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穿戴設備未來趨勢化?
近年來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 為3.1億台,比之前增長16.7%,市場規模龐大。而隨著消費升級及AI、 VR、AR等技術的逐漸普及,可穿戴設備 已從過去的單一功能邁向多功能,同時具 有更加便攜、實用等特點。智能可穿戴設備在醫療保健、導航、社交網路、商務和媒體等許多領域有眾多可開發應用,並能通過不同場景的應用給未來生活帶來改變。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形態各異,主要包括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意念控制、健康穿戴、體感控制、物品追蹤等。其中,醫療衛生、信息娛樂、運動健康是熱點;產品功能方面,互聯(NFC、Wifi、藍牙、無線)、人機介面(語音、體感)、感測(骨感測、人臉識別、地理定位、各類感測器)是該類產品必不可少的功能。
2、小米"智能"可穿戴設備要走多遠
7月15日,李寧聯合小米生態鏈子公司華米科技正式推出了兩家合作的兩款智能跑鞋——「烈駿」和「赤兔」。7月20日,李寧天貓旗艦店獨家預售「烈駿」跑鞋,小編我也搶購了一雙。
據了解,這兩款跑鞋均內置了小米手環製造商華米開發的「智芯」模塊,智芯即小米手壞「米粒」的變形版,將晶元安裝在鞋底的相應位置,其功能類似於NIKE+。帶有「智芯」的李寧跑鞋能夠與小米運動App實現無縫銜接,通過晶元可以實現為跑者提供跑步時間、速度、記步、跑步建議等功能。
華米和李寧在介紹這款智能跑鞋時提及,他們做到了一個「不用照顧」的智能跑鞋,即在正常情況下,電池續航能力達到超長的一年。這是如何做到這些呢?華米負責人說這得益於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面,華米所做的一整套電池能源管理的一套軟體。
通過PatSnap智慧芽專利資料庫進行專利檢索,發現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自2012年7月17日起至今,在有關電池方面申請的的專利共有18項。其中與電池管理有關的有3項,分別是:電池管理電路及終端;電池管理電路及終端;電池管理電路及終端。與電池保護有關的有3項,分別是:電子設備、電池保護方法和裝置;電池、電池保護方法、裝置和系統;一種控制電池溫度的方法及裝置。另有12項專利分別涉及電池充電、電量檢測、電池供電電路等多個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申請的18項專利均為發明專利,眾所周知,發明專利的申請需通過實質審查,申請程序較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更為繁瑣,但這造就了其一個巨大優勢即專利穩定性更強,由此可見,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盡管在「電池」方面的專利布局較晚,專利數量也較少但專利質量確很高,這也是一傢具有長遠發展眼光的互聯網企業應有的專利布局意識——重質量,輕數量。
小米在「智能」可穿戴設備上的布局?
前面提到了小米和李寧聯合發布的新的「智能」可穿戴產品——智能跑鞋, 但其實在此之前小米公司為我們公眾所熟知的智能可穿戴產品是小米手環,其以極高的性價比迅速席捲了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統計,小米在2015年第一季度占據24.6%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早已遠超Fitbit、Garmin和三星等行業前輩。或許有人對此不屑,認為小米完全依賴的是超低的市場價格,對此,小編想說如果小米在手環方面沒有自有專利技術,其價格可能會遠高於此。因而小編認為,推動小米手環市場佔有份額持續攀高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擁有自主專利。
以「可穿戴」為專利檢索詞,可得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項專利,其中5項為發明專利,僅有1項是涉及「可穿戴式設備」外觀的外觀設計專利;以「手環」作為專利檢索詞,在PatSnap智慧芽專利資料庫中檢索發現,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擁有相關專利共計8件,3件發明專利,5件外觀設計專利。談到這里,大家可能會覺得小米擁有的相關專利太少,但實則不然。小米手環雖小,但其涉及的技術類型很多,如手環是通過藍牙等無線方式傳播實時數據,手環檢測運動特徵所依賴的是感測器技術等,故此需要強調的是,小米除卻以上擁有的直接相關專利以外尚有達2693件的專利總量,而且小米本身是做手機發家。
小編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現在市場上出現的小米手環尚且只有一種造型,即手環。但小編通過檢索小米手環相關專利時發現,小米公司在2014年7月11日和14日兩天共計申請了以「智能記錄儀」或「智能記錄儀配件」為名的10項外觀設計專利,他們分別涉及:手環、項鏈、掛件、項圈、吊墜、領帶夾等。或許在以後不久,小米就該推出這些新型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了,再也不只是把「米粒」放在手腕上,還可以將其放在領帶、吊墜等地方。
另外,通過PatSnap智慧芽專利資料庫檢索發現,2015年3月31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申請了名為「顯示取景信息的方法及裝置」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CN201510150277。它又在2015年4月27日申請了名為「取景信息的顯示方法、裝置以及智能眼鏡」發明專利,申請號為CN201510204841。通過查看這兩項專利的權利要求書,小編發現這兩個專利均與智能眼鏡有關。難道是說小米公司准備在智能眼鏡市場中「廝殺」一翻?小編通過網路搜索「智能眼鏡」,發現百度和三星均要發布他們的智能眼鏡「Bai Eye」和「三星Galaxy Glass」。加之現在智能眼鏡的價格居高不下,如Google glass 3參考報價11300元、聯想M100參考報價8000元。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將其「高性價比」產品理念再次引入智能眼鏡領域也是極其有可能的。不過,通過目前小米擁有的專利數來看,小米智能眼鏡的發布還需一段時間,但絕不會不來!
綜上可見,小米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布局越來越完善,從「頭」到「腳」基本都有涉及專利,即使如早先的「小米手環」,雖然市場上主要銷售的是手環,其實通過專利查詢可知,小米也申請了「項鏈」、「掛件」、「領帶夾」、「吊墜」等外觀設計專利,加之本文提到的「智能跑鞋」和「智能眼鏡」,小米真正做到了在智能可穿戴領域專利先行的企業發展布局意識。
3、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前景
2019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9924萬台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智能化浪潮的到來,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也在飛速發展著。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9924萬台,同比增長37.1%。
中國前五大廠商占據68.6%的市場份額
從國內市場來看,2019年中國市場前五大可穿戴設備企業分別為小米、華為、蘋果、步步高和奇虎360,其中小米出貨量達2489.1萬台,占據25.1%的市場份額;華為2019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達2025.1萬台,占據20.4%的市場份額;蘋果以13.7%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2019年出貨量為1360.9萬台。
2020年市場增速或出現先抑後揚趨勢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對供應鏈的影響,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增長幅度將大幅縮減。根據IDC預測,在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將增長9.4%,出貨量將達到3.682億件。相比之下,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19年增長了89%。
前瞻預測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可穿戴市場出貨量預計下降21.7%,全年預計增長18.6%,受到產品供應、渠道物流和需求疲弱的影響,增長幅度有所下滑。後續隨著疫情的好轉和公共管理政策的逐漸放開,2020年市場增長速度將出現先抑後揚的趨勢。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可穿戴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4、除了小米手環 小米在可穿戴設備上如何布局
除了小米手環以外,還有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科技旗下的AMAZFIT智能穿戴設備,包括AMAZFIT Cor米動手環,AMAZFIT 智能運動手錶,米動手錶青春版。感謝您的關注。
5、可穿戴式的晶元是由哪個機構研發出來的
最近幾年,智能穿戴設備開始「入侵」我們的生活,智能手錶、手環、眼鏡和服飾都是其主力軍。尤其是手腕上戴的智能手錶和手環,非常的普及和流行,我們很多人的手腕上都有它們的身影。
初期的智能穿戴設備的價格還是比較高昂的,不過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智能穿戴市場相對成熟了不少,更多更高科技和更低價格的產品出現了。可以說,相比於初期,現在的智能穿戴市場環境已大變。
去年,Jawbone進入了破產清算程序,智能手環鼻祖的倒下,正式環境大變代表性事件。在智能穿戴市場主流轉向在智能手錶和低價手環後,以Jawbone為代表的高端手環產品已經沒有了立足之地。
在IDC給出的2017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的統計數據中,小米、Fitbit、蘋果、華為和佳明占據了出貨量前五的位置。其中,小米和華為主要市場在國內,小米依靠低價手環,華為則是低價手環和智能手錶結合。其他三家中,蘋果靠的是智能手錶,Fitbit和佳明這兩家更專業也更「老」的公司,更多重點也是轉向了智能手錶方向。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智能手錶和低價手環的兩個代表性產品,Apple Watch和小米手環。
蘋果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誇贊的話現在放在蘋果身上一點的不為過,Apple Watch也正是蘋果出品的精品智能手錶。作為手機的擴展和代替,Apple Watch擁有相當多的酷炫科技,用戶體驗出眾(可能續航能力除外)。並且,對於iPhone的完美兼容性,更給了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兩千出頭的價格,在智能手錶這一塊並不比別的知名品牌貴多少,所以受歡迎賣得好並不奇怪。
在低價手環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小米手環依然能成為市場的主導。相比於別的低價手環,小米可以說進入市場更早,產品更成熟,同時品牌也有不錯的知名度,價格也比較適中。所以,小米手環理所應當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
智能手錶和低價手環成為智能穿戴市場的主導,仔細想想非常合情,也十分的合理。人們利用手環,更多的是需要其通知提示和運動記錄的功能,這些功能既然百元檔次的產品都具備,也能提供很好的用戶體驗,誰還願意再花大價錢呢?
至於智能手錶,因為它可以提供更豐富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替代手機,加之各大廠商大力宣傳,成為另一個主流也是自然。網頁鏈接
6、庫克反駁IDC報告,apple watch銷量真有庫克口中所說那麼強勁嗎?
先來看一下報導:
IDC估計Apple Watch Sieries 2仍然是最暢銷的智能手錶,占據了40%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110萬部的銷量卻只能讓其勉強躋身最暢銷可穿戴設備榜單的前五名。自今年起,可穿戴設備市場一直被主打運動和健身的廉價品牌所主導。
來自Fitbit、小米和Garmin等品牌的健身追蹤器在銷量上超越了Apple Watch。群雄紛爭中,蘋果是唯一一個銷量與去年相比不增反降的廠商。據估計,今年第三季度蘋果手錶的銷量將比2015年減少71%。
請不要錯過估計那兩個字。
再來看另外一份數據: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在今年十一月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今年第三季度智能腕錶市場上,蘋果Apple Watch仍占據主導地位,報告顯示,今年三季度蘋果Apple Watch出貨量達到280萬塊,占智能腕錶市場總規模近半。Canalys預估當季全球智能腕錶出貨量為610萬塊,同比增長60%。
Canalys發布這組關於智能腕錶市場的最新數據,與IDC發布的數據大不相同。IDC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全球智能腕錶出貨量僅為270萬塊,較上年同期的560萬塊下降51.6%。相比之下,IDC的報告認為今年三季度蘋果Apple Watch出貨量僅為110萬塊,較上年同期的390萬塊大幅下滑。
而Canalys稱,「盡管報道內容相反」,但今年第三季度蘋果Apple Watch出貨量去年同期相比毫不遜色,去年第三季度為蘋果首發Apple Watch後的第一個完整銷售季。
從數據上看,apple watch目前還是佔大頭的。
apple watch推出Apple Watch Series2的銷量的確比watch系列要好,但watch系列銷量開始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庫克今天還能這樣說銷量很好,但若後續的watch依舊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遲早這份報導中的估計情況也會到來的。
7、創指八連漲,結構性機會精彩演繹,白酒和網路股表現搶眼
【本期摘要】
重點推薦
安永:2020上半年上交所IPO數量和籌資額均排全球第一
IDC:一季度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降超33%
市場點評
市場點評:創指八連漲,結構性機會精彩演繹,白酒和網路股表現搶眼
醫療器械:疫情後醫療新基建逐漸鋪開,行業受益明顯
宏觀視點:工信部修改「雙積分政策」,利於汽車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期貨情報
金屬能源:黃金396.88,漲0.16%;銅47790,漲0.63%;螺紋鋼3573,跌0.75%;橡膠10670,平;PVC指數6130,跌0.41%;鄭醇1785,漲1.54%;滬鋁13545,漲0.30%;滬鎳101670,跌1.16%;鐵礦742.5,跌0.34%;焦炭1943.0,跌0.44%;焦煤1186.0,漲0.76%;布倫特油42.96,跌0.85%。
農產品:豆油5774,跌0.62%;玉米2100,跌0.66%;棕櫚油5084,跌1.05%;鄭棉11780,跌1.09%;鄭麥2522,跌0.08%;白糖5064, 漲0.18%;蘋果7895,跌0.20%;紅棗10025,跌0.84%;
匯率:歐元/美元1.13,漲0.43%;美元/人民幣7.06,跌0.14%;美元/港元7.75,跌0.01%。
二、重點推薦
1、安永:2020上半年上交所IPO數量和籌資額均排全球第一
事件:安永發布報告稱,2020年全球上半年IPO活動放緩,共有412家企業在全球上市,籌資金額667億美元,數量和籌資額同比分別下降20%和12%。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同比增長,合計佔全球IPO數量的43%和籌資額的46%。其中,A股市場IPO同比增長,在科創板推動下,上海證券交易所以74宗IPO數量與158億美元籌資額奪得雙冠王。
點評:在科創板新股發行實施注冊制之後,科創板IPO數量增長較快帶動上交所IPO數量實現增長,在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下,疊加創業板新股發行實行注冊制改革,未來A股的新股發行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節奏。上市公司數量的擴容將對市場風格帶來較大轉變,強者恆強的格局有望持續,投資者應盡早適應投資環境的變化。
(投資顧問 鍾燕玲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13020024)
2、IDC:一季度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降超33%
事件:6月23日,IDC發布《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1762萬台,同比下降11.3%。基礎可穿戴設備(不支持第三方應用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1486萬台,同比下降5.5%,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276萬台,同比下降33.3%。
點評:一季度國內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雖然出現了一定的降幅,但主要是受疫情的影響,隨著國內消費在二季度逐步恢復,預計二季度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將環比出現快速增長。目前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空間廣闊,國內產商具備較強競爭實力,未來潛力十足。
(投資顧問 鍾燕玲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13020024)
三、市場點評
市場點評:創指八連漲,結構性機會精彩演繹,白酒和網路股表現搶眼
周二A股三大股指均保持震盪反彈,截止收盤,滬指報收2970.62點,上漲0.18%,深成指報收11794.01點,上漲0.78%,創業板指表現繼續相對強勢,報收2382.05點,上漲1.67%,日K線強勢八連漲,表現明顯搶眼。市場成交量小幅萎縮,兩市合計成交7583億元,行業板塊漲跌分化明顯,白酒和網路板塊大漲。當日北向資金凈流入25.45億元。近期上證綜指編制修訂方案出台,中短期有望進一步吸引更多增量資金,長期有望促進A股估值生態改變。行業配置上,關注重點由政策催化轉向盈利恢復的行業,建議合理逢低關注半導體、券商、大消費,新能源等。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投資顧問 古志雄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611020066)
宏觀視點:工信部修改「雙積分政策」,利於汽車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事件:6月22日,工信部、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的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點評:此次《決定》相比此前徵求意見稿整體上有松有緊,更加合理,有助於車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安排以更好的完成考核要求,進一步提升車企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從而有利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行業相關龍頭公司有望持續受益,建議積極關注相關機會。
(投資顧問 古志雄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611020066)
醫療器械:疫情後醫療新基建逐漸鋪開,行業受益明顯
醫療器械:疫情後醫療新基建逐漸鋪開,我國在部分高端器械方面,國產替代空間仍較大,長期看好醫療器械,關注實力雄厚、研發高投入的平台型器械巨頭和在細分領域有產品競爭優勢的中小器械企業。
(投資顧問 古志雄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611020066)
8、雲計算未來發展趨勢?
一、虛擬化技術向軟硬協同方向發展
按照IDC的研究,2005年之前是虛擬化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稱之為虛擬化1.0,從2005年到2010年時虛擬化發展的第二階段,稱之為虛擬化2.0,目前已經進入虛擬化2.5階段,虛擬化3.0階段在不久也將會到來。根據Gartner的預測,到2016年中國70%的X86企業伺服器將實現虛擬化。
ArsTechnica網站上刊出的一篇文章評論到,當前的虛擬化市場當中,VMware是老大,微軟Hyper-V老二,思傑Xen第三,紅帽和甲骨文在爭奪第四把交椅。隨著伺服器等硬體技術和相關軟體技術的進步、軟體應用環境的逐步發展成熟以及應用要求不斷提高,虛擬化由於具有提高資源利用率、節能環保、可進行大規模數據整合等特點成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新技術。
首先,隨著各大廠商紛紛進軍虛擬化領域,開源虛擬化將不斷成熟。
其次,隨著虛擬化技術的發展,軟硬協同的虛擬化將加快發展。在這方面,內存的虛擬化已初顯端倪。
第三,網路虛擬化發展迅速。網路虛擬化可以高效地利用網路資源,具有節能成本、簡化網路運維和管理、提升網路可靠性等優點。
二、數據中心向整合化和綠色節能方向發展
目前傳統數據中心的建設正面臨異構網路、靜態資源、管理復雜、能耗高等方面問題,雲計算數據中心與傳統數據中心有所不同,它既要解決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高效完成企業級數據中心的擴容部署問題,同時要兼顧綠色節能和高可靠性要求。高利用率、一體化、低功耗、自動化管理成為雲計算數據中心建設的關注點,整合、綠色節能成為雲計算數據中心構建技術的發展特點。
數據中心的整合首先是物理環境的整合,包括供配電和精密製冷等,主要是解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問題。進一步的整合是構建針對基礎設施的管理系統,引入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軟體,提升管理運營效率。還有一種整合是存儲設備、伺服器等的優化、升級,以及推出更先進的伺服器和存儲設備。艾默生公司就提出,整合創新決勝雲計算數據中心。
兼顧高效和綠色節能的集裝箱數據中心出現。集裝箱數據中心是一種既吸收了雲計算的思想,又可以讓企業快速構建自有數據中心的產品。與傳統數據中心相比,集裝箱數據中心具有高密度、低PUE、模塊化、可移動、靈活快速部署、建設運維一體化等優點,成為發展熱點。國外企業如谷歌、微軟、英特爾等已經開始開發和部署大規模的綠色集裝箱數據中心。
通過伺服器虛擬化、網路設備智能化等技術可以實現數據中心的局部節能,但尚不能真正實現綠色數據中心的要求,因此,以數據中心為整體目標來實現節能降耗正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圍繞數據中心節能降耗的技術將不斷創新並取得突破。數據中心高溫化是一個發展方向,低功耗伺服器和晶元產品也是一個方向。
三、大規模分布式存儲技術進入創新高峰期
在雲計算環境下,存儲技術將主要朝著從安全性、便攜性及數據訪問等方向發展。分布存儲的目標是利用多台伺服器的存儲資源來滿足單台伺服器不能滿足的存儲需求,它要求存儲資源能夠被抽象表示和統一管理,並且能夠保證數據讀寫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各方面要求。為保證高可靠性和經濟性,雲計算採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來存儲數據,採用冗餘存儲的方式來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以高可靠軟體來彌補硬體的不可靠,從而提供廉價可靠的海量分布式存儲和計算系統。在大規模分布式存儲技術中,基於塊設備的分布式文件系統適用於大型的、海量數據的雲計算平台,它將客戶數據冗餘部署在大量廉價的普通存儲上,通過並行和分布式計算技術,可以提供優秀的數據冗餘功能。且由於採用了分布式並發數據處理技術,眾多存儲節點可以同時向用戶提供高性能的數據存取服務,也保證數據傳輸的高效性。目前國外很多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已經或正在著手開發分布式文件系統,已經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分布式文件系統,如PVFS、GPFS、zFS、Google FS、Hadoop FS等,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發也還在進行中。
除了大規模分布式存儲技術,P2P存儲、數據網格、智能海量存儲系統等方也是海量存儲發展的趨勢體現。其中,P2P存儲可以看做是分布式存儲的一種,是一個用於對等網路的數據存儲系統,旨在提供高效率、魯棒和負載均衡的文件存取。數據網格是有機的智能單元的組合,類似於計算網格。智能海量存儲系統包括主動的數據採集、數據分析、主動調整等。雲計算中存儲的海量數據應用將為雲計算提供新的價值高點,也必將成為雲計算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四、安全與隱私將獲得更多關注
雲計算作為一種新的應用模式,在形態上與傳統互聯網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勢必帶來新的安全問題,例如數據高度集中使數據泄漏風險激增、多客戶端訪問增加了數據被截獲的風險等等。雲安全技術是保障雲計算服務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它要解決包括雲基礎設施安全、數據安全、認證和訪問管理安全以及審計合規性等諸多問題。雲計算本身的安全仍然要依賴於傳統信息安全領域的主要技術。不過另一方面,雲計算具有虛擬化、資源共享等特點,傳統信息安全技術需要適應其特點採取不同的模式,或者有新的技術創新。另外,由於在雲計算中用戶無法准確知道數據的位置,因此雲計算提供商和用戶的信任問題是雲計算安全要考慮的一個重點。總體來說,雲計算提供商要充分結合雲計算特點和用戶要求,提供整體的雲計算安全措施,這將驅動雲計算安全技術發展。適應雲計算的特點和安全需求,雲計算安全技術在加密技術、信任技術、安全解決方案、安全服務模式方面加快發展。
此外,未來的安全趨勢,勢必會涉及終端及移動終端各個層面,包括各類PC、手機在內的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都有可能會面臨攻擊者的挑戰,這樣的攻擊對多種設備會變得日益難以防護。解決終端安全,雲安全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即從雲端首先判斷安全的趨勢,而不是孤立的從一台終端來判斷。通過雲端安全的大數據分析,可以清晰發現其中存在的多種威脅趨勢,從而及時攔截新木馬以及防止網路入侵和攻擊。隱私權保護問題雖是雲計算普及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但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及相關標準的成熟。相信隱私權會得到更好地保護,雲計算也將像互聯網上的其他應用環境一樣,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五、分布式計算技術不斷完善和提升
資源調度管理被認為是雲計算的核心,因為雲計算不僅是將資源集中,更重要的是資源的合理調度、運營、分配、管理。雲計算數據中心的突出特點,是具備大量的基礎軟硬體資源,實現了基礎資源的規模化。但如何合理有效調度管理這些資源,提高這些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單位資源的成本,是雲計算平台提供商面臨的難點和重點。業務/資源調度中心、副本管理技術、任務調度演算法、任務容錯機制等資源調度和管理技術的發展和優化,將為雲計算資源調度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不過,正成為業界關注重點的雲計算操作系統有可能使雲計算資源調度管理技術走向新的道路。雲計算操作系統是雲計算數據中心運營系統,是指架構於伺服器、存儲、網路等基礎硬體資源和單機操作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等基礎軟體管理海量的基礎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的雲平台綜合管理系統,可以實現極為簡化和更加高效的計算模型,以低成本實現指定服務級別、響應時間、安全策略、可用性等規范。
現在雲計算的商業環境對整個體系的可靠性提供了更高的需求,為了支持商業化的雲計算服務,分布式的系統協作和資源調度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未來成熟的分布式計算技術將能夠支持在線服務(SaaS),自從2007年蘋果iPhone進入市場開始,事情發生很大的變化,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使得Web開始走進移動終端,SaaS的風暴席捲整個互聯網,在線應用成為一種時尚。分布式計算技術不斷完善和提升,將支持在跨越數據中心的大型集群上執行分布式應用的框架。
六、SLA細化服務質量監控實時化
要想讓用戶敢於將關鍵業務應用放在雲計算平台上,粗放的服務協議顯然無法讓人放心,用戶需要知道雲計算廠商能否快速地將數據傳遍全國、網路連接狀況又能好到何種程度。對於激增的商業需求而言,性能的拓展是不夠的,而雲計算提供商能夠多快地拓展性能也事關重要。用戶需要能夠讓他們高枕無憂的服務品質協議,細化服務品質是必然趨勢。雲計算對計算、存儲和網路的資源池化,使得對底層資源的管理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重要,基於雲計算的高效工作負載監控要在性能發生問題之前就提前發現苗頭,從而防患於未然,實時的了解雲計算運行詳細信息將有助於交付一個更強大的雲計算使用體驗,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關於更多可以關注微信公號漫步雲計算)謝謝。
9、2018年華為發布了那些穿戴設備?
據郭平介紹,華為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26個5G商用合同,10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2億台;華為雲已上線18大類140多個雲服務,與夥伴攜手在全球22個地理區域運營37個可用區;發布了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包括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升騰系列晶元,及相應的產品和雲服務。據郭平介紹,華為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26個5G商用合同,10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2億台;華為雲已上線18大類140多個雲服務,與夥伴攜手在全球22個地理區域運營37個可用區;發布了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包括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升騰系列晶元,及相應的產品和雲服務。據郭平介紹,華為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26個5G商用合同,10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2億台;華為雲已上線18大類140多個雲服務,與夥伴攜手在全球22個地理區域運營37個可用區;發布了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包括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升騰系列晶元,及相應的產品和雲服務。據郭平介紹,華為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26個5G商用合同,10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2億台;華為雲已上線18大類140多個雲服務,與夥伴攜手在全球22個地理區域運營37個可用區;發布了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包括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升騰系列晶元,及相應的產品和雲服務。據郭平介紹,華為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26個5G商用合同,10000多個5G基站已發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2億台;華為雲已上線18大類140多個雲服務,與夥伴攜手在全球22個地理區域運營37個可用區;發布了AI戰略與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包括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升騰系列晶元,及相應的產品和雲服務。
10、關於雲計算技術的文章1500字
雲計算技術的發展趨勢
一、數據中心向整合化和綠色節能方向發展
目前傳統數據中心的建設正面臨異構網路、靜態資源、管理復雜、能耗高等方面問題,雲計算數據中心與傳統數據中心有所不同,它既要解決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高效完成企業級數據中心的擴容部署問題,同時要兼顧綠色節能和高可靠性要求。高利用率、一體化、低功耗、自動化管理成為雲計算數據中心建設的關注點,整合、綠色節能成為雲計算數據中心構建技術的發展特點。
數據中心的整合首先是物理環境的整合,包括供配電和精密製冷等,主要是解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問題。進一步的整合是構建針對基礎設施的管理系統,引入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軟體,提升管理運營效率。還有一種整合是存儲設備、伺服器等的優化、升級,以及推出更先進的伺服器和存儲設備。艾默生公司就提出,整合創新決勝雲計算數據中心。
兼顧高效和綠色節能的集裝箱數據中心出現。集裝箱數據中心是一種既吸收了雲計算的思想,又可以讓企業快速構建自有數據中心的產品。與傳統數據中心相比,集裝箱數據中心具有高密度、低PUE、模塊化、可移動、靈活快速部署、建設運維一體化等優點,成為發展熱點。國外企業如谷歌、微軟、英特爾等已經開始開發和部署大規模的綠色集裝箱數據中心。
通過伺服器虛擬化、網路設備智能化等技術可以實現數據中心的局部節能,但尚不能真正實現綠色數據中心的要求,因此,以數據中心為整體目標來實現節能降耗正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圍繞數據中心節能降耗的技術將不斷創新並取得突破。數據中心高溫化是一個發展方向,低功耗伺服器和晶元產品也是一個方向。
二、虛擬化技術向軟硬協同方向發展
按照IDC的研究,2005年之前是虛擬化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稱之為虛擬化1.0,從2005年到2010年時虛擬化發展的第二階段,稱之為虛擬化2.0,目前已經進入虛擬化2.5階段,虛擬化3.0階段在不久也將會到來。根據Gartner的預測,到2016年中國70%的X86企業伺服器將實現虛擬化。
ArsTechnica網站上刊出的一篇文章評論到,當前的虛擬化市場當中,VMware是老大,微軟Hyper-V老二,思傑Xen第三,紅帽和甲骨文在爭奪第四把交椅。隨著伺服器等硬體技術和相關軟體技術的進步、軟體應用環境的逐步發展成熟以及應用要求不斷提高,虛擬化由於具有提高資源利用率、節能環保、可進行大規模數據整合等特點成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新技術。
首先,隨著各大廠商紛紛進軍虛擬化領域,開源虛擬化將不斷成熟。Gartner也指出,雖然目前開源虛擬化的市場還比較小,但到2014年底其市場份額將翻番,而且未來也會快速增長。
其次,隨著虛擬化技術的發展,軟硬協同的虛擬化將加快發展。在這方面,內存的虛擬化已初顯端倪。
第三,網路虛擬化發展迅速。網路虛擬化可以高效地利用網路資源,具有節能成本、簡化網路運維和管理、提升網路可靠性等優點。VMware和思科公司通過四年的合作,在網路虛擬化領域取得突破創新,推出了VXLAN(虛擬可擴展區域網)。VXLAN已獲得多個行業領先廠商的支持。
三、大規模分布式存儲技術進入創新高峰期
在雲計算環境下,存儲技術將主要朝著從安全性、便攜性及數據訪問等方向發展。分布存儲的目標是利用多台伺服器的存儲資源來滿足單台伺服器不能滿足的存儲需求,它要求存儲資源能夠被抽象表示和統一管理,並且能夠保證數據讀寫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各方面要求。為保證高可靠性和經濟性,雲計算採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來存儲數據,採用冗餘存儲的方式來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以高可靠軟體來彌補硬體的不可靠,從而提供廉價可靠的海量分布式存儲和計算系統。在大規模分布式存儲技術中,基於塊設備的分布式文件系統適用於大型的、海量數據的雲計算平台,它將客戶數據冗餘部署在大量廉價的普通存儲上,通過並行和分布式計算技術,可以提供優秀的數據冗餘功能。且由於採用了分布式並發數據處理技術,眾多存儲節點可以同時向用戶提供高性能的數據存取服務,也保證數據傳輸的高效性。目前國外很多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已經或正在著手開發分布式文件系統,已經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分布式文件系統,如PVFS、GPFS、zFS、Google FS、Hadoop FS等,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發也還在進行中。
除了大規模分布式存儲技術,P2P存儲、數據網格、智能海量存儲系統等方也是海量存儲發展的趨勢體現。其中,P2P存儲可以看做是分布式存儲的一種,是一個用於對等網路的數據存儲系統,旨在提供高效率、魯棒和負載均衡的文件存取。數據網格是有機的智能單元的組合,類似於計算網格。智能海量存儲系統包括主動的數據採集、數據分析、主動調整等。雲計算中存儲的海量數據應用將為雲計算提供新的價值高點,也必將成為雲計算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四、分布式計算技術不斷完善和提升
資源調度管理被認為是雲計算的核心,因為雲計算不僅是將資源集中,更重要的是資源的合理調度、運營、分配、管理。雲計算數據中心的突出特點,是具備大量的基礎軟硬體資源,實現了基礎資源的規模化。但如何合理有效調度管理這些資源,提高這些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單位資源的成本,是雲計算平台提供商面臨的難點和重點。業務/資源調度中心、副本管理技術、任務調度演算法、任務容錯機制等資源調度和管理技術的發展和優化,將為雲計算資源調度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不過,正成為業界關注重點的雲計算操作系統有可能使雲計算資源調度管理技術走向新的道路。雲計算操作系統是雲計算數據中心運營系統,是指架構於伺服器、存儲、網路等基礎硬體資源和單機操作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等基礎軟體管理海量的基礎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的雲平台綜合管理系統,可以實現極為簡化和更加高效的計算模型,以低成本實現指定服務級別、響應時間、安全策略、可用性等規范。
現在雲計算的商業環境對整個體系的可靠性提供了更高的需求,為了支持商業化的雲計算服務,分布式的系統協作和資源調度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未來成熟的分布式計算技術將能夠支持在線服務(SaaS),自從2007年蘋果iPhone進入市場開始,事情發生很大的變化,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使得Web開始走進移動終端,SaaS的風暴席捲整個互聯網,在線應用成為一種時尚。分布式計算技術不斷完善和提升,將支持在跨越數據中心的大型集群上執行分布式應用的框架。
五、安全與隱私將獲得更多關注
雲計算作為一種新的應用模式,在形態上與傳統互聯網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勢必帶來新的安全問題,例如數據高度集中使數據泄漏風險激增、多客戶端訪問增加了數據被截獲的風險等等。雲安全技術是保障雲計算服務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它要解決包括雲基礎設施安全、數據安全、認證和訪問管理安全以及審計合規性等諸多問題。雲計算本身的安全仍然要依賴於傳統信息安全領域的主要技術。不過另一方面,雲計算具有虛擬化、資源共享等特點,傳統信息安全技術需要適應其特點採取不同的模式,或者有新的技術創新。另外,由於在雲計算中用戶無法准確知道數據的位置,因此雲計算提供商和用戶的信任問題是雲計算安全要考慮的一個重點。總體來說,雲計算提供商要充分結合雲計算特點和用戶要求,提供整體的雲計算安全措施,這將驅動雲計算安全技術發展。適應雲計算的特點和安全需求,雲計算安全技術在加密技術、信任技術、安全解決方案、安全服務模式方面加快發展。
此外,未來的安全趨勢,勢必會涉及終端及移動終端各個層面,包括各類PC、手機在內的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都有可能會面臨攻擊者的挑戰,這樣的攻擊對多種設備會變得日益難以防護。解決終端安全,雲安全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即從雲端首先判斷安全的趨勢,而不是孤立的從一台終端來判斷。通過雲端安全的大數據分析,可以清晰發現其中存在的多種威脅趨勢,從而及時攔截新木馬以及防止網路入侵和攻擊。隱私權保護問題雖是雲計算普及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但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及相關標準的成熟。相信隱私權會得到更好地保護,雲計算也將像互聯網上的其他應用環境一樣,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
六、SLA細化服務質量監控實時化
要想讓用戶敢於將關鍵業務應用放在雲計算平台上,粗放的服務協議顯然無法讓人放心,用戶需要知道雲計算廠商能否快速地將數據傳遍全國、網路連接狀況又能好到何種程度。對於激增的商業需求而言,性能的拓展是不夠的,而雲計算提供商能夠多快地拓展性能也事關重要。用戶需要能夠讓他們高枕無憂的服務品質協議,細化服務品質是必然趨勢。雲計算對計算、存儲和網路的資源池化,使得對底層資源的管理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重要,基於雲計算的高效工作負載監控要在性能發生問題之前就提前發現苗頭,從而防患於未然,實時的了解雲計算運行詳細信息將有助於交付一個更強大的雲計算使用體驗,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此外,開源雲計算技術進一步普及應用。數據表明,目前全世界有90%以上的雲計算應用部署在開源平台上。據Black Duck統計,2010年年底,平台型的開源雲計算項目達到470多項,2011年啟動的開源項目中40%都是跟雲計算相關(另外19%與移動相關,15%與企業應用相關)。雲計算對於安全、敏捷、彈性、個性化開源平台的需求以及突出的實用、價廉的特性,也決定了開源計算平台在雲時代的領軍位置。很多雲計算前沿企業和機構如亞馬遜、谷歌、Facebook都在開發部署開源雲計算平台。開源雲計算平台不僅減少了企業在技術基礎架構上的大量前期投入,而且大大增強了雲計算應用的適用性。開源雲計算技術得到長足發展的同時,必將帶動雲計算項目更快更好落地,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利益。為此,開源雲計算技術將進一步得到重視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