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电视采访新媒体

电视采访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9-14 17:01:39

1、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走出困局

 1. 继续保持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同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相比,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独特忧势或者说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职业化、系统化采集和发布新闻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长期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实际上,媒体的权威性最终还是来源于它的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公信力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较早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是黄晓芳的《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1999),她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她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了衡量公信力大小的指标,笔者自己概括起来,认为“公信力”应该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发现重大选题的敏锐度、分析问题的深刻性、时事评论的全面性等方面来衡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把关人”制度的相对宽松,信息传播的过度开放,导致充斥其间的新闻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作为公信力第一指标的真实性都无法得到保证。除此之外,目前各类门户网站、手机报、博客等新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更多来源于传统媒体,自身没有专业
的新闻采访队伍也没有新闻采访权,导致新闻信息的传播暴露出“无序化”、“碎片化”、“浅薄化”等先天缺陷,而电视新闻媒体恰恰在报道的真实性、敏锐性、深刻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自身十分明显的优势,这也将成为未来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相抗衡的重要砝码。

2. 加速媒介融合,扩展传播渠道,丰富报道形式
新媒体的兴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电视新闻观众,但传统电视媒体只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加速媒介融合,综合利用网络、手机、电视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全方面、立体化、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电视新闻仍将有自己的受众市场。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可以为电视新闻报道建立起即时、顺畅、互动的播出渠道。电视曾被人批评为单向传播的媒介。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介可以将网络、手机等不同形态的媒介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整合传播的优势。
另外,媒介融合也可以使电视媒体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使新闻报道更全面、更生动、更丰满。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为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电视媒介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充分利用公民用手机、相机、DV等设备拍摄的画面或网络上发布的视频,丰富新闻素材,弥补电视台新闻记者无法拍摄到的一些现场画面,利用其民间视角,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同。

 3. 推进直播常态化,加强深度报道
目前,直播报道可以说是电视新闻媒体最能有效抵御网络竞争的模式,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弱化“后续整理型”的对发生过的新闻进行报道的方式,倡导“实时直播型”的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报道的理念。一个直播常态化、不问断播出的新闻频道其实就像一个内容不断更新的网络。虽然网络也可以进行直播,但它的内容资源远不及传统电视丰富。当前,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在直播常态化方面,由于思想意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仍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全天候新闻频道实际上只有其名而无其实,新闻重播率非常高。在目前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要守住自己的一方阵地,推进直播常态化也许是必需之举。
在推进直播常态化,加速新闻传输时效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窘境,尽管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一直在努力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时效优势已受到了极大挑战,例如手机报、网络信息弹出窗口等形式各异的新闻传播方式,其传播时效性、接受便利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电视媒体。因此,更权威、深人、客观和全面的报道,成了电视新闻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手机短讯、网络信息大都是简单化的、碎片式的、表象性的,尚不能满足公众深人了解事实的需求,而电视台的职业化新闻团队正可以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为。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刘春认为,受众对新闻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导致了传统媒体因为“时效性”而输给新媒体,却因为“深度性”而成为众多媒体类型中的佼佼者。可见,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要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在报道形式上下足功夫,推进直播常态化,加强深度报道是可施之计。

2、电视节目制作与新媒体方向有什么不同?

电视节目制作: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影视制作公司、企事业宣传部门培养以较强的电视节目制(创)作能力为主,具有一定的电视策划与编导、电视制片管理等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广播影视概论、摄影技术、电视摄像、电视新闻采访、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影视节目制作技术、电视制片管理、电视栏目编导、电视节目制作与包装等课程。

电视节目制作(新媒体方向):主要为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培养熟悉新媒体特性,具有创新思维和新媒体制作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开设:新媒体概论、新媒体作品赏析、新媒体作品创作实践、新媒体内容编排、新媒体应用等课程。

3、电视媒介应该怎样应对新媒体挑战

首先。中国有15亿有线电视受众。具调查在这个庞大受众群体之中农村数量高于城市、低学历受众多、老年人占比重大。而新媒体的使用者大多集中在年轻人、城市人、高学历者。当然这些结论只是就事论事,根据事实说话。没有任何歧。由此可见电视用户与新媒体使用者没有太多交集。但是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其次。我觉得电视媒介可以利用用户资源优势。充分进行受众心理、市场分析。找准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有选择的因地制宜,取精去糟。进行优势互补。在节目内容、形势上进行创新。另外要与各种媒体进行合作,比如新媒体,借势宣传。

4、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更加激烈的竞争吧
我觉得和新媒体的融合也很有前景

5、电视访谈的用语特点有哪些?

电视访谈的用语特点有哪些,你是想咨询电视的焦点访谈这部栏目吧,不过我这边也不太了解这次用的是什么,所以这个问题帮你解答不了,希望你谅解。

6、我们是广电的新媒体公司,经常要出去做直播或者录播的采访,携带摄像机很麻烦,请问有没有轻便的方案?

现在一些媒体公司都在用手机进行直播和录播了,比如网易新浪这些,我有新浪家居的朋友,她们原来直播都是用摄像机的,后来有一些手机直播推流助手APP出现,就改用手机了,新浪用的是易-live,比摄像机方便很多。

7、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与电视采访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