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骑三轮车的老人欲言又止他想说什么?
骑三轮车的老人欲言又止,他可能是想说我可以过去吗,也要联系所在的情景
2、爸爸的三轮车观后感
1.我的三轮车
吕福山,西安是人力三轮车夫,无证经营。被西安市交警一支队根据西安市公安局的通告没收了三轮车。吕通过查阅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上面说对非机动车违规应处5元以下罚款,认为西安交警支队应该归还他的三轮车,并为此进行了5年的努力。
专家认为,西安市公安局的通告只是一个地方性行政法规,他不能违反国家性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因此是不合法的,也是无效的。
终审判决吕胜诉,交警归还他的三轮车。针对处罚过轻的情况,人大正在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修订。
2.非常关系
福州市一个雇主经常虐待家里的小保姆,终于有一天将小保姆殴打致死。为了毁尸灭迹,雇主的妻子假冒小保姆的姐姐将尸体火化。法院判决,雇主故意伤害死缓,妻子包庇有期徒刑3年。
专家分析,雇主和保姆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国家应该对劳动法进行修改以保障象保姆这种存在个人雇佣关系的人的合法利益,现在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任何保证。另外,为了约束保姆的行为,雇主应该与保姆签定好合同,或者借助司法机关的力量。
3.后果真的很严重
陈兵在火车站发现一个小偷偷自己的包,便去追赶。追了大概有200米路程。结果猝死。小偷与他并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运动医学专家分析说他可能是因为心脏问题而突然死亡的。
专家分析说小偷的盗窃行为与陈兵的死亡有因果关系。但是只构成盗窃罪。量刑时可以酌情作为一个加重情节。小偷对陈兵的死有过错,但是陈兵的家人并没有向小偷提起民事赔偿要求。最后,小偷由于盗窃未遂被判4年,罚金3000。
老吴得了一种怪病,去了很多医院都没查出来。最后在南京一家医院确诊为隐球菌肺炎。医生说这种病可能是由于鸽子粪引起的。老吴的楼上老丁养了很多鸽子,老丁把这些鸽子当宝贝一样。老吴与老丁交涉多次让他把鸽棚拆了,老丁不同意。双方各执一词。无奈老吴将老丁告上法院。老丁拿出一份鉴定材料说他的鸽子粪里不含隐球菌。法院认为,本案一方为个人兴趣爱好,一方为人的身体健康,两权相争,应更重视人的身体健康。因此法院判决老丁限期内拆掉鸽棚。现在老丁家的鸽子暂时在朋友家寄养。
专家分析,这是一起侵权案件。虽然老丁养鸽子并不违法,但是他侵犯了老吴的健康权。关于老丁拿出的那份材料,专家认为一无法确认其开信机关是否具备鉴定资格,二即使具备鉴定资格关于材料的效力也要视案情而定。
4.你在哪里
一个18岁的男孩跟在打工的父母来到沈阳。一天,和小伙伴们去丁香湖边玩。却被淹死在湖中。据和他一起出去的小伙伴说,他是为了救一个人才跳进湖里的。他们说,那个人被救上来以后就跑了,他们只顾的去救小伙伴也没看清那个人什么样子。在把被救人推上岸后,那个孩子被一个大浪打进湖中,再也没有上来。他家里条件不好,他是父母以后的唯一依靠。他父亲咨询了民政机构,说可以申请烈士,但是需要被救的人出来做证。他们一家人寻找被救人找了好多天了,那个人一直没有出现。后来有几个湖边的工人愿意为孩子作证。
专家分析说,对于见义勇为者,首先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补偿,被救者承担的义务比较小。国家设立见义勇为基金,纳税人的一部分税就被用来做这个。
今天的案例,很让人气愤。
一个3岁的小孩子跟爸爸妈妈去酒店吃饭。席间,孩子想喝饮料,妈妈出去买,想让孩子跟着爸爸,但是孩子不愿意,妈妈就把他领了下去。后来,孩子跑到了马路上,酒店的一个服务员将孩子救了下来,但是自己却出车祸死亡。
孩子的父母一开始说把孩子托给了吧台,后来又说托付给了这个服务员,但是都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认为服务员应该对孩子的被伤害负责。
双方对簿公堂,法院判决,交通肇事司机承担80%的民事赔偿责任,小孩父母承担20%,共计死亡赔偿15万元,但赔偿者提出异议认为服务员是农村户口,即使在城市打工2年也应按照农村的规格赔偿5万元。
5.老人去世之迷
一个79岁的老人,在与一个30岁的年轻人发生了争执。仅10个小时后,老人去世。老人的家人说老人是被那个人打死了,而那个年轻人说是老人心脏病突发自己死的。由于发生在院内屋后,双方都没有目击证人。老人死亡后公安局来了人,但是坚持不做尸检,直接说老人是心脏病死的,让双方民事调解,赔了8000块钱了事。记者问到有关如何认定是心脏病的证据,公安局一直没有,可能根本就是没法提供。
后来老人的家人向公安局提起抗诉,县市两级公安局对老人开棺验尸,鉴定结论是老人服用毒鼠强自杀。老人的家人对此很怀疑,并且自己偷弄了几份样本送到附近大学检验,结果是不含毒鼠强成分。
经过家人的不断努力,几年后,老人第二次被开棺,省厅的鉴定结论是没有毒鼠强。
记者想找到当初鉴定的两位法医,但是被拒绝了。后来,公安局道歉,并赔了5万多块钱。此事了结,老人怎么去世的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了。
6.我不是小偷
晓楠是一个15岁的活泼女孩,自尊心极强。初三下半年有一天她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被超市员工怀疑偷了超市的东西,他们一起来到超市对面的派出所。在派出所里,妈妈被一个女警官和超市员工搜身。当妈妈出来后,发现女儿也正被一个超市员工搜身。
专家分析,只有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侦察人员才有权利对嫌疑人搜身。其他任何人都无权。超市员工的这种做法是极为错误的。
事后,晓楠的精神一直不好。被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创伤性应激精神障碍。医生分析说是因为一些创伤事件使精神受到损害。通过鉴定,与被超市搜身有直接因果关系。
晓楠的精神一直不好,影响了学习,而且没能参加中考。她成绩很好且非常要强。
妈妈想法院起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判定此事影响了孩子一生,判超市赔偿精神抚慰金10万元。超市不服,认为此病一年即可治愈,主张只赔偿一年的平均工资。
专家分析,心灵创伤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精神抚慰金不同于医疗费,应有法官酌情裁量。
对于超市被偷的问题,他们应自己购置防盗设备。
自己选一篇
3、感恩行善视频观后感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人于善当不图回报。可现在,别说涌泉相报,能理解、能记得就不错了。一方面是对不懂感恩的不解,我觉得这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淡薄的原因。事实上,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的大厦已不成体系,支离破碎。道德是全社会的事,仅仅一部分人在那支撑着道德,而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没有了道德意识,这是最大的悲哀。这种悲哀让人看不见希望。善的施与是不图回报的,但这绝不是说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可以不用感恩。行善是一种道德;感恩也是一种道德。
“感恩”是多么温柔的一个词语。但凡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里有了感恩的意识,那必然是得到过别人的恩惠或者帮助,或者是对人生有过较深刻的解读和理解。古往今来,感恩的故事听到过很多很多,有的人为一饭之恩感动一生;有的人为报恩可以跋涉千里万里,寻找那个有恩于他的人;还有的人宁愿穷其一生,也要完成报恩这件大事。
我们中华民族从传统上讲,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民族的感恩的精神曾经震撼过西方人。记得读一部书的时候曾经看过对孔子的描写。记得大致意思是:孔子24岁的时候,命运坎坷的母亲去世了,为了给母亲守孝,孔子隐退了长达两年多。用西方人的观点,用这么长的时间专门悼念亡故的人,简直是不可思议。孔子将母亲葬到了祖先安息的地方,又把父亲的棺木迁来与其合葬(这种习惯一直传承到现在的)。对此,孔子解释道:我们必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报答这种恩情。我们必须以尊敬作为我们的回报,来表达我们的感情。为表达我们的感情,就得让他们死后也葬在一起。
对父母感恩,这是人类回报父母的真正本能。
我记得我的感恩的意识最浓烈的时候是当我做了母亲,在含辛茹苦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深沉的父爱、什么是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正如那句: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懂得感恩,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感恩的思想的形成就是对人生、对社会不断地加深理解的过程。一个人把感恩的思想经过思索,逐渐的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组成部分以后,才说明具备了感恩的道德修养或是道德素质。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一个断了一只手臂的以乞讨为生的年轻人去一人家讨饭。善良的女主人打开房门,看见他,除了一直断臂以外,其余各方面都与健康人没什么两样。虽对他心生怜惜,可还是没有马上把吃的施与他。女主人对这个男人说:你帮我做一件事,就是让他用自己的一只手臂搬着一块砖绕女主人的房子走十圈。这个乞讨的男人很愉快的做完了这件事。女主人也愉快的把他让进屋里。准备好饭菜,让他吃。并对他说:这顿饭是你自己用劳动赚来的,是属于你的。乞丐吃完饭走了……几十年以后,这个女主人已经变得很老了。有一天,一个人在敲她的房门。女主人蹒跚着打开房门,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且只有一只手臂。他就是当年的乞丐。这天他来,是来对女主人报恩来了。他深情地对女主人说:是你教我懂得了“人要靠劳动养活自己”的道理。并表示从此要养活这位曾经对他有恩的、现在已经很苍老的当年的女主人……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太深刻了,对人的善的施与也是要有所讲究,否则,就有可能遭遇不懂得感恩的人。
还有,在咱们国家,经常有人出去做援外的公益活动。有一次参加了一个联合国的公益组织,一次给非洲的贫困居民送物资,他们开着卡车到一个村落,车刚一停下就围上来一群小孩儿,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地把车上的物资分给他们就行了。谁知队长制止了他,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让小孩排好队。说:“你们谁愿意帮我们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就会得到报酬。”这些小孩非常高兴地把东西搬下来,分到了粮食和日用品,高高兴兴地拿回家。一会儿又来一些村民,队长也是用同样的办法,比如把东西整理整理,擦擦车什么的都有报酬,有的村民因什么都没干而沮丧,他就让他们唱歌跳舞,总之没有人不劳而获。
行善,也要懂得行善的方式和方法,懂得行善的艺术。
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做得比较成熟,而我们中国式慈善总遭遇困局。在我们国家,向善者在付出金钱后常遭冷遇,这不完全是普通公民特别是“被行善”和“被施舍”的那部分弱势群体的素质问题,也与那些在物质上和心理上占有无比优势的商人和慈善家,或一些只有好的愿望而无恰当方法的善举者自己有关。做善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数字的罗列。从社会意义上说,一是为了表达心中的善意,还有向社会、向授予善的人传递善心,传递人类的各种道德和思想,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们对金钱的需求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社会营造一种精神和道德的升华的元素和力量。
另外,作为行善者,虽然都是不图回报的,但对自己对别人的施与却不希望被别人忘记,更不希望受到冷遇。这一点,不是施善者的问题。施善让人感觉到的是人类相互关照的温暖;懂得感恩是对有恩于自己的人一种情感的回馈,同样也是人类相互间理解的温暖。然而,如果一方面满心欢喜的施善,另一方面,受善者却没有感恩和感谢之意,甚至没了踪影,人们感觉到的是一种心灵疏远的感觉。这绝不是人类文明好的状态,这种现象是背离人性的。
一个社会,如果让人感到太冷漠,人们感受不到温暖。我们还是渴望有行善之人;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恩意识,也会让人感到温暖。感恩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对施善之人情感的一种回馈。你为老人让了座,随后听到一声感谢,这是礼节;我们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不该忘了向我们施与帮助的人,这是懂得感恩,也是一种美德。
我们不赞同有的富豪在“慈善夜宴”的召唤下装聋作哑,但更不希那些有侠义之举的人们孤军深入,到头来不被理解。
行善的人们,他们的善举也许能够影响一批富豪相随,却未能真正感动受惠人,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社会的悲剧,人类文明的悲剧。
学会行善是人生的课题,懂得感恩也是人生的课题。懂得如何行善,是让善举真正放射光芒的根基;学会感恩,是形成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的环节。一个人要是从来都不懂得感恩,那将是一个情感不够健全的人。
4、老人骑三轮车
没有法律说不给骑,但是这个年纪的老人家视力,体力,反应能力已经跟不上了,实在是不建议骑三轮车,太容易发生事故,风险太大
5、看了抖音中帮老人心肺复苏的视频后的观后感怎么写
多写助人为乐和正义感方面的,充满正能量的宣传没错
6、《奶奶的三轮车》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是什么?
今天下午,我们在多媒体教室看了一场电影《爸爸的三轮车》。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来自农村的父亲,自己没有读上大学,为了让女儿能够读上更好的大学,把女儿送进了有不少干部、大款子弟的贵族学校。这里学费很高,可是父亲不怕苦不怕累,用蹬三轮车让女儿倩倩上了全市最好的中心。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靠一辆三轮车为一家三口的生活奔波劳碌......
看完了《爸爸的三轮车》后,我感慨万分。其中一个镜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当那位伟大的父亲将那沉重的沙发从一楼背到了六楼。这时,脚底已被磨破,流出了血,当鲜红的血迹重重地印在了地板上!此时,我泪流满面,心都要碎了,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父亲。小时候,我的身体极为不好,经常发烧。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高烧到了39度,爸爸急忙把我送到了医院,输完液,我早已睡着了。天亮以后,我一觉醒来,看见爸爸坐在床边,一夜也没有合上双眼;第二天,我本来已经好转,但不知道怎么的,晚上又发起了高烧,爸爸又赶紧把我送到了医院......我每次发烧,爸爸总要等我烧退了,才敢匆忙的睡一会儿,这也是伟大的父爱!
是呀!在人生的道路,左边有着母爱的慈祥,右边有着父亲的严厉,虽然父爱是内敛的,像那双磨破了的鞋,但比起母爱并不逊色,正是这两种深沉的爱,引领着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2.
人公名叫小杰,今年9岁(又忘了几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只有一个心室(补充资料:平常人有两个)。。。生命垂危埃。嘴唇发紫,手呀什么的瘦骨如柴,别提有多恐怖了。。由于小杰所在的家庭环境极为贫穷。。加上母亲离他而去,父亲逍遥在外(我说得好似有点严重),只有两位老人——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小杰。。奶奶起早贪黑,骑着三轮车去花卉市场卖植物。。只是为了治好小杰的心脏玻。6年才攒了1万元,爷爷奶奶两辈子也攒不了10万元。。情急之下,找媒体宣传。(……有些省略不说了)最后筹得14万元(忘了多少钱了,反正多过10万。。)经过几个小时(好像是7个小时,又忘了)的抢救,再过了3天,小杰得救了,他能正常生活、长大,他真的不用到10岁就挂掉了,真的!!他的妈妈和爸爸很happy!妈妈爸爸回来了(自己加上去的)。。。。
感动撒,要挂的竟然不用挂了,真令他们而感到高兴。。。奶奶爷爷令我感动,要照顾两个孩子,(一个要挂(男的)一个不用挂(女的)),怪辛苦的,奶奶爷爷一定要自己的孙子回报社会,以表达感激之情。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7、孝敬父母视频的观后感
国人重孝道,人人皆知。但近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日益衰落,当代人对孝道的观念也日益模糊了。父母只是一味溺爱,却没有培养孩子的人生根本----做人,使孩子不知人生目的,则成年后很有可能成为一自私自利之徒,甚至损人利己。这样的人,培养何用?
所以说,父母不教孩子以孝道,正是父母最大的不慈。孩子在家不知尊敬孝养父母,成年后进入功利复杂的社会,极易变成一不仁不义的人。
父母给孩子生命并且竭力的去抚养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好吃的,也要先让给孩子。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
还记得不久前,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瓦砾把母子埋在楼下,可是母亲却把孩子揽在身下,用她那血肉之躯挡住了无情的钢筋水泥,用生命保护了孩子;在地震的废墟中看到孩子饥渴,母亲竟把自己的手咬破,让孩子吸允……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父母的一颗心全系在孩子身上,可以说当父母的日夜为孩子操劳。可是,许多孩子却并不了解家长对自己的大爱,甚至有不懂事的孩子竟不知父母育儿的艰辛,以为自己享受是应该的。还有一些不知孝敬父母的子女,甚至打骂老人,实在是连禽兽都不如。
但我想终极的结果是,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性思维,现在的孩子之所以成熟的快,是他们接触成人世界灰暗面要更多些。送礼之前更多的是存在于商界吧,教育界那时是对此不屑一顾的清高。现在变成这样,真是社会的悲哀,
所以不要总是一味埋怨现在的孩子如何如何,家长又给了他们怎样的成长空间呢?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有爱心才会有真情。而孝道,就是培养爱心的第一步。连父母都不爱,岂能真爱他人?
8、有关赡养老人视频的观后感
好好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