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需要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需要

发布时间:2020-09-13 17:03:43

1、谈谈在新媒体时代为什么在社会沟通和舆论引导方面晓之以理要重于动之以情

单一的讲道理是空泛的,很容易让人产生排斥的心理,人类是有情感的,只有动之以情才能真正触及到人心,只有人心感受到了震撼,才能够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是非常重感情的民族,动之以情是非常符合我们国家现实情况的一种决策,老百姓就是喜欢得民心,接地气的事情。

2、在新媒体时代,用明星代言作为电视广告营销的方式是否还有必要

有时候未必要明星,但明星效益对脑残粉也是有作用的,我父母那一辈的对如成龙之类的明星还是有说服力的

3、中国新媒体网的时代背景

“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个电子世界的“圣人”是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他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在今天一步步成为现实:新媒体技术带给人类社会太多的变化。
互联网作为目前新媒体的主流力量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互联网的出现固然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的交流服务的。
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DavidClark曾经写道:“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电子邮件对于电脑科学来说也许不是什么重要的进展,然而对于人们的交流来说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邮件、网络社区等等已经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延伸出的网络文化、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人文科学的发展也在证明着“自然科学的一小步,人文科学的一大步”。
因而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行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目前的新媒体行业处于初级阶段,众多理论、概念、媒体形式纷繁复杂,中国新媒体网作为中国首家新媒体行业门户,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为新媒体从业者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最权威、最及时的新媒体行业资讯信息,提供最便捷的新媒体行业学习交流的平台等服务,来最终促进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4、新媒体在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

不管怎么样,目前这种垃圾电视剧漫天飞,而且广告暴多的现象是绝对不会有了。 还有,绝对会有一部分群体拒绝看电视,绝对会有一部分群体看不起电视。 再有,

5、新闻工作的职能在新媒体时代有哪些变化?

新闻工作者当下的三大困惑:
1.内容生产的独立性困惑: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记者不再是独立于受访者和受众的个体。他们有可能在受众的期待下,产生参与事件的冲动。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难以保持中立性,甚至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参与、介入、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
2.媒介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困惑: 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管理者和生产者身份开始合一,记者不仅关注内容生产还要关注内容推广和受众反馈,部分媒体也以量化考核指标作为记者的指挥棒。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记者为了更好的传播效果讨好受众,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
3.移动平台的碎片化困惑: 由于其便捷性,移动平台已成为许多人获取内容的第一来源。然而,移动媒体本身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会影响内容的完整性,社交平台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告知和短评论,而不利于严肃、冷静的思考。
三大矛盾:
1.快速与准确的矛盾 ,动摇着新闻记者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权威感,最终可能导致这种权威感带来的对新闻职业应有的神圣感不复存在。
2.信息的量与质的矛盾 ,让新闻记者感到传播专业化受到空前挤压,这种挤压最终可能让新闻记者感到关注度的丧失,由这种丧失带来对新闻职业本身应有的传播机制丧失信心。
3.信息题材的专与杂的矛盾 ,记者感到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专攻某一领域的可能性不复存在,让一人身兼采写编播等数职,但专业水平没有了,新闻稿件粗制滥造,新闻产品的质量下降,职业神圣感渐行渐远。
对MJC和新闻学同学而言,这三个知识点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最近几年考新闻大题,大都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变迁。

这是比较专业性质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到你

感谢采纳

6、记者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1、编程和数据分析。
2、在社交媒体收集和核实信息。
3、学习剪辑音频和视频。
4、直播和VR

7、新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企业自媒体

传统媒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显得张皇失措。从2014年开始,用“雪崩”或“衰退”来形容传统媒体都是可以的,到了2015年,这种趋势更加严重,甚至带有一定恐慌的因素。我们看到大量传统媒体人出走,一些传统媒体关停,这是我们在谈“媒体行业变化趋势”中不可避免要提及的。我就是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现在回头去看很多朋友、前同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逃离,加速地逃离传统媒体。当然我一直相信传统媒体人有他的价值,我还有很多很优秀的同事也在坚守,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但是你会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形态的变更、代季的替换。这是我对2015年整个媒体行业印象最深的事。

任何一场重大变化发生时,总有一些混乱,这是很正常的。1997年我大学毕业时,刚好赶上媒体技术变革—从铅字印刷到激光排版;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又经历了门户网站的崛起;而过去的2014、2015年移动互联网又更加迅速地取代了PC互联网。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经历了这三场革命,纸媒最黄金的年代、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时代都感受过。

内容创业大潮来袭,带来哪些变化?

徐达内说自己更喜欢用内容创业者来形容如今的媒体人。事实上,今天很多的微信公号已经机构化了,不再是一个人的“自”媒体。而内容创业也不仅仅局限在自媒体的概念里了。

1、成本结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UGC带来什么变化?最重要的是改变成本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我理解的“内容创业”跟“新媒体”还是有所差别。说到新媒体,你有可能会说是介质的变化:过去是一张纸,五年前是电脑屏幕,今天是一个手机。但我更愿意把新媒体理解为生产方式的变化:过去垄断在少数人手里(当然这个垄断不一定是贬义词),今天权利下放,更多人拥有内容生产能力。过去谈生产内容,我们可能要花重金聘请好的记者编辑。今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内容生产也会极大地依托于UGC,草根内容生产者。我们今天谈移动互联网、谈新媒体,最核心问题就在于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

2、盈利模式发生变化

广告是所有媒体这么多年来最经典的盈利模式,甚至某种程度上就是唯一的模式。但今天为什么要用“内容创业”这个词?因为内容创业生产出来的有可能不是广告模式。

说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你告诉投资人我今天生产的产品是广告模式, 投资人立马会估算出这个产品的市场价值。但如果你以内容为切入点,从衣食住行推荐,到生老病死安排,从星象运势解读,到内幕独家披露,就会有多种盈利模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微信已经做了一个好榜样,文章写得好是可以赞赏的,一篇文章几万赞赏也是可能的。当然,内容本身不一定是刚性需求,虽然滴滴打车可能是一个出行的刚性需求,饿了么也是一个解决吃饭问题的刚性需求。

内容其实是一个高频消费,我们经常去消费内容,内容带来的精神愉悦以及自我认知,让用户和内容创业者彼此之间摩擦出了更细腻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带来的用户粘性让人们更愿意买单。比如说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一群内容创业者,他真的不一定是在做媒体,更不要说是做广告,但以内容为主的自媒体有不少估值过千万、过亿,例如罗辑思维估值13.2亿、12缸汽车1.5亿、一条视频1.5亿美金等……这个数字正呈直线上升趋势,内容创业的版图正一块块扩张。

与在新媒体时代中国需要相关的知识