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下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

新媒体下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0-09-15 14:34:01

1、随着社会与传媒的发展,新闻采访的观念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求大神给结论,不少于300字,在线等。挺急

什么是新闻传播理念?一般说来,新闻传播理念同样是新闻传媒或大众传媒的伴生物,它同时代、社会、阶层、民族、个人对传媒的需求和使用的意念紧密相关。它是大众传媒即集体的传播者对新闻传播的理解并付诸行动的一些基本认识和主要观点。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也是动态的。
也有人把这一理念说成是受众对传媒的认识,认为受众不会一味地跟着传媒转,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爱好和信任度去选择媒体、报刊版面、电视栏目或网站网页。尤其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兴起后,受传者与传播者的界限也已经陆续打通,因而提出由受众对传媒的认识构成新闻传播理念是合理的。对此,我们应该客观地予以评价,就大众传媒而言,新闻传播理念的确主要来自传媒机构及其领导者的认识;而到了今天,这一理念应当包括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或碰撞而形成的认识。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新闻传播理念,是指人们对新闻传播本体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对社会整体变化的分析和认识。虽然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把传媒所反映的社会变化看作是传播方式或传媒自身的变化,搞错了研究对象,便会“南辕北辙”,达不到研究的目的。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的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是一场深刻的有着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无数事实表明,大众传媒风生水起,发展迅猛,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我国新闻学家王中早已论断过的:“新闻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凡人类相互依存、制约的程度越大,发展变化越迅速,人类对新闻的需要则愈迫切。”(注1)不仅如此,社会变革与大众传媒的发展还存在着互动关系。没有社会变革,现代大众传媒不会应运而生;而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理解和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到了大众传媒每日每时的鼓动、宣传和报道的影响。作为改革开放的号角与鼓手的大众传媒,自身如何阐述、表明和坚持自己的新闻传播理念,必然会对新闻传播事业(尔后又发展为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对整个社会变革的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传播理念的产生和存在由来已久。在西方,比较成熟的观点集中反映在韦伯·施拉姆主编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该书概括了西方的新闻传播理念,推崇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并批评了封建的集权主义报刊理论和当时的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除此之外,西方新闻传播理念还出现了一些不同流派,同样也都有着各自的观点和理念。
我国在1949年以后,新闻传播理念和过去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围绕新闻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提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主张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接受列宁提出的“报刊是集体的鼓动者、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观点,强调新闻事业的党性和阶级性,要求报刊和广播电视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等等。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新闻传播理念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同程度地接受社会变革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居主流理念者则有力地推动着新闻传播业乃至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2、新闻采访的方式有哪些

1.面对面采访
2.信函采访
3.电话采访
4.网络采访
5.采访周围的人
6.隐性采访

3、基于新闻采访有哪些特征

新闻特点: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开放性、广泛性、变动性。

新闻 ,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 [2]  一种文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上: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新闻是包含海量资讯的新闻服务平台,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重要事件。

(3)新媒体下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扩展资料

新闻传播按介质可分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广告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等几大类。

1、电视传播机构: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娱乐、广告媒体,如湖南卫视等;

2、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电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报纸:中国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

4、杂志:人物类《环球人物》、学术类《新闻传播》、时事类《新周刊》等;

5、互联网广告媒体:腾讯新闻、导向新闻、新华网、人民网、百度新闻、新浪新闻、挪意时报、凤凰资讯、中国新闻网 、网易新闻、红网、新广网等;

6、移动互联网媒体:微博、微信属新媒体,是智能移动终端发展的产物。

4、网络新闻采访和传统新闻采访有什么不同

网络采访:
1,、邮件采访,较为正式,方便全面,但缺乏灵活性。
2、QQ(或其他聊天工具)采访,同样方便快捷,灵活性较强,但缺乏严肃性,而且文字交流符号单一,表达上容易受限。传统采访中,可以通过双方的身体语言来增进交流。
3,、视频采访,受制于采访中的一些噪音(除了常规噪音,以及其他妨碍交流的技术、环境等等)。
传统采访:较为正式,形式灵活,但耗时耗力。
所以针对不同新闻事件,不同采访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采访方式,网络时代更应该利用好各种资源来完成新闻采访。
注:个人见解,不足处请斧正。

5、新媒体(如微博)对于新闻采访的影响??????

主要影响有:新闻来源、采访途径、真实性等方面的影响

6、新闻采访的主要形式

新闻采访的主要形式有:

预约性采访。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电视讨论、辩论、竞赛节目适用于预约性采访。预约性采访要求记者事先了解新闻人物的生平事迹,写出人物的简介;交代拍摄程序,也就是先拍什么后拍什么;确定拍摄的内容,并把重点突出出来。

等候性采访。记者预知或预测即将有新闻发生,提前到达特定地点等待采访即为等候性采访。

调查性采访。披露事件内幕和真相的采访即为调查性采访,或曰“侦探式采访”。调查性采访是伴随着调查性报道应运而生的。

追踪性采访。顺着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穷追不舍地尾随采访是为追踪性采访。

即席性采访。即席性采访是高档次、高品位的采访,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上多用即席性采访的方法。

隐蔽性采访。因某种原因记者不公开身份的采访是为隐蔽性采访。隐蔽性采访也称暗访、偷拍或秘密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式适用于特殊的新闻题材,特殊的场合和的采访对象,一般多用来做批评性报道。

电话采访。通常我们把跨越空间距离的新闻采访称之为电话采访。

话筒采访。电视记者常用的采访技术手段就是话筒采访。熟练地掌握话筒采访技术是电视记者业务成熟的表现。

拓展资料: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参考资料:人民网官网 电视新闻采访常用方法、手段探讨

7、新闻采访有哪些基本形式

朋友好!新闻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如下:摄像采访,录音采访,拍摄采访和文字的口头采访.采访还可以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和当事人见面了解真实情况;间接采访即通过当事人以外的并且与当事人密切接触的了解当事人的人采访,间接验证被采访人和事的客观公正的事实.仅供参考.

8、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采访方式有哪些

据我所知,采访方式最灵活是使用红云通讯网络,有以下三种方式:
1.多会场互动,移动导播机+摄像机;
2.观众连线,手机、Pad、PC连线;
3.记者连线,手机连线,4.5G云背包+摄像机。

9、新闻工作的职能在新媒体时代有哪些变化?

新闻工作者当下的三大困惑:
1.内容生产的独立性困惑: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记者不再是独立于受访者和受众的个体。他们有可能在受众的期待下,产生参与事件的冲动。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难以保持中立性,甚至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参与、介入、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
2.媒介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困惑: 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管理者和生产者身份开始合一,记者不仅关注内容生产还要关注内容推广和受众反馈,部分媒体也以量化考核指标作为记者的指挥棒。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记者为了更好的传播效果讨好受众,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
3.移动平台的碎片化困惑: 由于其便捷性,移动平台已成为许多人获取内容的第一来源。然而,移动媒体本身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会影响内容的完整性,社交平台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告知和短评论,而不利于严肃、冷静的思考。
三大矛盾:
1.快速与准确的矛盾 ,动摇着新闻记者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权威感,最终可能导致这种权威感带来的对新闻职业应有的神圣感不复存在。
2.信息的量与质的矛盾 ,让新闻记者感到传播专业化受到空前挤压,这种挤压最终可能让新闻记者感到关注度的丧失,由这种丧失带来对新闻职业本身应有的传播机制丧失信心。
3.信息题材的专与杂的矛盾 ,记者感到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专攻某一领域的可能性不复存在,让一人身兼采写编播等数职,但专业水平没有了,新闻稿件粗制滥造,新闻产品的质量下降,职业神圣感渐行渐远。
对MJC和新闻学同学而言,这三个知识点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最近几年考新闻大题,大都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变迁。

这是比较专业性质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到你

感谢采纳

与新媒体下新闻采访方式的变化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