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狐这个名字的来历
据刚才看完的《咏乐汇》中说,是因为张朝阳在读清华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姓胡,张朝阳说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她,所以叫“搜狐”。(不过这仅仅是据说,我想八成是瞎掰!)
2、36 氪的名称由来是什么?
36氪(36Kr)是一个创始于2010年的万维网科技博客。36氪介绍Web 2.0和万维网科技,并提供科技以及新兴互联网公司信息,评论和分析。2012年5月2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创业服务业:新业态迸发新活力》里介绍了36氪等多家创业服务机构。36氪曾获得2012中国新媒体峰会“中国新媒体30强”荣誉。
3、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嘿嘿。从发明就开始了。最先能用的当然是国家了。广播的出现。
到中国,是清朝。慈禧的时候。李鸿章主办的第一个电报公司啊。
4、微电影真正起源于什么
起源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社会上大环境的需求。
1、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参与到媒介传播上来。微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给微电影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微电影的出现也离不开时代的需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分散,被无形的分割成零散的碎片,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些快餐文化因此逐步受到追捧,微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微电影能够快速的吸引人们眼球,在短时间内掀起一股(微电影)风暴,除了网络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当下社会上的需求以外,日益更新的传播方式、恰当的营销策略以及明星效应起了很大作用。
以上内容来至于(公务员之家)网站,仅供参考,详细内容楼主可前往该网站搜索、阅读。
5、媒体的由来及作用
媒体类别
1、六大媒体
1、报纸;
2、广播;
3、电视;
4、互联网;
5、杂志;
6、手机
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2、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
2、广播应为第二媒体;
3、电视应为第三媒体;
4、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
5、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其中4、5属于新媒体范畴。
但是,就目前的影响力来看,广播的今天就是电视的明天。电视正逐步沦为“第二媒体”,而互联网正在从“第四媒体”逐步上升为“第一媒体”。虽然电视的广告收入一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广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联网、户外媒体等新媒体以及变革后的平面媒体所瓜分,所有广告主所创造出来的数据已经让这一切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平面媒体已经涵概了报刊、杂志、画册、信封、挂历、立体广告牌、霓虹灯、空飘、LED看板、灯箱、户外电视墙、餐盒等广告宣传平台;电波媒体也已经涵概了广播、电视等广告宣传平台。
3、按其形式划分为
就其目前适宜性来讲,媒体应按其形式划分为平面、电波、网络三大类,即:
1、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等。
2、电波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等。
3、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
也就是说,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适当调整后,明确划分“媒体”,那么,我国目前现行的媒体就只有“三大媒体”。
4、计算机对媒体的划分
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把媒体分成5类:
(1)感觉媒体(Perception Medium):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如引起听觉反应的声音,引起视觉反应的图像等。
(2)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 Medium):指传输感觉媒体的中介媒体,即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如图像编码(JPEG、MPEG等)、文本编码(ASCII码、GB2312等)和声音编码等。
(3)表现媒体(Presentation Medium):指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如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摄像机等为输入媒体;显示器、打印机、喇叭等为输出媒体。
(4)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指用于存储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硬盘、软盘、磁盘、光盘、ROM及RAM等。
(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指传输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缆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Media)包括其中的两点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计算机中所说的媒体,是指后者而言,即计算机不仅能处理文字、数值之类的信息,而且还能处理声音、图形、电视图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
四、媒体功能
媒体主要有以下五项功能:
1、监测社会环境
2、协调社会关系
3、传承文化
4、提供娱乐
5、自由社会与集权社会的传媒
在集权社会,传媒受到专制政府控制,为政府服务。传媒的“新闻报道”,在集权社会往往被曲解为“宣传”,主要反映政府的声音,而非民众的声音。
五、媒体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媒体的社会责任包含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两方面。
6、法制宣传日的由来
早在1985年,我国就制定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到2001年,我国又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以期更好地在全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法制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 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
我国各地、各部门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在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通过举办座谈会、书画展、网上论坛,印发宣传资料,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播出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传播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促进了社会和谐。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正逐步成为我国公民熟悉法律、认知法律、维护权益的有效载体,成为展示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树立我国良好法治形象的重要窗口。
(6)新媒体的来历扩展资料:
各年法制宣传日主题
2001年: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002年: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003年: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2004年: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005年: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2008年: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009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2012年: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2013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2014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科学发展
2015年: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2016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7、春晚的来历……
春晚是春节晚会的简称,泛指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晚会:每年除夕之夜至第二年初的一场晚会,因举办时间为传统春节,所以叫春节晚会。
广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由张骏祥任总执导,谢晋、林农、岑范、王映东任导演、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
根据影片内容显示,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现场直播了当时的演出。当时的很多大师都曾经出镜,如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评剧大师新凤霞、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人民艺术家老舍、巴金、表演艺术家赵丹等人。央视具有春晚性质的“迎新春文艺晚会”是自1979年除夕开始播出。
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正式播出。起初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在其第历年央视春晚片头(30张)一套节目直播的综艺晚会,后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军事·农业频道、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央视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和央视法语国际频道都会同步直播。此外,从2008年至今,高清频道也进行彩排的录像转播;央视网、PPLIVE、中国网络电视台等网络新媒体也会同时进行转播。
2015年11月17日下午,央视猴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在央视老台举行第一次审查工作,当天仅有四个节目参与审查,苗阜、王声合作,曹云金、刘云天合作表演相声,孙涛搭档邵峰,乔杉搭档修睿等表演小品。审查仅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是近年来春晚语言类节目审查时间最短的一次。
8、为什么说"新闻是历史的来源",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从原始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迅速性特点没有改变,改变的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当时的报纸被称为邸报。
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
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一个词可以概括新闻的特点,这个字就是News。为什么英文把新闻称作News?有两种解释:一说这是由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拼起来的;一说是由新(New)这个词的意思引申出来的。综合这两种说法,News就是新的、东南西北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9、新媒体选题素材都来自哪里?
、内部渠道
内部渠道,即自身拥有的,也可以说是有版权的,别人无法轻易获得的。一般包括个人的经历、个人的作品、个人的思考。
1.个人的经历
个人的经历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经历就是从事新媒体快7年了,这其中我做过生鲜电商、做过活动运营、做过广告文案,基于此产生的各种过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当类似的选题热点出现时,我就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济,至少能写一些复盘文。
无论你在哪一行,你接触的越多,从事的越丰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毕竟,我们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举个例子,有一年回农村过年,大家都懂的,过年一般会去附近的庙宇看看。
从免费领福袋到最后99元一顶的莲花灯,很多人都付钱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的付钱了呢?9.9的淘宝灯付了99,为什么还满脸开心呢?针对这个经历,我就写了一篇《农村套路深,他们是如何深谙用户心理,形成产品连线的》。
这就是个人经历,别人偷不走,很多时候,是你独有的!
2.个人的作品
个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可以是你几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摄的一分钟抖音……
只要是你原创的,并不一定是拥有多少受众,获得多少荣誉,只要是你自身产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纸、一幅画,都可以成为素材。
我自己有个公众号,但是不对外开放,只有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关注,用来记录我所有的产出。
我写过“为什么插入微信的产品广告没有成交量”,“怎么让文章排得好看?关于微信编辑器的一点探讨”,“3小时涨粉近2万,我是怎么做微信公众号抢红包活动的”……
文章篇幅都不长,有时候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的思考,还会觉得有些幼稚,但这些都能成为现在的素材。
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一行每一年,热点话题也好,行业焦虑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种思想的变化,或者写作角度的变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这称之为迭代更新。
至于你的其他个人产品,比如一幅画,简单的你可以写你绘制时的心情;复杂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选择,构图的框架,与行业产生关联。
像做新媒体的,就可以从一幅画引出新媒体文章排版时的色系构造。
当然,我们也不用活的这么累,只是当你有需要时,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种各样的作品。
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为作品中总是会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给予你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3. 个人思考
我这里的个人思考并不是指传统的思维,而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随意性,不故意为之。
比如我看电视,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有时候是对剧情的改编,有时候会和剧中人物产生共情,真情实感很重要。
比如有时候我看妈妈那么辛苦,就会想为什么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时候觉得妈妈偏爱姐姐,乖的孩子总是受忽视,就会想,为什么人会有偏爱,我们对用户也会有偏爱吗?
这些想法并不是刻意产生的,大概是习惯成自然,我总会有乱七八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慢慢变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内部的素材总有一些狭隘性,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搜罗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为四类:
社交类(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类(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信息类(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
线下类(书籍、头脑风暴)。
1.社交类
我们先来说说社交类,我们生活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养热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么,热点是什么,几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们最好给微博分一下组,这样的好处是,搜寻素材的时候能够提高效率。
然后多关注一下微博的热门话题,若是好几天持续上热搜,那么或许就能成为下一个热点。
像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特别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无声息,不过微博里的消息却熙熙攘攘,我就写了一篇《从长安十二时辰》,看IP营销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个热点,保证自己的输出。
不过对于微博,我觉得做民生类的新媒体可能收货会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时候,几乎一半的素材都来源于微博,哪里有消费矛盾,哪里有投诉侵权,哪里有路怒冲突……微博的时效性还是很强的。
另外,我们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关键词,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来。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们常用的素材来源地。
微信作为一款亲朋好友间的聊天工具,你与朋友的对话中,就可以获得很多素材。
像前阵子闺蜜像我推荐《魔道祖师》的广播剧,我第一次知道了猫耳FM这个二次元的APP,从而去了解了Z时代,写出了《比《陈情令》更火的,是Z时代下的耳朵经济!》不管文章有没有得到发表,至少是对素材的一次运用和总结。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个大宝藏,同行间的消息、朋友间的感悟,要知道,对于新媒体来说,朋友圈就相当于你的用户群,是你能直接沟通到的用户,他们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来源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经做出了规模,有些微商泯然众人,这个时候,你就会想,拉开微商距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败了?为什么别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却一单都成交不了?
你看,这不就有很多可写的点了吗?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错过的,并不是说用抖音里的视频来直接作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内容。
不仅是新媒体,做活动的也可以经常从抖音上找到灵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机、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戏,受到了各家活动运营的青睐,我们公司搞的了水嘉年华活动里,就都用到了这些。
如果想写的话,说不定还能写类似“我是怎么从抖音挖到策划的创意点子的”,“抖音里都藏着哪些行业的宝藏”为题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无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变成我们的素材库不是吗?
2.社群类
社群类主要是指个性较强,标签明显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豆瓣、知乎、贴吧其实类型都差不多,只是标签不同而已,知乎相对于较专业,话题也较多;豆瓣偏向于小清新;贴吧的各种声音较多。
你可以根据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热点帖子里找灵感。
比如你登陆知乎首页,可以看到类似“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怎样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的话题,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你写文章的选题.
作为新媒体行业,有什么职场道理,职场黑话?作为运营者,怎么与用户建立平等互利关系,改变讨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其实我们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来说,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个,每天会定时关注一下群消息,毕竟这也是素材的来源地啊!
大家的观点也好,讨论的话题也好,只要你发现有亮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都将成为你的素材。
比如前阵子,在一个群里,大家谈论35岁会是什么样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新媒体人的35岁会是什么样”或者“35岁的新媒体人还活着吗”,你看,想要源源不断地写出文章来,是不是也不难呢?
3.信息类
信息类比较好理解,以主要获取信息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等。
我个人经常看的除了微信公众号,就是今日头条,你会发现,如果现阶段流行什么,今日头条里的这类文章数量就会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热点的预测器吧。
微信公众号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内容,从标题到内容到底部的互动留言,都是你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腾讯网、搜狐、网易、一点资讯……这些新媒体,也是不可错过的素来来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体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罗的核心便捷点。
这些渠道,或许在获取灵感上有所欠缺,因为当这些渠道发文的时候,代表你已经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的时候就注重记录和搜落,未雨绸缪总比临阵磨枪要好的多。
4.线下类
除了线上,线下类的渠道也不能错过,一般可见的就是书籍和头脑风暴。
像书籍,我经常会看一些专业上的书,你一旦看了一本书,至少你能写出一篇读书笔记,不是吗?像我前阵子看了《文案变现》,马上就写了一篇“如何让你的文案更值钱?读《文案变现》之感”。
我很赞同粥左罗老师说的,因为线上的渠道太公开太迅捷,所以书籍往往会成为我们彼此拉开距离的方式。像《影响力》、《引爆点》、《乌合之众》、《疯传》等书,里面的观点被各大作者引用,成为一篇文章的亮点。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不假。
线下还有一种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头脑风暴。
我还记得去年采访一个民宿的老板,聊天的时候说起如何引流的问题,讲到一个沉锚效应。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这次聊天,让我获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顺便也开阔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见头脑风暴并非要在会议室一板一眼地畅所欲言,多接触人,听听别人的储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总结
列宾先生说过: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从内部渠道与外部渠道找灵感,确定选题,搜罗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内部渠道:个人经历、个人作品、个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线下渠道
总而言之呢,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每天写点行业相关的小心得,虽然很难坚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后外部一些刺激你头脑的信息要及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突然想到的选题题目,都可以写下来。
希望我的小经验,能够给“不知道写什么”的新媒体运营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