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具体案例,简述新媒体如何影响全球传播格局并实现国际舆论制衡。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让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拿前不久的“冰桶挑战”来说,这项活动发源于波士顿学院,然而现在的新媒体,使这一项活动传播开来,上到国家总统,下到平民百姓每个个体都是传播的媒介,这项挑战迅速传播至全球范围。对于国际舆论的制衡,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国家政府想让我们看到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2、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哪些改变
在新媒体时代来临后,用户的媒介使用的对象大多包含以下特点: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3、新媒体时代用户研究案例
案例一:CNTU
案例二:京东商城
案例三:淘宝网
案例四:凡客诚品
案例五:百度
案例六:360
请追问!补充回答,我无法回答。
4、数字鸿沟的概念
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新媒体概论》石磊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随后,数字鸿沟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的官方文件里面--1999年7月份美国官方发布的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美国“全国城市联盟”的技术计划指导Keith Fulton认为,必须落实培训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数字鸿沟并不仅仅指是否拥有计算机。历史上发生过“工业革命”,但许多国家在工业革命中各行其道,许多国家落在后面。
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数字鸿沟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它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把数字鸿沟概括为:“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我们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 这一定义主要从经济、技术角度入手,虽然没有包括文化、民族、性别、代际方面的差异,但是道出了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已经由计算转化为信息搜索、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了。所谓知识鸿沟,就是一方面闲置着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却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被吸收到最具价值创造潜力的、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70%的经济过程中去,从而不得不拥挤在只占国民经济价值总额30%以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部门内。
在同一国家内部也存在着数字鸿沟。发达国家的国内分化表现在:(1)阶层差异。据调查,美国年收入7.5万美元的家庭87%拥有电脑,68%的家庭上网,而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有电脑,2%上网。(2)种族差异。美国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家庭的电脑拥有率和上网率要比白人和亚裔低60%左右,在美国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仍有99.5%的非洲裔、98%的拉美裔不能使用因特网。(3)行业差异。美国信息技术业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私营部门工人工资高85%,1992年至1998年,信息产业工人与其他行业工人的年平均工资差距扩大了1万美元。(4)年龄差异。英国使用因特网的人口中有50%以上属于15~24岁群体,而这部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5%,超过64岁的人口中每25人中只有1人上网。(5)男女性别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信息化差距也日益明显。
在中国,研究资料表明,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其本身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的740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
5、简述数字鸿沟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课、数字鸿沟的影响
第一讲 清醒面对数字鸿沟
第二讲 "数字鸿沟“正成为中国"第四大差别”
第一讲、清醒面对数字鸿沟
王俊秀
随着“十五”计划的出台及其对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所给予的高度强调,数字鸿沟问题更加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一般的讨论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数字鸿沟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跨越数字鸿沟?中国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数字机遇进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
坚持民族国家的利益
承认数字鸿沟的存在,这是全世界共同的观点。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全球化、信息化当中,民族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民族国家至少今天看来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则,讨论数字鸿沟问题的基础便不存在了。
6、根据数字鸿沟理论分析新媒体应该如何改变社会的不平等?
作为新媒体只能宣传平等的理念,让人们去接受它,作为自身并没有权利和能力去改变社会当中的不公平现象。
7、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做好公共关系的工作?
利用新媒体时代,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大众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做好公共关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