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与古代的警察制度有何异同
1、现代的警察在古代叫捕快。
2、简介
捕快原来分为捕役和快手,渐渐的人们把捕快捕役和快手合称,就叫成了捕快,捕快的称呼起源于哪朝无法考证,但是至少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前期就拥有了类似职能的人,这是最初捕快的雏形,,他们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而“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因二者性质相近,故合称为捕快。
3、雏形
根据我国的史书记载,大禹治水非常辛苦,有一次他约集各个部落的首领,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治水首脑会议,要开会讨论治水的问题,其他各个部落的首领都到了,就有一家一个部落的首领,防风氏后至,这时候大禹就命人进行了审理,最后对防风氏予以处斩,这是我国史书记载最早的,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进行审理,并且予以斩首 执行的这样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就已经出现了寻找证据的,捉拿审理的一类人,这是捕快最早的雏形。
4、发展
在民国时期,老北京警察局的侦缉队,亦属于捕快性质。他们一律穿着灰大褂,所不同的是“只有侦缉队的成员有时不扣扣子,有时只扣几个扣子,走起路来身子向前倾……侦缉队的下层队员,一年四季都把头剃得又光又亮,即便是冬季,也不戴帽子。腰上总挂着一块‘汗巾’,从大褂外面看起来,鼓鼓囊囊的好像是揣着‘二把盒子’”。他们的职责理应是对付贼匪,实际上却以欺压老百姓为能事,令人切齿。
分享
2、衙门是秉公办事的地方,古代府(州)县衙门内有多少人?
州府的官员比较多,知府、同知、守备、团练、都监、司马、主簿、参军等等。
县衙门,起码有知县、县尉、功曹。三班六房、典史、书吏、都头、等等。
《宋会要·职官》给知县或县令规定的职责是:“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凡户口、赋役、钱谷、给纳之事,皆掌之”,因此,虽属七品,权力很大。县衙门还有三位主要属官:县丞,乃知县或县令的副手,今之副县长也;主簿,专掌“稽考簿档”,相当于今之秘书长;县尉(明、清时称典史),负责治安破案,实为公安局长。宋时,州(府)衙门的头头是知府或知州,副职为通判。如苏东坡被贬,就曾任杭州通判。知府、知州的属官有七位:判官、推官、兵马都监、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分别负责民、刑、兵、户等等一条线。上述这些都是正式在编有职级的官员,相当于局级干部。而主要工作,是由吏员去干的。因此。虽然统称官吏,但官与吏有严格的区别。
吏,以县为例。唐时,在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之下的第一名吏员称为“录事”。宋时,除了“凡各县各置押司、录事史、佐史”,还另有孔目、曹司、书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堂吏、勾押、都头、公人、书手、典库、吏典、贴司等等,其中有的是吏,有的是公人,役人,总起来叫胥吏。吏是规定职数的,虽非官,享受的是国家公务员待遇;公人,役人属非在编人员,人数不等。根据宋代留下来的少量地方志计算,大致平均每县有吏37人。全国府、州、县在编的吏员宋代的为5.5万人;明代,全国有159个府,234个州,1171个县。吏员5万人,加上不在编的,全国胥吏总额约为22万人。
3、何为江湖体书法家?他们有哪些显著特征?
江湖体不是胡写乱抄花,是一种书风袭,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做作。故意做出一些效果。如故意的抑扬顿挫,或过于油滑,过度的大小肥瘦对比,尖头鼠尾,过多的随手笔等。江湖体其实是有借鉴意义的,如启功的书法就借鉴有江湖体的优点。
4、关于"快手"的句子有哪些?
1、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9、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0、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2、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3、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14、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