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端午节新媒体

端午节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7-29 02:56:41

1、韩国人申遗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国人对此事反应那么激烈?

前几年韩国人申遗了端午祭,让我们中国人唾骂不已,大骂其品质低劣。但是我们静下心来去看一看,去了解一下韩国人的端午祭。韩国的端午节叫做江陵端午祭。虽然是借的端午节这个名头,但是和中国的端午节完全不一样。

过了几年,我们中国的端午节也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由此看来,中国和韩国的虽然都叫端午节,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能在大家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却被媒体误导,导致了对此次事件的一些误解。江陵端午祭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知道是韩国的江陵地区源来的一种活动,也有千年的传承了。

他们端午节纪念的是他们的山神和城隍神。而我们是纪念的我们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人物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且我们的端午节。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的前后。但是端午祭的时间持续的非常的长。大概有一个月。时间也不匹配,纪念人物也不匹配。

而且我们众所周知,我们的端午节要包粽子,吃粽子,饮雄黄酒,划龙舟还有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可是韩国更倾向于祭祀。请神迎神的。有完全都是两个节日,如果硬说是相似可能是都有端午两个字吧。

所以韩国人的端午节和咱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说为什么大家对此反应极大,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节日也有个端午两个字。还有一些媒体的煽风点火,导致了舆论的扩散。

2、80后00后人们是怎么看待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来临,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城市中的“00后”孩子发现,这一传统佳节正在“沦为”孩子们眼中的“粽子节”“吃货节”。

5岁的杭州男孩李瀚,10日刚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围棋。问起对端午节的印象,还沉浸在“黑白大战”中的他脱口而出,“我不喜欢吃粽子。”

12岁的河南姑娘王悠悠形容“端午的一天”为“压力和粽子”。这个端午节,她依旧要上补习班,逃不开要背的重点和要做的卷子。

8岁的上海男孩沈豫章,10日随父亲出门时,偶遇了苏州河上的一场龙舟赛。听着鼓声,看着一艘艘插着彩旗的龙舟你追我逐,他握起小拳头为选手们加油助威。“原来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比赛结束,他意犹未尽地“要求”父亲,“明年还带我来看龙舟赛吧!”

正趁端午节全家同游南京的盛薇薇,跟着媒体上的介绍,带着6岁的女儿专程去了趟植物园,认了认白芷、蜀葵、昌蒲等“端午植物”,“如果孩子对端午节的印象只剩下吃吃吃,多可怕。”

这位“80后”家长回忆说,小时候每逢端午,外婆会给小孩子一人绣一个小香袋,里面包艾草,香袋上还绣“福”字;如果去奶奶家,她就会给我的手脚绑上红线,说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把红线剪断放入水溪里,红线就会化成一条五彩巨龙,“和现在比,我们当年要幸福得多。”

“孩子怎么过端午,其实取决于家长。”民俗专家吴露生说,像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诞生于农业社会,如今人们不再安土重迁,新奇好玩的事物层出不穷,但是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是不可替代的。

吴露生说,让孩子参与到传统节日中,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办法。看龙舟,孩子会兴奋得大喊大叫;绣香囊、画彩蛋,孩子们也会很有成就感,“等他们长大后,就会把这些教给下一代,因为他们曾经从中获得快乐。”

3、怎么把端午节的传统发扬光大?

传承和创新的前提是发掘端午文化的富矿。端午节之所以被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下来,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际生活的价值。比如端午的起源、端午的历史人文内涵、端午的人与自然、节气的关系、端午的地域区别等等。为什么过端午要划龙舟、吃粽子、戴香包?许多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划龙舟作为体育娱乐受条件限制;在当下不缺吃的环境里,粽子算不上什么珍馐;戴香包现在年轻人或许又觉得太土气。如此看,端午节受冷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当务之急还是采取各种方法让国人了解端午的文化内涵,领会端午蕴含的民族情感,汲取古人的精神和智慧,传承和发扬其合理的文化基因部分,使端午节这一古老节日能与现代生活结合,焕发生机活力。

给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因子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所在。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端午节发端在中国,传到韩国后他们进行了民族化改造,所以,现在韩国的“端午祭”,已与我们的端午节有了很大的不同。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特别需要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举例来说,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容易爆发,我们的祖先懂得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所以端午节要插艾草,抹雄黄酒,以驱邪避瘟,免灾去病,这其实是节日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卫生防疫措施。在现代条件下,中医甚至医药界能否深入发掘古老的防疫宝库,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节日联系起来?推而广之,文化界、体育界、娱乐界能否发掘或开发出更多更适合现代人需求的端午节目和体育活动?商界能否在端午产品中浸入更多的现代文化因素?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也要靠我们所有中国人来传承和发扬光大。

4、端午节的人文文化

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正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5、如何把端午节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

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正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6、哲学知识说明端午节传承的好处

过个更有文化传承的节日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历史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传说,各地过端午节有着不同的风俗,像挂钟馗像、悬挂菖蒲、佩香囊、赛龙舟、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电视网络文化与人们如影随形,博大精深的端午节文化却与人们渐行渐远,新生代可能根本不了解有着丰厚底蕴的端午节文化,因此,过一个文化传承的端午节,应成为我们现今共同的追求和历史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DNA”,传统节庆承载着文化精神,端午节记录着中国传统优秀的历史故事和情感记忆,它的本质是精神的,我们在传承端午节活动中,要用心钻研它的优秀文化经典,倡导富有历史文化意蕴的活动,像上海已经多年组织的苏州河赛龙舟比赛,大学生“屈原杯”诗歌朗诵比赛,社区邻里节“巧手裹粽子”比赛等等。现在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和社区文化中心这些新的活动平台,举办贴近市民日常生活,适合市民精神需求的活动,比如粽子创意设计大赛、粽子里的故事征文、端阳网络诗歌比赛等,进一步彰显端午节文化的精彩内涵,提振传统节庆的影响力。 吴毓
巧妇献爱心 传递尊老情
近年来,我居住的半淞园社区,每逢端午节前夕都会别开生面地搞一场“巧妇献爱心传递尊老情”的群众性包粽子、制香袋竞赛活动。由各居委会选送包粽子、制香袋竞赛选手各3人,到社区参赛。包粽子、制香袋的材料均由社区提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选手们谁包的粽子、制作的香袋数量多、质量高(不漏米、不漏香粉)、形状好等,再由社区组织的评判小组评出一二三等奖。然后,居委会干部带着巧妇们所包的粽子和制作的香袋,上门馈赠给居住在各小区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分享到端午佳节的亲情氛围和邻里关爱。这项活动同时也让参赛的志愿人员获得了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丰富、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密切了邻里感情,实为一举多得,皆大欢喜的好事。
拾遗补缺过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每逢端午,都不禁让人想起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几千年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多少仁人志士开拓进取,将爱国情怀代代相传。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应该温故知新,在大快朵颐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给自己的思想充充电,补一点精神食粮。
如今,职场打拼让很多人背负不少压力,端午节则正好提供了一个歇歇脚步看风景的机会:插菖蒲,挂艾叶,浪漫一点的话,可以发挥想象力,自制香囊陶醉一番。当然,端午少不了粽子,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包粽子,但完全可以“不耻下问”,虚心向邻里大妈学学这种民间技艺。鄙人就是去年学会的,感觉到好处多多:清洁卫生、可以按自己的口味配料,特别是,在学的过程中,增进了街坊邻里友谊,不但尝到DIY的成果,也可以愉悦心情。同时,对构建和谐社区,调适紧张的生活节奏,都是有百益无一害的。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端午节也是“卫生节”,利用假期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需要我们市民积极参与。为此,要发挥多方积极性,不但家庭和个人要搞好卫生,机关单位和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更要率先垂范。过去,咱们上海创建卫生城区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如门前三包、责任到人等等,应该利用端午这样的契机,进一步将卫生环保落到实处。
端午节,应该也是一个凝聚亲情的机会,可以利用假期回家看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次机会,岂能错失!
一家人包出粽子的亲情
以往,孩子对超市的粽子不是说不好吃,就是漫不经心地吃上几口完事。上个周末,我觉得有必要给他补上包粽子这一课。什么事,只有经历过,才懂得珍惜。
我们直奔农贸市场购买粽叶、糯米。那里的原料原汁原味,新鲜时令。粽叶有宽有窄,有长有短,儿子一会儿拿这个看看,一会儿又拿那个瞧瞧,拿不定主意到底买什么样的好。我说,你想吃大的就买宽叶的,想吃小的就买窄叶的。儿子想了想,宽的窄的各拿了些,说:“包大粽子爸爸妈妈吃,小粽子我吃。”老公感叹地说:“孩子懂得让爸爸妈妈吃大、自己吃小的道理真不容易,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讲了多少遍,都赶不上菜市场上走一回。”
回到家,儿子就迫不及待地要包粽子。我对他说,现在还不能包,粽叶太干,要先用水泡上一天才能变软,粽叶软了才能把米包起来呀。糯米还需淘洗,花生、枣什么的也需先浸泡,才好熟。儿子叹了口气,这么麻烦啊。“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望着儿子,我一边把叶子和米泡进水里,一边和他讲解粽子的由来。儿子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真没有想到,端午不光光是吃粽子,还有那么多的故事。”
第二天,我把着儿子的手一遍遍教他往粽叶卷成的“小漏斗”里放米,用粽叶尾盖住口,然后用线一圈圈把粽子缠紧。他包的样子虽然不太美观,但毕竟是亲手包的,依然开心。
粽子煮熟的时候,儿子无比虔诚地看着我出锅。我拿个小碗放上他包的那只粽子,他闻闻,沉醉地说:“自己包的真香啊。妈妈,我会包粽子了,以后我包给你吃。”
儿子的话,让我们的眼睛一热,心一潮。我们相视会心地一笑: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端午过得很有意义。“动手即动脑”,儿子不仅学会了包粽子,还懂得感恩了。
给孩子讲点端午由来
我小外孙喜欢吃粽子,前不久他忽然问我:“外公,粽子里的饭为什么要包起来煮?”我在解释用粽叶包糯米做成粽子的过程和原理时,顺便讲了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来历,他听得津津有味。我想到他虽然还不太懂,但至少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这对他今后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肯定会有好处。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既有源自于屈原宁为玉碎的爱国主义,又有祛邪防病的健康卫生知识,还有进行大扫除保持室内外干净整洁的良好习俗,决不仅仅是吃几只粽子那么简单。而现在的青少年对此了解甚少,对过端午节也缺少兴趣,仅仅是当作多了一个法定假日而已。
其实,不仅是端午节,包括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在内的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都应该好好地向年轻一代多多宣传。现在,不少年轻人谈起情人节、圣诞节来津津乐道,对过洋节兴趣十足,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知之不多甚或茫然不解,对此不能全怪年轻人,还应反思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和媒体在弘扬传统节日和民族精神方面做得够不够,倘若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位,年轻人没有理由不热爱和过好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

7、求端午节新颖活动点子

http://wenku.baidu.com/view/707a810ef12d2af90242e681.html http://.baidu.com/question/83806126.html?fr=ala0 http://www.5ykj.com/Article/cygwssfa/69996.htm

8、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抢走了吗

9、韩国为什么说端午节是他们的文化遗产?

1、韩国没有说端午节是他们的文化遗产,这属于中国媒体对“端午祭”的误读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种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护神和英雄等,还有一些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时间是从每年的阴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内容差别很大。
2、韩国承认这一岁时庆典起源当然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韩国申遗成功不等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创作被别人盗窃或“占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一些是借鉴外来民族并发扬光大的,比如佛教,这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实属平常。
3、任何“我们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主动继承发展,别人就会承继发展。没有这种警觉意识,就不可能通过这件事去举一反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10、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

一、 端午节的节魂――屈原暨“诗人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例如,清明节前的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则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的代代流传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是根据自己时代和地域的生存环境和意识,对先民遗风作出合乎自己逻辑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的龙舟竟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

“起源”当然不是,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他以伟大诗篇表现了自身的高洁人格: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多么深沉!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这就是爱国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至今不息,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很好的作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与恶草为伍,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随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坚贞不渝。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以此,端午节又成为“诗人节”,屈原就是诗魂。端午节前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大发扬,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当此之时,我们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不是既合传统又合时宜吗?

二、 迎夏防疫的全民爱国卫生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几十万年的阴阳转化化育人类,人身上有着大自然的密码,人类和自然界有统一性。《易传·文言》就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是按“天人相应”的精神设立的,与大自然的节律相适应。“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阳,人也要讲究阴阳的消长平衡。这种理念明显地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形成中。

端午邻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长之日,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人,需要避毒。《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这是大自然节律的节点,也应当是人生节律的节点。实际上这是在迎接夏天的到来。“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夏季到来,天气日益湿热,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2003年的‘非典’流感、今年的猪流感都是证明,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全民的“卫生防疫节”——端午节。

在古代的条件下,端午节人们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采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富有民俗特征的还有“艾虎”和“蒲剑”:

艾,又叫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中药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可以驱蚊蝇,艾绒做成炙条可以治病。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帖在虎形的彩纸上,就叫“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避邪驱瘴。蒲,即菖蒲,含挥发性芳香油,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用菖蒲作剑,或插或贴于门楣,“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神脑,驱赶飞虫。这些都是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2003年春,当“非典”放肆时,艾叶、菖蒲等又光临百姓家中,古老的端午习俗又回到人们的记忆。

如今,国际猪流感急需防控,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旧俗新用,开展全民的夏季爱国卫生大活动,这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与端午节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