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让业务员愿意使用CRM软件?
可以参考下面的分析的做法,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修改:
如何让业务人员把CRM用起来呢?
CRM不要过于复杂
深圳某股份有限公司IT部部长王先生认为,CRM系统的使用给营销人员增加了很多在其自身看来对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的劳动,这也是CRM实施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觉得:企业管理者需要清楚了解到企业上CRM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实际上最终的目的是:提升销售业绩。但是最初的工作是:我们的客户到底有多少?他们是谁?数据一定要上来,如果业务人员连客户基础数据(客户信息、客户联系记录)都不愿意录入,CRM最终就成为空中楼阁。
这的确是一个矛盾,管理者希望业务人员好好使用CRM,业务人员觉得CRM增加了自己的负担,看似双方都有道理,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答案是:CRM无需太复杂。
选择CRM的时候,需要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实施CRM的时候需要制定CRM录入数据的规范,哪些数据录入,哪些数据不录入等都需要界定清楚。业务人员最终能受益于CRM系统中清楚的历史记录,帮助业务人员从成千上万的历史记录中,回顾或者回想客户的需求或者客户的抱怨,从而实现一对一营销的效果。
突破旧观念“客户资料”属于公司
很多公司业务人员觉得,客户是自己的,通过公司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客户给公司,自己就没有价值了。
这一般出现在一些初创公司中,往往业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将决定公司是否能快速发展,在这些初创公司中,企业没有品牌,企业没有信誉,这需要业务人员自己的个人魅力打天下了。在这个时候,如果让业务人员采用CRM,业务人员一定有抗拒心理。
还有一种情况,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内部急需规范管理,业务人员非常抵触公司上CRM,他们会有很多理由说服经理、老板,CRM不合自己公司使用。业务人员暗自盘算:自己的人脉已经建立,公司将夺取自己的客户数据,自己的价值将不再体现。
这些情况都是:业务人员在公司比较强势,企业过于依赖业务人员个人能力,企业并没有建立规范的销售管理体系,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作者的建议是:我们需要把成交客户先管理起来,这样阻力会小得多,由商务部门把所有成交客户都录入CRM,把那些属于业务人员的客户由业务人员自己管理,业务人员可以查询客户的基本情况,合同情况等,包括通过手机等移动的方式随时能够查询客户资料和历史数据,自然业务人员会感受到CRM的作用,比如更快捷查找和联系客户,理顺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等。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把销售机会,潜在客户管理起来,这样就会引导业务人员全面使用。
CRM成为业务管理核心与日常销售工作紧密结合
CRM仅仅是个工具,而且并不是必须的,比软件更重要的是制度、流程、管理和数据分析。如何让日常销售工作和CRM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并建立考核机制,是CRM成功应用的核心。
一家销售汽车的4S店采用CRM系统来管理客户资料,和销售跟单,客户层层删选,并有效地提升了机会转化率。他们建立了一套和CRM紧密结合的方案。
他们做法就是先让销售助理录入意向客户数据,这顶多增加了销售助理的工作量。
1)记录意向客户,建立客户接待的流程和规范
这家4S店的客户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个是直接到店里来,一个是打电话,一个通过网络联系,如电子邮件,网站注册或者MSN等。打电话和网络联系的数据库营销,非常重要,做得好,同样的市场投入,将大大增加客户到访、试驾的数据量。
2)提高登记客户接待表的成功率,准确记录客户信息
首先重新设计客户接待表,减少不必要的登记信息、增加了一些有助于判断客户购买意向的信息,如增加了主要陪同人员的信息,如妻子,老人等,因为这些人对购买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培训业务人员帮助填写客户接待表的接待技巧,话术和填写规范。
申请费用,购买合适的礼物和奖励,鼓励到访客户留下资料。因为这些资料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奖励的成本。把填写客户接待表的成功率、正确性、完整性,作为业务人员的一个考核指标,并给予奖励。填写完客户接待表,马上交给销售助理,录入CRM。
3)评估客户购买意向级别,并制定明确的回访制度,明确客户归属那个销售员
制定明确的客户购买意向的规范,将客户购买意向分为三个等级,如准购买客户(三个月内购买),意向客户(半年内购买),潜在客户(还在观望中,时间不确定)。例如准购买客户,每周必须电话回访一次,意向客户每个月至少电话回访一次,潜在客户交市场部统一跟进。
对这些客户的级别在每次回访或者接待,试驾后再次评估客户等级,不断调整。
4)销售经理每天召开销售会议,总结客户接待和回访
每天的销售会议确定包含:客户接待、客户回访、业务人员和销售部总的意向客户数,和潜在客户数据、每个销售的转化率以及所分管的客户通过回访级别提升的数量等。以及第二天的回访任务和指标等。
销售会议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分配其他渠道,尤其是市场培育的意向客户,给指定的业务人员。使每个业务人员的指标更细,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粗放的管理向客户数据管理转变。
5)潜在客户以及长期无进展客户归属的重新划分
对于准成交客户在三个月内未成交定义为需再次跟踪的潜在客户,由销售经理重新分配给更资深的业务人员,或者由销售经理亲自回访。如果三个月内仍为成交,定义为潜在客户,转移给市场部统一跟进。意向客户三个月没有升级为准成交客户的,也重新分配归属。
6)销售经理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CRM系统设计了一些的报表,自动生成每天,每周和每月的销售情况。销售经理通过这些报表分析为达成销售目标,目前的瓶颈是什么?哪个业务人员的那个指标比较低,要重点提高。哪个指标出现明显的下滑。哪种类型的客户的成交率最高(告诉市场部针对这样客户开展推广),如何改进客户购买意向的评估规则等。
通过数据,而不是仅仅通过经验和感觉,不断地发现问题,而且提前发现问题,找到改进的环节,并制定明确的分解目标和行动计划。
7)销售经理辅导业务人员
比如对于客户接待表填写质量比较差的业务人员,销售经理要重点现场跟踪,帮助提高接待技巧。抽查电话录音(为个别的业务人员安装了电话录音盒子,对于重点辅导的电话业务人员,要求在安装有电话录音的固定电话上进行电话外乎,电话录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分享高级销售的电话回访经验)。电话录音的好处是,一方面可是检查业务人员是否执行了回访计划、一方面还可以让大家分享成功的电话回访的技巧,提高团队的二次跟进的成功率。
通过以上的努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到店客户的成交率提高30%。更重要意义还在于:
A)通过指标细化,和监督考核,提高了销售团队的执行力;
B)通过过程管理,和销售过程分解,新的业务人员可以更快地上手,并发挥作用,销售团队对高级销售依靠不那个高,高级销售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C)从客户到店、接到、试驾、到跟踪回访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销售经理更加有效分析整个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营销过程和技巧;
D)更好地跟市场部配合,使市场部的推广更加有的放矢;通过与市场部门客户资料流转的对接,了解市场活动的效果。
E)丰富、完整、即时更新的客户资料成为公司宝贵资源积累下来,大大地减少了由于业务人员的流逝,造成的客户的流逝,大大改善了客户售前服务体验。
2、如何树立个人品牌?
什么是个人品牌呢?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让你的朋友,无论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并且,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合作或者购买你的产品。
两个关键词:展示品牌和播种信任
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一般都会看卖家展示的产品详情描述,有什么功能,好不好看等等,紧接着会看买家的评价以及销量,最终决定是否购买。
在微信上,可以把你本人理解为产品,你微信上展示的所有信息,就是你作为产品的详情描述,别人可以通过你微信上的综合信息,来判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上节课和你分享了微信的基本设置,这节课再补充一个小细节:
朋友圈封面
也就是点开朋友圈最顶部的那张大图片,很多人设置的都是各种风景的图片,这样其实很浪费,这么大一个地方,就是朋友圈的大屏幕,在大屏幕上我们应该放比较重要或者有引导性的内容。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公司赞助了一个大型的活动,这个活动请了很多非常知名的商业大佬和投资人,他就把和这些商业大佬的合影做成了朋友圈封面,他跟我说,自从换看这个封面以后,微信上开始经常有人主动和他联系,咨询合作。
这种把名人的背书做成朋友圈封面,就是在增加自己的品牌可信度。
如果没有名人朋友怎么办呢?
也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内容
你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朋友圈封面,可以展示哪些重要的信息呢?
上节课咱们还分享了朋友圈应该发什么内容,实用、有趣、优秀的自我,这里再补充两种不该发的内容:不发负面、不发硬广告
有个朋友小A,在微信上被人骗了200块钱,很生气,于是连发3条朋友圈骂骗他的人“不得好死,200块钱也骗,别让我看见你,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这种方式就是在释放负面情绪,一方面这样并不能挽回损失掉的200块钱,另一方面会给人留下一些不太好的印象,有的人可能会认为200块钱就发这么大脾气,这个人格局会不会有点小,可能就会敬而远之。
另一个朋友小B,同样也在微信上被人骗了200块钱,虽然也很生气,但他发朋友圈告诉大家现在有一种新的诈骗方式,描述了骗子的小伎俩,提醒大家要注意。把自己的遭遇变成了一个防骗提醒,相比之下就会更有价值。
还有一次,一个认识不久的朋友想和我做一些公司层面合作,因为需要调动的资源和花费的资金都比较多,我就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下这个人,我仔细看了他近1年的朋友圈以后,我就委婉的拒绝了,因为我从他朋友圈中看到他最近1年已经换了4个项目了,比较担心项目的稳定性,另外看到他还分享过几次赌博游戏的链接,我的原则是不与赌徒合作。
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非常好的方式,在发每一条朋友圈的时候都可以思考,这条朋友圈是在给你的品牌加分还是减分,慎重对待每一条朋友圈。
我在线下的课程中分享过这些案例,大部分人听完课以后都删了很多之前发的朋友圈。
不发硬广告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硬广告的转化率是非常差的,我看到很多微商经常是发一大堆衣服鞋子的图片,文字内容是新上的限量款,速速抢购!这种就是没有温度的硬广告。
朋友圈是建立信任的地方,建议80%的内容用来建立信任,20%的内容用来成交或者适当发一些软广告。
比如我有个客户,希望我能帮忙转发一条他们公司的广告,不转发又不合适,毕竟是我们的老客户,后来我转发的时候就加了一段我这个朋友自己的故事:
“她是一个90后女生,从基层员工2年时间给公司拉了3000万的投资成了总公司股东,还主导成立了分公司与当地政府签下了非常重要的合作,当上了分公司的总经理,她发展这么快的原因,就是搞定了那些别人看来搞不定的问题……”简单讲述了个这个姑娘的个人成长故事。
这条朋友圈分享出去以后,收到了将近100个赞,这就是把广告变成故事,如果只转发他们的海报,我相信效果一定会非常差。
刚才提到的这些都是展示给品牌加分的内容,除了展示以外,还要多去播种信任。
什么是播种信任呢?
去主动帮助别人,每帮助一个人,就相当于种下了一个信任的种子,你帮助的人越多未来你的收获也就会越大。
有一次我在微信群中看到一个人说他想找一个律师咨询点事儿,群里也没有人回他,我就马上想起来我有很多律师朋友,就主动联系对方说我可以帮他问问,了解完情况以后我找了一位律师朋友,给双方都引荐了一下。
对于律师而言多了一个潜在客户,对于群里的朋友,律师可以帮他解决问题。
两个人都特别感谢我,事后那个人知道我是做营销的,说他是某个餐饮集团的区域经理,希望也能够向我当面聊下合作的事情。
我只是做了一个引荐,就赢得了一个人的信任和一个合作的机会。
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培训公司的高管发了个朋友圈,说他们新版的网站上线了,我就点开他们的网站看了下,网站设计的很漂亮,但是网站的架构对搜索引擎不是特别友好,就是咱们第8节课分享的内容,我就主动联系对方,我说:
“看到您发朋友圈上线了新网站,设计的很漂亮,相信一定花了很多时间,我也经常帮很多公司做网站,有几个小细节我觉得如果能够具备就更好了,第1……第2……第3……,我们自己这么做以后,搜索排名都特别棒!”
对方看了我发的内容之后表示特别感谢,然后又咨询了我一些细节,后来他诉我他们也计划推出一些营销课程,希望能够邀请我当他们的营销讲师。
这个小案例,是用知识,换取了一份信任和一个合作的机会。
当然,这些都是反馈比较快的,还有很多是过了很长时间才会有反馈的,我们种下这些信任的种子,有的很快就会发芽,有的可能时间久一些,甚至还有的可能不会发芽,但这不重要,重要的事是否养成了一个播种信任的习惯。
与播种信任相比,还有一些行为是透支信任,最常见的就是:
“麻烦给我朋友圈第一条点赞!谢谢!”
“帮忙转发下我的第一条朋友圈,谢谢!”
以上这些,希望对你播种信任和建立品牌的意识能有帮助~
3、SEO推广需要做些什么
1、关键词的研究并选择
首先要把需要做的关键词都列表出来,尤其是要分析用户习惯的关键词。在对客户的网站、搜索引擎占有率和市场目标进行分析后,SEO工作室需要与客户共同建立关键词列表,用户将通过这些词来搜索客户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同样客户也会提出在搜索引擎需要获得的关键词排名。
2、全面的客户网站诊断和建议
在建立了全面的关键词列表后,就需要对客户网站进行全面诊断,目的是让客户网站的每个页面都在搜索引擎获得更高的排名,全面的诊断和建议包括搜索引擎的快照时间、收录速度、每个网页的具体内容和元信息优化的分析,使客户网站更符合搜索引擎的排名要求。
3、搜索引擎和目录的提交
一旦客户网站的建议被应用上,就需要把客户网站系统性的提交到目录和搜索引擎中。选择高质量的目录是最关键的,比如DMOZ、hao123网址大全等。
4、月搜索引擎排名报告和总结
衡量自然搜索引擎优化是否成功,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检查先前制定的关键词。做的比较好的SEO工作室,一般都会提供一个基线排名报告,报告会根据每一个关键词在每一个搜索引擎中显示客户网站的排名位置。
如果客户的网站以关键词来排名,那么这个基线排名报告将显示具体的页码、位置,以及关键词排名的搜索引擎。此外,好的SEO工作室还会提供一篇每月摘要,这篇每月摘要将显示客户网站总的搜索引擎优化的进展,商讨具体的排名计划。
五、季度网站更新
自然的搜索引擎优化和营销目标,都是通过每个季度客户网站的更新,而不断改变搜索引擎的显示。这些更新通过结合搜索引擎的算法,将附加的产品关键字推广出去。搜索引擎优化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SEO:汉译为搜索引擎优化。是一种方式: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提高网站在有关搜索引擎内的自然排名。目的是:为网站提供生态式的自我营销解决方案,让其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获得品牌收益。
优化目的:
1)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站的数量已经数以亿计,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加大了人们寻找目标信息的难度,而搜索引擎的出现给人们寻找信息带来极大的便利,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上网工具。
2)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和心理,在搜索引擎中排名越靠前的网站,被点击的几率就越大,相反,排名越靠后,得到的搜索流量就越少。据统计,全球500强的公司中,有90%以上的公司在公司网站中导入了SEO技术。
3)一般的网络公司因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和理念,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为您建造网站,美工只管将您的网站设计漂亮,程序员只管实现您要求的功能模块,这样做出来的网站是有缺陷的,不符合搜索引擎的收录要求,所以必须对网站进行全面的针对性优化。
4、网络推广方式有哪些?适合推广的平台有哪些?
网络推广方式太多了,我接触比较多的就是问答和软文投放,都是属于高性价比的推广方案,搜索关键词首页就会有我的推广信息,如果你需要在网上搜索推一手,我合作最满意的团队
5、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形式,目前在全国各地都只是起步阶段,但也不乏成功案例。国外经验表明,合作社借助电子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营销是大有作为的,很值得合作社结合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目前,合作社电子商务营销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一是合作社自办网站。通过网络与客商进行产销对接,将产品销到国内外。例如,北京市已有200多家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北京大兴区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体系营销模式,初步建立“网上交易,网下配送”架构,2009年,农副产品电子商务成交额达到1000余万元,做出了创新性探索。
二是网上开店。合作社可以进驻阿里巴巴、淘宝等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合作社农副产品的网上营销。相比合作社自办运营网站,入驻成熟电子商务平台的成本相对较低。
三是网上联合社营销模式。例如,2008年,北京房山区依托“房山农合网”构建了“网上联合社”,网上联合社开通运营两年来,为120家合作社建立网店,推介会员产品562种,涉及成员及带动农户20059户,累计实现经营收入1700万元。网站设立合作社简介、产品展厅、管理建设、技术服务等栏目,为合作社进行产品宣传,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树立合作社文化形象,加强合作社对外交流。“网上联合社”信息服务平台的开通,为合作社成员拓宽了收入渠道,提高了成员的收入。
合作社在发展电子商务时,需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人才短缺,特别是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而吸引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对单个合作社来说成本很高,对销售人员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可能更适合目前合作社的发展实际;二是资金困难,要运营好网站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很多合作社在发展电子商务初期会有投入,而在后期往往荒废,导致前功尽弃;三是合作社品牌推广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规模不大的合作社,其生产的农副产品不具备规模效应或品牌效应,进行电子商务时的投入产出比很低。
案例:海宁市长安镇城东村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城东村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从事葡萄生产及销售的合作社,基地面积3000亩,年产葡萄6600吨。2011年3月合作社花费约2万元开设网站,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圣优”葡萄,由城东村的大学生村官提供照片、新闻等资料,提高市场知名度,同时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便于供需双方沟通,扩大销售。网站建立之后,不断受到批发商和消费者的关注,近来日均点击量有四五百人次,来自山东、江西和广州、杭州、金华等地的批发商都前来采购葡萄,加上零售,有些品种的葡萄供不应求。
合作社与“某网站”合作,参与搜索排名。按点击付费,每一点击8角钱,每天需要三四百元。虽然费用不低,但是考虑到“某网站”覆盖了九成以上的中国网民,能给合作社的葡萄品牌带来巨大的客户流量,转为商机和收益,当时合作社断定这还是物有所值的。而到网站运营之后,合作社很快就意识到这不是“物有所值”,而是“物超所值”。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采取网络营销之后,品牌知名度上去了,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同比去年增加了20%以上。如今整个销售收入中,经由网络平台获得信息渠道并带来的收入占了30%,据初步估算,这笔收入有100万元左右,比起建设网站所需的2万元和后期维护费用,无疑是大巫见小巫。
6、西安网站建设公司,哪家好???
让客户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美浩工作室网站建设中心把公司的定位明确在网络应用服务提供商的位置上,我们立志把最好的技术通过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为您的企业电子商务化提供最简单的解决方案。美浩工作室网站建设中心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客户在信息化领域值得信任、有价值的长期合作伙伴。
7、云速捷物流有听说过吗?
2014-11-09 18:36:22 揭阳 的 揭阳总仓 已收件 2014-11-09
8、莫克 李群 《 IT英雄的成功之道》
多少年来,商场、学校、实验室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人都在手工记账,用计算器做统计。
比尔想,如果用个人电脑干起来会是如何事半功倍。他希望能够帮助解决千百万人都会碰到的这些日常问题,当然,他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赚钱致富。
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离开哈佛——当时想的只是离开大学“一段时间”——和保罗•艾伦(保罗•艾伦,比尔•盖茨的朋友,微软公司创办人之一。)一起建立自己的软件公司。
比尔的父母不同意他的决定,劝他打消这个念头。放弃哈佛?即使要自立门户创业,也要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啊,何况,名校是名校学生的通行证!
比尔对父母的意见还是相当尊重的,没有说服父母,只好重回哈佛,又多念了一两个学期。1977年,年满21岁、在美国算是成年了的比尔•盖茨离开哈佛去了阿尔伯克基市。这次他的离开就变成最终的退学了。
比尔和艾伦正式在新墨西哥州依法注册了合伙人公司,名字叫“微软”(Micro-soft Corporation)。这个名称,是“微型”(micro)与“软件”(soft)的组合,因为他们当时主要制作微型电脑的软件。
1975年他给一家名叫《电脑笔记》(Computer Notes)的通讯简报写过一封信,引起轰动。他指出:电脑用户如果只是拷贝而不是掏腰包去购买电脑程序,就等于是偷窃。比尔辩论说:软件程序是“智慧财产”,意味着它应该受版权法的保护,就像书籍一样。
1978年,比尔决定下令公司连同100多个员工一起搬迁。
搬到哪儿呢?虽然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已经蒸蒸日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很多电脑公司都在那儿打出旗号,但比尔与父母一向关系亲密,认为不应该远离老盖茨夫妇,于是他选择了华盛顿州的贝乐福(Bellevue),那儿靠近西雅图;并且将公司名称中的小横线去掉,由“Micro-soft”改成“Microsoft”。
1980年。一个消息激动了电脑业者: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个生产大型电脑主机的巨人做出重大决定,涉足个人电脑!他们抛出绣球来选软件开发商,这个绣球打中了微软。
生意很快谈妥了:微软向IBM提供系列软件,其中包括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操作系统是指挥电脑运行的主程序,负责控制键盘、显示器和信息储存系统。
这里还有这么一段故事:IBM最先开始找到微软,要求为PC电脑设计操作系统,可当时他们并不擅长编写这种软件。于是,比尔介绍IBM到以研制CP/M操作系统闻名的数字研究(DR)公司联系,CP/M的设计者加里•基尔多曾是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教授,那天恰巧不在家,而他的太太又不愿在保密协定上签字。IBM的代表只好再请微软另想办法。比尔•盖茨此刻想起了西雅图的软件天才帕特森曾编写过一个QDOS软件,可以改造为PC电脑的操作系统。于是他接下了IBM的活儿。
捷径人人会走,巧妙各有不同。IBM要货的期限定死了,微软也没有时间从头干起,便从这家名叫“西雅图电脑产品”(Seattle Computer Procts)的公司买来软件,在此基础上完善提高。在一年的时间中,微软公司的一半员工,约三十多人,不分日夜地突击这一项目。如果是在中国,大概会起个“OS会战”之类的名目吧。会战终于凯旋:他们改编了这个买来的操作系统,让它能适用在IBM的电脑上,起了个后来遐迩闻名的名称,叫“MS-DOS”。
比尔是用出售版权使用许可证的方式,把这个操作系统交给IBM在个人电脑上使用。这就意味着,每售出一台装有MS-DOS的IBM个人电脑,IBM就必须付一定比例的金额给微软。
1981年,IBM个人电脑推上了市场,顿时大红大紫,消费者蜂拥抢购,IBM的版权使用费源源不断地流入微软公司。
1986年,条件成熟,微软公司上市。微软股票以21美元一股的价格开盘上市,下午收市的时候每股竟升到了28美元——由于微软的业绩声名远播,投资者看好微软的股票,趋之若鹜,纷纷购买,一天之内使股值飞升1/3。微软的员工,现在可以在股市上卖掉股票,换成大把大把的现金,或者是继续持股,希望它能够攀升更高。
微软股价犹如脱缰的野马,毫不犹豫地一路奔腾向前。由于股票价格暴涨,有些人,包括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莫,都变成了百万、亿万富翁——至少在账面上是这样。如果他们脱手股票,就从账面的富豪变成真实的富豪。比尔就卖掉了价值一百多万美元的股票,可是他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拥有的微软股票仍然远远多于所有人,他拥有公司45%的股份。
成为富翁之后,比尔其实依然故我,并没有改变多少。
1987年,他们还推出了第二代视窗,还有一个叫做“Excel”的计算表软件。
比尔永远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永远想着要比别人抢先一步。
人说比尔是“工作狂”,一点不假,他几乎没有其他兴趣和爱好。1983年,他买了一座房子,邻近父母家。这栋房有室内游泳池,但家具却寥寥无几。书房有张桌子,上面放着台电脑,杂乱地堆着电脑杂志。这台电脑是通过电话线和公司的电脑系统相连接的,所以他可以在家里掌握公司的运作,接收员工给他的汇报和请示,也从家里送出各种邮件,与公司高层和部门主管进行讨论。他是个“夜猫子”,时常半夜三更做这件事。
1990年5月22日,纽约曼哈顿。
比尔•盖茨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推,微笑着走上了讲坛。他要在这儿发布视窗3.0,视窗的第三个版本。
在视窗3.0推向市场的头两个星期,购买者抢购了十万多套,到1991年底,已经卖出了400万套。它们用12种语言写成,运送到24个国家。视窗的特点是“装上就用”(Ready-To-Run),因此越来越多的电脑制造商把视窗安装在他们的电脑产品上,作为随机附带的标准软件。甚至微软的鼠标也达到了销售高峰,它咬住了六百多万购买者。
比尔的软件终于成为最畅销的软件。
1986年,微软上市的当年,比尔就进入了《财富》杂志亿万富豪榜,身价约3.15亿美元。随着微软的急速成长,他在这个富豪榜上也不断冲刺,越过一个又一个富豪,1991年他冲到仅列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身后的银牌位置,成为最年轻的全美第二富豪——时年36岁。
1991年7月,玛丽给她的儿子打电话说,希望比尔能与沃伦•巴菲特见见面。比尔早就久仰这位华尔街大亨、最成功的投资人的大名,尽管比尔说自己很忙,还是和梅琳达(梅琳达,比尔•盖茨的妻子。)一起坐直升飞机到了他们家的别墅“Cheerio”。比尔和巴菲特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这是世界上的头号富豪和二号富豪的交情的开始。
1995年,比尔终于独步世界首富的巅峰,这年他的身价约129亿美元。三年后的1998年,以高达59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睥睨全球,让所有富豪瞠乎其后。
1995年11月,比尔出版了著作《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讲述了电脑的历史,并预测未来趋势。一年之后,又出版了这本书的修订版,更深入地讨论因特网。《未来之路》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仅在中国就售出四十多万册。比尔把300万元的版权收入全部捐给了“国家改进教育基金会”,这个非营利组织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电脑和其他的技术,以运用于教学实践。
比尔从90年代初期开始投资生物技术,现在已经是这个领域最大的个人投资者之一,赢得了这个领域很多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总管的尊敬。由于他的“头羊效应”,其他不少投资者也密切关注起来,甚至追随、模仿起他的一举一动。
1994年,比尔和世界上手提电话领域的开创者克雷格•麦克考(Craig McCaw)合作,进行了一项野心勃勃的风险投资。他们创建了泰勒迪斯克公司(Teledesic),这个公司的目标是发射288个低轨道运行的地球通讯卫星,向整个世界提供双向通讯联络。比尔表白说,如果卫星新网络成功了,信息从地面发送到卫星上再传回来,就能像通过光纤通讯电缆一样快速。这个网络就可以用来给那些没有电话服务设施的地区,提供通过手提电话进行通讯联络的新手段。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末,是冷战的产物。最开始,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桑塔巴巴拉分校、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联成一个网络,只有科学家和军方领导人使用它。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发了这个系统的各种功能,从商家用它来为产品做广告和提供服务,到学校和图书馆用它来传播信息。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把信息资料放到网上,全球范围的国际网络(World Wide Web,简称WWW)从此诞生。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特网不声不响地迅速发展。1971年4月,接入因特网的主机数仅为23个,网络数和域名数为0;十年后的1981年8月,主机数213个,网络数和域名数仍为0。但是再往后,就令人眼花缭乱了:
1989年7月,主机数13万个,网络数650,域名数3 900;
1991年7月,主机数53.5万个,网络数3 086,域名数1.6万;
1992年4月,主机数89万个,网络数5 291,域名数2万;
1993年10月,主机数205.6万个,网络数16 533,域名数2.8万;
到1994年10月,主机数386.4万个,网络数37 022,域名数5.6万。
1994年初,微软把用来制作网页的“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HTML)加进自己的文字编辑软件Word,不过,创造因特网应用工具并不是比尔那一年的首选目标。比尔记得很清楚,当时,“把视窗95搞好才是最重要的,把视窗NT推向市场,交给挑剔的大众,也是最重要的”。
其实早就有部下提请他注意因特网将会是未来通讯交往的主要工具。但直到1994年晚些时候,比尔才认识到因特网确实前景无限,微软面临生死攸关的大挑战。
1995年5月26日,比尔给微软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备忘录,其中说:“在因特网浪潮高涨中,现在我郑重宣布,因特网对我们极其重要,生死攸关。在此,我明确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的当务之急都是关注因特网。” 他要求微软公司每一个项目小组的主管都要把网络通讯和信息检索的功能加到程序中去,名为“网络探险者”(Internet Explorer,简称IE)的网络浏览器,加到最新的视窗操作系统中去。网络浏览器是让个人电脑用户进入因特网、浏览网站的工具。这个举措,后来引起轩然大波,惊动了司法部和19个州一起来起诉微软。
1995年晚些时候,比尔宣布他的计划:向电脑网络客户提供软件,使他们能够更方便地利用和开发因特网。微软公司同时还在研发网页制作软件,使网页可以运用图像、动画、录像和声音,使林林总总的公司能把自己的网页送上因特网。
1995年夏天,微软推出了视窗95。再次升级的视窗是焕然一新的电脑操作系统,可以操作和管理光盘、传真和调制解调器(modem)。更重要的是,它的设计既简单又清楚,可以很轻松地执行复杂的操作。
8月24日那天,在微软总部外面的草坪上,搭起了15顶很大的白帐篷,坐在第一顶帐篷中的是比尔•盖茨和特邀嘉宾杰伊•列诺(Jay Leno),他是电视节目“今晚表演”的主持人,被比尔请去当展示视窗95的介绍者。另外14顶帐篷接待来自各个软件公司的代表们,展示视窗95的设计和操作。
与视窗95出台的同时,比尔也推出了自己的在线服务项目——微软网络服务(Microsoft Network,简称MSN)。像其他那些因特网服务公司一样,使用者按月付费,然后就可以使用因特网的一些功能,如电子邮件、新闻、银行服务和网上聊天室。比尔为如何给自己的在线服务命名,绞尽脑汁,专门请了“命名顾问”来,最后决定叫这个名称:MSN——让人联想起一个像NBC那样的广播网。
1998年6月底,微软公司总部开始发行操作系统又一个新版本——视窗98。在这之前,微软程序是专门为商务个人电脑用户来设计的,而视窗98是第一个针对家庭个人电脑用户而设计的操作系统。比尔预测,到2001年,全美国60%的家庭都会有个人电脑,50%家庭的电脑会与因特网相连,“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很快会成为生活必备的设施,就像汽车在今天的地位一样”。微软预计这个新产品将赚到33亿美元——此前上一代产品视窗95让微软至少赚了40亿美元。
1999年3月,微软发布了IE5.0,这是网络浏览软件的改进版。一个星期之内,用户从因特网上下载这个软件高达100万份!
正当盖茨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往上长,这个信息业巨擘在市场上“横扫千军如卷席”时,来自各方的抨击指责也越来越激烈,巨大的阴影越来越浓地罩了下来。如日中天的微软,终于触犯了众怒。
盖茨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美国政府的被告。
微软从崭露头角之日起,就是法庭常客,但最让盖茨心力交瘁的,无疑就是最近三年多来这场大官司了:被告一方,是执美国乃至世界IT业牛耳的微软,原告一方,是美国联邦司法部和19个州政府的庞大阵容。
1998年、1999年、2000年,一连三年,全世界传媒年末评选的“全球信息产业十大新闻”中,美国司法部与微软这场“反垄断世纪官司”无不“荣”登榜首;2001年,这场官司说完没完的结局,又在新闻排行榜上独占鳌头。
但是不管怎样,盖茨和他的微软终于化险为夷,渡过了最大的难关。
中国《环球》杂志在2001年度财富人物风云榜中,将比尔•盖茨也列入10个人之中。每个人有一个“最”字:海尔张瑞敏——“最酷的企业家”,联想投资柳传志——“最豁达的老总”,惠普的CEO卡莉•菲奥莉娜——“最妩媚的CEO”,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董事会主席史蒂夫•凯斯——“最擅抓机会的传媒大亨”……
比尔•盖茨的桂冠是“最有影响力的IT英雄”。
1993年,也就是比尔•盖茨订婚。
1994年在比尔•盖茨的生命中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这一年元旦,在夏威夷举办的结婚仪式上,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终成连理。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客人中有6位亿万富翁。新郎在拉奈岛包下了全部轿车、直升飞机和250间酒店客房。盖茨为梅琳达请来她最喜欢的歌星威利•尼尔逊,演唱了歌曲《亲爱的,如果你赢得了时间,那我就赢得了金钱》,气氛欢快热烈。
但比尔•盖茨的母亲却在同一年不幸死于癌症。
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动,使比尔•盖茨的精神和感情受到巨大冲击,他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许多他原来埋在如山的事务底下的事情,进入视野,许多原来似乎无足轻重、只能排在日程表末尾的事情冒升到了最前面的位置——这其中,就包括慈善事业。
老盖茨说服比尔和梅琳达,应该建立一个基金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慈善工作。梅琳达大力支持,这一次,比尔•盖茨欣然应诺。于是一个资金总额达9 400万美元的基金会建立起来,比尔自任首席执行官,梅琳达任总裁,老盖茨和帕蒂•斯通西菲(Patty Stonesifer)担任共同主席。
基金会最初的重点,是向学校和图书馆赠送电脑——比尔•盖茨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但是这种举动,难免瓜田李下。果然有人讥讽他们这样做是“一箭双雕”,既图虚名,又谋实利,着眼点是在占领电脑软件市场。
新婚不久的比尔•盖茨和梅琳达,以盖茨母亲玛丽的名义,做了一项特别的贡献。1995年,在纪念她逝世一周年时,他们捐赠给华盛顿大学1 000万美元,建立玛丽•盖茨奖学金。玛丽一向非常重视教育,这笔奖学金使很多大学本科生受益。比尔和梅琳达还捐献了100万美元给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Fred Hutchison)癌症研究中心。
1998年,正在比尔•盖茨面临官司,也陷入心灵的煎熬时,《纽约时报》星期日版上的一篇文章,又使他们夫妇受到深深触动。
这篇文章运用数字和图表,勾勒出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在收入、健康保健和平均寿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章,以前也登过不少,但是这一次,对他们俩——首先是对梅琳达,随后对比尔•盖茨——却发生了奇妙的效应,可能是唤起了他们的非洲之行的切身体验了吧。
从此,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的重点,开始转向卫生保健领域。以前那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一反常态,开始大笔捐赠,可谓“挥金如土”了!
1999年8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披露老盖茨在接受采访时宣布,比尔•盖茨计划捐出他按照当时的计算所拥有的1 000多亿美元的财产,而只留给他的孩子每人1 000万美元,捐款主要用来帮助那些遭受艾滋病和疟疾困扰的病人。《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老盖茨的话说:“我的儿子因为其财富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偏见和批评,但是我很乐观,大量捐献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慷慨。我们不在乎这些指责。”
给每个孩子留下1 000万,给穷困病人1 000亿!?尽管给每个孩子留下的钱财数额,已经是让人咋舌的天文数字,但是毕竟只是他的全部财产的1/10 000,而9 999/10 000都打算送出去!世界首富将要散尽家财?这一报道轰动全球,引起议论纷纷。没成想,随后不久,微软发言人尼尔森就在一份声明中说“盖茨夫妇将捐出他们所有财富”的说法,并非出自老盖茨之口,“盖茨夫妇曾表示希望将他们的大部分财富回馈社会,但并非如《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所述”。
这份声明指出:“盖茨夫妇计划捐出他们大部分财富,但这是个一生的努力,不会立刻发生。他们曾在全球保健和学习等方面,做出过多次重大捐款,他们将会继续这样做。”
我们难以确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章发表的背景内幕。不过,几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是:虽然盖茨夫妇“现在”就捐出全部财富的说法并不真实,但他们确实正在“逐渐”捐出自己的大量财富。
1999年,捐出50 亿美元——那一年,他的财富总额是850亿美元,他捐出了1/17;2000年,捐出20亿美元;到2002年年初,盖茨夫妇基金会的基金总值已达242亿美元——盖茨夫妇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捐赠人。
据盖茨夫妇基金会2000年财政年度报告,当年已支付的捐赠款为21.139亿美元,已批准的捐赠款为14.35亿美元,其中,全球保健项目,占48%,6.855亿美元;教育项目,占28%,3.985亿美元;图书馆和使用公共信息项目,占5%,6 980万美元;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的发展项目,占2%,2 98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别项目,占17%,2.514亿美元。
“全球保健”,是盖茨夫妇基金会投入金钱和人力最多的项目,最能体现他们建立这样的基金会的初衷。盖茨夫妇指出:“我们全球保健项目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在我们和发展中世界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的‘过分不平等’。”它基于这样的信念:非洲儿童的死亡具有的悲剧色彩并不亚于美洲儿童的死亡,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们有责任去帮助贫困国家的人们。
迄今为止,盖茨夫妇基金会在全球保健领域做出的主要成果有:
努力降低贫困国家中母亲的死亡率——要知道,在贫困国家,母亲在怀孕和分娩时的死亡率是美国的200倍!
在74个国家推广使用传统的儿童疫苗;
向发展中国家介绍和促进新型疫苗的使用——在专利到期之前,药品的高价常常使他们望而却步;
资助研制防治艾滋病和疟疾的有效疫苗,这两种可怕的疾病,每年使400万人死亡。
比尔•盖茨把自己叫做“一份社会资源的管家”。在1994年,他公布了几项把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的设想。“有效地花钱,与起初挣到这笔钱相比,几乎是同样困难。”比尔•盖茨有一次很感慨地说。
呼~咱只有这些到这里为止了,我从原文里摘取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9、现在的网络推广方式一般有哪些
搜索竞价
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推广方法,极受中小企业青睐。通过把词义与目标客户群的距离拉得更近,搜索引擎服务商常爱向广告主吹嘘,他们是做精准营销的,但到底精确与否,最后还得靠自己去判断。
博客宣传
如今,企业开博来宣传公司文化、理念和产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博客这种新型的推广方式,已经得到非常多企业的认可和使用。有些企业博客网站,做起专门为企业开博的事情来,比如中国企业博客网等。
开博客进行网络宣传,相对来说,还是一种小范围的宣传。实际的效果,除了能看得到流量数,其它的效果就很难评估了。然而,企业博客毕竟也算是一种宣传方法,效果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
论坛推广
以BBS为主的网络社区或论坛,目前国内星罗棋布、多如牛毛。要在BBS这种社区上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些大大小小社区或论坛,如果统一整合起来之后,再进行营销活动,可能效果会大不一样。
有些人,常爱去一些较为热门的论坛发贴做推广,但这种宣传广告性的帖子一般没过多久就会被社区管理员删除,效果也不见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