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金陵十三钗的真正的结局,不是网上的十三钗们带着暗器去赴宴的视频?
真正的结局是她们去赴宴,而扮神父的人带着所有的女孩子离开了南京
2、金陵十三钗电影DVD迅雷下载,优酷视频高清观看?
尊敬的迅雷用户,您好:
您可以前往迅雷快传官网,搜索您想要的资源进行下载.如果找不到的话,可以到电影天堂这里进行搜索一下,感谢您的支持。
更多疑问,欢迎您向迅雷网络平台提问。
3、谁有金陵十三钗的视频MP4格式的可以放手机里放的
你好,
我是 -★糕调★小说团 feop4825
邮件已发,请及时查收
收到请及时采纳 O(∩_∩)O
《特别注意》若不在请查看垃圾箱
如有问题直接回复或百度HI我
祝看文愉快 (*^__^*)
---★糕调★小说团
4、求金陵十三钗书的 真正的结局
小说中的结局:
1946年8月南京审判会上,玉墨指证日军强奸,书娟从嗓音辨认出她,天生丽质的玉墨已被毁容。她是唯一幸存者,也是她证实日军如何分享她和另外12个"女学生"。其中一个用牛排刀反抗但未遂,当场被害。11个女人在日军享用后被发送到慰安所,相继逃亡时被击毙、染病、自杀。
(4)金陵十三钗视频短视频扩展资料:
《金陵十三钗》小说主要人物介绍:
1.玉墨:
虽为妓女,却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如同大家闺秀一般。敢爱敢恨,却又柔情中不失刚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义而令人难忘的奇女子。
在南京破城前,她曾与书娟父亲孟繁明有过短暂的一段情(也因此被书娟怀恨在心),却因身份低贱而不被接受。
2.书娟:
寄学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威尔逊美国天主教堂里的一位学生。前期憎恶玉墨破坏了他的家庭。后面因十三名妓女的挺身而出而改观。
3.英格曼和阿多那多神父
可以说这两位神父是热心的国际救助者:他们与战争毫不相关,木可以安然无恙的离开南京,但是他们选择了和中国的孩子一起面对这场浩劫,守护孩子不被伤害。
另外,他们也是这场大屠杀的见证者:他们凭着洋人的面孔,穿梭于被屠城后的南京的大街小巷,收集了许多以后控诉口木军人胡乱伤害平民的证据。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
名字是金陵十三钗,写的却是鬼子入侵、国破家亡的事。1937年12月12日,日本的炮火在南京肆意轰炸,历代名城被炸得处处千疮百孔,百姓四处逃亡,偌大一个南京城,却无一藏身之所。只有一座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洋教堂,因为是美国人所建,所以在连天炮火中能安然无恙。
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这座天主教堂里发生的。在书娟只顾为自己的初潮备感羞辱的时候,一群秦淮河妓女为了逃命来到这里。被严辞拒绝,于是跳过墙头,翻墙而入。经过一番拉拉扯扯软磨硬泡,庄严肃穆的英格曼神父败下阵来,死皮赖脸不知羞耻为何物的妓女们取得了胜利。
被父母寄养在教堂里做女学生的书娟却从这群卖笑女中认出了当年与其父有染的玉墨。玉墨也凭照片认出了书娟。书娟将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玉墨身上。蔑视她、鄙夷她、仇恨她,而玉墨也暗暗与之较劲。12月13日,仅仅一天时间,南京就全面沦陷,国军缴械投降。
日本兵又一次大力敲打天主教堂的大门,他们不会放掉唱诗班里那些个十五六岁的纯洁如天使的女孩子。他们发出“请柬”要这些女孩子去唱诗。正在无助之时,玉墨站出来说“我们去”,真如石破天惊。
临走之时,书娟看见玉墨侧过脸,对着大佐娇羞一笑,可她知道玉墨衣服里藏着一把剪刀。十三个秦淮女子,人人腰里都有刀。“笑里藏刀”,含义从未如此可歌可泣。
作者简介:
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1958年生于上海,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著名旅美作家 ,美国21世纪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
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经历与经验都成为了她的创作“矿藏”,甚至她和劳伦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搅局”的爱情故事也写成了长篇小说《无出路咖啡馆》。
张艾嘉执导影片《少女小渔》原作者,张艺谋新执导影片《金陵十三钗》原作者,《天浴》、《梅兰芳》 原作者及编剧,《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改编为热播电视剧。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5、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简短一点就行300字,不要抄袭
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的场景,感觉自己似乎也处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我为眼前的人物的痛而痛,为那些放弃离开已经沦陷的南京,继续与日本军做殊死搏斗,哪怕只剩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地蹂躏,残杀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她们激赏,同时对不能改变当初的历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残酷的历史在自己眼前重现而感到无能为力,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彻骨的辛酸。
有些场景当时真地很有让我嚎啕大哭的冲动,但在电影院里只能忍着,整颗心都是那么沉重和苦涩,回去的路上都不能平复,很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我不知道我哭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的炼狱,而当时的中国对此却很无力而哭,同时也有对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
电影最终没有交代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最终是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后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地逃离了南京。可能那些女人是活着逃出来了,可能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我宁愿是前者。
6、金陵十三钗在线观看地址,在哪里可以看金陵十三钗高清版视频
你有yy吗?如果没有下个yy语音聊天软件,点查找→频道类别查找→娱乐 里面有影视的分类 全部是最新的各种电影。里面就包含有你想要的金陵十三钗!
7、金陵十三钗在线观看完整版,金陵十三钗电影迅雷下载
尊敬的迅雷用户,您好:
建议您可以到迅雷方舟里面搜索下是否有该影片,迅雷方舟:yun.xunlei.com ;
如果迅雷方舟没有,建议您可以登录http://kuai.xunlei.com/upload 查看是否有相关资源
更多疑问,欢迎您向迅雷网络平台提问。
8、《金陵十三钗》里的超长镜头是如何拍摄的?
长镜头的应用已经很久且根深蒂固,回想一条街走到另一个路旁一串镜头没有躲闪,感觉随着演员的内心行走,诠释这个角色的面部,他的肢体,以及那迷茫的眼神,踌躇不安的脚步。这一系列的连贯都顺其自然。这是一种美学,很暴力,也很委婉。
9、金陵十三钗的故事背景是真的还是假的?
严歌苓查到金陵女子大学教务长魏特琳日记的一段记录:南京陷落的时候,所有女人在金陵大学避难,日本人要求他们必须交出100个女人,否则就要在学校中驻军,当时就有20多个妓女站出来了,使女学生们没有遭到厄运。
短短几句话,无意成为这部小说创作的萌芽。小说都是编的,虚构的,当然历史背景是真的,事件的假定也成立,所以就感觉故事确有其事一样,这就说明作者成功了。
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
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
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女大学生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
10、金陵十三钗最后结局是什么
金陵十三钗最后结局是神父吧女学生装在大卡车车厢里顺利逃走了。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佟大为、张歆怡、黄天元和渡部笃郎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电影的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10)金陵十三钗视频短视频扩展资料:
金陵十三钗叙事要比小说简单,删减去了英格曼和法比·阿多两位神父,顾姓厨子也在片头逃之夭夭。秦淮女红菱穷敲教堂门,令电影里唯一留下的小说人物陈乔治,在教堂内一团乱麻,无从招架。玉墨果断而行,把行李直接扔到墙内,把十四位秦淮妓女的希望扔了进去。
也是这位“仅剩”的陈乔治,把小说中所有教堂人员的特质集于一身,他没有了严歌苓笔下的懦弱,他“一根筋”地认为:“我必须保护这些女学生的安全,这是英格曼神父的托付。”
陈乔治让人不禁联想起张艺谋电影里惯用的少年叙事。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沪生冷眼旁观旧上海的纸醉金迷,到《活着》里的兄弟姐妹接二连三的命运多舛,再到《幸福时光》里的盲女失明中探寻光明,均运用了少年眼光进行表达。
把教堂人员简化到陈乔治这独一的少年身上,可以说是此部电影与严歌苓小说相比最大的一个突破。陈乔治心中也有过犹豫,有过挣扎,但当他在影片末尾,近乎歇斯底里地对“神父”约翰喊话,要求替代“赴宴”时,电影的少年视角也就到了丰满极致。
与电影相比,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更突出人性的矛盾进展,而电影则强调在短时间内讲个好故事。电影中较小说多出来的人物“约翰”,便是一例。他曾贪图钱财,垂涎美色,但当日军攻破教堂围追女学生非礼,当亲眼看到女学生生命的凋谢,这个潦倒的醉汉“觉醒”了。
影片中比小说处理更到位的一处,便是对于赴死的犹豫。古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除玉墨的特殊背景外,影片中的商女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懂书中的大道理。
在赴宴前晚,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里,恐怕更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位延宕王子,有太多的纠结,太多的取舍,太多的不能放下。
但是,她们依然替代赴宴,奔赴那已经预知的悲剧。最后,她们跟着玉墨走了,为的恐怕不仅仅是那句著名古诗的改写,还有对纯洁岁月的青春怀恋,还有成熟女性的母性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