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的起源与发展

新媒体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15 17:49:21

1、为什么说"新闻是历史的来源",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从原始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但是新闻的真实性、迅速性特点没有改变,改变的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当时的报纸被称为邸报。
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
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一个词可以概括新闻的特点,这个字就是News。为什么英文把新闻称作News?有两种解释:一说这是由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四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拼起来的;一说是由新(New)这个词的意思引申出来的。综合这两种说法,News就是新的、东南西北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新闻。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2、谁能告诉我电子杂志的起源和历史?

杂志,亦称期刊,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性的出版物。它的显著特点是每期的栏目、版式大致相同,栏目的名称也相对固定;每期以年、月顺序编号或按卷、期编号顺序出版。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专业性和综合性两种。

电子杂志,则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计算机跨入多媒体世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这种新型出版物就其内容而言,也具有上述纸读杂志的属性,是有固定栏目、按顺序连续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载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普通的凸版纸、胶版纸,而变成了磁盘或光盘,这就使得电子杂志与一般的纸读杂志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首先,电子杂志是机读杂志,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惊人的运算速度和海量存储,极大地提高信息量;其次,在计算机特有的查询功能的帮助下,它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找寻所需内容成为可能;再者,电子杂志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是声、图、像并茂,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图片,还可以听到各种音效,看到活动的图像,总之,可以使人们受到多种感官的感受。加上电子杂志中极其方便的电子索引、随机注释,更使得电子杂志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电子杂志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大约于1993年在深圳由海天电子图书公司首次开发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杂志在各种传媒系统(如电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以往的发行、传播形式,也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它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

作为媒体的互联网将取代传统的报纸、杂志甚至电视台,按照这个辈分关系,电子杂志又算怎么回事呢?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还是难以说清到底什么是电子杂志。

2月11日晚上,傲志公司总经理张春晖和北方区代表韩朝豫过来,在博客吧侃电子杂志;第二天,郑治又约了一批IPTV方面的朋友到逐鹿茶社,通信世界总编项立刚、中国数字电视杂志总编包冉是传统杂志媒体,话题同样涉及到杂志和电子杂志,最终印象最深的是,电子杂志与普通互联网业务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子杂志能收钱,而互联网是免费的。

隐约想起互联网刚开始盛行时候的一个说法,互联网是报纸、杂志之后的新兴媒体,甚至有人说,作为媒体的互联网将取代传统的报纸、杂志甚至电视台,按照这个辈分关系,电子杂志又算怎么回事呢?
项立刚说,目前为止,互联网虽然正在迎来第二春,但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婴儿,将以广告营生的门户网站们拖出烧钱泥潭的,是几乎与互联网业务无关的电信增值业务,直到现在,以免费为特色的互联网如何盈利依然是个难题,互联网公司盈利并没有解决互联网业务本身盈利模式的问题。

张春晖最得意的是,他们提供电子杂志就象卖一本普通的纸质杂志一样,是收费的,终结了互联网信息服务就是免费传统概念。

大家谈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如果互联网是要先花钱才能浏览的话,今天的互联网将是什么样?肯定不会象今天这么繁荣,但盈利肯定也不会如此困难,满眼都是免费的互联网,想赚钱真的不容易。

电子杂志,有些具有特殊的格式,需要专门的客户端来阅读,这虽然有图像清晰度等方面的原因外,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突破了互联网的消费模式,既然是杂志,看嘛,拿钱来!电子杂志完全可以采取通用互联网格式来传递的,但培养用户花钱习惯却是互联网从业者要做的头等大事。

年前,精品购物指南的大圣讲了日本时尚类报纸的发行特色,说到,日本类似精品购物的时尚报纸,除了有公共版面之外,还有和不同街区相适合的不同版面,假如这是在北京,意味着在王府井买的报纸和在中关村买的报纸,有一部分是不一样的,而不一样的部分通常是与具体地点相关联的部分,比如:中村村的报纸会介绍知春路口的一家水煮鱼店,而王府井的报纸就介绍东方广场的一家川菜馆。

目前,大多数报纸的做法是把覆盖全城的各种信息全部集中到一份报纸中,多达上百个页码的报纸,对于一个具体地区的阅读者,大部分信息没有意义,如果采用分地区提供不同版面的杂志投递模式,在几乎不影响信息传递效果的情况下,版面可以大幅下降,这对于国内大部分赔本印刷的时尚杂志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看上去分地区投递的报纸,实际上需要非常复杂的控制流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好的开端。更牛的报纸将来可能是这样,早餐的时候,你通过互联网、手机等设定你要的报纸内容,下到楼门口,属于你个人的报纸已经送达。报纸的个性化是电子杂志思路的延伸,并打破纸质、电子等阅览方式限制,实现服务无处不在的理念。

新媒体的互联网,朝着抹平传统媒体的界线的方向发展,报纸、杂志、电视趋向于己于单一的网络传播,而电子杂志却倾向于一份内容依据使用者的使用场景“多态”呈现。

3、随着新媒体的的诞生,旧媒体会不会消亡

不知LZ说的新媒体旧媒体确切指什么,
但是好的东西再古老也不会丢弃
不好的东西再先进都会被抛弃
屏弃糟粕,才会诞生新的东西

4、什么是新媒体?

您好
新媒体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新型的信息传播工具,它有别于那种传统的、老旧的媒体,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中的时代产物。

其实新媒体提法最早源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9年,美国传统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想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了“新媒体”概念;此后,新媒体一词就开始在美国流行,并扩展到全世界。

新媒体营销有哪些平台(百度,搜狐,360,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微信,微博,腾讯等能发布信息网络传播平台。)

5、新媒体的诞生与运用为插画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新媒体,平面设计,动画设计

以上是各个学校不同的系名称,但是都有你说的插画专业基本上收美术专业的高校都有动画专业
动画专业一般是属于数字媒体的范畴
比较好的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等
其他的学校的专业水平都大同小异
现在美术专业考试也碌碌序序开始了,上网查一下那些大学的招生简章,看看是如何报名。每个学校的考试都有多多少少的不同
插画师是一项具有高回报和广阔前景的职业。插画师职位涉及漫画、影视、动画、出版、教育、游戏、广告等各个行业。

6、互联网新媒体具有哪些社会特性

(一)全方位的数字化
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带来数字化传播方式。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将改变人类的工作、学习、娱乐方式,即人类的生存方式。”“当无数产业扪心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前途将如何’时,事实上,它们的前途归根结底要看它们的产品或者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而新媒体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过程,将所有的文本缩减成二进制元编码,并且可以采用同样的生产、分配与储存的过程。
(二)互动性
提及新媒体最常提到的就是其交互性。传统的大众媒介都是单向式传播,但新媒体则突破了单向传播,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新媒体以其新兴技术新兴,特别是互联网,可以连接网上任一用户,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户之间无障碍沟通交流。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使媒体得以与受众在互动中同声同气。
(三)个性化
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人化。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种新媒体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令信息的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受众也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操控权,受众可以运用新媒体选择信息、搜索信息甚至定制信息。所以,新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受众个性化”的时代,传统媒体中具有“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转变为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这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的系统。
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优势: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于1969年起源于美国,经历了从军事运用到全面商业化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列文斯通提到:“网络带来的新气象,在于它结合了互动性以及那些对大众媒介来说是创新性的特征:没有限制的内容范围,广大的受众规模以及表现出传播的全球性本质。”网络作为新媒体有其自身优势:
(一)交互性
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是指信息接收者通过使用网络上寻找信息的活动,例如浏览网页和远程通信等;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如电子邮件;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人的同步传播,例如网络在线闲谈、多用户游戏等;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如新闻讨论组、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在第一类中,用户只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而在后三类里,用户很有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或交流者。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最突出的变化即为“受众”不仅仅是指大众,也可能是个人,“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
(二)分众性
互联网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引起了用户分化。它将目标受众按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专业程度等标准划分为一个个群体,从而有针对性为这些不同的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所以说,这是具有小众化倾向的传播。由于媒体生存与发展必然与受众群体数量密切相关,所以每个受众群体仍然保有一定数量。
(三)复合性
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单一性,互联网传递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其复合性也充分体现了传播形态的多样性特点。它将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基于一体,其形式的多样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将各种接受终端,各种传输渠道,各种信息形态整合一起,从而保证用户可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
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
互联的迅猛发展给信息传播乃至生活带来新的景观,更是将传媒行业带入一个崭新时代,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也日益成为焦点问题。目前我国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为:第一,网络新媒体已经相当普及。网络新媒体所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信息数量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数据显示,传统媒体每日传播的信息量不到网络的四分之一。网络新媒体的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且逐年扩大。其次,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支撑比较成熟。我国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较为成熟,尤其是在通讯领域,可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
但是,网络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我国网民数量激增,但分布不均。调查显示,城市网民,尤其是大城市网民是主力军。知识、信息之间的这一鸿沟将会变得更宽而不是更窄。第二,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民拥有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此类言论自由随意、导向不明,甚至部分网民热于揭人隐私、制造谣言,而导致偏激和非理性、盲从与冲动。第三,虚假信息多。目前,网络上频繁出现一些虚假、低俗等有害信息给构建健康文明网络造成了极坏影响。

7、媒体的由来及作用

媒体类别
1、六大媒体
1、报纸;
2、广播;
3、电视;
4、互联网;
5、杂志;
6、手机
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例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2、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
1、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
2、广播应为第二媒体;
3、电视应为第三媒体;
4、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
5、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
其中4、5属于新媒体范畴。
但是,就目前的影响力来看,广播的今天就是电视的明天。电视正逐步沦为“第二媒体”,而互联网正在从“第四媒体”逐步上升为“第一媒体”。虽然电视的广告收入一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广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联网、户外媒体等新媒体以及变革后的平面媒体所瓜分,所有广告主所创造出来的数据已经让这一切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平面媒体已经涵概了报刊、杂志、画册、信封、挂历、立体广告牌、霓虹灯、空飘、LED看板、灯箱、户外电视墙、餐盒等广告宣传平台;电波媒体也已经涵概了广播、电视等广告宣传平台。
3、按其形式划分为
就其目前适宜性来讲,媒体应按其形式划分为平面、电波、网络三大类,即:
1、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等。
2、电波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等。
3、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
也就是说,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适当调整后,明确划分“媒体”,那么,我国目前现行的媒体就只有“三大媒体”。
4、计算机对媒体的划分
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把媒体分成5类:
(1)感觉媒体(Perception Medium):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如引起听觉反应的声音,引起视觉反应的图像等。
(2)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 Medium):指传输感觉媒体的中介媒体,即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如图像编码(JPEG、MPEG等)、文本编码(ASCII码、GB2312等)和声音编码等。
(3)表现媒体(Presentation Medium):指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媒体。如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摄像机等为输入媒体;显示器、打印机、喇叭等为输出媒体。
(4)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指用于存储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硬盘、软盘、磁盘、光盘、ROM及RAM等。
(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指传输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如电缆、光缆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Media)包括其中的两点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计算机中所说的媒体,是指后者而言,即计算机不仅能处理文字、数值之类的信息,而且还能处理声音、图形、电视图像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

四、媒体功能
媒体主要有以下五项功能:
1、监测社会环境
2、协调社会关系
3、传承文化
4、提供娱乐
5、自由社会与集权社会的传媒
在集权社会,传媒受到专制政府控制,为政府服务。传媒的“新闻报道”,在集权社会往往被曲解为“宣传”,主要反映政府的声音,而非民众的声音。

五、媒体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由其政治、社会属性决定的,确切地说,媒体的社会责任包含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两方面。

8、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根据Gerhard Maletzke的定义,大众传播须符合以下特征:
公开的(受众不为人际交往范围所囿)
利用科技发送手段
间接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距离)
单向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不发生角色互换)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得最显著特征。
面向分散的群体(受众是匿名的,无阶层和群组之分)。
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则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我们认为,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 dispersal propagation
〔1〕是指植物以其体上的各种构造进行散布,扩展下一代的生活范围。传播有许多方式,如柳树、槭树的风力传播(anemochory)、椰子等的水的传播(hydrochory)、栎等靠果实的掉落和滑动的传播(clitochory)、训养的植物靠人的媒介所进行的传播(brotochory)、麝香百合和酢浆草以及白绢病子囊孢子等靠果皮、子囊的破裂所进行的传播(bo-lochory)等。但叉唇角盘兰属的扩展散布与此是有区别的。(鄂永昌 译)
〔2〕某种行动方式由构成集群的一部分成员传播到其它成员中去的现象。这是由于学习而产生的,并且多属适应性行为。通常是由可塑性强的幼龄个体开始新的行为而逐渐再传播到高龄个体。

传播的价值:
1、人们彼此关怀,共享世界的方式:意义和情感的构成
2、确证自我的方式:生存坐标,路标
3、社会调节的方式:观察,守望,决策,社会运行的保障

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传播学起源: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2、 Kurt Lewin,卢音(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德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
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页,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
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用信息为人们所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运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欺骗、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面对、必须研究的课题。
以上条件,都决定了传播学起源于美国。
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四大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牌;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牌;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发展了强调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优先于理论。苏联自60年代起,开始重视研究传播学理论。苏联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 传播模式,较著名的有菲尔索夫传播模式和阿列克谢耶夫传播模式。
应当看到,西方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他们和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等等。

一、前贤对传媒功能的认知

中国报人对媒体社会功能与责任的认知,确切说来始于清末及民国初期,这种认识的产生,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知识阶层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忧国忧民情怀;另一是对报刊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真实体验。

1909年,彭翼仲在他创办的《京话日报》上,发表了《论报馆的好处》。该文用民间唱词的形式指出了报纸“开化新风”、“益民智”、“增学问”等教育功能,“广言路”、“达下情”、“直言谏”、“登贪官言污吏”等舆论功能,“知兵工矿政”、“国家事”的传播功能,是“对改良派报刊思想的一种概括”。〔1〕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在一篇题为《说报》的文章中,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现代报纸具有七个特征,同时也阐明了现代报纸的社会功能:

1. 现代报纸不同于“史记百家”。史记百家所载皆前代之遗闻,以往之故事,且篇幅浩繁,文辞高古,非文人学士不能遍观。而“报纸则文酌今古之宜,赏为雅俗所共,浅深各随乎所见,耳目总觉其常新”。
2. 现代报纸不同于“宫门辕门之抄”和“京报官报”。宫门抄之类只行于仕宦,不及于闾中,而“报纸则合朝野而编摩,极体制之美善,上自公卿,下至士庶,皆可足不出户而识天下之事”。
3. 现代报纸不同于见谏采风。过去依靠见谏采风沟通上下,联系朝野,而“报纸首列论说,务使博闻,虽公局外之闲谈,要在集思而广益,但使民间疾苦达诸长吏庭除”。
4.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地之记载。一地之记载,地理有限,包涵有度。而“报纸则采录东西洋,甄记及南北极,无远弗届,有闻必传讵忧一物不知。”
5. 现代报纸不同于“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顾事或荒诞无稽,文或典深难读,而“报纸则明白易晓,真实不浮,事必简而能 ,文亦质而不俚。”
6.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般传媒。一般传媒记载受到内容局限,包涵不足。而“报纸则大而国家政令之因革,远而人情风土之异同,中外交涉之要务,商买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惊愕可喜之事,凡是新人听闻者,无不具于尺幅。”
7. 现代报纸不同于传统传媒。传统传媒不作行情,不登广告,而报纸“登载买卖之行情”,“记轮船之进出”,“行号广登告白”,“电传紧要新闻”。〔2〕

英敛之这一理念明确地体现在《大公报》的新闻实践当中。该报在评说国事的同时,辅以大量新闻报道批判为实证。他在《大公报出版弁言》中强调:“本报但循泰西报纸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衷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3〕在《说国家思想》中,他把报纸的两大责任定义为“国民之向导”和“政府之监督”。

在俄国,作为布尔什维克《火星报》的创办者之一,列宁提出了一套关于报刊作用的理论。1901年,《火星报》第4号以大字报标题刊登了列宁撰写的《从何着手》一文,其中有一节被前苏联奉为经典,相当于《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享有的地位。这段话是: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者来说,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利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依靠报纸或与报纸联系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仅从事地方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考虑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它们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党影响这些事件的适当措施。

列宁认为报纸的集体宣传、鼓动、组织三大作用是一致的。而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则有如下归纳:

1. 守望的功能: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各部落就分派有值勤的“守望人”,他们帮助族人守望着地平线,一旦发现异常状况,立刻鸣鼓警示族人武装起来,群起对抗。在当今社会,媒体扮演的角色就如“鸣鼓的守望人”。它的任务是多元的,不是被动消极地告诉你敌之既来,更应进一步正确地反映现实环境,用正确而公平的手法揭示宇宙真相,以达到“守望”的功能。
2. 会议的功能:当生活群体面临某种困境时,人们会通过亲族的商议或村民的会议达致共同的协议。现今大众媒体取代了这方面的功能,帮助人类将自身的反应与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挑战与机会结合起来,并调和各种不同意见,使人们能够采取一致的行动。
3. 教化的功能:在未开化时期,个人一生的言行举止都为父母及周围人所影响。散居的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亦不如今日之深;文字的发明、简册的流传与学校的设立使教育文化逐渐有了完整的体系。而大众媒介在教化方面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入人心。城乡的差距缩小,人际间的距离隔阂逐渐消除,群众的知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大众媒介对教育文化的发展居功甚伟。
4. 娱乐的功能:娱乐对人类来说一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原始社会也有丰年庆典与迎神宾会,因此不能只强调教化功能的重要,而抹杀娱乐所应占有的份量,我们甚至可以武断地说,娱乐功能至少与教化功能等量,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在调剂紧张生活方面,大众媒介责无旁贷。
5. 商业的功能:早期农业社会有固定的巿集,而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巿场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进财物流畅无阻,让顾客与厂商之间的供求能够达成,以确保经济制度的健全,这些艰巨的任务,便由大众媒介来肩负。〔4〕

施拉姆所概括关于守望、会议、教化、娱乐和商业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充分体现于现代社会中,而且功能在不断的增强。当今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涵盖了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和娱乐共享的作用,这些作用进而辐射到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与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二、当今媒体功能的体现

首先,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在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都极其重视利用大众传播来开发儿童智力和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英国“空中大学”(Open University)的成功,就是利用广播、电视普及教育的典范。

此外,大众传播还持续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的报道。这一传播活动发挥了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消息、经济行情,以及各种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灾害、威胁等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新闻与信息的大量流通,就凸显了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的功能。

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被形象地喻为“社会的排气阀”。西方国家非常善于运用大众传媒的“排气”功能,来进行社会的调节,以维护社会稳定。

娱乐功能是当今大众传播极为显著的一个作用,也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共享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成为一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播进行扩散,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特征。作为一般民众都接受的文化,它与大众传播技术——广播、电视、书刊以及视听等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作为培养大众文化的“摇篮”,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往积极方面看,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使社会成员的心理趋向于从众性,这正是构成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意识基础。

大众传媒具有的监测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承文化等几项功能,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在现代社会占首要位置,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都有获得各种信息的需要,并根据这种信息调整相应的行为。因此,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表现为收集和发布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例如报纸有经济版,电台有经济台,电视台也有专门的经济频道和财经节目。

三、媒体多元化功能的互补

信息社会,媒介多元化业已形成。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又出现了“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多种媒体各施所长,实现功能互补,共同发展。

报纸与时事杂志,因以文字做记录,发布新闻的时效跟电子媒体相比,当然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报纸除了简单记录新闻事件,还可以深入地作出详尽的分析与查证,这一点是电子媒体无法比拟的。摄录机的使用固然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传播元素,但它的出现也会使新闻事件的报道对象产生戒心,难以获得深层次和有价值的信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惊世之作、导致尼克逊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就是电子媒体无法达至的深度报道的佐证。

《纽约时报》享有盛誉的报人詹姆斯?雷斯顿(James Reston)也是一个极佳的例子。1953年,雷斯顿出任华府首席特派员,次年展开了他三十多年撰写政治专栏的生涯。他深入权力的内幕核心,采访过九任总统,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拥有二十八个荣誉博士学位。CBS著名电视评论家艾瑞克?谢弗莱(Eric Shevareid)曾说,雷斯顿的专栏是所有具影响力人物的必读之作;詹森总统也表示:“政府中无人不读他的专栏,而且非读不可。”雷斯顿对新闻职业崇高地位的信仰坚定不移,并且深信新闻界背负着使命,甚至认为新闻界是一个必要的体制。〔5〕

1995年12月6日,雷斯顿以86岁高龄辞世,《时报》以大标题称他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A Journalist Nonpareil)。《时报》的劲敌《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萨琳?葛兰姆(Katherine Graham)也称颂他是“他那一代最了不起的报人,是新闻界的英雄。”〔6〕雷斯顿的政治专栏提高了《时报》在报界的地位,同时也表明,文字的魅力是平面媒体居不倒之境的至关重要之因。

电子媒体如广播和电视,是以速度取胜的。流动电视广播车(SNG)的出现,更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可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将整个过程同步向观众报道。然而,其弊端在于:有时会因为追求快速而将未经查证的消息也一并发送。即便如此,仍无可否认电子媒体振聋发聩的作用与功能,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都是抓住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报道的“皇牌”节目。

在进行深度报道,揭露社会不公不义这方面,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表现不俗。2001年,央视因曝光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成为国内媒体“为民说话”、维护公众利益的楷模。

南京冠生园是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以经营月饼闻名。1993年,南京冠生园与外商进行了合资重组,一度经营红火,月饼年销量达到1000公斤。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制作月饼的丑闻被揭发后,生产经营顿陷入困境,最终导致破产,同时株连了国内各家同名的企业。

事件过程:2000年中秋节过后,冠生园食品厂陆续将未售罄的月饼从各地回收,运进了糊着窗纸的车间;然后去皮取馅,重新搅拌炒制,入库冷藏。翌年,食品厂又将这些过期原料加工制成月饼推出市场。中央电视台记者暗地里拍摄了整个过程,并在《新闻30分》中播出,舆论遂大哗。

9、新媒体强制性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嘿嘿。从发明就开始了。最先能用的当然是国家了。广播的出现。
到中国,是清朝。慈禧的时候。李鸿章主办的第一个电报公司啊。

与新媒体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