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万维百科 > 驿站长人物明斯基

驿站长人物明斯基

发布时间:2021-02-12 08:20:22

1、《驿站长》开创了俄国文学中( )题材的先河。

描写“小人物”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2、《驿站长》主要讲了什么?

《驿站长》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短篇小说。

作家怀着对“小人物”的极大同情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沙俄时代最低一级的14等文官——驿站长塞米翁·威林和女儿都妮亚长期生活在荒凉的驿站里,终年在过往的“大人物”们的呵斥中度日。驿站长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他生活的全部快乐来自于女儿的欢笑。都妮亚以她的美丽、聪明,吸引着过往的显贵,以至“从前不管怎样爱生气的老爷,一看见她就安静了,和颜悦色地跟我谈起话来”。

一天,一位年轻的骠骑兵经过驿站时,用诡计拐走了都妮亚。驿站长受到沉重打击,病倒了。病刚愈,他便步行去寻找女儿。在彼得堡,骠骑兵塞给他几张揉皱的钞票后便把他赶出了家门。第二次,驿站长找到了女儿住的地方,女儿一见父亲便昏倒在地,骠骑兵又将老人赶走。驿站长又回到自己的驿站,再也没有得到女儿的信息。后来老人酗酒而死。

作家以个人见闻的形式把这个悲剧故事写得很动人。

小说于哀婉中透露出对不平世道的讽刺与批判。

3、普希金《驿站长》对如今俄罗斯文学有什么影响

普希金在这部作品里第一次广泛、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初至30年代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描写了贵族文学不屑一顾的小市民、小官吏,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范围,使其更加面向生活。这是普希金世界观的进步性和民主倾向的表现。

4、驿站长的作品赏析

借助直接叙述者,小说叙述的是当时读者已经习惯的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小说情节,即军官决斗、青年男女爱情、下级官吏和贵族生活、地方庄园风俗、小市民生活。经过别尔金视野的过滤,传统的情节褪去感伤和浪漫的色彩,促使读者严肃思考远非普通的吸引小说主人公的各种场景。由此,在别尔金的笔下,小说叙述呈现出冷静克制、客观平静的格调和色彩,显现出与直接叙述者不同的现实主义的风格。
非叙述性话语是叙述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批判,是叙述考思想意识和情感倾向的表达,而这都是基于叙述者的价值观念而生成。此外,非叙述性话语陈直接表达叙述者的观点以外,同时也介入叙事话语和人物话语之中,通过对事件、人物的描述凸现出叙述者的存在和观察视角。诸如以上提及的细节,在小说叙述中比比皆是。这样一方面通过“艺术境界”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各种主观情态的取向;另一方面也部分打破封闭的小说艺术结构,在与理想读者的虚拟对话中,引导读者的情感归宿,启发读者的思考,从而实现着“文本—读者一世界—作者”的交流互动。正是非叙述性话语的建构,叙述主体出版者以明确的“干预和评述”特质,从而完成作者对“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互动关系的情态取向和价值判断。

5、驿站长的人物介绍

驿站长是个社会地位低微,下层贫苦的老人,他的生活充满着屈辱和苦难,他的唯一安慰和幸福就是有一个聪敏、活泼的女儿,他与女儿相依为命。老站长对女儿深深的爱远比一般的父爱要丰富的多,他的妻子死很早,仅留下这个人见人爱的女儿,又懂事、又伶俐,象她过世的母亲,老站长是那么地依赖自己的女儿。女儿杜尼娅是他孤独生命中的唯一慰藉,把杜尼娅带走了就等于带走了他的一切,带走了他的生命。
从性格上看,“小人物”维林是一个善良敦厚、待人和蔼的老头,忠于职守而又懦弱、凡事忍让的小官吏,仁爱慈祥的父亲。他为人温颁,安于命运的安排,他认为“灾难躲不了,命中注定的事难改”。这是“小人物”的控制局限。
他在明斯基面前带着眼泪向对方恳求:“大人,请行行好吧”,当明斯基粗暴地把他推出来后,他只有安于苦难,选择了放弃。另外,他爱自己的女儿,所以他放弃了要回自己的女儿,他用自己伟大父爱成全了女儿。即使归还了女儿,结果也只能造成女儿的不幸。女儿爱着明斯基,女儿回来也得不到幸福。当他看到女儿身穿盛装沉醉于爱情的幸福之中时,他惊呆了,作为一个为女儿着想的父亲,他不忍心去破坏自己女儿的幸福。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女儿要与上层社会的明斯基相爱就必须舍弃自己的父亲,在这种不公平的选择面前,他成全了女儿的选择。老站长伟大的父爱正体现了“小人物“身上真实的人性。
故事的结尾是一位漂亮的贵妇坐着六匹马拉的轿式马车,带着三个孩子和一个奶妈,还有一条黑色的哈巴狗来到老站长的坟地上,那位贵太大躺在坟上哭了。杜尼娅并没有像维林所担心的那样被抛弃和流浪街头,而是一直得到明斯基的宠爱成为一位贵妇人,这个结局是维林原来的担心显得多余,郁郁而死的悲剧似乎是自己虚构所致,他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活着,可是生活却跟他开了一个如此大的玩笑。这是一种“小人物”的逻辑,是“小人物”的生存法则,是“小人物”的必然悲剧。

与驿站长人物明斯基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