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万维百科 > 林站站长主要事迹

林站站长主要事迹

发布时间:2021-03-30 04:17:18

1、林哲涵的事迹!

我支持她 感人肺腑 我永远支持他

2、林则徐主要事迹是

林则徐主要事迹:

1、放眼世界

林则徐在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鸦片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2、治理水利

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

3、防卫新疆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

4、广州禁烟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2)林站站长主要事迹扩展资料:

主要著作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著作包括奏折、公牍、文钞、诗词、信札、日记以及他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译作。这些著译散藏各地,长期没有经过系统整理。

《林则徐全集》分奏折、文录、诗词、信札、日记、译编六卷,共十册。

林则徐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属于 传统派系,通篇秀劲乃其可贵之处。同时,从林氏楷书作品亦足可见其临池之功力。

林氏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斋墨迹》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

可见,林氏有自己的学书心得,从唐人入手是他的主张。实际上,林氏并没有忽视“取法乎上”的传统共识,其楷书,不拘泥于某家框架,也并不纯然是唐人的规矩,还在使转之间偶尔透露出晋人的风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

林氏的书法取势,端重安详,绝无矫揉造作的气息,虽不属于雄强一路,但其字里行间体现出一股中华民族固有的浩然正气、凛然大义。

3、林则徐的主要事迹

1.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 促使林则徐“ 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
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鸦片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2.治理水利

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则徐曾著《北直水利书》。林则徐逝世后,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3.安定陕西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则徐任陕西巡抚后,便上书皇帝,宣称陕西“ 东北毗连晋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纷歧,奸究易于出没。如佩执凶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为民害” 。并表示决心要把“ 除暴安良” 、“
严缉捕以靖地方”,作为接任陕西巡抚后的“ 首务” 。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

4.防卫新疆

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数百万领土已被蚕食鲸吞,历史证明了林则徐是正确的!

(3)林站站长主要事迹扩展资料

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

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但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大陆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参考资料:网络-林则徐

4、林群生的主要事迹

严格管理,面貌速改变
他每天7:30分前准时到教学区签到,晚上10点钟下班,上任以来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迅速地解决了学校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教工住房问题是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历届校长都无可奈何的一块心病,他成立了解决学校住房问题领导小组,通过对当事人讲情、讲理,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原24套被调离龙山的教工多年占住的房子全部还给了学校,安排给一线教师。  他上任后不久,便以最简便的手续,最低的价格,收购了陆丰市供销大楼并改造装修为“龙山中学综合楼”,使学校校舍面积由原来的3.2万平多方米一下子扩大到4.9万多平方米,解决了500多名内宿生和100位教师的住宿问题,增加了14间课室、2间办公室和14间功能室,同时增设了地理园和生物园各一个,创办了可供1500名师生同时用餐的食堂,为实现龙山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为陆丰普通高中的“扩容促优”工程做出了贡献。  为解决学校经济困难,他十分注意开源节流、厉行节约,改革油印室和食堂承包制度,仅此两项学校每年要节省经费30多万元。整合经济,开源节流,使学校摆脱了困境,运转走向常规化。  他严格按照“团结、务实、创新、高效、民主、清廉”的十二字作风锤炼领导班子成员,领导带头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他大力抓校容“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创造校园“三安”(即安全、安定、安静)环境,使校园面貌大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教学管理,整顿“三风”(即教风、学风、校风),全校教职员工经过一年多的拼力打造,已经完全面貌一新,引起社会的关注,各界的好评。  林群生用超常的责任感、超常的胆略、超常的辛劳,迅速改变了学校面貌,使得龙山中学再度崛起。  二、大抓教研,苦心求质量  无论是当老师、保卫股长,还是副校长、校长,林群生都不放松教研工作,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论领导人的人格魅力》被国家教师基金会评为一等奖;200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幼STS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的课题科研成果获二等奖;同年12月,获“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阶段性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主持的课题《欠发达地区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07年3月已由广东省电教馆立项。  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大抓教研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教育部规划课题《龙山中学STS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开展顺利,延伸到各学科,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课题验收合格。同时,学校装备了中央电教馆资源库、计算机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等设施,科技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师科研的信心,教师教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也因此得到全面发展。2006年全国数学联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2项,在汕尾市14项省级以上的奖项中占5项;第23届物理竞赛获全国三等奖2项,省三等奖2项,在汕尾市10项省级以上奖项中占4项;2006年广东省生物学联赛中,获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5项,在汕尾市省级以上奖项中占5项。  2006年高考,龙山中学取得全面辉煌,摘取汕尾市高考状元;数学成绩最高分899分,列全省第二名,是汕尾市建市以来的高考最好的单科成绩;三A以上上线人数突破700大关,达到725人,增幅列汕尾市第一名;700分以上19人,列汕尾市第一名;本科上线439人,创历史新高。  三、关爱师生,德行人称颂  对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关爱。提出“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待潜力生 “有教无类,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让他成才,就让他成人”。在林群生眼中,从来就没有“差生”二字。他常说:“优点尚未被发现的学生叫‘差生’,花没长好,不能怪花,应该怪养花的人。同样的花,为什么在别人手里被养得枝繁叶茂,在你的手里就日渐枯萎?如果真有差生出现,做老师的能逃脱责任吗?”曾有一个“后进生”常旷课,上网吧、打架、欺负其他班的学生。林群生多次找他谈心,指出了他的优点,也批评了他的不足,充分给他以鼓励,最后这位学生痛改前非,成为一名好学生。在他的倡导下,各班都持久地开展着“2+1”活动,即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一个成绩上的差生,取得了显著效果。  心中时刻都装着家庭贫困的学生。为让贫困生能完成学业, 05年9月,倡议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至07年3月,师生和社会有识之士共捐款8万多元,共资助了400多位贫困生。  2006年,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并收到很好效果。  四、以史励志,创新校园文化  龙山中学有着200多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林群生深知这种深厚文化价值,着力打造校园文化。05年3月,编印了校本教材《粤东明珠——陆丰》、《历史名校、人才辈出》,林群生亲自担任主编,两本校本教材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构建“文化龙山、和谐龙山、魅力龙山”的全新办学理念;设置校园文化专栏,让师生了解龙山历史,学习龙山精神,传承龙山文明;以艺术活动为载体,将零星的德育、文体活动系列化、精品化、专题化,整合为校园文化艺术节,并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力倡唱《龙山校歌》,这首由革命时期梁校长作词仿《抗大校歌》谱曲的校歌有很强的号召力,现在师生们经常传唱,成为激励龙山师生前进的一支进行曲;创办了校史馆,全面整合龙山265周年的办学历史和业绩;为传播龙山文化,总结办学经验,以史励志,学校于2006年4月4日成功举办了高规格的龙山中学264周年校庆。2005年12月,学校被评为全国“首届百佳特色学校”。 2007年3月被评为“和谐中国·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创新学校”, 林群生被评为“和谐中国·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优秀校长”。  短短两年,林群生带领龙山人团结奋斗,创造龙山的一个个亮点,今年1月,学校已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如今,龙山中学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目标迈进。

5、语言文字个人主要事迹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什么样的事迹材料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1
**,男,汉族,38岁,林业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农学院林学系,先后在县中心苗圃场、林业局营林站、林政资源管理站就职,现任**县林业局营林站站长。曾从事林业种苗生产管理、林政资源管理、国家天保工程管理、营造林技术指导、群众林权制度改革等县林业局关键岗位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他能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充分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突出的业绩、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省、地、县和县林业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发挥出了林业局中层干部的中流砥柱作用,为加快我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和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先进事迹如下。

一、开拓进取、刻苦专研。该同志能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业务上,勤于钻研,不断提高林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并用以指导林业生产。在林政站工作期,身兼多职,多个岗位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本专业的知识。由于他的勤奋和钻研,他的业务知识得到很大提高,他用所学知识,和他所在股室的同志用心探索、研究和推广林业生产适用技术,从2000年来,他先后组织或参与了《化学除草剂在林木育苗中的应用研究》、《意杨截秆造林技术》课题研究、《岩溶石质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复技术推广》等林业技术研究,并有多篇林业论文发表,《意杨截秆造林技术》课题研究200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林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大大提高全县林业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二、甘于奉献,忘我工作。该同志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十多年工作期间,都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得失,服从安排,顾全大局,并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各项任务。2008年初,我县遭遇了特大雪凝灾害天气,2009年,又遇长期旱情。灾情发生时,他总是心系林区群众,并坚守第一线和林区群众一齐,抗凝冻,查灾情,进行灾后重建;由于林业受灾面广,受灾程度深,林农经济损失大,灾后损失评估急不可待。他理解牵头任务后,带领6个小组15名林业技术人员,顶风冒雨,白天爬山涉水,晚上加班熬夜,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日日夜夜的奋战,顺利完成了灾情评估工作,评估成果对指导我县林业灾后重建有着极重要的好处。在林业“二类”调查、连清复查以及群众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重大调查中,他更是单位的中坚力量。他和他的团队,经常一个把月吃住在山里,爬山涉水,穿荆刺,吃干粮。婚假没结束,他背上背包下乡了;爱人临产,他还在山上划界勾图;老人病危,他还在为群众讲解经济林栽培技术。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当地的群众,也带动了他周边的同事,奋力拼博,爱岗敬业,致使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6、林森的主要事迹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总统”的决定都有过否决的记录。尤其是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气扬的袁世凯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许进入参议院,此举尤令人钦佩。蒋介石上台后,林森仍未改书生本色,以国民党监察委员的身份,数度参与弹劾蒋介石的行动,使蒋大为恼火。
作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与积极合作者,林森对孙一直是敬仰有加的。特别是在孙逝世后,他致力于为孙建造陵寝,树碑立传,并率先提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的动议,无疑对弘扬孙中山的革命业绩和精神遗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林森为官处世,不喜张扬,做事低调,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但由于这种风格,也使林森倍受冷落,在他任“国府主席”时,国民党内很多人都不重视林森这位“一国之尊”,甚至仅仅把他看作“国府看印的”。胡适针对此情形曾有过一段评价:“林子超先生把国府主席做到了‘虚位’,以至于虚到有的人居然已经‘目中无主席了。”但他并不是“无所作为”,该做的事他向来是当仁不让的。林森去世时间较早,在抗战未结束即因突遇车祸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后无子女,唯一的养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关他的资料较少,也不易查找。
林森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在当时的国民党内,是众望所归。
在大革命时期,由于林森参加了“西山会议派”,反对国共合作,因而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1927年6月11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宣布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的口号,林森与张继、谢持、邹鲁等也恢复了党籍。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成为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这时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总理埋葬事筹委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埋头致力于修建南京中山陵。林森对中山陵的建设十分用心,倾注了满腔热情,从葬事的筹备,陵园的勘定,到工程图纸的审定,工程招标乃至工匠的确定,他都亲自一一过问,认真筹划,亲自落实。在当时大小军阀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混战之际,林森则似乎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他在从事着似乎与战争状态、烽火岁月不相称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在此之前,林森为避开政治旋涡,飘然出国,到海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的。他这次出国任务是视察党务、慰问侨胞、募捐等三项任务,走遍五大洲,历时8个月,于1931年10月中旬满载而归。
在这次海外旅行中,林森有3个月是在瑞士避暑度假的。当时他委托人在瑞士日内瓦租房,时间3个月,而且还规定了价钱,按他的要求要在当地租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这位朋友经过多方打听,最后在日内瓦近郊外租到一个仅有两小间的农舍。林森来看后却非常满意,他与陈耀垣一起整理房子,洗涤衣物,烧饭做菜。由于那里只有西式餐具,而没有中国餐具,菜烧好了,却找不着筷子。朋友建议去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团那里,借一些中国餐具来,却被林森阻止了。他说:“这次顺道到瑞士度假,完全是一种私人行动,和公务无关,不要惊扰到公家机构,用具不妨将就一点。”于是他们就自己用木头削成木条备作筷子之用。有时朋友来访,没有床睡,就和林森挤在一张床上。第二天清晨,客人醒来之时,林森已经烧好了稀饭,等着与他共进早餐。这段海外之行的小插曲足以说明林森公私分明、生性淡泊、安于清贫的品格。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本来应该团结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国民党四大召开之际,国民党内又开始了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局面。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代表的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又开始了权力斗争,相持不下。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了搞倒蒋介石,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月底,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议决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但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据当事人陈铭枢回忆,当蒋介石下野时,曾意“将以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但陈向蒋推荐了林森:当蒋决定下野时,曾约我到他的书斋密谈。他向我提出建议国府主席一职畀于右任。我并未察觉他早已属意于于,以为只是偶尔论及,固说:“于先生固然好,但还有一位更好的人,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此人既有清望,又没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粤方所提出的主席标准——年高德劭。”蒋急问:“是谁?”我答:“林子超”。他听了恍然若有所悟似地说:“林一向爱清闲,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我说:“可以劝驾。”蒋立即写了一封亲笔函致林,交我面递。林因事出意外,开始尚有顾虑,经过劝说,他答应了。
实际上当时有望成为主席的还有蔡元培先生。但蔡元培属于学者型的人士,资历比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稍逊一筹;而于右任因为是蒋青睐的人选,而被粤方所拒绝。因此,最后就只有林森莫属了,而且从公德还是私德来看,林森都是当之无愧的。
林森平生洁身自好,生活力奉简约,朴素至极,他曾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却没有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长衫下摆上缝上衬布以保暖。他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更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林森对于自己负有责任非常清醒,他在《就职通电》中讲:“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黾勉受命,暂度危机。值此国难灼肤,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渊,谋全国之团结,急不可待,时不我与,森惴惴自将暂勉效职。”可见他深知自己所处位置的艰辛,于是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实也确实如此,伺候国民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奋力苦撑危局。

与林站站长主要事迹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