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万维百科 > 驿站长读后感1500字

驿站长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21-01-30 03:16:44

1、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思想评价

穷人》——深化了“小人物”主题的力作

《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发表于一八四六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曾博得别林斯基的赞赏,被他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

有意识地描写社会下层人物和日常生活习俗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反映客观现实,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俄国“自然派”作家则正式提出了写“小人物”的口号,他们在作品中描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痛苦,使文艺成为“社会的一面忠实的镜子”,普希金所著《驿站长》中的萨姆松·维林和果戈理所著《外套》中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就是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比起这些作品,《穷人》则深化了“小人物”主题,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描写、同情“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还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马卡尔·杰武什金是个上了岁数、其貌不扬、受着人和物两个世界控制的小官吏,一直为逃避世俗讥讽的目光而离群索居,过着没有欢乐的无聊生活;在得知女主人公瓦连卡遭遇不幸、成为无人关爱的孤儿之后,他卖掉自己的衣服,为她治病;他放弃了较好的居住条件,迁至瓦连卡所住的院落,因囊中羞涩只能在厨房的隔断后面安下自己的小窝,担负起庇护瓦连卡、使她免遭恶人欺凌的责任。虽然他的生活十分拮据,整天为茶叶、糖、面包、靴子而操心,有时甚至食不裹腹,但他还节省下必不可少的开支接济瓦连卡,给她买糖果、内衣、鲜花,带她外出游玩、看戏,处于极度贫困中的他表现出非凡的慷慨。虽然他依然处于屈辱的地位,照样被同僚嘲笑、歧视,因而在办公室内总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阳光,有了生气,他认为照顾瓦连卡的这种“父亲般的友善之情使他的精神得以振奋”,让他过上了“美好的日子,有了奔头”。他和瓦连卡相互支撑,坦诚交流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感悟人生。他们热爱阳光,热爱大自然,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作者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执着地要在“小”人物的身上挖掘出“大”的东西,即尽管他们穷苦,地位卑微,物质十分匮乏,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其次,在《穷人》中,马卡尔·杰武什金和萨姆松·维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一样,一直是个小官吏,处于已经形成固定格局的、静态的社会生活之中,但是女主人公瓦连卡的情况并非如此。瓦连卡的父亲曾是外省某公爵大庄园的管家,因而瓦连卡在清新、自由的田园风光中度过“默默无闻、安详而幸福的、美好的童年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公爵死后,其继承人辞退了瓦连卡的父亲,他们只得举家迁至冷漠无情、阴森而“不怀好意”的彼得堡,从此家里失去了欢乐,“妈妈整日饮泣吞声,而父亲总是怒气冲冲”。因业务不顺手而债台高筑的父亲经不住操劳、忧虑和挫折,一病不起,溘然离世,当时瓦连卡只有十四岁。父亲死后,瓦连卡和母亲孤苦无依。以拉皮条为生计的远房亲戚安娜·费奥多罗夫娜居心叵测,用花言巧语将母女俩骗回家中,指望侵吞她们实际上根本没有的遗产。希望落空之后,她在母女俩身上打主意,百般欺凌、侮辱不肯就范的瓦连卡的母亲,致使她忧郁而死。成为孤儿的瓦连卡为逃避对她怀有邪念的地主贝科夫,离开了安娜、费奥多罗夫娜的家,贫病交加,艰难度日。正是这种生活的剧变使瓦连卡陷入都市贫民的处境,与穷苦的小官吏马卡尔·杰武什金和女仆费奥多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并亲身体验贫苦生活,用贫苦人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社会。作者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本人的生活也曾极不安定,大起大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因而他想通过瓦连卡这个人物的命运描绘出生活的动荡,表现出俄国的社会生活处于变动之中,而社会的变动不仅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而且会引起他们社会本质的改变。这种创作手法比起对人物特征只作静止、固定的道德分析和社会类型的分析已经有所发展。

2005-12-26 09:27 回复
61.183.233.* 2楼

《穷人》区别于《驿站长》、《外套》这类“小人物”主题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它不是仅仅描写某一个“小人物”的凄惨命运,而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目睹的生活状况,勾勒出到处是出自灵魂深处的呻吟、呼喊和嘶叫的都市平民阶层社会悲剧的方方面面:被当做“破抹布”、终日饱受折磨的女仆捷列扎,瓦连卡的表姐萨莎,流浪街头的乞丐,为寻找谋生手段四处奔波、内心又愁苦不堪、最终英年早逝的大学生等等。在这群人中间,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马卡尔· 杰武什金的邻居戈尔什科夫。戈尔什科夫原是一名官员,因受不法商人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以“诈骗罪”为由被开除了公职。从此,他不仅失去了生活来源,而且在耻辱的阴影中苟且偷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苦度时光。在期盼法院还他清白的日子里,他的妻子病重,孩子饿死,全家面临绝境;而在洗清罪名、重新获得财产之后他则因受刺激太深而发疯死去,其悲惨遭遇不由得令人唏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穷人虽然过着苦不堪言的平庸生活,但却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在发出令人心碎的哀鸣之时,始终维护着人的尊严。马卡尔·杰武什金既不贪求功名利禄,也从不耍阴谋诡计;他品行端正,工作尽职,用劳动挣得自己的一块“普普通通的面包”,珍视公民的美德。大学生波克罗夫斯基心地善良,酷爱读书。被革职的戈尔什科夫视名誉重于金钱,而几位女性则不向权势低头,尽力维护自己高尚的道德观念。在那个“穷人连一块破抹布都不如”的社会环境中,小人物不可能得到别人一丝一毫的尊重;然而,穷人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羞耻感,自己的宿愿,自己的尊严。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维护穷人的尊严。

在《穷人》中,作者不仅提供了“穷人”群体的典型特征,而且也描绘了与这个群体相对立的那个圈子的各个方面:冷酷的放高利贷者马尔科夫,不务正业却过着锦衣玉食日子的安娜·费奥多罗夫娜,道德败坏的地主贝科夫,势利的女房东,还有纠缠瓦连卡的小无赖和老恶棍等等。特别是通过男主人公所阐述的在丰坦河街和豌豆街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将贫富作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饱食者与生计无着者之间的社会对立,具有深刻的揭露意义。虽然,当马卡尔·杰武什金在大人面前出尽洋相、受尽侮辱之后,大人动了恻隐之心,塞给他一百卢布,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但是这种个人的善举丝毫改变不了马卡尔·杰武什金和瓦连卡的境况,最终,瓦连卡迫于无力与命运抗争,违心地决定嫁给地主贝科夫,远离彼得堡,对更大的不幸,乃至死亡有着心理准备。这一决定彻底击垮了杰武什金的精神,在痛彻肺腑的泣诉之中,男女主人公凄苦地告别了过去贫穷、但却充满亲情的温馨岁月,陷入了更加忧郁的今天,面临着毫无希望的明天。充满悲剧气氛的结局迫使人们去思考:穷人不幸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穷人》这部作品采用了两个主人公通信的形式,这样,他们可以尽情地披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点点滴滴,敞开心扉,详尽地阐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的感受,他们对周围的人、周围的事的看法,在悲叹自己命运的同时,充当了作为社会现实的观察者、甚至是审判者的角色,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比起用第三人称,即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人物悲惨命运的《驿站长》、《外套》,读者在这部作品中接触到的仿佛并不是作者的认识和体验,而是直接与主人公对话,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见解,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因而备感真实。另一方面,通信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条件,使得主人公能够运用符合他们的身份、文化程度、个性特点的语言、语气,而这种语言、语气又充分表现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带有特别的亲切感和抒情的意味。

不难看出,正是以上这些特点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成为一部深化了俄国文学“小人物”主题的力作。

2、急需,驿站长1500字读后感

驿站长读后感

《驿站长》的写作方法中提到过小说中不允许有毫不相干的人或物出场。这四幅画也一样,它不只是房间内的一个装饰,它与整部小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驿站长就是老父亲,驿站长的女儿冬尼娅就是画中的少年。
第一幅画中的少年是迫不及待地离开的(从“匆匆忙忙”“心急浮躁”等可以看出)。这跟文中的场景有点不同的是当骠骑兵提出要送他到村口教堂去时,冬尼娅本来是犹疑不定的,但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你怕什么?大人又不是狼,不会把你吞掉,跟他坐车去教堂吧!’” 才会跟着走。之后站长又说到“我会把我的‘迷途的羔羊’领回家”,所以我想或许在站长的潜意识中觉得是冬妮亚自己选择离开的。
第二幅画与文中“冬尼娅周身珠光宝气,穿着时髦,侧身坐在明斯基靠椅的扶手上,模样活象个英国马鞍上的女骑士。她情意缠绵,注视着明斯基,捻一绺他那乌黑的鬈发缠绕在自己指环闪烁的纤指上。”类似,虽然冬妮亚没有明显的堕落,但还是与之前的生活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可怜的老站长啊!他从来没有见过女儿竟有这般美艳。他情不自禁从一旁欣赏着她。”
第三幅画的场景与老站长对冬妮亚处境的想象是相呼应的。“我失去了冬尼娅,一个人过活,得不到她的一丝风声、半点消息。她活着,还是死了,天晓得!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种姑娘,她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末一个,过路浪子拐了去,养一阵子然后扔掉了事。这种傻丫头彼得堡多的是,今日遍身罗绮,一眨眼,明日就跟穷光蛋一道去扫街了。我有时想,我的冬尼娅或许已经沦落了,想到这点,不由得把心一横,但愿她快点死掉……”老站长觉得冬妮亚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第四幅画也是老站长的期待吧,希望他那只“迷途的羔羊”能够在他有生之年回到家,回到自己的身边。虽然最后冬妮亚回来了,但可惜老站长没能等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冬妮亚并没有如老站长的想象一般过的凄惨,老站长泉下有知也该安息了!
《驿站长》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题,以满腔同情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整幅画既可以说是冬妮亚离开之后老站长脑海中的对冬妮亚处境的想象以及对她的期待,希望她能早日回来,也可以说作者提前在读者的面前昭示已享荣华的女儿最终来看望父亲的温暖结局,即使真正的结局并不那么温暖,但也让读者读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3、普希金 我的名字 读后感

普希金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被誉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 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 由 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 《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 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HEHEHE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鲍里斯•戈都诺夫》 、《黑桃皇后》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茨冈》 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与驿站长读后感1500字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