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传播时度效

新媒体传播时度效

发布时间:2020-09-13 20:22:44

1、新媒体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价值

就媒体本身意义而言,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比如近几年来由于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风暴市场,但是经过市场考验的留下来的却少之又少。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其没有深入调研媒体核心价值所在而盲目拷贝别人的理念导致失败的。或者是由于理念过于超前不能被市场认可,没有深度分析消费者形态而强加细分难以体现媒体的基本价值,或者基本价值与市场不协调导致失败的。原因诸多,不一一赘述。

2、原创性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新在这里。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移动互联网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应该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但是那时的聚众或者当下更多家类似媒体,都是新媒体典范,他们或者是不谋而合或者是复制,这个原创是这个特定的时间内时代的原创,仍可称其为具备原创性的一面。而这个原创是理念上创新的典范。

当时兴起的分众传媒、聚众传媒、框架传媒等细分受众的媒体都是在媒体理念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原创性。以及后起细分到社区的安康、细分到医院的炎黄、互力等媒体,虽然复制了分众的细分概念,也不失为理念上创新应用成功的典范。

3、效应

效应是在一定环境下,因素和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特定效应的特性。或者说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一种更新的效应的特性。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网络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国,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应,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几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由于这个效应得变化发展,不排除新媒体可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的可能,也就是新媒体在一定的时机也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随着发展而变化。

2、新媒体有哪些类型,传播方面有什么特征?

新媒体的类型主要有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箱、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播客、维客、手机短信、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

传播特征是传播速度比旧媒体快,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客户端多样化,比如电脑、手机、短信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

3、如何理解 "21世纪新传播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传播“全球化”研究阔大闳深
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交流,要求我们处在一种全球化视野中来审视中国的传媒事业发展和传播研究。此次大会研讨的热点内容之一正是“全球化”研究。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全球视野,此项课题的研究论文具有气势磅礴、体大思精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明安香研究员以“9·11事件”为引子,阐述了《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段京肃教授在论文《定位·重组:媒介应对WTO》中,提出了媒介重组、人员重组、经营项目重组、市场重组等四种应对举措。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咏华教授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经济模式》,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邵培仁教授则论述了《媒介产业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
网络传播研究 高歌猛
进此次讨论的热点内容之二是网络研究。研讨会共收到了17篇关于网络研究方面的论文,占总数的1/4强。
浙江大学张允若教授在《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中将互联网络及其所提供的天地看作是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并对传统传播规律在第二世界中的延伸与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秦志希教授等在《互联网的“后现代”特征》一文中,分析了互联网对技术中心和对传统传播权力的消解等三大“后现代”特征,并提出应如何面对网络的后现代性。
南昌大学新闻学院刘仁圣教授认为,在大众传播中缺失了的交互主体性,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人际传播中实现了回归。
传播理论研究 深中肯綮
此次大会上,传播理论研究的论文质量颇高,其中不乏富有创见、令人耳目一新的闪光之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从研读和思考文化研究的文献与论著中,提出了当今传播理论研究正呈现出向大众文化转向的新趋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孟建教授从“影像文化传播”的角度剖析并指出,当下的影像文化传播已经开始向后影像文化传播时代发展。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丁柏铨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林之达研究员等均对传播效果予以关注。
特色题材研究 独出心裁
还有一部分研讨的论文难以对其进行简单归类,这些富有个性、独出心裁的特色题材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传播学研究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使本次大会更加多姿多彩。
清华大学传播系熊澄宇教授等依据清华大学科研实力强的优势,进行《中国数字卫星直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蔡惠福副教授根据军事院校的特点,提交了《大众传媒与军事心理战》。新疆大学韩强副教授则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系统地阐释了《多民族受众的文化程度特征与新闻选择偏好》。
北京广播学院郭镇之研究员等在《对“〈焦点访谈〉系列丛书”批评性报道的内容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批评性报道是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当前舆论监督的现状,同时又与标准化的舆论监督理论存在差异。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系刘卫东教授运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两种信息系统度量的分析,揭示了新闻与大众传播信息的度量标准及计算公式的特殊性。
观察与思考
两年一次的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已经举行七次,其权威的意义与价值已经得到了中国传播学界的公认。在大会上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代表当前国内传播学研究的最新趋向。本次大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议题中的文化取向突出。二、对科技含量的关注增加。三、多学科交融的特征明显。

4、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征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4)新媒体传播时度效扩展资料: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参考资料:网络:新媒体

5、新媒体的时效性有哪些变化

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
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客、播客、手机短信、
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网络杂志等等。
它们之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态、有的属于新的媒体软件、新的媒体硬件和新的媒体服务方式。

传播方面有什么特征?
1.全时传播。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四个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全时传播指的是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发布。

2.全域传播。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发布信息。

3.全民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记者、编辑。

4.全速传播。传播速度比旧媒体快,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

5.全媒体传播。传播信息不单是文字或者图片,还附有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

6.全渠道传播。客户端多样化,比如电脑、手机、短信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发布。

7.全互动传播。新闻的线索搜集、采访、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进去,并且在事后可以发表评论。

8.去中心化传播。不存在类似于“头版头条”这样的状况,不同受众可以选择出很多主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媒体使新闻多元化。

9.去议程设置传播。信息传播不再是比较固定的用词模式,不同的消息发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语言的习惯进行传播。

10.自净化传播。虽然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传播面积是正面信息的四倍,但是一般小道消息都会有相关人员出面澄清,所以造成的误会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6、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特点:

1、交互性较强: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

2、海量化信息承载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体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得以存贮于平台上,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

3、资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联网上,例如百度文库、优酷视频是一种不限地域、行业、年龄等的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互联网资源。

4、超文本、超链接的应用并提供多媒体支持:新媒体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与超链接则使得网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网络资源。

5、个性化与主动性较强:网民可以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极强。

6、虚拟社群化:网络社交是继网络兴起后发展起来的,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虚拟化信息的传播环境,使用的用户构成了虚拟的社群。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6)新媒体传播时度效扩展资料: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

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效应是在一定环境下,因素和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特定效应的特性。或者说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一种更新的效应的特性。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

7、什么是媒介传播效果的指标?

一、传播效果评估有哪些原则?

1、目的性原则;2、方向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可测性原则;5、科学性原则;6、引导性原则

二、应如何进行传播效果的评估?

评估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评估传播对象接触媒介的效果;2、评估媒介影响传播对象的效果;3、评估传播目标实现的效果(程度);4、评估受众需求满足的效果(程度)。

三、受众接触媒介的效果主要看哪些指标?

1、受众对传播媒介及特定栏目、节目和信息的注意、兴趣、情趣、理解、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反应程度,2、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接触媒介及信息人数的多寡;3、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接触频率和信赖程度。

四、媒介影响受众的效果主要看哪些指标?

传播媒介对受众文化、日常生活习惯广义上的影响,包括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舆论以及在观点、思想、信仰、认识、志向、动机和行为准则、对新事物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幅度和变化方向。

8、如何运用新媒体来增强宣传效果?

近年来,以网络、移动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进而冲击着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生态环境。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基层干部宣传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典型宣传的实效性,这已成为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基层干部宣传通过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形成不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媒介融合和整合宣传是提高宣传效果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实现多媒体的报道融合,其次典型宣传在表现形式上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要熟练应用移动媒体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视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功能。媒体需更加重视与网友的互动,传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传主体与网民的隔阂,善于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去宣传基层干部;其次要把网友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三要注重挖掘提炼干部典型细节,增强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干部的宣传报道要提升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现那些最能打动人的细节,使干部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才能拉近基层干部和网民的距离。四要注重营造良性舆论生态与宣传典型双向推动。加强对基层干部典型宣传与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传播是一致的,应重视网友言论,整合网上正能量;重视舆论环境,双向给力推动典型宣传。

与新媒体传播时度效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