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翁 柳宗元拼音版
《yúwēnɡ》
《渔翁》
zuòzhě:liǔzōnɡyuán
作者:柳宗元
yúwēnɡyèbànɡxīyánxiǔ,xiǎojíqīnɡxiānɡránchǔzhú。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yānxiāorìchūbùjiànrén,āinǎiyīshēnɡshānshuǐlǜ。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huíkàntiānjìxiàzhōnɡliú,yánshànɡwúxīnyúnxiānɡzh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刘柯矣芙蓉雨歌词渔翁的那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婉约发声:茶香依旧,弦声悠远。
禅意歌者刘珂矣巧入荷塘温婉而唱,
《芙蓉雨》檐外初秋潺潺而落…
丝丝惆怅的连绵雨声、清脆落盘的琵琶之音,
一朵出水芙蓉遇一场烟雨迷梦,画中伊人已动容。
这一搭莲蓬子落地,几声牵绊几回迷……
芙蓉雨
歌手:刘珂矣
藕花香 染檐牙
惹那诗人纵步随她
佩声微 琴声儿退
斗胆了一池眉叶丹砂
画船开 心随他
谁不作美偏起风沙
倚蓬窗 月色轻晃
偶闻得渔翁一席话
(试问) 多一份情又怎地
站在别人的雨季
淋湿自己空弹一出戏
空望他 功成名就又怎地
豆腐换成金羽衣 岂不知你已在画里
画船开 心随他
谁不作美偏起风沙
倚蓬窗 月色轻晃
偶闻得渔翁一席话
(试问) 多一份情又怎地
站在别人的雨季
淋湿自己空弹一出戏
空望他 功成名就又怎地
豆腐换成金羽衣 岂不知你已在画里
多一份情又怎地
站在别人的雨季
淋湿自己空弹一出戏
空望他 功成名就又怎地
豆腐换成金羽衣 岂不知你已在画里
这一搭 莲蓬子落地 几回迷
3、渔翁 加拼音
渔(yú)翁(wēnɡ)
祝您生活愉快,望采纳。
4、渔翁全文及其意思是什么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文解释】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词语解释】
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汲:取水。
湘:湘江。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欸乃:摇橹声。唐代湘中有棹歌《欸乃曲》。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诗文赏析】
本诗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诗中的西严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希望这些东西对你能有帮助。
5、《渔翁》大致意思是什么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傍:靠。西岩:指永州城西的山岩。
晓汲:早上打水。
清湘:清澈的湘水。湘,即指湘江。
楚竹:楚地的竹子。因永州古属楚地,故称其地所产的竹子为楚竹。
欸乃:象声词,摇橹声。这里是渔歌。唐时湘中有棹歌《欸乃 曲》。
无心云相逐:片片浮云无意识地在互相追逐着。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
【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 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这是柳宗元被贬在永州时写的一首诗味隽永而诗情飘逸的抒情小诗。诗中描写的这一超然世外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自己对功名富贵的鄙薄和厌弃。因此渔翁所表现出来的高雅恬淡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诗人自我的艺术写照了。全诗情景交融而又层次清晰,象是一幅写意的淡彩画,舒展在我们面前:夜宿西岩的渔翁,正泊岸晨饮,汲清湘之水,燃楚地之竹,几与世无争而能自得其乐,这大自然的赏赐是多么优厚。日出江峰,烟消雾散,渔翁远逝,江上一片空寂;及至诗人瞩目凝视,却传来了一声“欸乃”的亲切渔歌,忽又从那青山绿水之间轻轻飘出。这渔翁和这悠然不尽的渔歌,在这山水的环抱中,已凝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活鲜鲜地托出了一个优美的境界。它和丑恶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把诗人对封建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的不满和憎恶,从自然美的净化中,映衬得清辉熠熠。所以诗的最后两句,化用陶渊明的辞意,不只是给这幅写意画增添了几片飘飞的云彩和渔翁追山逐水的情趣,而且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行歌座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知”(《与杨晦之第二书》)的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是有进步的政治思想的,但是为了这理想的实现,竟遭窜逐,“风波一跌逝万里”(《冉溪》),精神上不可能不是痛苦的,因此诗人借江上渔翁高洁闲适的情怀,以抚慰自己孤寂而凄苦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6、《渔翁》柳宗元加拼音
《渔翁》--柳宗元
yú wēng yè bàng xī yán xiǔ
渔 翁 夜 傍 西 岩 宿,
xiǎo jí qīng xiāng rán chǔ zhú
晓 汲 清 湘 燃 楚 竹。
yān xiāo rì chū bú jiàn rén
烟 销 日 出 不 见 人,
ě nǎi yī shēng shān shuǐ lǜ
欸 乃 一 声 山 水 绿。
huí kàn tiān jì xià zhōng liú
回 看 天 际 下 中 流,
yán shàng wú xīn yún xiàng zhú
岩 上 无 心 云 相 逐。
7、柳宗元的《渔翁》拼音是什么?
1、拼音
yú wēng
2、全文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3、译文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4、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8、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的意思。
释义:十月的边塞,天气尤为寒冷,肃杀的秋风加上遍地的寒霜,让戍边的将士瑟瑟发;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在江面上有一艘小渔船,坐在小船上捕鱼的渔翁冷得够呛。
这句诗出自明末清初李渔的《笠翁对韵 》,整段前文为: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前文释义:
在诗词对韵中,天和地相对应,雨和风相对应,大陆和长空相对应。山花和海树相对应,赤日和苍穹相对应。雷隐隐和雾蒙蒙相对应。日下和天中相对应。风高秋月白对应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和参商两曜斗西东相对应。
(8)抖音渔翁扩展资料:
《笠翁对韵》是古时文人学习作诗词,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读物。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
整部作品声韵协调,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从中进行语音、押韵、诗词对仗等知识。而题目中的这句话出自《笠翁对韵》卷(一)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自然现象的对韵,十月塞边对三冬江上,飒飒寒霜对漫漫朔雪,惊戍旅对冷渔翁。
参考资料:网络-《笠翁对韵》
9、有一个词语是不是叫什么渔翁什么之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基本信息
【汉字书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汉语注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漫画
【感情色彩】贬义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1]
【结构】主谓式组合的复句式。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 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押韵词】弊帷不弃、称心快意、薰莸异器、触禁犯忌、同心共济、街谭巷议、无立锥地、三征七辟、梭天摸地、时谈物议......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辨析
【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辨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成语示例
⒈肃清日寇吾侪事,~笑列侯。(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鹬蚌相争tu(13张)
⒉“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2成语典故编辑
原文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2]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
鹬蚌相争(8张)
渔父⑩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3词语注释编辑
解释字词意思
①赵:国名,都城在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北京市。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陕西省咸阳市。
⑩渔父:渔夫。
11即:就.
12禽(擒):捉
通假字
敝:通“弊”,弊害
古今异义
熟:今常用义:成熟;熟练。文中古义:仔细,周详;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支:今常用义:支撑;支持。文中古义:对峙;如“燕赵久相支.。”
大众:今常用义:群众,民众。文中古义:军队;如“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恐:今常用义:害怕。文中古义:担心;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今常用义:愿望;愿意。文中古义:希望;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一词多义
且
⑴副词,将要,快要;如“赵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⑵连词,姑且,暂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⑶连词,况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伐
⑴动词,攻打,讨伐;如“赵且伐燕”“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⑵动词,砍伐;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
即
⑴副词,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⑵副词,立即,马上;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为
⑴介词,为了;如“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⑵动词,成为;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⑶动词,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计
⑴动词,谋划,考虑;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⑵动词,计算;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⑶名词,计谋,策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强
⑴qiáng,形容词,强大;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⑵qiáng,形容词,僵硬;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⑶qiǎng,动词,勉力,努力做;如“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舍
⑴shě,动词,丢弃,放下;如“两者不肯相舍”。“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⑵shè,名词,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今日不雨”之中,名词“雨”用如动词,即“下雨”;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下雨”。
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之中的“弊”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疲惫”,或“使……困乏”;这两个分句可译为“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⒊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动词“出”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出来”;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让你出来”或“今天不放开你”。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省略主语
⑴“过易水”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过易水”;该分句可译为“(我)经过易水”。
⑵“故愿王熟计之也”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故愿王熟计之也”;该分句可译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⒉省略宾语
⑴“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之中,谓语动词“得”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即“渔者得(之)而并禽(擒)之”;该分句可译为“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⑵“乃止”之后省略宾语“之”,代“伐燕”这件事,即“乃止(之)”;该分句可译为“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4成语启示编辑
分析评论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揭示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10、什么叫渔翁之利?
渔翁之利: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获利
有一句古话说: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