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西引洮工程是哪些单位承建的
2002年12月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省引洮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引洮供水工程的项目法人,负责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投资36.98亿元,国家定额补助19.7亿元,甘肃省配套资金17.28亿元,工程建设工期为六年。
甘肃省引洮工程简介
甘肃中部的定西、会宁等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限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甘肃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曾于1958年开工建设,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终因工程规模过大,国力民力不支被迫于1961年6月停建。
洮河是黄河上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西倾山北麓,在永靖县境内汇入刘家峡水库,全长673.1km。洮河流域总面积25527km2,涉及碌曲、临潭、卓尼、夏河、永靖等12个县。河源高程4260m,河口处高程1629m,相对高差2631m,多年径流量49.2亿m3。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重新启动引洮工程的前期工作,并在1992年把引洮工程列为甘肃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根据不同时期全省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过十多年的设计论证,不断调整用水思路,确定引洮工程是以解决城乡生活供水及工业供水、生态环境用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发电、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建设项目,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从根本上缓解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引洮工程供水范围西至洮河、东至葫芦河、南至渭河、北至黄河,受益区总面积为1.97万km2,涉及甘肃省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辖属的榆中、渭源、临洮、安定、陇西、通渭、会宁、静宁、武山、甘谷、秦安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55个乡镇,总人口约300万人。引洮工程由九甸峡水利枢纽及供水工程两部分组成,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是引洮供水工程自流引水的龙头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左岸1#、2#溢流洞、右岸泄洪洞、右岸引水发电洞、供水工程总干渠进水口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坝顶高程2206.5m,最大坝高136.5m,水库总库容9.43亿m3,电站装机容量3×100MW,年平均发电量10亿kwh。引洮供水工程以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水源,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32 m3/s,加大引水流量36 m3/s,年调水总量5.5亿m3。一期工程年调水量2.19亿m3,配置非农业用水1.53亿m3,约占总外调水量的70%;农业用水0.66亿m3,约占总水量30%。由110.48km的总干渠、3条总长146.18km的干渠、20条总长238.18km的灌溉支(分支)渠、两条总长47.02km的县城以上城市供水专用管线、10条总长66.26km的乡镇专用供水管线等构成覆盖全供水区的输供水渠(管)网体系。受益区为定西、兰州、白银三个市辖的安定、陇西、渭源、临洮、榆中、会宁六个县区39个乡镇,人口91.41万人,发展高新农业灌溉面积19万亩。
引洮供水工程属大型跨流域自流引水工程,工程线路长,跨地域范围大,穿越流域多,供水区分散,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总干渠自九甸峡水利枢纽大坝上游洮河右岸取水,以隧洞、暗渠、渡槽形式依次穿越九甸山、宗石山、驮子山、尖山、漫坝河、东峪沟、新寨、秦祁河、高峰进入主要灌区及供水区,之后以明渠、渡槽、短隧洞形式沿内官盆地南缘山脚向东行进,过香泉、吴家川、马莲沟、大营梁至马河镇结束。总干渠工程以隧洞为主要建筑物,初步设计阶段布置隧洞15座92.97km,占全长的84.2%,其中3#、6#、7#、9#隧洞的长度分别为13152m、15100m、17190m、18245m,大于10km的隧洞占总干渠长度的57.6%。一干渠渠线自总干渠阳阴峡分水,沿内官盆地南缘北侧偏西方向前行,经店子街、称沟至宛川河流域高崖水库下游。二干渠自总干渠阳阴峡分水,渠线向北穿过内官盆地,然后沿关川河支流西河左岸下行梁家庄止,与安定区已建成的西河渠、中河渠相接,经定西市区以及巉口,沿关川河而下达会宁县境内的头寨子。三干渠自总干渠马河镇分水,渠线沿大咸河左岸山坡脚与陇海铁路平行向南下行,经通安、云田,在小金家门入渭丰渠。陇西专用供水管线自总干渠7#隧洞出口分水,沿秦祁河右岸山脚向下游前行,至张家堡后跨秦祁河,在左岸经北寨镇后下行至关门村,再次跨过秦祁河后在右岸行至陇西双泉镇结束,供水管线采用重力流输水,为DN1000的玻璃钢夹砂管。定西市专用供水管线自总干渠阳阴峡分水,沿正北方向前行,经内官营镇后沿内官定西公路至祈家庄后,沿西河右岸顺水流方向至李家咀与定西现有水厂衔接,直接向水厂供水,供水管线采用重力流输水,为DN800的玻璃钢夹砂管。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共布置各类建筑物2393座,其中总干渠138座,干渠536座,支渠工程1719座。
2002年9月18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了《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报告。 2002年12月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省引洮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引洮供水工程的项目法人,负责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投资36.98亿元,国家定额补助19.7亿元,甘肃省配套资金17.28亿元,工程建设工期为六年。
2、定西市东方红中学的荣誉
1991年建成五层教学大楼一幢,1995年学校投资2.4万元购置微机设备一套,1999年天津河西区赠送微机7台,设微机室两小间。
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始建于1955年,1980年确定为市区重点中学,2005年晋升为市级示范性高中。
2001年2月被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甘肃省无吸烟学校”,2001年3月被定西地区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全区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001年9月被定西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2年3月获得定西县教体局 “2001年教育系统责任书考核奖”,2002年9月被定西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3年6月被国家禁毒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命名为“全国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2003年9月被定西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4年9月被定西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1月被安定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全区百所首批文明示范学校”,2005年3月获得安定区教体局“2004年度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奖”等。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东方红中学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2005年建成了综合实验大楼,并完成中心广场、花坛和校门改建工程。特别是2007年区政府将北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和操场改造“三大工程”建设列入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这三项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学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品位,申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进一步优化,学校继续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和学校生存的根本。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354人,重点76人;2006年本科上线468人,重点114人;2007年本科上线554人,重点115人;2008年本科上线821人,重点169人。近两年内有6名学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录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3、定西建设网站究竟怎么样
网站建设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技能和学科中所使用的生产和维护的网站。不同领域的网页设计,网页图形设计,界面设计,创作,其中包括标准化的代码和专有软件,用户体验设计和搜索引擎优化。许多人常常会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负责网站不同方面的设计。网页设计是设计过程的前端(客户端),通常用来描述的网站,并不是简单的一个页面,一个网站是包括很多工作的,其中包括域名注册设计效果图,布局页面,写代码等工作可以去兰州东方商易了解一下之前有合作过做的还可以。
4、我是定西岷县的代课老师,5000名教师招考理科我考了171分。综合79.专业92,请问我能被录取吗?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首先纠正一点的是,此类的公职类或事业编之类考试的成绩在整个成绩发布以前是无法预测的,因为每年参加考试的生源都是不定的,所以导致了考生的整个水平也无法预测。公职类考试一般都是根据岗位招收的人数和报考人数,按照成绩排名和招收人数录取,分数线是无法预测的。
望采纳!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5、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方面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靠种植洋芋脱贫致富的农民们聚集在镇文化活动广场,举行社火汇演。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化装成洋芋宝宝,他们夸土豆、唱土豆,抒发靠土豆致富后的喜悦。 轰轰烈烈百业兴、红红火火闹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区农民:常年说,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地里长的土蛋蛋,这几年大伙种洋芋买了钱,日子好过了,闹社火的劲头更高了。 在甘肃,按照民间风俗,每逢破五,乡村的社火就要闹起来。而北方更多的地方这一天是要吃饺子。坚守在北京地铁工地的建设者们会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饺子,在牛年春节享受到年俗的乐趣。 黄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区,“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早在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解放后,本地绝大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全天两顿粥、三代一张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饥渴”的日子。缺粮、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难题,世世代代折磨着定西人民。“定西的贫困,关键在干旱缺水。”定西市水务局局长董映番说,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粮基本上都是颗粒无收。“当时的定西地区各机关单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无条件给群众拉水,拉水车一停下来,鸟啊、牛啊全都围上来了。”董映番对以前缺水的情景记忆犹新。干旱成了定西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库,打机井,筑塘坝……但在“九山一川难见水”的定西,仍不能解决缺水难题。有人认为,若不调水,干脆没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72年,定西连旱3年,群众衣食无着,纷纷扒火车逃荒。1982年,又是一个大旱年,五六万灾民扒火车逃荒,灾情再次惊动中南海。这年12月,国务院专题召开的甘宁两省区救灾会议,举世瞩目的中国扶贫开发在定西拉开了帷幕。定西人也从此大抓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电线路、林业、能源建设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建设,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变传统的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终于创造出集雨抗旱的“绝招”。 雨水集流使水问题不断解决、梯田建设使生态不断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别绝对贫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个小康村。从修梯田、兴水利、耙耱镇压的传统抗旱普及地膜覆盖、推广抗旱品种的科技抗旱,到顺应天时调整作物结构,形成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集雨栽培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创造了农艺、农机、雨水集流和节水、节肥技术相配套的抗旱增产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动权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走出了一条从存活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今天,定西“没治”的“铁论”被彻底打破,农民圆了世代温饱梦,吃饭、喝水、穿衣、住房的历史难题一一化解。虽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灾,但定西发展的景象令人振奋。“家中约20亩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财富。这些梯田一半多种马铃薯,一年能产5万斤左右,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定西市安定区内关镇崖湾村65岁的王耀南说。经过40多年的治理发展,定西市现已修建梯田50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坝,“121工程”累计达到15万户,水窖25万眼,实施“沼气富民工程”4万多户,建成混凝土集流场1100万平方米,不仅解决了干旱山区80万人、38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还发展庭院经济8万多处,种植经济林果及蔬菜3万多亩,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补灌水窖33万眼,发展补灌面积92万亩。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盖率达到了17.9%。2006年11月,甘肃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开工。这会根本上解决定西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也将让定西270万农民从缺水走向饮水安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时代,定西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认识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扶贫开发是定西发展的一条主线。”定西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文国良说,定西的扶贫最早是从中央政府的救济开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销粮7亿公斤,“穿的是黄衣裳(指救济的军装),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黄泥汤,住的是茅草房”是当时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粮食生产能够自给不再依靠救济,但定西人发现,这种温饱仍是建立在单一的粮食生产基础之上,极不稳定。2000年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定西人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反思定西的发展历程。彻底转变了“就粮抓粮,以粮为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老路子,他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把扶持到村到户的种养业与区域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重点乡村经济实力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定西走向特色农业发展之路。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后,围绕尽快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这一目标和定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业总体上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现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地膜马铃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种间套带模式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地膜玉米、各种秋杂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已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360万亩,总产量500万吨以上,是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马铃薯已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大优势产业;发展成为中药材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6,总产量17万吨,其中当归、党参和红(黄)芪三大主栽品种面积分别达到23.97万亩、28.77万亩、26.09万亩,产量分别为4.1万吨、4.65万吨、5.34万吨,当归、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40%。畜草产业稳步发展,发展规模养殖5000户,畜禽存栏量和出栏量稳定增长。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区域性特色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虽然结构调整使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粮食总产却稳定增长,2008年粮食总产达到98万吨。2009年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7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0亿元。农业结构的调整、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带动了农民增收。漳县旅游、通渭书画、陇西李氏文化的开发,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1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县区先后被中国特色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安定区“中国马铃薯之乡”、 临洮县“中国花卉之乡”、 岷县“中国当归之乡”、渭源县“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陇西县“中国黄芪之乡” 漳县被誉为“中国蚕豆之乡”,通渭县被誉为“中国红豆草之乡”,这在西北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极为少见。从“苦瘠甲天下”到解决温饱,从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续发展,这是定西人民多年奋战的光辉历史,标志着这块干旱的黄土地正在走向辉煌。顺应新时代 迈向特色路定西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区域内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整合、加工、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将产品变成商品参与大流通,在大市场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电力打了一个翻身仗。用电量在甘肃排名第一!用电量第一,意味着定西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定西超前性、创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战略性构想,实现马铃薯由单一的种植基地向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马铃薯现代信息物流市场和全国最大精深加工发展;中药材产业由量的扩张积累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千年药乡”、“西北药都”、“药材之乡”向“中国药都”迈进,这是中药材产业全方位升级、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的必然选择。以建设“中国薯都”为目标,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贮藏、保鲜企业4家,蔬菜鲜藏、分拣、包装量达到18.7万吨。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18个,其中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批发市场30个,马铃薯年交易量达210万吨,交易额8亿元。累计建成马铃薯贮藏窖(库)84.58万眼(座),实际贮藏能力达到250万吨,基本实现了马铃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3家,万吨以上设计生产能力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0家,其中万吨以上精淀粉加工企业18家,全粉和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各1家,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5 万吨;全市共注册农产品商标60多个,有10个农产品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以打造“中国药都”,提升中药材产业向工业化转型。全市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等五个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岷县“当归城”、陇西神农中药材物流园区,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8.14万吨,交易额22.12亿元。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5万多吨,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在全国设立的三大储备库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和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8家。为了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辐射效应,打造中药材加工高地,定西启动建设了占地面积5000亩、总投资60亿元的中药材加工园。加工园分饮片生产、中药提取、现代制药三大主功能区,其中一期占地1180亩、总投资7亿多元。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和整合资金,已有千金、牧特、效灵、丽珠、一方、九方药业6家企业入驻建设,另有奇正藏药、浙江中医药大学饮片厂等10个方面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正在逐步建设。园区全面建成后,年产值10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解决就业20000多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成为定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天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铝锌冶炼、盐化工、电能开发、装备制造、矿产开发,7大产业集群的现代工业基础在定西已经形成,一个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之城已经迈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