發工具以及對第三方開發工具的開放性。
應用伺服器的發展方向
由上述發展狀況,筆者認為,應用伺服器是朝著集成、擴展的方向發展的,正如關系數
據庫和辦公軟體的發展一樣。一方面,應用伺服器會集成越來越多的功能,不管是應用
伺服器廠家自己開發的,還是從第三方廠家買來的,對用戶來說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另
一方面,應用伺服器會向著多方兼容和中立的方向發展,包括:
跨平台能力:UNIX、NT等
跨資料庫能力:Oracle、DB/2、Microsoft SQLServer、Sybase、Informix等
跨分布式對象標准能力:CORBA、DCOM、EJB、RMI等
兼容多種應用和歷史遺留數據的能力:SAP、Peoplesoft、Lotus Notes、CICS、MQ、Tu
xedo等
應用伺服器市場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在過去的一年裡得到了飛快的發展,在今後的
一到兩年裡還會有激烈的競爭。盡管現在還沒有統一,但用戶對該技術的需求已比較明
朗,統一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它正在逐漸走向成熟。
產品篇
盡管應用伺服器的市場還相當稚嫩,但它的發展相當迅猛,除了有一些新興廠商之外,
很多著名的廠商紛紛進入這一領域,包括IBM、微軟、SUN、Oracle等。以下便是幾種有
代表性的應用伺服器產品,希望讀者能從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應用伺服器。
BEA WebLogic
BEA WebLogic產品系列包括可單獨使用或結合使用的適用於各種規模企業的一系列應用
伺服器解決方案:
BEA WebLogic Enterprise是高可伸縮、高可用、支持企業Java標准和CORBA且具有主機
互操作性的企業應用伺服器,是運行關鍵任務Web應用的擴展型WebLogic組件中間件系列
的旗艦產品。BEA WebLogic Enterprise能夠幫助大型企業將其Web和Java應用與現有台
式機應用、企業數據和原有系統集成起來。
BEA WebLogic Server是BEA Web應用伺服器的旗艦產品,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伸縮、滿
足企業Java標準的應用伺服器。BEA WebLogic Server通過支持建立在網路上互聯的Jav
a應用程序而對BEA WebLogic Express進行擴展。BEA WebLogic Server是第一個提供EJ
B組件、Java消息傳遞和事件服務、微軟COM集成以及零管理客戶機的Web應用伺服器。
BEA WebLogic Express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入門級Web應用伺服器。使用BEA WebLogic Ex
press能夠生成動態Web頁面並放入資料庫查詢結果。Web表示邏輯由企業Java Servlets
以及Java Server Pages定義,關系型數據則通過BEA的Java資料庫連接(JDBC)解決方案
實現。BEA WebLogic Express支持HTML和Java客戶機。
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IBM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是一個完善的、開放的Web應用伺服器。它是IBM電
子商務應用架構的核心。WebSphere應用伺服器嚴格地遵循普遍流行的開放標准,如HTT
P、HTML、JSP、JNDI和IIOP。
WebSphere應用伺服器基於Java Servlet引擎,將通常的Web伺服器(如Apache Server,
Microsoft IIS,Netsacpe Enterprise Server和Lotus Domino Go WebServer)增強為基
於Java的Web應用伺服器。作為IBM電子商務應用架構的核心,WebSphere應用伺服器提供
了無限的擴展性,允許用戶利用IBM或其它廠商提供的Java技術擴展其運行環境。
WebSphere應用伺服器滿足維護一個Web站點的任何需求:簡單安裝,圖形用戶界面(方便
Servlet管理),基於Web的遠程管理和安全特性。它支持標準的Java Servlet(包括Java
Server Page scripts),並增強其服務,例如會話狀態,用戶描述文件,通過連接管理器
(連接緩沖區)實現高性能的資料庫訪問。利用IBM Connector系列,實現與後台系統(CI
CS,IMS,MQSeries)的連接。WebSphere應用伺服器支持Enterprise Java Beans(EJB)編
程模型及CORBA。聯合Enterprise Java Server(EJS)和一個Java Object Request Brok
er(ORB),可以通過IIOP訪問分布的對象,利用這個標準的、廣泛的編程模型,可在您的
Web應用中實現對各種商業對象的訪問和運行服務。
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
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 (MTS) 2.0是 Windows NT 的一個重要特性,它採用Mi
crosoft 組件對象模型 (COM) 技術,簡化以伺服器為中心的應用程序的開發和配置。M
TS 2.0 是在Windows NT 上構建和配置基於COM 的應用程序的最簡便的方法。MTS 完全
分成三層結構,從表示層到應用邏輯, 這使 MTS 開發人員在構造他們的應用程序時,就
象收集一組單用戶COM 組件,然後在相應的層設置這些組件一樣。
MTS 2.0 提供全面的組件功能,如自動事務支持、簡單但強大的基於角色的安全性、訪
問各種資料庫及消息隊列產品等。
IIS(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Server)與 MTS 2.0 集成 ,使用MTS 進行許多運
行時刻服務,如事務管理。事務支持使 IIS Active Server Pages能夠在數據完整性的
完全保護下訪問資料庫、主機應用程序和消息隊列。MTS集成還給IIS 提供進程來防止單
個故障影響Web站點的其它部分,增強的運行時刻服務如線程和連接池提高了性能,並簡化
了組件管理。MTS 2.0 與MSMQ(Microsoft Message Queue Server)的集成使基於 MTS 的
應用程序能夠以可靠、鬆散耦合的方式通信。MSMQ 操作 (如發送和接收)自動得益於MT
S事務以保護數據完整。MTS 2.0 與 Microsoft SNA Server 4.0 的集成有助於主機應用
程序的構建及相應的事務管理。
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Oracle應用伺服器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標准架構,是開發部署Web上的應用的理想平台。它
的伸縮性、分布架構和高度資料庫集成是支持關鍵事務,交易型應用的基礎,通過採用
Netscape和Microsoft HTTP伺服器,提供了易於使用的界面,並為Oracle方案提供了簡
易的升級方法。
以符合CORBA2.0標準的ORB為基礎,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將應用程序插件(Appli
cation Cartridge)與所有系統服務作為分布對象。這樣的設計使應用處理能被分散於數
部主機,有效而經濟地解決性能瓶頸。與其它Web解決方案比較起來,Oracle Applicat
ion Server架構本身即保證其可擴展性。
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是聯系數據網路應用程序和資料庫最簡單的方法。內含的P
L/SQL插件(PL/SQL Cartridge)使出版資料庫內的資料非常快速而簡單。當企業需出版動
態資料訊息時,傳統進行靜態內容設計的Web伺服器需撰寫單調且困難的腳本,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的應用程序插件將使這些工作變得毫無需要。集成各種類型資料庫
、舊型主機系統(legacy system)與網路運算、瘦客戶端時,Oracle Application Serv
er的表現尤其傑出。
以對所有網路客戶端提供跨平台支持為基礎,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提高對HTML、
Java、CORBA、DCOM等各種組件模型提供的易於擴展的能力。
SilverStream
SilverStream是一個全面的集成產品。它既包含了高性能的應用伺服器,又包含了高效
的開發環境。在統一的界面中,既支持HTML開發,又支持Java開發;既支持一般數據,
又支持多媒體數據。特別是,許多伺服器基於對Web的擴充,而SilverStream則基於對標
準的完整集成。它使用HTTP1.1進行客戶通訊,SMTP/POP3進行郵件操作,JNDI/LDAP和X
.509進行認證,SSL3.0進行加密,SNMP進行系統管理,CORBA,RMI和COM和遠程對象通訊
,JDBC/ODBC用於數據存取。
SilverStream具有完整的集成開發環境??可視化、事件驅動工具和單一且一致的界面
。所以無論你是構造數據驅動的HTML網頁、Java應用程序或事物對象,利用SilverStre
am提供的豐富的函數,都能快速、方便的實現。
用戶可以使用SilverStream管理控制台來管理和監控任何事情,這包括安全性、伺服器
統計數據、均衡負載能力、資料庫、電子郵件等等,或者通過SilverStream管理應用編程
介面,創建自己的管理應用程序。這無疑給用戶提供了很大的靈活性。
SilverStream可連接的數據源非常廣泛,不管是存儲在關系資料庫中,還是存儲在IBM主
機中,不管是您自己開發的系統,還是SAP、Notes、CICS、Peopsoft,都可以統一在Si
lverStream中。
SilverStream為獲取最大的吞吐量和均衡性作了優化,而並未犧牲其他性能。它的應用
級觸發器技術,使得推技術的應用簡單而自然。
Sybase Enterprise Application Server
Sybase Enterprise Application Server 3.0(EA Server)是Sybase Internet應用開
發包Enterprise Application Studio 3.0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Sybase 的組件事務
處理伺服器Jaguar CTS 和Web 應用伺服器PowerDynamo 緊密集成並加以發展,是同時實
現Web OLTP 和動態信息發布的企業級應用伺服器平台,並且支持所有標準的組件模型,
包括JavaBeans、COM和CORBA等。
Jaguar CTS支持基於各種組件模式和客戶類型的應用的迅速開發和提交,而PowerDynam
o 支持標準的Web技術,二者的聯合對於要求動態頁面服務、基於組件的業務邏輯和事務
處理的Web 應用非常有利。PowerDynamo 的模板和腳本語言能夠處理任何數據和業務邏
輯,並按客戶端需求生成相應的HTML 頁面,送往Web 伺服器,它通過嵌入在模板中的SQ
L 指令訪問數據,通過調用Jaguar CTS 組件的方法訪問復雜的業務邏輯。
EA Server 可以支持多種客戶類型。客戶端可以用HTML、Java、ActiveX、PowerBuider
等工具開發或是它們中幾種工具組合開發。原有的應用程序可以完美地被移植到新的應
用環境中,使得客戶端應用可以根據它們的實現特徵選擇合適的開發工具
3、伺服器,有什麼作用,中國有這樣的技術發展根伺服器嗎
伺服器,也稱伺服器,是提供計算服務的設備。由於伺服器需要響應服務請求,並進行處理,因此一般來說伺服器應具備承擔服務並且保障服務的能力。簡單的說,一個網站需要對外開放,就必須要有伺服器。
全球共有13台根邏輯域名伺服器。這13台邏輯根域名伺服器中名字分別為"A"至"M"。中國已經部署了4台跟伺服器了,以下是新聞:
日前從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獲悉,由該中心牽頭發起的「雪人計劃」已在全球完成25台IPv6(互聯網協議第六版)根伺服器架設,中國部署了其中的4台,打破了中國過去沒有根伺服器的困境。(新華社)
4、伺服器的基本知識
伺服器作為網路的節點,存儲、處理網路上80%的數據、信息,因此也被稱為網路的靈魂。做一個形象的比喻:伺服器就像是郵局的交換機,而微機、筆記本、PDA、手機等固定或移動的網路終端,就如散落在家庭、各種辦公場所、公共場所等處的電話機。我們與外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電話交流、溝通,必須經過交換機,才能到達目標電話;同樣如此,網路終端設備如家庭、企業中的微機上網,獲取資訊,與外界溝通、娛樂等,也必須經過伺服器,因此也可以說是伺服器在「組織」和「領導」這些設備。
它是網路上一種為客戶端計算機提供各種服務的高可用性計算機,它在網路操作系統的控制下,將與其相連的硬碟、磁帶、列印機、Modem及各種專用通訊設備提供給網路上的客戶站點共享,也能為網路用戶提供集中計算、信息發表及數據管理等服務。它的高性能主要體現在高速度的運算能力、長時間的可靠運行、強大的外部數據吞吐能力等方面。
伺服器的構成與微機基本相似,有處理器、硬碟、內存、系統匯流排等,它們是針對具體的網路應用特別制定的,因而伺服器與微機在處理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很大。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網路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對自己信息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安全性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您在進行電子商務的過程中被黑客竊走密碼、損失關鍵商業數據;如果您在自動取款機上不能正常的存取,您應該考慮在這些設備系統的幕後指揮者————伺服器,而不是埋怨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其他客觀條件的限制。 [編輯本段]伺服器分類 一:按照體系架構來區分
目前,按照體系架構來區分,伺服器主要分為兩類:
非x86伺服器:包括大型機、小型機和UNIX伺服器,它們是使用RISC(精簡指令集)或EPIC處理器,並且主要採用UNIX和其它專用操作系統的伺服器,精簡指令集處理器主要有IBM公司的POWER和PowerPC處理器,SUN與富士通公司合作研發的SPARC處理器、EPIC處理器主要是HP與Intel合作研發的安騰處理器等。這種伺服器價格昂貴,體系封閉,但是穩定性好,性能強,主要用在金融、電信等大型企業的核心系統中。
x86伺服器:又稱CISC(復雜指令集)架構伺服器,即通常所講的PC伺服器,它是基於PC機體系結構,使用Intel或其它兼容x86指令集的處理器晶元和Windows操作系統的伺服器,如IBM的System x系列伺服器、HP的Proliant 系列伺服器等。 價格便宜、兼容性好、穩定性差、不安全,主要用在中小企業和非關鍵業務中。
從當前的網路發展狀況看,以「小、巧、穩」為特點的x86架構的PC伺服器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從理論定義來看,伺服器是網路環境中的高性能計算機,它偵聽網路上其它計算機(客戶機)提交的服務請求,並提供相應的服務。為此,伺服器必須具有承擔服務並且保障服務質量的能力。
但是這樣來解釋仍然顯得較為深奧模糊,其實伺服器與個人電腦的功能相類似,均是幫助人類處理信息的工具,只是二者的定位不同,個人電腦(簡稱為Personal Computer,PC)是為滿足個人的多功能需要而設計的,而伺服器是為滿足眾多用戶同時在其上處理數據而設計的。而多人如何同時使用同一台伺服器呢?這只能通過網路互聯,來幫助達到這一共同使用的目的。
我們再來看伺服器的功能,伺服器可以用來搭建網頁服務(我們平常上網所看到的網頁頁面的數據就是存儲在伺服器上供人訪問的)、郵件服務(我們發的所有電子郵件都需要經過伺服器的處理、發送與接收)、文件共享&列印共享服務、資料庫服務等。而這所有的應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面向的都不是一個人,而是眾多的人,同時處理的是眾多的數據。所以伺服器與網路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離開了網路,就沒有伺服器;伺服器是為提供服務而生,只有在網路環境下它才有存在的價值。而個人電腦完全可以在單機的情況下完成主人的數據處理任務。
二:按應用層次劃分
按應用層次劃分通常也稱為"按伺服器檔次劃分"或"按網路規模"分,是伺服器最為普遍的一種劃分方法,它主要根據伺服器在網路中應用的層次(或伺服器的檔次來)來劃分的。要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伺服器檔次並不是按伺服器CPU主頻高低來劃分,而是依據整個伺服器的綜合性能,特別是所採用的一些伺服器專用技術來衡量的。按這種劃分方法,伺服器可分為:入門級伺服器、工作組級伺服器、部門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
1、入門級伺服器
這類伺服器是最基礎的一類伺服器,也是最低檔的伺服器。隨著PC技術的日益提高,現在許多入門級伺服器與PC機的配置差不多,所以目前也有部分人認為入門級伺服器與"PC伺服器"等同。這類伺服器所包含的伺服器特性並不是很多,通常只具備以下幾方面特性:
·有一些基本硬體的冗餘,如硬碟、電源、風扇等,但不是必須的;
·通常採用SCSI介面硬碟,現在也有採用SATA串列介面的;
·部分部件支持熱插撥,如硬碟和內存等,這些也不是必須的;
·通常只有一個CPU,但不是絕對,如SUN的入門級伺服器有的就可支持到2個處理器的;
·內存容量也不會很大,一般在1GB以內,但通常會採用帶ECC糾錯技術的伺服器專用內存。
這類伺服器主要採用Windows或者NetWare網路操作系統,可以充分滿足辦公室型的中小型網路用戶的文件共享、數據處理、Internet接入及簡單資料庫應用的需求。這種伺服器與一般的PC機很相似,有很多小型公司乾脆就用一台高性能的品牌PC機作為伺服器,所以這種伺服器無論在性能上,還是價格上都與一台高性能PC品牌機相差無幾,如DELL最新的PowerEdge4000 SC的價格僅5808元,HP也有類似配置和價格的入門級伺服器。
入門級伺服器所連的終端比較有限(通常為20台左右),況且在穩定性、可擴展性以及容錯冗餘性能較差,僅適用於沒有大型資料庫數據交換、日常工作網路流量不大,無需長期不間斷開機的小型企業。不過要說明的一點就是目前有的比較大型的伺服器開發、生產廠商在後面我們要講的企業級伺服器中也劃分出幾個檔次,其中最低檔的一個企業級伺服器檔次就是稱之為"入門級企業級伺服器",這里所講的入門級並不是與我們上面所講的"入門級"具有相同的含義,不過這種劃分的還是比較少。還有一點就是,這種伺服器一般採用Intel的專用伺服器CPU晶元,是基於Intel架構(俗稱"IA結構")的,當然這並不是一種硬性的標准規定,而是由於伺服器的應用層次需要和價位的限制。
2、工作組伺服器
工作組伺服器是一個比入門級高一個層次的伺服器,但仍屬於低檔伺服器之類。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它只能連接一個工作組(50台左右)那麼多用戶,網路規模較小,伺服器的穩定性也不像下面我們要講的企業級伺服器那樣高的應用環境,當然在其它性能方面的要求也相應要低一些。工作組伺服器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特點:
·通常僅支持單或雙CPU結構的應用伺服器(但也不是絕對的,特別是SUN的工作組伺服器就有能支持多達4個處理器的工作組伺服器,當然這類型的伺服器價格方面也就有些不同了);
·可支持大容量的ECC內存和增強伺服器管理功能的SM匯流排;
·功能較全面、可管理性強,且易於維護;
·採用Intel伺服器CPU和Windows/NetWare網路操作系統,但也有一部分是採用UNIX系列操作系統的;
·可以滿足中小型網路用戶的數據處理、文件共享、Internet接入及簡單資料庫應用的需求。
工作組伺服器較入門級伺服器來說性能有所提高,功能有所增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但容錯和冗餘性能仍不完善、也不能滿足大型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但價格也比前者貴許多,一般相當於2~3台高性能的PC品牌機總價。
3、部門級伺服器
這類伺服器是屬於中檔伺服器之列,一般都是支持雙CPU以上的對稱處理器結構,具備比較完全的硬體配置,如磁碟陣列、存儲托架等。部門級伺服器的最大特點就是,除了具有工作組伺服器全部伺服器特點外,還集成了大量的監測及管理電路,具有全面的伺服器管理能力,可監測如溫度、電壓、風扇、機箱等狀態參數,結合標准伺服器管理軟體,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伺服器的工作狀況。同時,大多數部門級伺服器具有優良的系統擴展性,能夠滿足用戶在業務量迅速增大時能夠及時在線升級系統,充分保護了用戶的投資。它是企業網路中分散的各基層數據採集單位與最高層的數據中心保持順利連通的必要環節,一般為中型企業的首選,也可用於金融、郵電等行業。
部門級伺服器一般採用IBM、SUN和HP各自開發的CPU晶元,這類晶元一般是RISC結構,所採用的操作系統一般是UNIX系列操作系統,現在的LINUX也在部門級伺服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以前能生產部門級伺服器的廠商通常只有IBM、HP、SUN、COMPAQ(現在也已並入HP)這么幾家,不過現在隨著其它一些伺服器廠商開發技術的提高,現在能開發、生產部門級伺服器的廠商比以前多了許多。國內也有好幾傢具備這個實力,如聯想、曙光、浪潮等。當然因為並沒有一個行業標准來規定什麼樣的伺服器配置才能算得上部門級伺服器,所以現在也有許多實力並不雄厚的企業也聲稱其擁有部門級伺服器,但其產品配置卻基本上與入門級伺服器沒什麼差別,用戶要注意了。
部門級伺服器可連接100個左右的計算機用戶、適用於對處理速度和系統可靠性高一些的中小型企業網路,其硬體配置相對較高,其可靠性比工作組級伺服器要高一些,當然其價格也較高(通常為5台左右高性能PC機價格總和)。由於這類伺服器需要安裝比較多的部件,所以機箱通常較大,採用機櫃式的。
4、企業級伺服器
企業級伺服器是屬於高檔伺服器行列,正因如此,能生產這種伺服器的企業也不是很多,但同樣因沒有行業標准硬體規定企業級伺服器需達到什麼水平,所以現在也看到了許多本不具備開發、生產企業級伺服器水平的企業聲稱自己有了企業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最起碼是採用4個以上CPU的對稱處理器結構,有的高達幾十個。另外一般還具有獨立的雙PCI通道和內存擴展板設計,具有高內存帶寬、大容量熱插拔硬碟和熱插拔電源、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群集性能等。這種企業級伺服器的機箱就更大了,一般為機櫃式的,有的還由幾個機櫃來組成,像大型機一樣。企業級伺服器產品除了具有部門級伺服器全部伺服器特性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還具有高度的容錯能力、優良的擴展性能、故障預報警功能、在線診斷和RAM、PCI、CPU等具有熱插撥性能。有的企業級伺服器還引入了大型計算機的許多優良特性,如IBM和SUN公司的企業級伺服器。這類伺服器所採用的晶元也都是幾大伺服器開發、生產廠商自己開發的獨有CPU晶元,所採用的操作系統一般也是UNIX(Solaris)或LINUX。目前在全球范圍內能生產高檔企業級伺服器的廠商也只有IBM、HP、SUN這么幾家,絕大多數國內外廠家的企業級伺服器都只能算是中、低檔企業級伺服器。企業級伺服器適合運行在需要處理大量數據、高處理速度和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金融、證券、交通、郵電、通信或大型企業。企業級伺服器用於聯網計算機在數百台以上、對處理速度和數據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大型網路。企業級伺服器的硬體配置最高,系統可靠性也最強。 [編輯本段]伺服器硬體 其實說起來伺服器系統的硬體構成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電腦有眾多的相似之處,主要的硬體構成仍然包含如下幾個主要部分:中央處理器、內存、晶元組、I/O匯流排、I/O設備、電源、機箱和相關軟體。這也成了我們選購一台伺服器時所主要關注的指標。
整個伺服器系統就像一個人,處理器就是伺服器的大腦,而各種匯流排就像是分布與全身肌肉中的神經,晶元組就像是脊髓,而I/O設備就像是通過神經系統支配的人的手、眼睛、耳朵和嘴;而電源系統就像是血液循環系統,它將能量輸送到身體的所有地方。
對於一台伺服器來講,伺服器的性能設計目標是如何平衡各部分的性能,使整個系統的性能達到最優。如果一台伺服器有每秒處理1000個服務請求的能力,但網卡只能接受200個請求,而硬碟只能負擔150個,而各種匯流排的負載能力僅能承擔100個請求的話,那這台伺服器得處理能力只能是100個請求/秒,有超過80%的處理器計算能力浪費了。
所以設計一個好伺服器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平衡各方面的性能,使得各部分配合得當,並能夠充分發揮能力。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衡量伺服器是否達到了其設計目的;R:Reliability——可靠性;A:Availability——可用性;S:Scalability——可擴展性;U:Usability——易用性; M:Manageability——可管理性,即伺服器的RASUM衡量標准。
由於伺服器在網路中提供服務,那麼這個服務的質量對承擔多種應用的網路計算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承擔這個服務的計算機硬體必須有能力保障服務質量。這個服務首先要有一定的容量,能響應單位時間內合理數量的伺服器請求,同時這個服務對單個服務請求的響應時間要盡量快,還有這個服務要在要求的時間范圍內一直存在。
如果一個WEB伺服器只能在1分鍾里處理1個主頁請求,1個以外的其他請求必須排隊等待,而這一個請求必須要3分鍾才能處理完,同時這個WEB伺服器在1個小時以前可以訪問到,但一個小時以後卻連接不上了,這種WEB伺服器在現在的Internet計算環境里是無法想像的。
現在的WEB伺服器必須能夠同時處理上千個訪問,同時每個訪問的響應時間要短,而且這個WEB伺服器不能停機,否則這個WEB伺服器就會造成訪問用戶的流失。
為達到上面的要求,作為伺服器硬體必須具備如下的特點:性能,使伺服器能夠在單位時間內處理相當數量的伺服器請求並保證每個服務的響應時間;可靠性,使得伺服器能夠不停機;可擴展性,使伺服器能夠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不斷提升性能。因此我們說不能把一台普通的PC作為伺服器來使用,因為,PC遠遠達不到上面的要求。這樣我們在伺服器的概念上又加上一點就是伺服器必須具有承擔服務並保障服務質量的能力。這也是區別低價伺服器和PC的差異的主要方面。
在信息系統中,伺服器主要應用於資料庫和Web服務,而PC主要應用於桌面計算和網路終端,設計根本出發點的差異決定了伺服器應該具備比PC更可靠的持續運行能力、更強大的存儲能力和網路通信能力、更快捷的故障恢復功能和更廣闊的擴展空間,同時,對數據相當敏感的應用還要求伺服器提供數據備份功能。而PC機在設計上則更加重視人機介面的易用性、圖像和3D處理能力及其他多媒體性能。 [編輯本段]伺服器內存 制約伺服器性能的硬體條件中,內存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其性能和品質也是考核伺服器產品的一個重要方面。可是對於伺服器內存,相信由於大多數人接觸不多,還是缺乏了解。本文主要給讀者朋友回答兩個方面的問題:何謂伺服器內存?它與台式機的內存存在著什麼本質的差別?
伺服器內存重要性闡述
伺服器運行著企業關鍵業務,一次內存錯誤導致的宕機將使數據永久丟失。本身內存作為一種電子器件,很容易出現各種錯誤。
因此,面臨著企業事實的壓力和本身的不足,各個廠商都早已積極推出自己獨特的伺服器內存技術,像HP的「在線備份內存」和熱插拔鏡像內存;IBM的ChipKill內存技術和熱更換和熱增加內存技術。而隨著企業信息系統的擴展所需,內存的密度和容量也將會得到相應的發展。
5、域名伺服器的發展歷史
1985年,Symbolics公司注冊了第一個.com域名。當時域名注冊剛剛興起,申請者寥寥無幾。
1993年Internet上出現WWW協議,域名開始吃香。
1993年Network Solutions(NSI)公司與美國政府簽下5年合同,獨家代理.COM、.ORG、.NET三個國際頂級域名注冊權。當時的域名總共才7000左右。
1994年開始NSI向每個域名收取100美元注冊費,兩年後每年收取50美元的管理費。
1998年初,NSI已注冊域名120多萬個,其中90%使用.COM後綴,進帳6000多萬美元。有人推算,到1999年中期,該公司僅域名注冊費一項就將年創收2億美元。
1997年7月1日,作為美國政府全球電子商務體系管理政策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委託美國商務部對域名系統實施民間化和引入競爭機制,並促進國際的參與。7月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面向公眾徵集方案和評價的邀請,對美國政府在域名管理中的角色、域名系統的總體結構、新頂級域名的增加、對注冊機構的政策和商標事務的問題徵集各方意見。
1998年1月30日,美國政府商務部通過其網站正式公布了《域名技術管理改進草案(討論稿)》。這項由柯林頓總統的Internet政策顧問麥格日那主持完成的綠皮書申明了美國政府將謹慎和和緩地將Internet域名的管理權由美國政府移交給民間機構,綠皮書總結了在域名問題上的四項基本原則,即移交過程的穩定性、域名系統的競爭性、徹底的協作性和民間性,以及反映所有國際用戶需求的代表性。在這些原則下,綠皮書提出組建一個民營的非盈利性企業接管域名的管理權,並在1998年9月30日前將美國政府的域名管理職能交給這個聯合企業,並最遲在2000年9月30日前順利完成所有管理角色的移交。
1998年6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一份白皮書,建議由非盈利機構接管政府的域名管理職能。這份報告沒有說明該機構的資金來源,但規定了一些指導原則,並建議組建一個非盈利集團機構。
1998年9月30日美國政府終止了它與目前的域名提供商NSI之間的合同。雙方的一項現有協議將延期兩年至2000年9月30日。根據該協議,NSI將與其他公司一道承接Internet頂級域名的登記工作。NSI和美國商務部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將於1999年3月31開始分階段啟動共享登記系統,至1999年6月1日完全實施。
1998年10月組建ICANN,一個非盈利的Internet管理組織。它與美國政府簽訂協議,接管了原先IANA的職責,負責監視與Internet域名和地址有關的政策和協議,而政府則採取不幹預政策。
6、伺服器的作用是什麼?
7、WEB伺服器的發展趨勢
Web伺服器的發展有三個主要趨勢: 標准通用標記語言的子集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標准通用標記語言的子集HTML被稱為「第一代Web語言」,如前面的介紹,HTML作為Web的開發語言,對Web應用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HTML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只適合於人與計算機的交流,不適合計算機與計算機的交流。HTML通過大量的標記來定義文檔內容的表現方式,它僅僅描述了應如何在Web瀏覽器頁面上布置文字、圖形,並沒有對Internet的信息含義本身進行描述,而信息又是Web應用中最重要的內容。通過HTML表現出來的文字、圖形內容很容易被人理解,但卻不利於計算機程序去理解。另外,HTML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它的標記集合是固定的,用戶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增加標記;而且各種瀏覽器的規格不盡相同,要使我們用HTML做的網頁能夠被所有瀏覽器正常顯示,我們只能夠使用W3C(萬維網協會)規定的標記來創建網頁。
正如前面所說,Web伺服器向Web瀏覽器提供的信息都是來自有一定結構的資料庫,在資料庫里,為了檢索和管理的方便,信息按照它本身的意義(如姓名、年齡、工作單位等)被存放在相應的欄位里,一旦這些數據被調出來,經過CGI、ASP、JSP、PHP等轉換成HTML後,其原來的意義無法轉移到HTML標記中來,用戶也就無法按照信息本來的意義去閱讀。並且,由於操作系統以及資料庫的不同,不同的系統及應用層面之間要想互相理解對方的數據格式是相當困難的。這就需要一種新技術或標准能夠將最初保存在資料庫伺服器中的原始數據結構在不同的系統層面共享。這種新技術就是XML。
使用XML可以解決上述的難題。W3C對XML作了如下描述:「XML描述了一類被稱為XML文檔的數據對象,並部分描述了處理它們的計算機程序的行為。XML是標准通用標記語言的一個應用實例。從結構上說,XML文檔遵從標准通用標記語言文檔標准。」同HTML一樣,XML也是一種基於文本的標記語言,都是從標准通用標記語言發展而來,二者的不同在於:XML可以讓我們根據要表現的文檔,自由地定義標記來表現具有實際意義的文檔內容,例如,我們可以定義〈文檔名稱〉〈/文檔名稱〉這樣具有實際意義的標記。而且XML不像HTML那樣具有固定的標記集合,它實際上是一種定義語言的語言,也就是說使用XML的用戶可以定義無窮的標記來描述文檔中的任何數據元素,將文檔的內容組織成豐富的完整的信息體系。總起來說,XML具有四大特點:便於存儲的數據格式、可擴展性、高度結構化以及方便的網路傳輸,這些特點為我們創建開放、高效、可擴展、個性化的Web應用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電子商務正在從台式機向著更為廣泛的無線設備發展,Cahners In-Stat市場分析家預測,世界范圍內的無線用戶的人數將會從2000年的2.71億增加到2004年的13億。Aberdeen集團的研究主任Darcy Fowkes認為,採用無線方式進行電子商務的優勢並不僅僅在於方便,它還可以節約公司的財力,而且,移動辦公能使工作更加高效。
然而,由於多種無線網路類型、標記語言、協議和無線設備並存的復雜情況,使得網路內容和數據轉換成能夠被無線設備所識別的格式並不容易。許多企業都在致力於開發能夠把應用程序以及互聯網內容擴展到無線設備上的產品。
例如,IBM新版本的WebSphere Transcoding Publisher 3.5增加和改進了許多新的特性,可以將企業內部網上的數據翻譯到多種無線設備上。該版本中新的特性包括對更多的無線設備、數據格式的支持,以及語言翻譯功能。它基於Java架構,能把用HTML和XML等標記語言編寫的應用程序和數據轉換成WML、HDML(Handheld Device Markup Language)和iMode等無線設備所能識別的格式,這樣,通過手持設備就可以訪問互聯網上的信息。
無線設備廠商Mobilize也推出了Mobilize Commerce產品,幫助企業進入無線網路。該軟體可以通過無線連接的方式訪問企業的內部系統,遠程地實現訂單發送,並進行確認。Mobilize Commerce可以充分利用XML對信息進行格式轉換,以適合於無線設備,這些無線設備包括筆記本電腦、個人數字助理、無線電話、網路電話和雙向尋呼等。 世界上有十億個電話終端,有超過2億的行動電話。而就人自身的交流習慣來看,人們也更願意利用聽和說的口頭的方式進行交流。
文本語音轉換器(TTS,Text to Speech)的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實現了自動的語言分析理解,並允許TTS的使用者增加更多的韻律、音調在講話中,使TTS系統的發聲更接近人聲。在自動語音識別系統(ASR)領域里,自動語音識別系統在從整個詞的模仿匹配,向音素層次的識別系統方向發展。自動語音識別系統的詞彙表由一個基於聲音片斷的字母表構成,而且這種詞彙表是受不同語言限制的。基於這種方式,在一個寬廣的聲音行列里,講話能被識別系統發現和挑揀出來,並加以識別。並且,在識別一個詞的時候,每一個音素將從系統的輸入中挑揀出來,拼接組合後與已經有的音素和詞語模板進行比較,來產生需要的模板。音素的識別大大減輕了ASR對講話者的依賴性,並且使得它非常容易去建立大型的和容易修改的語音識別字典,從而滿足不同應用市場的需求。
Web語音發展的另一方面是VoiceXML(Voic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語音可擴展標記語言)的進展。VoiceXML的主要目標是要將Web上已有的大量應用、豐富的內容,讓互動式語音界面也能夠全部享受。Web伺服器處理一個來自客戶端應用的請求,這一請求經過了VoiceXML解釋程序和VoiceXML解釋程序語境處理,作為響應,伺服器產生出VoiceXML文件,在回復當中,要經過VoiceXML解釋程序的處理。VoiceXML 1.0規范基於XML,為語音和電話應用的開發者、服務提供商和設備製造商提供了一個智能化的API。VoiceXML的標准化將簡化Web上具有語音響應服務的個性化界面的創建,使人們能夠通過語音和電話訪問網站上的信息和服務,像今天通過CGI腳本一樣檢索中心資料庫,訪問企業內部網,製造新的語音訪問設備。VoiceXML的執行平台上面載入了相應的軟體和硬體,例如,ASR、TTS,從而實現語音的識別以及文本和語音之間的轉化。2000年5月23日,W3C接受了語音可擴展標記語言VoiceXML 1.0作為實例。
IBM、Nokia、Lucent、Motorola等著名廠商都已經開發出相應支持VoiceXML的產品,ASR和TTS系統大多還不能支持中文。
8、簡述伺服器的主要特點
伺服器是計算機的一種,在網路中為其它客戶機提供計算或者應用服務。具體特點如下:
1、可擴展性
伺服器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為了保持可擴展性,通常需要在伺服器上具備一定的可擴展空間和冗餘件(如磁碟陣列架位、PCI和內存條插槽位等)。
2、易使用性
伺服器的易使用性主要體現在伺服器是不是容易操作,用戶導航系統是不是完善,機箱設計是不是人性化,有沒有關鍵恢復功能,是否有操作系統備份,以及有沒有足夠的培訓支持等方面。
3、可用性
可用性,即所選伺服器能滿足長期穩定工作的要求,不能經常出問題。伺服器所面對的是整個網路的用戶,而不是單個用戶,在大中型企業中,通常要求伺服器是永不中斷的。為了確保伺服器具有高的可用性,除了要求各配件質量過關,還可採取必要的技術和配置措施,如硬體冗餘等。
4、易管理性
在伺服器雖然在穩定性方面有足夠保障,但也應有必要的避免出錯的措施,以及時發現問題,而且出了故障也能及時得到維護。這不僅可減少伺服器出錯的機會,同時還可大大提高伺服器維護的效率。
(8)伺服器的發展擴展資料:
伺服器按體系架構分類:
1、非x86伺服器
非x86伺服器包括大型機、小型機和UNIX伺服器,是使用RISC(精簡指令集)或EPIC(並行指令代碼) 處理器,並且主要採用UNIX和其它專用操作系統的伺服器,精簡指令集處理器主要有IBM公司的POWER和PowerPC處理器,SUN與富士通公司合作研發的SPARC處理器等。
2、x86伺服器
x86伺服器,即通常所講的PC伺服器,它是基於PC機體系結構,使用Intel或其它兼容x86指令集的處理器晶元和Windows操作系統的伺服器。價格便宜、兼容性好、穩定性較差、安全性不算太高,主要用在中小企業和非關鍵業務中。
9、請問伺服器的發展歷史?比如PC伺服器,小型機,刀片伺服器等出現的年代?
1995年Intel Pentium Pro的出現可以看作PC Server的起源。小型機則很早了,1969年Unix最早運行的PDP-7就是小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