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
就是指要尊敬父母。父母亲的呼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父母亲叫你做的事情,应该行动而不该懒惰对待,父母亲的教诲,需严谨听从,父母亲的责备,不能顶嘴,应该顺承
2、“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后两句是什么?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3、弟子规 父母呼至父母责的心得体会500字
星期四中午,婶婶买了个西瓜,姑奶奶切开了西瓜,说:“作业没做好的不可以吃。”其实姑奶奶是说着玩的,可我当了真,心里拧着小鼓说:“不吃就不吃。”
过了五、六分钟,姑奶奶走来说:“可做好了?吃西瓜吧。”我没有说话,因为我还在生气呢。我的生气也使姑奶奶生了气,因为我赌气不答姑奶奶的话。看来姑奶奶真生气了,上午原本说帮我去开家长会,可下午因我的缘故又不去了。
简单的一个“噢”字,我却不愿说出来,说出来了什么事出没有,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从这件事使我想到了另一件事。
王明吃饭都是他奶奶喊,没有一次自己回家吃饭,不是在河里游泳,就是与小伙伴打成一团。一天,晚上他奶奶喊他回家吃饭,他奶奶大声喊了一声:“明明。”没人回答,他奶奶又喊,喊了一声又一声,总听不见王明的声音,他奶奶可急了,挨家挨户的找。东边找到西边,他奶奶又喊,终于王明答应了,原来他在钩鱼,听到了奶奶的喊声也不答应,再不答应他奶奶都要急哭了。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一顿毒打,但始终改不掉王明的习惯。
这是多么着急的啊,听不到你的回应,家人是多么担心,担心你出了什么事,对父母不说儿女是最重要的。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弟子规》里面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每个人都应该记住这句话,来提醒自己,督促别人、提醒别人。
4、写关于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这12字的感悟 50字
首先呢,现在是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的年代,娇生惯养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很明显的,一个回小宝答宝有六个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宠,宠还宠不过来呢.再者就是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就像知道《弟子规》的只是一部分人而已,但是能够按照上面实施教育的父母基本上没有,为什么呢?值得深思!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对父母亲的呼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父母亲叫你做的事情,应该执行而不该懒惰对待,要赶快去做,父母亲的教诲,需严谨听从,恭敬地倾听,父母亲的责备,不能顶嘴,应该顺从他们,承受他们的责备,努力改进自新 。
5、《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是什么意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是听到父母的叫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答应父母要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要赶快去做;父母在教诲的时候,要恭恭敬敬的领受;父母训斥、责罚时,要虚心接受,以反省的心来接受。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尊敬、孝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儿女对父母应该恭顺体谅,悉心照顾,凡父母有所呼唤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诲。
“子女孝顺,父母心安。家存孝道,国有忠臣。”只有在家庭内部培养起了纯正、善良的品行,才能在诸多的社会事务中立定脚跟,不惧不乱,做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贤人君子。
(5)弟子规父母呼微视频扩展资料
孝顺的意义:
中国历来尊崇孝道,倡导孝道的原因在于人类都是由各自的父母所生育抚养成人的,母亲以自身的血液身体的精华结合来自父亲的精华种子而孕育子女,在人类孕育需要十个月的时间子女方可诞生问世。儿女的成长代价是母亲身体的消耗和虚弱并因此而逐渐衰老。
孝顺是对人类个体夫妇生儿育女之壮举的致敬和感恩,孝顺的言行让家庭充满和谐的气氛,孝顺也是天道的要求,中华民族之所以人丁兴旺,是受上天眷顾赐福之华夏儿女,占据上天赏赐之地,善良朴实,代代孝顺,才有中国文化文明五千年之久。
6、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是什么意思
释义:”父母叫你的时候应该迅速回答“
全句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全句释义:”父母亲的叫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父母亲叫你做的事情,应该执行而不该懒惰对待,父母亲的教诲,需严谨听从,父母亲的责备,不能顶嘴,应该顺承“
弟子规简介如下: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6)弟子规父母呼微视频扩展资料:
该句所在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白话释义为:
1、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2、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3、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4、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5、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7、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8、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9、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杀害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
10、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11、如果自己劝解的时候,父母听不进去,不要强劝,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规劝,别跟父母顶撞徒惹父母生气,还达不到规劝的效果;
如果父母不听劝,又哭又闹,就暂时顺从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
12、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3、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4、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7、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好像是有高人指使弟子听从。
8、《弟子规》总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弟子规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9、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的“应”是一声还是四声
读作去声、即第四声。是答应、回应的意思。整个句子是说:如果父母呼唤你,你应该尽快做出回应,不要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